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

科幻片大陆2020

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邱天,周思羽,刘显达,石昊正

导演:管虎,郭帆,路阳

播放地址

 剧照

金刚川 剧照 NO.1金刚川 剧照 NO.2金刚川 剧照 NO.3金刚川 剧照 NO.4金刚川 剧照 NO.5金刚川 剧照 NO.6金刚川 剧照 NO.13金刚川 剧照 NO.14金刚川 剧照 NO.15金刚川 剧照 NO.16金刚川 剧照 NO.17金刚川 剧照 NO.18金刚川 剧照 NO.19金刚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3 04:23

详细剧情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 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 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长篇影评

 1 ) 如何建一座打不垮的生命之桥

“我们在这场战斗中没有上刺刀,也没有亲手打死敌人,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工作的意义:保证了战斗的胜利。”这是“工兵英雄”张振智曾说的话。作为志愿军工兵第3团3营9连连长,他是当年抢修并保护金刚川岩里桥的实际指挥者。

整个金城战役期间,敌人在金刚川岩里桥附近共投下近千枚航空炸弹,并发射了2500多发榴弹,但这座桥一次次浴火重生,成了打不垮、炸不烂的英雄之桥,电影《金刚川》以此为故事原型,可谓独具慧眼。

在战争电影史上,工程兵题材的影片较罕见。工程兵是“陆军的先锋”,是现代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国已将工程兵列为特种兵),但与其他兵种比,工程兵较难用电影呈现,原因有三:

其一,工程兵较少与敌军正面接战,没有对手,观众会觉得“不紧张”“节奏慢”。

其二,工程兵靠集体,个人作用不突出,不易呈现英雄主义,而英雄主义是战争剧最吸引人的地方。

其三,工程完成了,只能被动防守,让一些观众感到“不解气”。

面对种种艰难,《金刚川》却能催人泪下,体现出“战壕真实派”的力量。

图为志愿军工兵部队积极抢修公路,桥梁,保证了汽车运输。..

要司令部真实,还是要战壕真实

战壕真实派”是前苏联的一个文学流派,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为始,中国观众较熟悉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便是“战壕真实派”代表作。

“战壕真实派”是相对于“司令部真实派”而言。

在《一个人的遭遇》前,前苏联军事小说以塑造大英雄为主,他们充满理想、高屋建瓴,通过卓越的指挥,带领战士们取得胜利。比如《铁流》《青年近卫军》等。可在现实社会中,这样智勇双全的大英雄是绝对少数,导致“司令部真实派”塑造的人物彼此雷同,战争片成了英雄片,且这些英雄的区别只在事迹上不同。

《金刚川》则选择了“战壕真实派”的表达路径:表现普通人,只写一次或几次小规模战斗,战斗时间短,战场集中在很小的地域中。

张译在《金刚川》中的表演,确实不错

“聚焦后,更易写出人性厚度——英雄也会恐惧、彷徨、消沉,也有各种弱点,英雄不是先天的,而是成长的结果,这意味着另一场更艰难的战争——战胜自我。“战壕真实派”的魅力,正来自外部战争与心灵战争间的共振。

没想过当英雄的人,却成了英雄

正是沿着“战壕真实派”的理论,《金刚川》的几位主角都是标准的普通人。他们的理想并不宏大,驱动他们作战的主要动力不是当英雄,而是责任感(减少前方牺牲),以及对和平的渴望(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中最后一场战役)。

主角之一关磊(吴京饰)性格豪迈,却有些粗疏,因在战场吸烟,从连长被降为班长。他喜欢逞英雄、耍个性,所以上级对他不放心,战前把他调到隐蔽炮位上,远离一线。关磊好面子、脾气急躁、有时看不起人,这构成了他的性格缺陷,果然因开炮过猛,弹药耗尽而牺牲。

在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有三个连队以钢铁般意志面对严寒,整建制被冻死在阵地上。图为抗美援朝时期国内的游行示威队伍。

另一主角张飞(张译饰)战前处境尴尬——关磊曾是他的上级,又曾是他的高射炮师傅,现在却成了他的下级。张飞管不住关磊,又不能违抗上级命令,只好“和稀泥”。关磊抢了他的炮位,还带走许多炮弹,气得他爆了粗口,却又无可奈何。

关磊与张飞暗示了历史上关羽、张飞的组合,但在《三国演义》中,关处处让着张,在《金刚川》中,恰好相反。关的豪气仍在,张却处处委屈,这为情节发展提供了充分铺垫。

此外,刘浩(李九霄饰)也是重要角色,他想参与一线作战,赢个勋章告慰逝去的好友,却被派去修桥,为此他不惜和连长高福来(邓超饰)争执,他是被动地进入岗位的。

构成关磊、张飞、刘浩等人最基本烦恼的,不是如何打败对手、如何豪迈一把,而是具体的人间烟火——个性冲突、表述误会、对尊严的不同理解。他们来到金刚川岩里桥,只因为这是最后一战,他们可以从此回归和平生活了。

战壕要真实,离不开细节

“战壕真实论”的道理易懂,操作却难,因为它对细节真实性的要求太高,不能还原战争的具体场面,人物设置再出色,也难吸引观众入戏。

在细节方面,《金刚川》的追求可谓锱铢必较。

比如创作者居然注意到张飞应使用军用哨,它和普通民用双音哨、三音哨不同。最早使用军用哨的是英军,后被各国军队采用,它的音高,易辨识,且有两个孔,能发出不同的频率的音,组合起来,可以传达信息,所以张飞在最后时,才能吹哨告慰关磊。

再比如在没听到敌机声时,张飞会凭感觉发出警报。非老兵指点,普通人很难意识到这一点。人耳的听力范围是20赫兹—20000赫兹,低于此频率和高于此频率的声音,人耳无法听到。但通过经验积累和天赋,有的人能依稀辨识出临界点的声音,意识到敌机在靠近。

在《金刚川》中,甚至修桥的时间都参考了历史记录。据实际的指挥者张振智回忆:“一孔桥被炸,只要材料齐备,河底不出现问题,一个排兵力半小时可以抢修完毕。一个弹坑,要在50米距离内运土来填,两个班两小时可以填好。”

金刚川岩里桥共7孔,最惨时被炸得只剩两孔,还要填2个500磅炸弹留下的弹坑。此时主力部队急于过桥,上级命令在凌晨6点40之前必须修好,志愿军工兵们最终完成了任务,比上级要求还早了5分钟。

此外,当时高射炮前均设单独测距人员;当时我军采用苏式37毫米高射炮,最大射高仅6000米……种种细节,在《金刚川》中均有真实再现,使观众获得沉浸式的体验。

使用苏制61-K型37毫米防空炮进行夜间防空作战的志愿军高炮部队

写好转变,既要真实也要想象力

从普通人到英雄,需特殊事件激发。

在《金刚川》中,刘浩能成为英雄,因刚开战,连长便牺牲了,这让他意识到,修桥也是战斗。影片里,刘浩独自扛起木头前行,这来自真实的历史记录。据参与金城战役马刚(就是影片背景声的那位见证者)回忆:“敌人依仗自己的空军优势不停地对大桥实施24小时狂轰滥炸,同时,敌炮群也对大桥进行长时间的炮击,平均5分钟要落下3、4发炮弹……战士们有劲大的一人扛一根木头,也有两人抬一根……如此反复进行不间断炸了修,修好了炸。总之,工兵战士誓死保卫大桥。”

而关磊、张飞被激发,则源于和美国飞行员的对决。这一情节虽是创作出来的,但符合历史背景:在朝鲜战场上,敌军共损失3000多架飞机,其中2000多架是被志愿军高射炮打下来的。因志愿军地面炮火表现突出,到1953年时,敌机已不敢低空飞行,并将铁路沿线的志愿军高射炮布防区称为“死亡之谷”,拒绝执行轰炸任务。

被志愿军俘虏的美国兵得到了人道的待遇

在《金刚川》中,志愿军高射炮与美国飞行员的对决,呈现出不同文化特色:

美军强调个人英雄主义,美方飞行员为化解悲痛,不惜违抗上级命令,自行出击,在他看来,亲手毁灭对方才算英雄。

志愿军更重视合作,看重战友情、兄弟情,因关磊牺牲,激起一向冷静的张飞的豪气。为保护大桥,他故意发射曳光弹,点起火焰,将位置暴露给敌方,其背后是“或重于泰山”的个人选择。

通过对决,精描出东西方文化对英雄的不同理解,使《金刚川》的“战壕真实派”更显深刻。

战争片不只是讲故事,还要传承精神

“战壕真实派”诞生后,一直存有争议,很多人批评它可能走向琐碎,只关注具体人的战争经历,忽略了战争反思,无法表现出战争对人的深层影响。

这座桥将永远屹立在后人的心中

这就可以理解,为何在《金刚川》最后部分,加入了战士们肩扛起金刚川岩里桥、保证主力部队通过的片段。其实,志愿军工程兵在金刚川上修了两座桥,一座是浮桥,用来渡人,金刚川岩里桥主要渡装备、弹药等,需保证汽车通过,无法靠人力扛起桥面。但这个细节解决了“战壕真实派”微观过多、缺乏宏观的困境。

战争是人类社会的异态,无数年轻人在生命刚刚绽放、最美好的阶段,便瞬间凋谢了。所以人类需要反思战争,战争片不是娱乐片,不能靠卖血浆、比惨来吸引眼球,更不能消费战争。人类有人类的尊严,将烈士们的精神传承下去,使其永远活在后人心中,这是战争片天然的责任与义务。

《金刚川》的最后部分,战士们屹立在湍急的江水中,扛起大桥,传达出强烈的象征意味:过去百余年,我们这个民族曾遭遇无数苦难,正是前贤们的奋斗与牺牲,才使我们走到今天。在当下和未来,依然会有激流险滩,作为后人,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战争时代虽已过去,但“国无大小,忘战必危”,民族竞争将长期存在,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时代需要一代代勇于奉献的中国人承担起历史责任,我们依然需要精神的力量。逝者如星辰,在凝视着后人,则每个人都有必要反躬自问:我是否无愧于他们?

历史不只是过去的事,战争片不只是战争的故事。如“曾经”与“当下”失去联系,“曾经”就会枯萎,就会死去。金刚川岩里桥已是过去时,《金刚川》却在观众的心中又建起一座打不垮的生命之桥,所以难能可贵。

 2 ) 被牛仔帽恶心到了

逻辑硬伤加结构硬伤,真实的历史事件被改编成了一段谎言。

优点:演员的表演很到位。

缺点1:编剧痕迹过于明显。主角明叫张飞,是一个软巴巴慢吞吞的人,师傅嘲笑他都对不起莽撞人这个外号(那个时候《八扇屏》相声也许已经随着慰问团推广到了志愿军那里,这个就不深究了),经过敌方的几次挑衅,师傅的牺牲,张飞完成了爆烈的性格转变,在丢掉一腿一脚的情况下,唱着戏,打落了敌机,完成了向莽撞人这个称呼的蜕变。莽撞人这个不是评弹不是太平歌词而是一个相声段子,唱这个相声段子,好奇怪,好刻意。

缺点2:取景的马虎,导致了故事逻辑出现问题。根据史料和资料来看,当时金刚川的桥和这个地形有很大的区别。第1盒面没有这么宽,第2个是连接两岸比这陡得多,不容易从水面向两岸攀爬。第3个是正值山洪爆发,第4个是当时的高架炮有6架还不是两架,有基础的防空能力。当时用人来架桥的可能性根本不存在,如果能使用人来架人桥的话,那么解放军就完全可以泅渡过河。所以故事的底层逻辑就出了问题。

缺点3、叙事结构出了问题: 这种站在不同角度反反复复讲同一个段落的故事,适合悬疑剧和喜剧,因为它可以精准地揭示不同人物的动机和事件的不同层次真相引爆悬疑和笑点,这些东西只有悬疑和喜剧才需要。战争片本身需要表现的是大历史事实下每个人物的不同表现,《金刚川》这种反复多角度的叙事破坏了故事本身的史诗感和完整性,这是高手犯的低级错误。反复讲一个故事,实在是没有必要。

缺点4、主旨含糊,立场矛盾。说实话,飞行员拿起牛仔帽载在头上这个细节,我真的恶心到了。主创要表达的是什么中心思想,是牛仔精神吗?飞行时还要特意多戴一顶帽子上飞机这真的合适吗?这是一个容易产生歧义的动作,我知道主创不想魔鬼化美军又需要有一个战争狂人来挑起剧情矛盾,但一个飞行员这样的行为要么是英雄行为要么是魔鬼行为,绝不适合用牛仔精神来诠释。

缺点5、主次不分。最开始看剧情简介的时候,我的心硌磴一下,觉得管虎真牛逼,找到了新的视角来写战争,肯定是讲工兵连的故事。因为在抗美援朝中,后勤真的是功劳重大。当第一段故事推进到大家都不愿意当后勤的时候,我还以为故事会围绕后勤展开。结果,回到炮兵身上,真是浪费题材。角度创新是对的,但你的材料本身不能给忽略掉了。

 3 ) 不知所云的电影。

1星给志愿军。1星给演员。

看得人郁闷。这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志愿军如果只是敢死的莽夫,能赢抗美援朝?

1 搭人桥?辎重能过?那干嘛不一起造木筏,早过河了。

2 晚上偏偏把桥照得灯火通明,故意给敌机炸吗?

3 这电影把这敌人飞行员,弄得比主角还主角。

4 高炮为啥要在自己周围点火吸引敌机,你去别处放把火不是更好?

5 一个情节反反复复拍,是为了凑片长吧?

 4 ) 时间紧任务重,完成度算不错了

8月中才开机,10月底就上映了,真的是中国效率了。

考虑到这个时间因素,能拍成这样真的算很厉害了。这制片难度实在太大了。

个人认为,导演还是在八佰的基础上,规避了一些坑,比如明显这部的服化造型比八佰更加细致,比如战士们的指甲里的泥,比如衣服的脏破,尤其是群演们的服化造型细致程度都上来了。

另外某些镜头也看得出来借鉴了一下1917,比如喀秋莎轰炸、张译穿过玉米地,光线忽明忽暗那段,和1917那段经典的非常类似。

张译的表演真的是太棒了。

然后最大的问题或者说遗憾吧,就是大家普遍吐槽的一个故事拍三遍这个问题。不是说多视角叙事不行,但是个人认为,多视角的魅力就在于,每个视角都会给观众新的信息,从而产生各种反转,产生观影的愉悦感。但是金刚川吧,是分了三个视角,倒是并没有重要的新的信息给出,更无反转可言,所以就会让观众觉得,这可真是一个事儿讲三遍啊。

多视角叙事毫无疑问在剧作上就是高难度的。这么短的时间,主创们选择这样一个方式,估计也是周期和所能支配的资源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吧。

总之,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度如此,也是很佩服了。

 5 ) 符合逻辑才能真实,真实才能共情,共情才能感动

对于这种根据抗美援朝历史改编的战争片,如果拍成战狼那种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超级英雄电影,显然是不合适的。当然这里不是说金刚川全篇充满超级英雄电影的味道,而是其中的高潮情节,太过不符合战争逻辑。

张译饰演的张飞被炸断一手一腿,愣是能用仅剩的两发高射炮弹,凭借一己之类完成锁定瞄准射击的全部步骤,完成之前一群人用39发炮弹都没完成的击落希尔的战机的任务。要知道,从前面的剧情来看,正常操作一架高射炮需要五到六人,前面的剧情里有“五炮手就位,六炮手就位”的台词。其中有人负责拿着类似望远镜的工具搜索战机,报战机位于几点钟方位,有人负责转动炮台调整射击的横坐标,有人在副炮位,有人负责补充弹药,主炮手负责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以及脚踩开炮。如此多的工序,满编人员的时候打了39发炮弹也没打下希尔的飞机。张飞只剩一手一脚,无法调整炮台射击的横坐标,只有一只手也无法快速转动转盘调整射击的纵坐标,也就是说,此时的他几乎只能等着希尔钻入此时炮台正在瞄准的位置,然后踩动开炮。这种情况下一发命中的可能性比中双色球还低。但是编剧导演大笔一挥嘴皮一动,张飞就做到了。虽然拍的很壮烈,张译的演技也没的说,但是在我潜意识里就觉得这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所以大脑会本能的告诉自己这是虚构的,自然就很难代入进去,这里本来应该是催泪的重头戏,但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在我旁边切洋葱,硬邦邦的告诉我:小伙子,这里是高潮,要煽情了,你该哭了。

如果是武侠片,奇幻片什么的,有强烈的主角光环,存在打不死的小强都可以理解,但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战争片,还是抗美援朝这段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情节还是应该尽量符合逻辑和客观物理规律,否则真的会有点跳戏的感觉。

最后的人桥,很悲壮,但为啥面对比木桥还要容易轰炸的人桥,美军出动了数量更多的五六架轰炸机却没一个炸弹扔到人桥上?最后配上字幕说全员顺利越过金刚川,就让人很莫名其妙,这是怎么做到的?

这里并不是带着放大镜硬找茬,而是看完情节之后几乎没经过思考脑袋里就第一时间蹦出来的疑问。这就有点类似于你用很多重型机械都没抬起来的重物,最后用几个人光靠人力就抬起来了,然后你告诉我人定胜天,事在人为,那我只能黑人问号了。

另外不知道有没有人关注片尾的演职人员表。石头,三娃子,蛋炒面,我真不信这世上有这么多巧合。管虎在抗美援朝的献礼片里公然夹带私货,卖弄自己的小聪明,其心可诛。联系之前美国海军帽子,拜访逃跑将领后人等等一系列举动,这些事情单拎出来可以说是巧合,是无心之举,但所以事情结合起来,全部是巧合的概率就可以忽略不计了,可以看出管虎和方方本质上是同一类人,恳请广电封杀。

 6 ) 个人觉得,其实瑕疵挺大

没有最后的人桥和迎烈士遗骸归国我可能只给这电影4-5分。

我不排斥影视具有一定艺术化或者夸张的部分,但是要合理。即情绪需要到达具备艺术化的点。打个比方,最后的人桥其实并没有给我感觉突兀,但是张译的单手单脚干掉敌机,给我看吐了。

首先,这部电影运用多线叙事的方法描写战场,其实很难不令人联想到敦刻尔克。但在我的理解里,其实这类战争片更多的是表现群像而不是突出个体,而敦刻尔克更近一步,他将战场上的同一空间进行分割,通过不同的视角重组故事,最后再将全貌展现。而金刚川则从一开始就将整个战场的全貌展开了,这就导致了其实作为多线叙事的可操作性变得极低。看过影片的都知道,金刚川的整个故事其实第一部分已经说完了,第二部分从美军角度说一遍,还有一些新鲜感,等到第三部分单从叙事的角度已经没有必要了。所以只好强行将张译的“张飞线”做扩张。

说到张译所饰演的张飞,这是我认为影片最大的一个败笔。因为作为群像电影,最忌讳的其实就是凸显某个人的重要性,可以一起重要,但是一旦将某个人突出,就非常像战狼复刻。我并不是不喜欢战狼,只是金刚川作为抗美援朝纪念电影,明显应该是群像为主,无论是全片最高职位是连长还是最后艺术表达的人桥,都突出了“战士”而非“英雄”。但是张译身上投放的笔墨太多了。从和班长更换了位置,到发现班长留下的空弹壳墓碑,到怀疑班长被炸不管不顾的跑过开阔地,到发现班长死后以身做饵,到最后只剩一手一腿击落敌机。这一整个过程像极了“一个英雄的诞生”。这与金刚川整部电影的主题在我看来格格不入的,全片首位再说“每个人”,但独独到了这里,变成了“一个人”。并且还是非常像神的一个人。

其实导致这部电影这么粗糙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制作周期,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在我看来根本不是电影工业的进步。能以制作周期短而成名的那些电影,大部分是因为成本和预算的制衡,且包含大量室内场景,又或者剧本的设计包含大量长镜头。但金刚川从8月宣布开拍到10月上映的整个过程,在我看来,像极的“赶作业”。如此心态下的成片怎么可能没有缺陷。

好了,废话了这么多不足,其实还是有优点的。比如吴京的这次出演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之前战狼式的角色模式。张译的演技用热评的一句话就是“谁用谁爽,一直用一直爽。”最后的人桥确实有些震撼到我。以及片尾的真实画面也很有深刻意义。其实我觉得要唤起我们的民族情怀其实很简单,实在不需要这种单手单脚的神仙来击落敌机。这与手撕鬼子有什么区别呢。

 短评

看完挺失望,像是小学生在做仿句练习,原文是谁应该不难看出吧。不过这个造句可是太失败了,看到第二视角之后都能猜出第三遍演啥,剧情完全没有任何推进!!可怕!!白瞎了几个好导演好演员……

8分钟前
  • 永恒
  • 较差

#🍋观影# 管虎拍了一个讲不好的故事。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战争,哪有输赢,哪有正义与邪恶,对于普通人来讲,只有生死,时刻准备牺牲。管虎把这点说清楚了,好评~至于前后抱大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10分钟前
  • Shirleysays
  • 推荐

就一个主线反反复复的拍几遍,使整部电影离散得没了看下去的欲望,已经赤裸裸的在写诗歌了,其他的点是不是合理已经抛诸脑后,只不停的问,这些我都知道了,后面还有吗?结果后面啥也没有,与其看这个,不如看一部实事求是带解读的纪录片,要精彩得多,年度期待,失望扫兴!5分

13分钟前
  • 九段
  • 还行

《八佰》讲赵子龙救存亡精忠护国,《金刚川》讲刘关张扬国威血战到底。主旋律电影和商业战争大片的优质结合品,借鉴《敦刻尔克》《复联》大概是电影人的无奈之举,但这最终结果满意,买账,致敬!

14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低配版《敦刻尔克》,有点超出预期,三个导演的风格合成一个,还真看不出那部分是谁拍的。最后说一句,张译是真的牛!!!

15分钟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1、没有紧张、没有惨烈,剧情拖沓,可以砍掉一半时间;2、太多的镜头重复,为了让张译上位,至少10分钟垃圾时间给了他;3、感觉这是场没有组织的战斗,中美都那么几个人在玩;4、农村戏班子的水平。5、主旋律,给6分,无聊时凑合着看吧。

17分钟前
  • 哈哈哈
  • 还行

张译是很不错,可是有必要一个故事讲三遍吗?

19分钟前
  • _风靡万千少女
  • 还行

中途睡了个午觉醒来,发现啥也没错过。

21分钟前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很差

张译生动诠释“如何拯救电影”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想学诺兰的《敦刻尔克》,但是很明显没有那个能力。

30分钟前
  • 傲天
  • 还行

3.5。比想象的好点儿,不过也不能说题材好,电影就自动是好电影了。美军视角对于我这种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来说还算管用,但就是英语配音太假了,好像是在GTA之类的游戏里听英语听力。看完很想爷爷,人类什么都可以克服,为什么还不能战胜癌症呢。

35分钟前
  • 甄子
  • 推荐

中国速度横行,终究还是踢到了艺术创作的铁板。不怪管虎和演员。

36分钟前
  • K
  • 较差

张译值得一个影帝,我直说了,金鸡。

39分钟前
  • 糕若萸
  • 力荐

众所周知 张译 谁用谁爽 一直用一直爽👌

43分钟前
  • 大力绵绵冰
  • 推荐

看之前有人说形式像敦刻尔克,看之后表示这玩意和敦刻尔克比简直就是登月碰瓷。

48分钟前
  • 水色深瞳
  • 很差

《八佰》是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金刚川》是赵云后面的故事,连角色名字都明示了,张译叫张飞,吴京是关班长,「长坂坡前救赵云,吾辈张飞,莽撞人」,张译死前的这句唱词直接是把管虎的心里话都唱出来了。可不就是为了救《八佰》吗。单说质量,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离《八佰》差很远,重复镜头实在太多,看得人特别累,但是三种视角的形式,真的很聪明。张译那个视角是重点,演得太好了,美军的视角是亮点,这种时局里,把美军也处理的有血肉像个人,很好,很难得。#7分

53分钟前
  • 3号厅检票小哥
  • 还行

不信神的工兵在金刚川上演魔法,信神的牛仔在苍穹目睹神迹。这桥是通往安宁的路,纵然断了手臂,也要把当阳桥喝断。纵然败走麦城,也要把荆州守好。因可敬的对手前往地狱是幸福的,却有人从此闻着焦味在人间犹如地狱。想不通木桥为何会复原,断桥为何能撤军,不知这个国家,用血肉筑起过多少前行的桥。

5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个电影可能只拍了一天,从早拍到晚,因为机位多,硬是剪出了两个小时

59分钟前
  • Silentstorm
  • 还行

即便從開拍到完成只有短短幾個月,已經算是奇蹟,但是終究還是先天不足的殘次品,哪怕對“中國人牛逼,美國人傻逼”這類情緒宣泄式主題容忍,《西游記後傳》般對素材的反復使用,全程用力過猛到只有悲憤的情緒表現,混亂的多重視角和一元的價值表達,都讓人失望。同樣是戰爭題材,同樣是多重視角,明明不是諾吹,也想發自內心地對拍出了《Dunkirk》的諾蘭說一句牛逼,他一個頂四個,不對,他一個比四個加起來強太多太多了!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晚上带爸爸去看首映,老头儿说挺好,我其实看到了他中途偷偷抹眼泪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大伯。

1小时前
  • 大金牙呀!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