象牙塔

记录片美国2014

主演:安德鲁·德尔班科,彼德·蒂尔,安雅·卡梅涅茨,德鲁·浮士德,罗布·鲍登,大卫·马伦,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安东尼·卡内瓦,特蕾莎·沙利文,迈克尔·罗斯,迈克尔·克罗,苏拉·汉密尔顿,乔尔·施格瑟,贾姆希德·巴如查,路易斯·梅南,伊莉莎白·华伦

导演:安德鲁·罗西

 剧照

象牙塔 剧照 NO.1象牙塔 剧照 NO.2象牙塔 剧照 NO.3象牙塔 剧照 NO.4象牙塔 剧照 NO.5象牙塔 剧照 NO.6
更新时间:2024-04-12 00:54

详细剧情

  自1978年起,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投资远超过在其他任何一个领域的资金注入,即使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后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笔资金仍然在增加...

 长篇影评

 1 ) 象牙塔

影片中提到的美国高等教育问题

1. 学费贷款高。

2. 从大学毕业不能找到好工作,促使学贷越滚越多。

3. 高等院校陷入军备竞赛,不断提供更“舒适”的大学环境。

4. “派对”大学现象,学生并没真正学习。

解决方法

1.骇客教育,高中毕业不去上大学,而是一群人聚在一起通过往上资源,用问题和项目,进行经验和技术的训练。

2. MOOC课平台。

3. 社区大学的反转课堂。

影片开头说,哈弗是美国第一所大学,是教会的分支,向剑桥和牛津学习。之后把哈弗大学的各种管理、授课模式比作基因,传递到美国后来兴起的大学。这一点我并不确定是否准确。很多美国大学有自己的校风,比如加州州立大学承载西部拓荒者的勇敢,宾夕法尼亚大学透露富兰克林的实用精神等等,但其系统是否来源哈弗不敢肯定。

19世纪中叶的美国资产阶级腾飞,基本人权和大众高度教育的概念普及,甚至Peter Cooper创立Cooper Union 为所有人提供像水和空气一样免费的教育。20世纪50年代,士兵的免费大学学习和学费补助法案,都将此精神继续传承。但到70年代,助学金开始减少,学费不成比例的增加。

所有问题都有着不止一个原因,所有因素都不能独立来看。私立高校是需要盈利的,对外持续宣传,保持世界排名,吸引生源很重要。军备竞赛加剧并扩展开来,学费升高。助学金减少,学贷出现。至于毕业后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影片未提,但相关因素就特别特别多了。若无好工作,很自然的陷入负债的恶性循环。

影片中提到了解决对策,最关键的问题是,教育阶层仍然存在,一些学生可以有负责的老师一对一的交流,一群迫切的同学相互辅导;而一些学生只能自己看视频、翻书、自己理解。而我认为更致命的问题是,看视频可能会给人以错觉,认为自己在学习,但其实一星期后记住的寥寥无几。

事实是,学习是根据问题导向的,你没有问题,说明你并不在学习状态;学习是需要重复的,不重复的信息,无法变成知识;学习是需要思考的,知识量大只能说明你存了很多信息,而思考是把知识连接起来,成体系和结构,延展出更多的问题;从而,学习也是终身的,因为在目前这个世界,要学的和要质疑的内容一样多。

个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年轻人,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自己干干不累,事“干”自己干不跨,之后根据环境需求,自我修改和构建。这包含了诸如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情绪管理等等看起来高大上的词汇......

对于我国的教育,额,当然和那种“学生塑造人格、追求真理、探索智慧”的情况还差很远,而且中国的大学到底是教how to make a living更多,还是how to live a live更多,这很难说......总之,发展起来比不发展起来时的问题还要多,当代的年轻人也不希望为以后的孩子们遗留更多的问题对吧?

 2 ) 记录用

1.大学是否过誉,是否学费太贵,美元学贷达一万亿美元以上,大学现在已成为升学主义的竞争,高等学院概念快要崩溃只有少数大学可以生存,大学还值得读吗。

2.大学爭取名声扩大市场,以收更高学费,要有更多的软硬件配合,为了人有我有的竞争不断开销,甚至有泳池日光床足球场学生中心,堪比小型城市。2005年有百分之240的行政人员和百分之51教员,行政人员是教员的几倍,为了维持运营而需要加大学费。多个世纪高等教育的成功已经改变,由于成本和规模扩大,很多产品贵得无人负担,学生变得要负债读书。但大学不能持续加大幅学费,学费已比其他产业大幅上升。州政府的拨款却越来越少,现在大部分学费由学生承担,学贷减轻了大学的压力。以前很多大学不收费几乎是0,没有巨大的经济压力。现在因经营成本已经改变。

3.大学到底学什么,我们在大学买了什么, 半数的学生不学无术,百分之48人无法在4年毕业,44%人无法6年毕业。加洲首创全球的公共教育制度,但加洲州立大学84%学生无法四年毕业。有些大学被人称作派对大学,花在学术的时间很少每週不够5小时,又有很多诱惑没人管,他们变得没心机读书和退学。教员无兴趣加强教学,这会影他们的研究和学金,教员的评分取决于学生(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教育慢慢变成个人的事,甚至有州长说教育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毕业就后业也不理想,某硕士毕业生债务达14万美元。25岁下的半数毕业生失业或就业不足。

4.上大学是受害者,让你支付难以支付的债务,若还不起就对本金收利息,由数万增至十万数十万起。欠债的下一代,当你欠债5万就好好想想教育的价值。为什么要一味跟风读大学,很多人大学只是为了学位,却成了逃避考虑将来的方法。好好去想想不读大学去做什么。好好去想想你在大学买的是什么,是不是四年的派对生活。有人退学开始在教育方面创业,他们思考教育制度的问题

5.普及网课能改革教育,负得起钱就上学堂 负不起上网课,但网课问题是留读率和合格率低,不符合相对的水平,学会的不多,教材不足,模糊混淆等,机械化自动化不可行,不能走出困境。因为没有什么比人与人面对面接触有效。教育和网课如何取得平衡 ,采用混合教学例如上网课后辅导员辅助教学。是一条摸索的路。

6.全美有1.65%的全费资助大学,哈佛也是全费资助大学之一。此举能帮助穷人就读,让他们有上大学读书的机会,让他们能知道有更好的生活。收费后让穷人的就读的比例减少。透过教育改变命运越来越难。

.“教员年年变老但学生不会,他们生生不息。大学是保留文化记忆的地方,为欺骗死亡而努力,大学与时间和死亡对抗”。

 3 ) 伟大的格局观

这部片世界观太大,一下子消化不了。内心很复杂,五味杂陈。普通贫困家庭的美国学生没有钱上大学,他们如果依靠社会贷款的话。可能毕业三年之内会达到15万的欠债,这样付出的时间金钱成本还不如不上大学校那如果有一些大学当中又提高学费减少奖学金的补助,他们也没办法进行生存,于是呢,中低产阶级它就面临这么一个上大学,有用还是没用的哲学思考问题,当然就会有好多反大学的社会组织,但是呢,其实高收入高背景,嗯,真的有这种能力来改变自身条件的人,最顶尖的一些人士还是在名校常青藤出来的,但是这些学校的花费也是巨大,基本上就等同于阶级固化,有钱人上的常青藤花了很多钱,培养出来的孩子也有才华,将来能赚更多的钱,那普通的家庭呢就是。自己好的学校也出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去工厂打工这样的。他把教育在美国现阶段的一个论述,从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各个形式当中,进行了一个深入系统的阐述。世界观格局非常的大,推荐给所有想对这方面有了解的人真的太棒了。

 4 ) 象牙塔随笔

收入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子女教育支出增长的速度。

大学的筛选入学机制是什么?

教育本是穷人最好改变命运的机会。

美国通过教育掐尖全世界人才。

教育与医疗什么时候变成了负担。

解决思路也许是推行高级职业化教育。

里根认为教育应该付费,但普通看来教育不应该过度盈利。

某方利益最大化与各方利益最优化的更倾向于谁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本不是应该挣钱的行业,而矛盾的是知识又应该是值钱的。

追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也不是免费教育,而且收的学费还不便宜。

大学的本身是个概率问题,对企业来说,大概率你优秀。除了这之外,还有没有其他能证明你非常优秀的方法。

教育与工作之间的联系。许多宽泛型的专业,教育与工作没有必然的联系。

越是底层的人越需要抓住大学这个机会。

拥有其他优势资源的人,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

我学的的MooC 教育大部分课程很多只是为了引起兴趣。优质课程并没有想象的多。

底层人的仰望星空?或疯子或傻子,也挺有趣。丑人多作怪,穷人傻缺。被人骂也挺有意思。任何人都有仰望星空的权力 。

看了神经漫游者,曾经有过一次想法,在未来的赛博朋克时代,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我们普通人最优质的资产很有可能就是自己的知识,版权。

 5 ) ALL ABOUT BECOMING A BETTER PERSON

这是一部很好的纪录片,但它的意义不在于让我们这些向往西方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就此梦想幻灭。如果你看完之后一拍大腿,表示还是中国好,现在大学学费这么低,穷人念大学问题不大,一个孩子争点气拿个八千块国奖一年学费住宿费都搞定了,就算要贷款四年三万二,比起那些工作十年还没还清学贷的美国人不要太轻松,那咱也不能说你白看了,至少增强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不是。

片子很诚恳认真地摆出了美国高等教育的许多问题,重点在于就当今美国的社会情况,上大学值不值得。教育从public good 变成 private good,巨额学贷使学生耻谈梦想,另一方面学校把学生当作消费者,办学重心从教授知识向使顾客满意倾斜,用豪华宿舍、派对大学来吸引更多的学生把大把的钱投入这里,与此同时能在四年内毕业的学生比率惨不忍睹,而学生待得越长,学校挣得越多。再者大学毕业生失业和低就业情况让人愈发失去信心,背六万美元一年的学贷念个藤校的传统文科,毕业了只能在星巴克当服务员,贷款滚雪球还到死,这使得上大学成为一项相当糟糕的,赔上了一辈子的烂投资。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尝试。片中倡导骇客教育的小伙儿提出大学能提供学生的三样东西:知识、人际圈和学位文凭。Deep Spring这种嬉皮士式乌托邦大学是一个极端,相当于完全放弃了学位文凭(这种十个人大学提供的文凭影响力可以想见),基本放弃了人际圈,完全致力于知识和技能。但这种免费大学的模式只能限于极小范围,首先它要求学生数量很少才能实现极高的参与度和针对性,再者能够接受这种模式的学生也是少数,而更普适性的免费大学,Cooper Union的难以为继也证明了纯粹免费大学在如今的经济系统里无法存活。骇客教育是另一种思路,他们同样放弃了学位文凭,但以一种更为低成本的模式运行,且更为松散,基本不对学生负责。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社交的平台,想要真正以此代替公共高等教育对学生的动力、热情和毅力有着更高的要求。继续优化(或者妥协)的是MOOC这种网上教学,它是商业性盈利的模式,因而范围更广,教育资源更好,但基本丧失了互动性和针对性,对学生的控制更弱,对学生自我要求更高,教学效果更差。

因而片子最后还是回到了传统大学,因为上大学是目前为止获得高等教育最安全的方式。对于巨额学贷的问题,片中没有明确给出转好的迹象,对于上大学究竟值不值得,大学会不会让学生成为更好的人,自然也无结论。但这是这部片子更重要的启发所在,使每一个观众,无论是即将求学、正在求学还是曾经求学的人,思考大学对自己是何意义。

我还记得我上大一的时候,跟朋友讲起过,我最担心的事儿是到我毕业的时候,我还是个不会批判,没有思想的人。这是个很模糊的目标,现在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足够有思想有批判意识,但至少比刚上大学的时候是有进步的。大学是让我们learn to learn的地方,验证我们是否学会学习的方式就是看我们经过大学训练后的专业知识掌握到了什么程度。所以我觉得如非对本专业有着inner calling式热爱的话,毕业工作转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这反而证实了你确实掌握了学习技能。

有些发愤图强的学生,在大学期间会尽量多用学校平台为学生提供的一切资源。很简单的,比如修些第二专业、双学位啊,跨专业听课啊,都是学生在试图exploit学校,to take full advantage,但是在中国这种心态(出发点)对大多数学生来讲没有很强烈,原因很简单,中国的大学很便宜。大多学生没有一种“我付出了很大代价才能到这里来念书,所以我一点儿不能浪费”的感觉,尤其在现今中国大学扩招的情况下,念个大学愈发理所当然了。但是改变这种心态也很容易,留个学就成了。对大多数家里没矿的学生来说,学生但凡懂点儿事,算一算自己在美帝英国一节课要花多少钱,那可是誓要把熬夜喝酒第二天的回笼觉都睡在课堂上的。

那我又为什么决定去英国花上父母卖房子的三十万念一年在我自己领域都是被嫌弃的边缘学科呢?不谈为什么非要念个硕士,不谈中国大学的硕博深造和西方大学深造的差距,只谈这30万,在我身上,会是个lousy investment吗?

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个片子让我纯粹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得更清楚一些。首先,前提是,我能留学,也就是,我有这个钱,虽然牺牲了我父母最后一点儿生活保障,我的愧疚是另一方面,但至少我是有的这个能力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性条件,因为如果是贷款留学,今后在衡量教育上的投资失败与否时将是完全不同的情况。至少我现在清醒地认识到,没有父母的支持和奖学金,我不会贷款留学,而此后没有确切的经济保障,我也不会冒险读博士。这一笔钱,没有附加要求无需偿还,是我父母送给我最后的礼物,它是我能够任性去学一个无用文科追求所谓梦想的资本,也是一个警告一条界线,意味着我此后的人生他们将不再也无法提供给我任何帮助。

第二,这项投资对我有哪些收益呢?我不清楚。如果我毕业回国,我会拥有一个海归的名头,但在我的行业里没有决定性作用,我有一个硕士学位,但这和我国内三年读下来的硕士朋友没有差别,因为我知道我选择的方向不会给我添彩,如果我依然留在圈里,还可能会给人留下“学歪了”的印象。因而我投资的好坏更多地取决于我个人是否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is chance.我是用这一年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写得一手漂亮文章,手握优秀论文,脚踏顶尖实习,还是屁滚尿流地勉强完成了课业,莫名其妙地到期回国,回顾一年感觉自己啥也没学到。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我自己清楚,就我这个领域,这三十万,近年内是回不来了。国内有人抱怨现在大学选专业都要讲实用性,学个传统文科还不改行养活自己都难。但美国也是这样啊,穷人怎么敢去读个历史文学,片子里讲的也是生物计算机应用艺术,卫斯理大学那校长,不也是前一秒大谈兴趣自由,后一秒被问到孩子毕业了能否找到好工作,也得尴尬回道 I don't know么。

这样看来,这项投资在旁人眼里,大抵是不被看好的,对我自己来说,成不成功也是要我自己考量。谈到这里这篇影评算是彻底跑题儿了,结论已经变成一头扎向文史哲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了。总而言之,现在来看,不管中国还是西方,靠上大学来改变人生已经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事儿了,不幸的反而会因为大学一头扎进泥坑里,但这项投资的初衷,还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啊。

 6 ) 教育比买房更阴险

一句话……没钱都是事。以Cooper Union学生运动为中心事件,让人看到美国高等教育的现实危机——极端激烈的竞争氛围,加速解构大学教育宗旨和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功能。学费高升,免费教育生存艰难,学生债台高筑以致怀疑教育投资的回报价值。现实仿佛是对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有力印证:在一切被经济商业资本等字眼包围的今天,教育不平等的必然性和合法化愈发突出。教育成本过高,反大学运动愈演愈烈,寄希望于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免费网课也以惨淡的通过率和差劲的用户反馈尴尬收场。教育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冲击?值得深思……

(不定期更新……)

 短评

美国的象牙塔在大学,但国内的象牙塔在高中,对于大部分中国大学生来说,大学是个浪费生命的好地方,是工作前玩乐的好借口,而大部分人也只有到工作后才理解自己曾经在教育上缺失了什么

5分钟前
  • Neski.
  • 还行

food for thought

6分钟前
  • toska
  • 力荐

2014/06/15

7分钟前
  • livinglow
  • 还行

拍的不是最好 但话题值得思考

12分钟前
  • dancing dust
  • 推荐

飞机上看的纪录片。建议每个对留学美国感兴趣的人都可以看一下。片子讨论了美国大学系统的疾病:高昂的学费,精英学校竞争目的就是追求prestige,以及免费教育在21世纪的不可行,还有深泉学校-(八卦该校都是帅哥)Going to college has become another way to avoid thinking about the future.

17分钟前
  • 小厮男瓦西里
  • 力荐

州立大学44%的学生无法在6年内毕业,要么是蠢得可以要么就是懒得要命,可算是理解中国博士生做助教的感受了,这种人丢在中国分分钟连高中都上不了。看完后忽然解开了一个心结,不再为没有去美国读本科而后悔,如果读了本科我可能就没钱读硕士了。当然,也可能我读了美本就能直博了,毕竟资源那么多而同学没那么喜欢学习。。。PS: 爱奇艺的翻译烂到家了,freshman、Stanford、Udacity都能翻错

19分钟前
  • 离歌笑
  • 还行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过中国的基础教育费用的确算得上是廉价,特别的大学教育。感谢国内的助学贷款,大学班上一大半同学都是借助绿色通道助学贷款完成学业,这些从广东最贫困地区走出来的同学凭着教育彻底扭转了自己的人生轨迹,相较格外拼命的他们,我已经是个loser了。

23分钟前
  • Z某人
  • 还行

软广告

24分钟前
  • .
  • 较差

很少看纪录片,关于美国教育的。我始终不相信线上教育会取代面授教育,就像电子书永远不能取代纸质版

29分钟前
  • 小阿璃_
  • 推荐

前段时间贫困地区平板联网上课的案例基本就是重蹈美国十年前的网课覆辙。教育不能通过单方面的机械灌输实现,不管方式方法多先进,人本永远是核心。新世纪20载,我们后来居上的经济实力和依然狭隘的认知视野,让这部纪录片双倍的发人深省。

33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中国的孩子还在为去美国念书而努力。美国的高等教育却更中国的高等教育一样,成为了高风险高投资的项目了。

34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想去深泉学院

39分钟前
  • Stigrex
  • 还行

问题算是解释清楚了,秃子头上的虱子... 。4.5星推荐。

41分钟前
  • bugz
  • 推荐

学费确实应该是tax payer的一部分 美国教育也许不再全面领先 但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依旧在 结尾的网站更是宣传+实战的完美结合

45分钟前
  • musagetes
  • 力荐

中国的问题则是除了一类大学其他学校都是浪费金钱浪费时间。学校越来越商业化。20171029

46分钟前
  • 仙女蕊
  • 还行

哈佛一出,誰與爭鋒。免費教育,南柯一夢。派對大學,紙醉金迷。深泉學院,樂在其中。

49分钟前
  • tintin76
  • 推荐

触及很多重要现实问题,但是稍显凌乱,有点拼凑,而且B-Roll都是老师和学生沟通的镜头,时间久了真是有点乏味。让“专家”来讲解问题也确实不错,但是诸多数据的呈现有点像新闻,而不是纪录片。不过确实引人深思,看完一把辛酸泪,让我反思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50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还行

美国人应该庆幸自己对现如今的教学现状还有反思,中国的高校呢?从上到下就想着搂钱……

53分钟前
  • 小卓尔
  • 力荐

高等教育的使命不是职业技能培训,而是人格的培育、视野的扩展和人生意义的求索。

54分钟前
  • 枫桥夜泊
  • 推荐

今天想安利一部纪录片《象牙塔》,整部电影围绕着美国大学是否“物有所值”进行探讨,也介绍了美国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高额的学贷危机、Party school、大学的“军备竞赛”、毕业就失业等等问题,当然也讨论了一些现代教育的论题,免费教育、mooc、社区大学,别具一格的深泉大学等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纪录片结尾提到“Critical thinking”是美国的建国精神,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

59分钟前
  • 奎妮(撒野版)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