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性

悬疑片日本2022

主演:户田惠梨香,永野芽郁,三浦诚己,中村友理,山下莉绪,高畑淳子,大地真央

导演:广木隆一

播放地址

 剧照

母性 剧照 NO.1母性 剧照 NO.2母性 剧照 NO.3母性 剧照 NO.4母性 剧照 NO.5母性 剧照 NO.6母性 剧照 NO.13母性 剧照 NO.14母性 剧照 NO.15母性 剧照 NO.16母性 剧照 NO.17母性 剧照 NO.18母性 剧照 NO.19母性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9 20:31

详细剧情

本片改编自凑佳苗的同名小说,是一部围绕“母亲和女儿”展开的悬疑片。户田惠梨香扮演不能爱的母亲Rumi子,永野芽郁扮演想被爱的女儿清佳。

 长篇影评

 1 ) mz惩罚

《意外怀孕是男权社会最大的谎言》看了这篇文章后,我醒悟过来一个问题,女性一直在为避免生育付出很大的成本。 如果一定要付出成本才能达成一种结果避免另一种结果,那么不能讲她有选择的权力。所以我反对女性选择了生育就必须为子代的存在负责的说法。因为并不是女性选择了生育。 关于遗弃之罪,我认为只能讲她对于人类发展不够负责任,对子代个体的痛苦表现冷漠。不能讲她对于子代个体有道德亏欠。因为表现冷漠分为有能力却故意漠视和无能为力。 母对子的恨意:抢子宫骗子宫现象与不被期待出生的孩子 有多少子代从小是被母亲打大的? 不是所有的母(暂时不讨论父)都爱子代。 反对“给男人生的孩子”,因为男人是不可合作的,男人对母子的承诺一旦不履行,子代的生存问题难以解决,母亲只好没有准备好就带着仇恨和痛苦来解决,只会造成一个痛苦的仇恨的“不被期待出生的孩子”。 母恨子,也只有母(非自愿)负责子的生存资源。父缺位,没有接触也就没有矛盾。子接收到母的恨意也会被感染从而恨母。父亲的“违约缺位”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最基本的属性就是出生时作为子代,创伤性的母缘连接让仇恨母亲进而仇恨女性在任何性别中都成为普遍现象。请不要被骗子宫。 母与子是天然的jj对立: 生育是子代对母代的波雪,这个波雪会有补偿吗,显然不会因为子代作为胚胎根本没有能力去决定是否达成协议。 只要是通过母亲子宫出生的子代无论性别,在婚姻制度未消亡前十有八九厌女。除非父亲坏的离谱,母亲圣洁地完成了母职并且毫无怨言,子代才能对母亲有设身处地的共情,对女性有设身处地的共情。 对母父同等的道德要求: 等于要求母亲:承担生育的痛苦后不能有任何怨言,父亲缺位母亲替父亲承担养育责任后不能有任何怨言,在婚姻中只有被剥削没有任何维持婚姻的理由却不能破坏婚姻的完整。 要求父亲:基本尊重,把子代当人看就好。在婚姻中既得利益的情况下不可以破坏婚姻的完整(出轨但是母亲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属于父亲破坏婚姻完整)。 反笑与反mz惩罚: 不冲突,反笑意味着子对母没有责任,反对mz惩罚意味着母对子没有责任,同时双方也都没有干涉对方的权利。干干净净。只反笑不反mz惩罚,只反mz惩罚不反笑都不合理。 恐惧母亲,依赖母亲:无法成长的子别 有女人怪女人,没女人怪没女人,创造(谣)出来女人也要怪女人。女人何时这么大权力了可以决定世间万物? 因为从未“失责”的“失权”母亲。每一个子代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是母亲解决一切问题。从未学习独立解决问题,走入社会仍沿袭这一模式,女性一边诘问自己的母亲一边被迫作为伴侣的母亲角色带着痛苦和仇恨来解决问题。男性犯罪是女性没妥善对待他或者女性纵容,男性吃亏是女性做的太过分或者女性没有帮他争取,女性不被允许不符合完美道德,被侵权也只怪女性自己没有勇气抗争没有保护好自己。完全忽视了男性也有主观能动性和女性并没有已经完成同等地走到各行各业的管理层的事实。 母别是完整的人,子别也一样。子别享有完整的人权,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能力,承担一切后果。母别现在该做的是对青少年和成年子别放手,把子别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合作或是斗争。

 2 )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是有趣的电影

女人有两种,母亲和女儿。

从女权主义视角和精神分析视角看这个电影,可能会得出相反的观感,毕竟精神分析总是被批判有父权主义的影子。从女权视角来看,可能并不是有启发性的电影。但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却是很有意思的电影。

我们能够看到俄狄浦斯情结、强迫症歇斯底里、强迫症拖延、精神病、倒错,每一样表现,都像在看身边人或是照镜子。电影中几乎每一个母亲都变成了符号,变成了每一个女儿心中的大他者,而几乎每一个女儿都放弃了自己的享乐以取悦大他者。比如母亲留美子始终没有完成或者说拒绝承认阉割,她始终将取悦自己的母亲这一他大者作为唯一的享乐和动机,甚至通过取悦婆婆以幻想自己在践行大他者施加给她的准则,以至于最后,她把婆婆当成了母亲的现实符号,讨厌同样作为“女儿”的小姑子,甚至愿意出钱让小姑子离开家庭,以便让自己独享“母爱”,最终陷入了一种歇斯底里的癫狂中。女儿清佳从小就在讨母亲欢心,以至于即便蔑视出轨的父亲,也还是选择了向母亲留美子隐瞒真相,以维持母亲规定的秩序和规则,甚至在得知外婆为救自己身亡时,选择了自杀以表达对母亲的愧疚。

但是,人真的会像爽剧中那样突然觉醒吗?好像只有女儿和小姑子完成了。女儿用了很长时间终于理解了“想做女儿的母亲”,完成了自己的菲勒斯阉割,在即将成为母亲的时候,同自己的大他者挥手告别,也和自己的母亲完成了和解。小姑子也通过逃离自己的母亲,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至于电影中的父亲,作为一个懦弱的拖延症,他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生活,他不被任何人需要,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被需要。母亲留美子应该是知道丈夫和情人在老宅里过着第二人生,但是并不在意,她只想做一个女儿;情人只是证明自己才是应该嫁进去的儿媳妇,她也只想做一个女儿。所以,可以理解为了叙事的简便,将父亲的形象模糊化了,就如同在多啦A梦中,父亲的形象也常常是可有可无的。

 3 ) 通俗的命名,挂在嘴边的母性贯穿全剧,直到最后再刻意点题,不算高质量作品但也揭露了社会风气!

2022 这一年咩酱出演了3部戏,我愿称之为最差的一年,相比21年的小女警,这一年作为观众的我是一直期待着的,觉得咩会更上一层楼,可是拍的实在是太差了,如果看颜就说得过去,我还不如继续当个磕CP的观众,正因为我相信咩是想演绎好每一个角色的,但结果确实大跌眼镜,母性是孕育而生的,也不能说每个女性都会附有,可电影中呢,结尾强加怀孕来点题是吗?她爹出轨后续呢,这是默许了一家人中的女性都得受制于父权么?三代女性 套娃呢?况且第一组是因为母亲的存在才想活下去么,从而放弃对自己孕育的女儿的爱么?这太畸形了,又或者说日本社会本质就是如此呢,一些母亲会产生对自己的子女无法疼爱的念想么?如果只为了延续生命从而就能赋予母性的话,这个电影命题就太绝对性了,当代社会男权女权化过于严重,电影的阐述或许会让很多年轻人畏惧婚姻,畏惧生儿育女,我们可能无法改变社会风气,从而男女权益又会大大加大!最后,电影的拍摄是细腻的,抛开剧情混乱和多视角呈现,演员演技合格的,咩的哭戏实在是太多,参考破碎的真理子,演技确实需要哭戏,但只有哭戏才加分的话,我更希望咩能多一些神态描写,反而会显得太过单一(2023 依旧期待咩的新戏 希望别再让我失望了!干巴爹)

 4 ) 一部有点意思的东亚家庭关系恐怖片

《母性》结尾虽然莫名其妙地HE了🙄 但是看妈妈的那个表情,对于她来说是恐怖的延续还是结束也不好说..

原著是凑佳苗,抛去结尾来说,导演在里面刻意营造的那种夸张的家庭恐怖氛围很难不让人觉得有些意思。

首先是对自己母亲有着有点变态性的依赖的“妈妈”,看到很多人说这两人之间的感情不让人信服,太假了,但是我却觉得这种空洞的甚至有点诡异的互动是刻意为之的,为了夸张现实而增加了恐怖感(这点导演的动机你也可以从配乐感受到,一切都散发着诡异。而且整部电影也是夸张了的,但是里面有很多现实生活中存在且常见的关系模式。)她被裹挟着和自己不爱的男人结婚,因为不太喜欢丈夫甚至讨厌到女儿头上,觉得她不听话是因为“流着一半丈夫的血”

然后是扮演着传统日本家庭完美母亲角色的外婆,因为过于完美,被女儿眷恋崇拜,女儿因为她勉强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因为她迫切地想成为她,认为这样才对得起她,也因为她的世界里只有这一种女性生活的模式。外婆最后完成了母亲的最大奉献:为后代奉献了生命。

婆婆的那个“媳妇熬成婆”的伪男性大家长角色,也是东亚人熟悉的真实存在的一种character,成为了一种虽然也受过压迫,但是内化了父权结构的压迫者(也是Tori Amos Cornflake Girl的创作灵感lol)。女儿在餐桌上质疑她为什么不给我妈发工资,感觉女儿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她自己的女儿后来也不堪其扰逃离家庭,不得不说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母女…

还有爸爸的角色,(不管哪一代的父亲都在影片里严重缺失也是一个讽刺的点)里面提到了他的父亲家暴,后来他还参与了和越南战争以及日美条约有关的运动,然后和当时的“战友”出轨了。女儿在饭桌上和他吵架那一点我也觉得好精准,就是不管政治倾向如何,不管自己是不是以前也被父亲伤害,但男的还是很难在性别议题上有什么进步。你政治抑郁了,还是能够靠妻子免费地吃到热饭菜,逃避了家庭的工作责还能借口说看不下去来逃避家庭生活的情感责任,“明明是做了错事还装成自己是受害者”。我就是说异性恋男总是幻想着政治抑郁的时候离开家庭在“真正懂得自己”女人的怀里哭诉,逃避得好哇。女儿说的很对:“你才是那个离了我们活不下去的人。”

这个电影的题目就说明了一切:什么是母性呢,母性就是女性被裹挟着结婚然后被压榨被迫扮演出来的东西,被迫奉献还不断有人从你身上索取。母性就是传统日本女性被规训出来的“大和抚子”的image。女儿想说的,其实并不是世界上“只有”两种女人,一种是女儿一种是妈妈,而是想说,世界上有些人不适合也不必强迫自己当母亲。

最后的女儿,是新世代的代表(应该按照运动时间算的话,是80/90年代生人)。她在剧情中表现的对日本传统父权社会观念的不适与反抗是一种时代精神的特征。但是这种羁绊仍然令其无所适从,尤其是父母爱的缺位,和对于外婆舍身救自己的一种一种幸存者愧疚,还是让她产生了一种“我要把生命还给你们”的哪吒自刎般的情感。

但是不得不说,结尾还是太轻飘飘了。虽然这大概也会是很多人真正会做的选择——虽然有种种问题,但我只能选择和解,不然我只能永远痛苦永远愤怒。但至少作为新世代,女儿有了选择的权力:不管“我”愿不愿意结婚或者孕育生命,我都要对这以前的一切进行记录和反思,并且做出自己的选择。

刨掉最后五分钟有点烂俗的结尾,和有点多余的旁白(但是还好),我觉得还是一个很优秀的很有意思的作品,尤其是前40分钟营造出的女性代际间的诡异互动非常让人眼前一亮。

 5 ) 两种角色

小说改编的电影,信息量十分巨大。女人天生有两种角色,母亲和女儿。故事便以两条线展开,一个是母亲的故事,一个是女儿的故事。

母亲的故事,爱即认同,除了全盘接受,不允许有反抗或叛逆。为了合乎外婆的喜好,母亲和原本讨厌的男人交往,原本觉得阴暗的画也渐渐觉得充满魅力,爱就是这样一种神奇的力量,带有压迫和扭曲的性质。

对同一个男人,母亲和外婆的看法截然不同,但母性的作用,导致母亲对外婆的盲从,编造出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爱情想象,但这样的想象经不起现实的风浪。

结婚后,母亲为建设美好家庭而努力,做饭,打扫,打扮,用心维持家庭。但父亲从来没有爱过母亲,他想要的,只是一份被照顾的安全感而已,就像许多有了家庭的男人一样。虽然没有丈夫的爱,但只要有外婆的赞赏,母亲觉得就幸福了。这么一个体谅别人的人,她存在的价值就是让周围的人开心,唯独忽视了自己。

电影讨论了一个有关爱的话题。爱是什么?是自己幸福还是别人幸福?是为自己着想还是为别人着想?是无私的付出还是自私的攫取?片中一方面是外婆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塑造母亲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母亲无意识中对外婆百依百顺,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不是爱,是占有,是控制和盲从。

令人震惊的是,母亲的言传身教也影响到了女儿,女儿也成了一个一心讨好别人,失去自我意志的木偶。

一场天灾中,外婆舍身救了女儿。失去了外婆,也就失去了一切行动的准则,失去了一切幸福的来源。母亲并未想到,自己不再是女儿,而是一个母亲了。面对女儿,她如何在外婆不在的生活中教导她和养育她呢?爱她呢?

女儿的故事中,母亲言传身教让她做一个让外婆高兴的人,一个丧失自我沉溺于母爱中的人,一个尽一切可能取悦别人的人。

后来家被烧了,外婆去世,母亲只能在农村人家做小媳妇了,不再是大家小姐。母亲想在婆婆身上找到失去的母爱,但事与愿违,却受到婆婆的虐待。她的所有努力就是为了博取婆婆的欢心,正如博取外婆的欢心那样,但她忘了婆婆和她并没有血缘关系,不是她身上掉下的肉。所以,母性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一种奇妙而不可理喻的东西。是控制,是包庇,也具有排他性,它仅仅存在于母子之间,而不存在于别的地方。

女儿放走了姑姑,令奶奶痛心欲绝。她发现长久以来,父亲一直躲着母亲和自己与外遇住在外婆家里。父亲的背叛令她愤怒,但父亲也讲出了一个真相:外婆并非救她而死,而是自杀的。

父亲其实想说:母亲、女儿以及去世的外婆,你们是母性的连接体,根本排斥爱情的存在。母亲想让外婆满意,女儿想让母亲满意,在家庭中建立母性为主导的秩序,这便是宠溺与承欢,付出与回报,控制与盲从的秩序。这种秩序与平等自由的爱情背道而驰,这就是父亲另觅新欢的原因,他忍受不了这种由母性派生出来的社会秩序。女儿放任姑姑出走,想送奶奶进养老院,这些都是为了让母亲高兴,从而完成母性这条施恩与报恩锁链的闭环。

回到电影设置的母性难题中去,当外婆和女儿同时遇难,母亲究竟该救谁?显然她只有对外婆的盲从,而没有对女儿的爱,甚至痛恨女儿的存在逼死了外婆。可而当女儿自杀时,她心中的爱才被唤醒,正如外婆临死前对母亲所说:要将爱传递下去。她发现仅仅做女儿是不够的,也要当好一个母亲。母性是先天的本能,也是一项需要终身学习的技能,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爱的传承。

影片在平静祥和的氛围中结束,一心只想做女儿的母亲,发现自己也即将成为外婆,而对母亲既爱又恨的女儿也即将成为母亲。在角色的转换和时代的变迁中,也许只有饱含着爱和希望,才会活得无怨无悔吧。

本片获第46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女配角提名。

 6 ) 期待值放低的话还是可以看看的,有很多值得思考或吐槽的点

(有剧透)在温哥华电影节看了全球首映,凑佳苗和广木隆一在放映前都出现了。凑佳苗也是这周才看的这个电影,她说觉得导演处理得不错,还说希望今天观众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自己身边的事情,而不是只是在看一个在遥远的日本发生的故事。因为之前不知道他们会出现,所以挺惊喜的,期望值特别高地开始了观影。电影的结构我挺喜欢的,题材、故事梗概、主题,都不错。然而,从一开始,(以下从最年轻的那个女儿的角度写称呼),我就无法感受到外婆对妈妈的爱,也无法感受到剧情简介里说的,妈妈对她的妈妈(外婆)的爱。不知道是因为演技太假,还是因为故事就是为了体现这种奇怪相处氛围会造就什么样的人?中间火灾的剧情,和后面的一个小转折(火灾场景的重新演绎),也让我觉得十分牵强、不具有说服力。本来我觉得可能只是演技问题,但后来仔细想了想,还是觉得是故事情节问题。或许要看看原著小说才能理解?总之整个过程我都无法代入任何“爱”的感受,就算是剧情梗概已经说了,这个设定就是一个母亲很爱她的妈妈、但是无法爱自己的女儿,我还是没看出来她到底哪里爱她妈妈了,难道这个电影就是在让我们思考这个吗?我的感受是,母亲对她妈妈(外婆)不是爱,只是在努力扮演一个女儿的角色;外婆对妈妈也不是爱,只是觉得这是她生命的延续(自己女儿要嫁人了,她见完男方第一反应居然不是“你真的开心吗”这种,而是什么“他像一汪湖水,你是那束阳光,可以打开他(具体忘了啥意思了大概就这么说的)。”我一直寻思,母女之间就这么说话吗?真是不懂她俩这种高级的有品位的母女情。

另外一对母女,妈妈和女儿,妈妈无法像自己妈妈爱她一样爱自己的女儿,为女儿做的事情、教导女儿都是为了让自己妈开心。这逻辑我能理解,所以这对母女的关系还是更好理解和代入的。但是她们关系的成立前提就是外婆-妈妈这对母女关系的成立,所以由于第一组母女情过于造作,导致出戏的我也不太能代入第二组母女情的那种又爱又恨的复杂心境。

整个电影就是一部父权制资本主义下女性的悲歌,女性在这个制度下也继续压迫女性。片中最让我觉得精彩的一段,是女儿对着父亲的一连串质问,说他只会让一个女人、两个女人来保护他,他这么喜欢去抗议,但是连反抗自己家庭的勇气都没有。然而这一段也是以另一个女性碾压女儿之后结束,我就觉得,这里交代太不清楚了,为啥那女的可以这么理直气壮去伤害一个青少年,然后那爸爸居然也没有一点反思,任凭别人伤害自己的女儿。可能这片子就是故意要展现男性的懦弱、父亲的缺位?但是这展现得有点过于明显,导致并不具有说服力,反而让人觉得这些角色是刻意安排的工具人。就感觉可能除了女儿,其他人都可以说是有点工具人了…..

最后影片也没有更多的反思和觉醒,就是轻描淡写地说,这世上女人可以分为两种:母亲和女儿。我一想,好吧你这么说也没错。或许要讨论“母性”这种大话题,这种没有结论、深入浅出的展现方式会比较安全。然而我还是觉得,这真的说了等于没说,这部片子也可以不叫《母性》,可以叫《家庭主妇》。最终女儿也怀孕了,母亲居然重复了她自己妈跟她说的那句文邹邹的台词,有点尬,故意点题的感觉,虽然也体现出了她到底有多爱她妈…而且为啥最后一定要让女儿怀孕呢?有种很刻意的感觉,好像就是为了让她思考一下她会是什么样的妈妈?故意传火炬的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也不去说这段母女关系、这个非常具有压迫性的社会家庭架构对她有什么样的影响,反而轻描淡写好像她结婚以后一切都更轻松了一样(可以更好的和爸爸平起平坐???),我一脸茫然。这传的不是火炬,不是母性,是父权制的再一次胜利。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真的是个恐怖片,就是一群人被搞那么惨之后还要继续异性恋婚姻这种模式来持续对自己的压迫,然后在这个体系中不断问自己:我是妈妈还是女儿呢?我会有母性吗?

所以导演/作者是故意搞成这样的吗?才能让我们去反思?希望更多人去看看然后发表更多不同的评论和讨论!

(影片结束后,有一些观众鼓掌。朋友也说很喜欢,虽然她也觉得前面演技有点怪,但有些家庭可能就是那种相处模式。我看完第一反应是上豆瓣搜评分,朋友说:但这是全球首映啊怎么会有评分!我才反应过来😅)

 短评

只为两个女演员。

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看到就是被骗到。这一颗星也完全是我给几位女演员的演技的尊重。一个看标题、看人设、看简介都觉得一定是在讲母职训诫的片子,看完之后发现是一本虚幻小说电影。人物塑造上充满了男性凝视下的所谓“母女关系”,对女性角色的刻薄偏激地描写方式,以及对男性角色的无限宽容。电影试图赶上流行的用了双视角重复叙事,试图通过母女回忆的偏差来塑造那种关系中的冲突性。两位女演员演的很细节很好,但这个设置在电影里只能说画蛇添足意味不明。不过一览导演过往的片子,被难看到也不是这一回了,我很难指摘他是不好好拍还是就是单纯拍不好电影,只能说下次别干这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事了。

6分钟前
  • 薯条1号
  • 很差

先说总结,这片是值得一看的。有特别的角度、描述复杂的人物和交织的感情,是平时不怎么会拍摄到的故事。电影版确实比小说要好,永野芽郁虽然这次的表演也还是带着僵硬,但她背着妈妈默默流下眼泪的那一刻,还是有打动到我的,算是一部分接住这个角色了,toda真的很像她在演员届的母亲了。ps.这片的景拍得真美,一颗樱花树、一朵樱花的美,“我要盛开在自己的季节”。

7分钟前
  • 藤原玛雅
  • 推荐

为了烘托男宝,没必要

12分钟前
  • Pam
  • 还行

2023.0302为了很爱的两个女演员看的,还给两星也是对她们表示唯一的尊重,但被电影本身实属是ex到了!以讲母性的主题,实则缺失的男宝。而且结尾尽然对一直处于隐形状态还在外面搞小三的的父亲表示理解,这种对男人的极度宽容真是匪夷所思的让人作呕。强行大团圆结局只不过建立在对女性自我人格的PUA上,我没看懂,我大受震撼…并且想吐。

15分钟前
  • 萌发奇想
  • 较差

VIFF #4 “有些人 只想永远当女儿”

17分钟前
  • 酸奶雪糕
  • 推荐

演员的演技保证我没有武断地说这是烂片。女儿偷看父亲日记提到的学生运动才让人隐隐感受到大致的时代背景。三对母女关系中,有些美好有些病态又有些窒息…相互戳破假面后的咆哮,又让我忍不住联想到最近娱乐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种种。只能说这是一部看完第一反应是脑子问号,细琢磨后又不会觉得浪费票钱的电影。

18分钟前
  • 多喜养福
  • 还行

世界首映注定免不了吃螃蟹的风险…叙事有些温吞水,故事也些许奇情了些,母女/婆媳/夫妻关系都有些病态…好在在日本人笔下一切看上去也都是合理的…也就外婆的出场还有些记忆点…导演和凑佳苗有来Q&A,凑佳苗还挺有表现欲,还乖可爱的…

23分钟前
  • 逢澶Ty
  • 还行

又尬又造作的依托答辩 toda中规中矩 毫无亮点 真怀疑随便拉个真学生都比永野芽郁会演

24分钟前
  • 火烤鸡腿麦芬
  • 很差

基本上是一个为了恶心人而存在的故事,凑佳苗的很多小说都是这个问题,为了主题而彻底扭曲人物的心理,看似黑暗、压抑,实际上非常幼稚和刻意,而影视化之后更加显得无病呻吟。

26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大震撼,这调度这布景这演技这一会儿有一会儿没的念白

28分钟前
  • 路米內
  • 很差

节奏节奏节奏……过于拖沓

32分钟前
  • 香芋卷
  • 较差

我也只想当女儿😭

37分钟前
  • ななせまる
  • 推荐

叙事风格简直就像emo的英雄 哈哈那种故弄玄虚的感觉笑死人了 高畑淳子/大地真央没得说 压着toda的气场 4y台词很差!这其实是个为了话题而二搭的组合 没必要的

41分钟前
  • raku
  • 较差

明面上讨母性议题,说到底不还是父权制结构性压迫造成的。甚至片中所展露的多重母女关系,基本都处于一种扭曲和畸变的状态。事实上能透过视觉影像传达给观众的东西,大可不必多费旁白尽数详构。无论先天拥有或后天习得,母性都不应用来当作困住女性的枷锁,这世上就是有天生对孩子爱无能的母亲,也有愿意为了孩子无条件奉献生命的母亲。片尾女儿怀孕后选择与原生家庭和解,另一种恐怖故事的开端。

45分钟前
  • 张苑希
  • 还行

近乎绝望地渴求不曾感受到的爱、说着凉薄的话语却把真心放在阴暗的角落、又或者只有在神明的面前才展示自己真正的样子。那是彼此都无法坦言、暗中试探又互相碰撞才能存在的亲子关系。母性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成为母亲后就自然而然产生的东西:它必须遵循母亲与孩子双方的意志/意愿,给予与接受的双向成立,如此的母性才有意义。如果没有当好母亲的觉悟就不要轻易生育孩子,是的,女性可以只做“永远的女儿”,不一定要成为他人的“母亲”。电影中女性们作为母亲/女儿的不同面向/形象,应该是给观众要不要成为母亲、成为怎样的母亲一些思考的空间。PS.梨咩初共演的对手戏好像彼此有些拘谨,梨《绯红》演过母亲好一些,但咩的演技太僵硬,后面一起拍小女警就自然很多,也许跟两部不同的角色设定有关?确实比起母女,两人的相性更适合前后辈的关系w

48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最讽刺的明明是父亲的缺失

51分钟前
  • cat
  • 推荐

#VIFF2022 世界首映+编导映后Q&A到场。一流设定二流剧本三流表演末流执导,看完除了恐婚恐育基本没啥记忆点。这个本子更适合被朴赞郁那一类的导演来呈现(几个核心梗像是《斯托克》+《小姐》的缝合),因为一旦风格化不足就只剩喋喋不休的旁白加剧观影的煎熬感。外加结尾这个刻意的和解,神仙都救不回来了。

54分钟前
  • 散步的侵略者
  • 较差

户田咋这么瘦了啊???脸都脱了相了

57分钟前
  • 柠檬不好吃
  • 推荐

想用母亲和女儿的双视角来解读母女关系的微妙,然而视角切换并没有带来对故事不同维度的补充,反倒显得混乱没有重点,凑佳苗的故事也稍显狗血,实际上母女关系中过分依赖以及控制的背后都有个缺席的父亲形象,这一点值得深挖,而不是强调女性失心疯的形象。永野芽郁怀孕的结尾看似乐观,其实很大可能又会步了上一代的后尘,这才是可悲之处。

60分钟前
  • 超cute侠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