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我2014

泰国剧泰国2014

主演:安妮·彤帕拉松,杰西达邦·福尔迪,萨哈拉·桑卡布理查,施莉达

导演:Paa Jaew Yuthtana Lopanpaibul

 剧照

勿忘我2014 剧照 NO.1勿忘我2014 剧照 NO.2勿忘我2014 剧照 NO.3勿忘我2014 剧照 NO.4勿忘我2014 剧照 NO.5勿忘我2014 剧照 NO.6勿忘我2014 剧照 NO.13勿忘我2014 剧照 NO.14勿忘我2014 剧照 NO.15勿忘我2014 剧照 NO.16勿忘我2014 剧照 NO.17勿忘我2014 剧照 NO.18勿忘我2014 剧照 NO.19勿忘我2014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0-23 12:24

详细剧情

  苏丽雅(安妮·彤帕拉松 Anne Thongprasom 饰)和柯木察(杰西达邦·福尔迪 Jesdaporn Pholdee 饰)是相恋多年的情侣,两人之间感情十分要好。然而,苏丽雅出生在贫穷的家庭之中,为了拯救家族所遭遇的财政危机,苏丽雅决定离开柯木察,嫁给腰缠万贯的银行家察瓦特,苏丽雅的背叛让柯木察对她充满了愤怒和憎恨。  一晃眼多年过去,察瓦特去世了,他将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苏丽雅,希望苏丽雅能够好好的照顾他的孩子们。苏丽雅带着两个孩子回到了自己家,并且来到了柯木察的公司应聘。公司录取了苏丽雅,将她安排到柯木察身边成为了他的秘书,柯木察并没有辞退他,因为他将此当做自己复仇的绝好机会。

 长篇影评

 1 ) 《依然爱丽丝》:Living in a moment

1 同样是关注阿尔兹海默症,《我脑中的橡皮擦》是典型的韩剧有三宝套路,车祸、癌症、医不好,《Still Alice》则一直既往地拷问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抗击打能力。以Memory为主题,很容易讲出吸引人的故事,尤其是科幻片,比如Totally Recall,Edge of Tomorrow,Source Code这一系列。记忆在不同的时空之中穿梭,于细微之处寻找痕迹。记忆如果错乱倒置人格分裂,则是数量更加庞大的精分片系列。

看过一篇叫《逆行的钟》的短篇,讲一个倒退人生的故事,人的降生是从墓地开始的,倒着活回去。  
“他们变得相爱,变得彼此信任,变得默契而心照不宣。然而残酷的时间随着逆行的钟渐渐吞噬着他们的美好回忆,他们每共同做一件事情,就会共同遗忘一件事情,感情也会随之减温。于是他们渐渐开始有隔阂,变得陌生而拘束,不过他们之间也回归了几分激情与新鲜感,言谈间多了几分羞涩和矜持,这些都是足以令人脸红心跳的瞬间,他们虽然不再亲密,却开始像朋友一样相敬如宾,他们忘却了所有彼此的缺点与不快,尽管每一天的对方都会显得更为陌生而神秘,但这种青涩的感觉却无端让自己的心跳一天天地在加速。
终于有一天,他们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最后一杯咖啡,将对方的电话从自己的手机里永远地消去,然后开心地交谈,彼此寒暄。当他起身坐回了自己的位置上,远远望着她时,脑海里仅剩下对于她的好感与好奇心在燃烧蒸腾。
最后,他起身倒着走出了咖啡店,而那个姑娘,从来都没有在他的回忆里存在过。”
故事讲的非常浪漫,就像是《本杰明巴顿奇事》里面皮特和凯特布兰切特在恰好的那一刻里的所有心动。但阿尔兹海默症的遗忘是完全不一样的,是残酷的。因此也是这一类片子存在的意义。

2 Alice的身份设定是知名语言学家,或许是为了加深人生无常之感。作为一个高级知识分子,我们看到了她对抗遗忘的方式的逻辑性,文件夹分门别类,记忆练习,用笔划字以避免重复。由此就比别人忘得少些吗?并没有。
分享会上的演讲尽显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病中的悲怆,去忘记曾经付出数倍于人的努力才建立起来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那一刻她是格外清醒的,格外痛苦的。

3 跟韩剧的为爱痴狂完全不同,看病有医院和医生,在家有护理,影片所塑造的丈夫对Alice的实质性关怀几乎是缺席的。从得知病情的焦躁,到看着Alice半夜找手机的无语,再到最后的离开,他是诚实的,难以接受这一切。丈夫预设的垂垂老去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不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这与韩剧里面痴情男子的设置截然不同。Alice曾经自己去看过疗养院,但最后她已经丧失了主导自己的能力。

4 子女关系的布置上中规中矩。三个孩子,一个学医一个学法一个拒绝上大学。在这里可以关注两点,一是基本反应了美国的亲子关系,双方都是独立的人格,好处是一般不会出现『父母皆祸害』所描述的种种父母对子女的控制欲(尽管Alice非常希望小女儿上学找份稳定工作,当终究也只是止于念叨),弊端则是亲子之间似乎也没有那么亲密(《八月奥色治郡》),涉及到的是东西之间的家庭伦理。二是三个孩子,最终来陪伴Alice的是看起来最『失败』的小女儿。注意父亲和大女儿、儿子讨论如何『处理』Alice的那场戏,三个人围坐在饭桌,表明仍然维持着家庭的温馨,Alice独自坐在客厅对着他们,跟家具混为一体。三个人相互肯定对方的付出,但没有一个人真正关心她在想什么。只有家庭会议上缺席的小女儿Lydia,第一次说她看出来妈妈有病了(被大姐打断),第二次耐心回应妈妈的反复提问(被大姐打断),第三次问妈妈这个病到底是种什么感觉,妈妈说完之后她说那真是挺惨的,两人对视而笑,第四次把自己的日记放在妈妈床上,写着No Secrets(对Alice来说已经不记得发生了什么,对她来说是对母亲彻底敞开胸怀),第五次给她念剧本,问她你觉得这个讲的是什么,妈妈说,It’s love,两人一起笑了。
大姐作为典型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形象,Lydia作为『浪荡的真诚者』的形象,可以继续分析。

5 假如人生的最后,只能活在一个moment里面,你猜最后会记得的那个是什么?

 2 ) 我想念我自己

     “我母亲80多岁了,常常很多事不能自己料理,我觉得,人老了,最痛苦的就是活得没有尊严。”
                                                   ————许鞍华

      很多次跟别人说过,我最记得的,许鞍华说过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句,怎么也忘不了。

      就拍摄技巧和风格上,这不是一部好电影。但仍旧会因为好几处落泪。我觉得这是故事本身的力量,是一个个体在遭遇人生最无助的状态下,另一个同类最设身处地的结果。

       文艺作品比现实更极端。它把故事的语境推向一个更急转直下的状况:“一个语言学教授如果在最美满,事业和家庭开始收获的季节患上阿兹特海默症,眼看着自己丧失最引以为傲的语言能力,进而丢掉自理能力,丢掉尊严,会怎么办?”

       选择安乐死或者自杀?在尊严还没有丢失干净的时候,彻底做个了断?

       电影啪啪打了你一记大耳光:这个时候,你连自杀的能力都丧失了。

       这是一个很切己的故事,随时可以返照自身,因为这样得处境可能发生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当你忘了你,你还是你吗?

       电影留了一个温暖的尾巴,已经彻底丧失记忆和自理能力的Alice,在听完女儿读给她的故事后,还能辨认出“爱”。这是与事实相悖的细节。

       同样面对“阿兹特海默症”,哈内克在《爱》里给了一个相反的处理方式,老头子亲手终结了他妻子的生命。

      这是这个故事相对俗套又特别无助的地方,当她已经不是她,这爱给了谁?

      特别喜欢原著里的一句话:我想念我自己。

      一生,一世,有意义的,还是个“我”字。

 3 ) 消失的恐惧感

摩尔阿姨让我深深体会到自己正在消失的恐惧感。我记得曾经还有一部有关记忆的电影让我感慨,个人存在感最简单直接的标签即记忆。记忆里有我们为之努力吸纳的知识,用知识构架的三观,记忆里有我们人生的轨迹,有亲人和爱人,有快乐有痛苦,当这一切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当alice迷迷瞪瞪遵照自己清醒时的指导准备吞药自杀时,我紧张,紧张的是心底我期望她自杀成功,甚至默默得想如果哪天我也这样了,真的安静的离开是个不错的选择,反正“我”已经不存在了。
以前在不少影视作品里看过关于老年痴呆症的诉述,这次应该是摩尔阿姨精湛的表演大大引起我的念想,电影其实很简单,第四颗星给阿姨。她在病情中期时那种时而模糊时而清醒,做演讲时刻意的咬字节奏,后期迷迷瞪瞪的眼神和动作,摩尔阿姨你这次也吓到我了。

 4 ) 1%的精英身上出现1%的可能性的悲剧……还是虚构的

后来我才知道,这部电影是根据小说而不是非虚构故事改变的。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切都好巧啊。得阿尔茨海默病、说不出一些言语的主人公恰好是一名语言学家,语言学家的老公正好是一名搞科研的医生可以和神经科医生针锋相对,主人公恰好有一个女儿要演《三姐妹》来点题,主人公除了女儿不上大学执着于表演、老公执着于事业而不能全职照顾自己之外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事情,主人公除了核心家庭没有其他家人朋友(感情好的母亲和姐姐在主人公18岁时车祸去世,正好又为主人公失去记忆增加了痛苦),等等等等。除了设定中的不合理之处,情节中的巧合之处也太多,打开让自己自杀的视频时恰好周围一个人都没有,宁死不把电脑抱着上楼导致自己无法完成自杀,等等等等。

而这一切巧合,都为了反应的主题是:得阿尔茨海默病,失去自我和记忆是痛苦的。但是,难道有人一开始不知道这一点吗?虽然我从未照顾过重病的病人,但我近距离见过这样的人。以我的理解,这种病人的无力和痛苦源自于自己无法像之前一样生活,或者以自己想象中的方式生活。而这种方式带来的挫败感往往又需要发泄到照顾自己的人身上,这意味着照顾病人的人往往承受肉体上的疲惫以及精神上的额外负担。因此,一个人除非是孤岛般存在,不然任何重疾带来的问题一是肉体的,而是社会性的,而这两种折磨的最痛苦之处往往是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的疼痛和无力感,而不是某个特定时间的爆发。然而,片中对疾病的展现都是戏剧性的,而且是表象的,而且充满了更多的思考而不是感受。

另外,电影中痛苦的仿佛更多是主角,其他人顶多眼泪打转,然而照常生活。电影的出发点是典型的“我”,即病人本身。“我”失去记忆是痛苦的,“我”必须没有尊严的苟延残喘也是痛苦的,而他人不去为这么痛苦的我妥协真是自私至极。丈夫本人为了病人如何妥协如何照顾如何痛苦完全没有展现,只有丈夫不愿留职停薪陪主角,以及丈夫执意换工作等细节让人觉得丈夫就是个无情无义之辈。

能够让主角如此注重于自己的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得的病突如其来(主角刚刚50岁),所以显得悲剧。但实际上,65岁以前得阿尔茨海默病的人只有5-10%,其中更是只有13%是因为基因遗传。这也就是说,阿尔茨海默病的残酷对于一般人来说在于一个人要同时承受衰老和失去记忆,而像主角这样的案例很难代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

不能代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另一个层面是主角的社会阶层。主角和丈夫是原配,收入高到在曼哈顿有两层小楼并可以支持三个儿女读书和职业排话剧(承担话剧演出成本),其中医学院毕业的儿子前途似锦(理论上来说已经26岁以上),大女儿不但成婚而且也有了后代(也就是最大30岁已经有了孩子,在美国中高产阶级简直是难以想象的情况),小女儿就是排话剧居然也生活得波西米亚。夫妻二人都是博士,其中主角更是在年纪轻轻有了三个孩子后(以儿子最大来推算她也是23岁怀孕)还能在50岁成为哥伦比亚的正教授。在家庭收入方面,双收入家庭在其中一个人倒下后并需要雇用保姆后,似乎对家庭的生活完全没有影响。总体来说,这简直妥妥的是美国的1%甚至更高层次的精英。

1%的得病几率发生在收入1%的人身上的确让故事更加戏剧,但一个人的悲剧真的比数以千万计的普通人在得病后在知识、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挣扎更悲剧吗?如果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一个生命的悲剧确实和所有生命的悲剧是等同的,如果是自己编的故事的话……

 5 ) 一个与电影有关又无关的故事

以往看到小说或是电视剧、电影里有男女主角得病,总是不屑地觉得“好假,怎么又拿得病或是车祸搪塞观众”。直到自己身边开始出现真正得了不可能再好了的重病的人,才发现原来其实病痛和死亡一直离自己很近,不知何时,它就这么来了,你所能做的只有接受,无法拒绝、无法逃避、无法逆转。

有两个不太远房的姐姐,都是非常不容易地从宁夏考出来、名牌大学毕业,一个二十头,一个二十尾,却在人生的大好年华时,忽地就相继被诊断出一种基因病变的毛病,身体上每一块肌肉都会逐渐萎缩、失去力气,没有治愈的方法,唯有吃昂贵的进口药延缓。到现在已经有将近十年过去,我逐渐看着她们两个从要扶着墙走路到只能做轮椅才能行动,从能够看书解闷到现在电视都看不了多会(牵着眼球的肌肉也在退化),等着她们的继续恶化将是完全不能动、吞咽都会没有力气做到,等等。

剧中的Alice不断让我想起她们,Alice的老年痴呆症是在脑部的,身体并无大碍;而那两个姐姐的病在丧失身体的自由,而脑子依旧是百分百清醒。我不知道哪一个疾病更残忍一些,可是可想而知那种看着生命一点一滴每天从身上消失逝去的感觉会多么恐惧与无力对抗。

这种缓慢地一点一点夺去生命的病,最残忍的不是身体疼痛,而是它将人一点一点剥去自尊和体面、让病人一点一点不成人形——无法行走久了,腿就萎缩,背就弓着,脊柱变形;长期无法出门呼吸新鲜空气,面色就枯槁,丧失全部气色;长时间没有敏锐思考的能力,目光就呆滞,眼球变得浑浊。在电影里,Alice几乎还算是优雅地病着,可在现实生活中,恐怕生命被病痛逐渐抽去的过程从来都是丑陋与无尊严的。

我原本以为自己已对生命看得很淡,我很清楚每个人都总是要走的,早晚的事情而已,可是看到这样加速流走的生命,终究还是会伤感。在这样无法挽留的狂流中,人们能够做的难道只有等待死亡?
去年的有一天,比较年长的那个姐姐突然宣布自己网恋了,要带着所有的钱投奔山东的一个男人,说他答应要娶她。所有人,家人和亲戚,着实全被她吓坏了——大家自然觉得像她现在这样生活不能自理的状况,不可能有人真爱上她,何况是完全没有见过面的网友,所有人都觉得那个男人肯定是要骗了她的钱就把她抛弃,于是都反对她去山东结婚。

不久大家又得知,那个男人,是个脚有残废、还有个儿子的离婚人士,而且家里很穷,居住环境比较差,于是所有人更加觉得这事像是个诈骗预谋,怕姐姐去了就被人抢了所有存款,然后就被抛弃,或者家暴。

但是她坚持要去,说什么都要去,谁的劝都不听。我想,大概她把这段感情当做是人生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吧——一个在彻底被病痛夺去自己前得到“幸福”的最后机会。那时候我的想法就转变了,我突然觉得既然是这样,那就让她去吧,既然已经处在走向最坏结果的路上,那岔路上突然射进的一缕阳光为什么不抓住它呢?虽然不知这是天堂还是地狱的一束光,但或许是她人生里最后一个可以赌一把的机会。

经过了好几个月的争执与僵持,她还坚持着,她的家人拗不过,就只好把她送去了山东。没有婚礼、没有祝福、没有新房,他们就这么住到了一起。出乎所有亲戚的预料,竟然这一次姐姐赌赢了,她的男人对她很好,之后的几个月里,家人、亲戚分别去看望了她,都说男人非常照顾她,他们生活得安好。

或许这也算是一个注定了悲剧结尾的故事里,一个小小的温暖段落了。就像电影的结尾,Alice的小女儿搬回纽约照顾她,给她念了“Angels in America”书里长长的晦涩的一段,Alice自然已经完全不知道女儿在念些什么了,女儿做到妈妈身边,温柔地问妈妈刚才她念的是关于什么,Alice说:“Lo..ve.....love”。

如果生命注定是向死而生,明白并接受了“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若还对人世间有些许执念的话,一定不是功名财富,而是这些微小而温暖的爱了。

 6 ) 朱莉安摩尔,天使在美国,以及压抑却不消极

Still Alice 讲述了50岁的主人公——哥大语言学教授 Alice (Julianne Moore) 发现自己得了非常罕见的“Early Onset Alzheimer (早年老人痴呆)”,在之后病情逐步恶化过程中自己和家人如何继续生活的故事。

同样作为今年靠主角的演技而击出奥斯卡奖水花的片子,之前不久看过的《万物理论》也是一部展现病情逐步恶化的电影。但《万》貌似更突出了霍金ALS疾病人生中唯美积极的一面,而《依然爱丽丝》却展现了疾病现实的一面。很巧合的是,《依然爱丽丝》的导演Richard Glatzer在2011年同样被确诊为ALS患者,而很多影评人都猜测那次诊断是促进这部片子成型的一大推手。

影片的拍摄制作质量一般,但是我觉得从演技、到剧本里人物之间的互动都很棒,把这个家庭应对疾病的方式表现得很真实、也很踏实。影片里没有坏蛋,也没有圣人,甚至就连Alice的缺点也非常明显(有时对由Kristen Stewart饰演的小女儿的态度非常不在本)。但是它对于一个家庭应对妈妈患病的由震惊、到接受、到心碎、到继续的现实,对于表现老年痴呆症对一个相对年轻的事业女人的打击,都非常到位和感人。

Julianne Moore的表演非常有张力,她大呼小叫的时候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很有控制,但又恰到好处,感情收发特别自然,在兴奋点上也就不显得过头。很多人都说Meryl Streep 是外星人,因为她的演技太超群,太容易被旁人洞察,太善于感染同一场戏里的其他人。但是在我心目里,Julianne Moore才一直都是这么一个演员。Boogie Nights里的AV女优、接替Jodie Foster演Clarice,Don Jon里平实又性感的Esther,Game Change里的Sarah Palin,等等,好人、坏人、大小角色,她摇身一变演谁是谁,而且让你觉得那么的轻松,却那么有感染力。我在大学时也觉得她长得不是我喜欢的那种脸,但是她总是令我很感动。

片子很悲伤,泪点很多。我不是一个好的电影观众,因为看得太多电影电视,如果觉得以前看过,那么就可能觉得俗。但凡是电影、电视里有humanity的地方,我都是第一个被打动的。这部片子也不例外。看的片子多了,就会慢慢觉得,有时候并不是角色们都在哭的时候你才会哭,有时候,正是角色们在笑着谈论blow job的时候,才是让你感动的。

Kristen Stewart总是提醒我自己曾经喜欢过Twilight,所以看到她总有一丝不爽。但是她在这部电影里非常好。前面一段讲到看过太多电影的缺点:由于看过太多Alec Baldwin了,我一直在怀疑他演的丈夫在外面有外遇什么的,但是没有,所以大家不要分心去想了。影片的重点不是Baldwin和Moore的夫妻感情,而是Moore跟Stewart的母女之爱。

片中的Kristen Stewart 是一个对表演事业很执着的小戏子,前路崎岖,暂时在一个Angels in America的剧组里饰演主角之一Harper。片尾,她对妈妈读着自己角色Harper在剧本里的结尾独白,而那些语句对于妈妈来讲只是音符罢了,失去了意义。女儿问妈妈,“这部剧是什么意思啊?” 妈妈艰难的说出,“Love.”

这大概讲出了我对Angels in America最初的印象,如果你没有看过Tony Kushner写的《天使在美国》,或者2012年的《林肯》,我来介绍一下,Tony Kushner写的东西本来就有些晦涩,我在大学时第一次看完《天使》,就是什么都不懂。《天使》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种族、宗教、里根的政治、艾滋、性取向……但粗粗一想,这部7小时话剧吸引我的就是冲破这些划分的界限的共鸣和“爱”。Alice那句呆呆的“love,” 让我觉得格外的熟悉、温馨,也激起了我更多的共鸣和感动(连听不怎么懂话的Alice都能体会到《天使》浓浓的爱意,这还从侧面表明了Kushner 的水平)。

片中的温馨场景不止这些,但是整体带给人的情绪却还是有些阴暗和恐惧的,但它却不让人消极,这是片子的出发点,也是片子的成功之处。

我在《万物理论》的影评里故意拼出了ALS到底是什么,并提到了持续了整夏的冰桶挑战。但是想想还是不够,既然讲到了两种非常需要关注的疾病,不如多出一份力,附上一段感人的视频(开头比较无厘头):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Q2NTE1ODE2.html

ALS是比起老年痴呆更令病人恐惧的一种病,由于这种病遗传,很多人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否会得病,成年以后每一寸肌肉的抽动都会让自己胆颤,因为那可能就是第一病征。Alice在影片里的老年痴呆症也是由基因携带的,所以我想让大家看完上面那段视频,然后再想想《依然爱丽丝》里面的一些人物,可能会有一层新的感受。

这篇影评个人的东西讲得略多,但是也介绍了不少信息,如果信得过我,可以去看看HBO拍的《天使在美国》,它也是压抑却不消极,我把我的毕业论文当作影评发到了它的豆瓣页上了。另外,《天使》的导演Mike Nichols 11月份刚刚去世,他是得过格莱美、艾美、Tony、奥斯卡四个奖的人,精通各种艺术风格,备受敬爱。去搜搜他的片子吧。

 7 ) 灵魂是什么?

上帝 我有多久没坐飞机了
当我们升到三万五千英尺的高空 我们就会到平流层 在完美的无风带 甚至会到达臭氧层
我梦到过我们去那儿 飞上平流层 到达安全气流 在臭氧外层边缘 那些零散破烂的碎片 像旧布一样破旧 让人惊恐
但我看到了一些只有我能看到的东西 因为我有看到它们的惊人能力
灵魂在上升 从远在下面的地球上 因为饥荒 战争和瘟疫死去的灵魂 飘舞而上 像反向的跳伞员 双手叉腰 旋转上来
这些灵魂手拉着手 脚靠着脚 形成一张网 伟大的灵魂之网
灵魂是臭氧层的三氧化原子 它们被臭氧层吸收 修复
什么都不会永远消失
这个世界有种痛苦的进步 渴望着我们留下些什么 还依然梦想着前行

 短评

摩尔阿姨低调内敛又细致的表演,患了阿尔兹海默的爱丽丝是坚强又脆弱。当你想自杀时,却一遍又一遍忘了,药放在那里。一个响声,药撒落一地,居然连这念头也一并忘记。冲奥女主一号种子已然是阿姨。

7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叙事平实,Julianne Moore教科书级阿茨海默症演出。这就是场生离,无可奈何地和熟悉的一切告别,连记住自己都成奢望。火候欠缺,类似题材影片已有过太多,这部从角度到拍摄手法都更像部电视电影,哦还不是hbo的,是lifetime那类...

8分钟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我想念我自己

9分钟前
  • L.L
  • 推荐

资源外泄。看过后表示,朱利安摩尔根本不是此前所说的什么今年没像样的对手所以稳坐奥斯卡头把交椅有望封后而是绝逼的神挡杀神佛挡杀佛。ps暮光女不错,终于从商业烂片中跳了出来,回归当年文艺片小女生的感觉了。

10分钟前
  • 猫妖娆
  • 力荐

I miss myself. I’m not suffering, I’m struggling. I still alive. Julianne Moore is brilliant.

11分钟前
  • Lavender
  • 力荐

虽然始终认为“星图”才是摩尔阿姨今年的巅峰,但“爱丽丝”里的演技依然无懈可击。老年痴呆症比癌症更可怕之处,在于你根本无法和这种病魔搏斗,人生俨然变成了慢性失去的过程。最后女儿为母亲朗诵的居然是“天使在美国”,落泪了…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都在说摩尔姨的演技啊,我觉得这就是她信手拈来的正常水准,随便演演就这程度了,都还没到爆仓级。摩尔姨还缺一个特别经典有力、可垂青史的角色给她发挥。

16分钟前
  • 匡轶歌
  • 还行

“大概明天我就会忘记了,但在这里演说于我依旧意义重大。它使我想起了过去那个雄心壮志的自己,那个精通言语交流而魅力四射的自己。”我在学习遗失的艺术,时不时地,也会想念我自己。

18分钟前
  • 小小虫
  • 推荐

Moore阿姨已经成精了,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片子,希望能捞到一个奥斯卡提名。小K越来越招人喜欢,已经彻底摆脱了臭名昭著的暮光的影子。

19分钟前
  • 全声波频道D
  • 推荐

所以 在摩尔阿姨的带领下 那么问题了来了 K到底出不出柜

20分钟前
  • 13
  • 力荐

行了,叫喧着奥斯卡的人可以消停了,这片子没戏。颁奖季里大家都喜欢爆发式的夸张演法,或整容自虐,或撕逼大战,朱莉安·摩尔选择是内敛克制的演法,一个根本无法与病魔抗争的女人,最后输的一点不剩,拿到影后提名毫无悬念,至于片子里的其他人都是酱油,这片子也就只剩她一个人的表演了。★★★

2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这片子很美啊…导演镜头感很强,景色人物都拍的很美,而且全片有股暖暖的爱意流淌

25分钟前
  • 古怪因子
  • 力荐

我知道,晚风吹走了小仙女。

28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第87届奥斯卡最无悬念的影后提名!

31分钟前
  • MattPassmore
  • 力荐

我的全部生活正在离我远去,我责怪自己不能记清事情,记忆会消失,但我不会放弃,因为以前雄心勃勃的我总是被交流的魅力所折服,我曾经很聪明,我怀念我自己。

3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非常细腻的感情,迷失,寻找,不甘,各种各种,摩尔是每个眼神都是戏。小K在进步。希望摩尔拿奖。

35分钟前
  • momofls
  • 推荐

影后提名稳,但剧本不是非常好,依靠摩尔阿姨的表演才有了几个情感上的小高潮(如找不到厕所时孩子一样哭出声和给自己的录像),更多时候在以碎片式细节展示女主失去记忆与词语的过程,因而除去那些糟心的部分外都有点白开水。推荐下同为阿兹海默题材的《皱纹》,在表现力上完胜此片。

38分钟前
  • CharlesChou
  • 还行

三星半入;不少小段落很感人,比如害怕自己不聪明了无助地依偎在丈夫身边,比如自己给自己录的那段,比如结尾她喃喃地“爱”;摩尔阿姨出神入化的演技让片子增色不少。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原来影片的主要部分并非朱利安摩尔如何去演绎一个患者,让这个角色更真实。而是她得知自己患病时,尚且健康的她对病症的恐惧与焦虑。其实片子本身并没有那么优秀,不过,当她得知自己患病,且是家族疾病,忍不住跟子女说sorry的时候,还是很催泪。

4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摩尔阿姨加一星

45分钟前
  • koala676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