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蔡宇,饶子君,土旦巴桑,次仁顿珠,李祥龙

导演:饶子君

播放地址

 剧照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7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8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9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12:23

详细剧情

在遥远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雄伟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如同两条巨大的手臂,紧紧怀抱着这片6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羌塘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护区。  在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学家联合考查时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  制片人老蔡,曾经进入过羌塘无人区,计划带队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21岁的女导演子君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加入队伍。车队在前往冰原主峰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危险不断,但都没能阻止这群普通中国人的脚步。  在狼群的注视下,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导演子君终于说出了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制片人老蔡同样情绪崩溃——在他的心中,同样有着抱憾的过往,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远情怀。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无人区,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又无法解决的伤痛,无论是否执着于无人区和山野,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和解、与过往和解、与他人和解的机会。

 长篇影评

 1 ) 导演是来过家家的吗?

作为一个连续四年入藏,单人单车几乎跑完藏区全境,转过冈仁波齐,徒步过珠峰冰川的普通人,我想我有那么一点点资格来吐槽下。

第一,就如我标题所说,你们整个剧组是来过家家的吗?开头的贵哥在拉萨就肺水肿了,你们居然还把人拉到双湖,还想深入羌塘?拉萨才3700米就已经不行了,居然还把人往上拉?连最基本的高原常识都没有?你们的装备我就不评价了,穿冰爪那段是认真的吗?初学者就想登6000米的雪山?

第二,风景好不是因为摄影好,只是因为风景好。普通游客拿手机也可以拍出绝美的风景,你们这么好的器材就拍出这个效果,只能说白瞎了。还不如老老实实就沿途记录,从拉萨,到念青唐古拉,到纳木错,到色林错,到双湖,到普若岗日,不要加入那么多娇柔叫作的旁白,自我感动的对话,整部影片还算可看的。

第三,你们一直在絮絮叨叨说自己的旅途多危险多辛苦,真的辛苦危险么?我不觉得。几十台车,后勤医疗保障齐全,浩浩荡荡的队伍,这个叫辛苦危险啊?当大家没去过藏区吗?那我单车穿越羌塘,每天顶着头痛开十个小时以上的车,晚上裹睡袋睡车里,自己把车从泥塘里搞出来算什么呢?当然,和杨柳松他们比,我这真不算什么,就旅游而已,那导演你们呢?不过是一个豪华旅游团而已。去藏区特别是无人区本来就是有生命危险的,对每个人都公平,你们的待遇普通驴友想都不用想。

第四,我只能说现在国内的电影太好挣钱了,如果说这水平就能上院线,那给我五分之一的经费,我能拍的比你们好看。

 2 ) 一万个人里有一万个人的想法,仅代表个人意见!

每个人对于这个片子理解都不同,但是我就是有些疑问觉得很尴尬。

1:你的登山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如果是后者,那你为什么不去花些时间去学习一些专业性的技能呢?如果是前者,那我就觉得你太任性了,全然不顾整队的所有。

2:一个的无人机也不怎么贵吧,一两万都算比较好的,我不相信这么多车还装不下一个备用无人机?我相信平时住一些一般的酒店,省吃俭用一点,省下来的不止是一两万吧

3: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为什么不提前拉练一下呢?比如去一些同海拔地区呀,相信在西藏一找一大把,相信如果有这样的前提也少了很多突发事件吧,比如第一个摄影师。

4:这不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纪录片。不过屏蔽这些内容看看风景还是很不错的!

5:对于那些看了以后说出的那些对于生命的尊重呀,信仰呀,生命的力量或者心灵的洗涤呀,勇气呀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个人觉得真是可笑。

 3 ) 严格来说算不上电影 只能是一部水平低下的户外探险纪录片

1.开篇的介绍导演绕子君 21岁 惊讶了一下 但是后面除了呼吸综合症和救援关掉对讲机的冰洞拍摄者 在车上的镜头 乏善可陈 制片菜胖子倒是导演的感觉

2.去无人区 不带卫星电话 让藏族兄弟 单车送肺水肿的走 只能说心大 淘宝租赁一天50 买一台海事卫星电话4000

3.平均海拔5000 最后冲顶海拔6300左右 无人区 随队队医有没有? 双队医有没有? 队里有没有第一应急反应的人员,最起码点滴注射 高反药物有木有? 讲真这个海拔 做好准备还真没很大的问题。

参考一下 单人单自行车的徒步的大侠

4.无人区危险来自于 发生危险 救援需要很长时间 平均海拔5000 没有冰裂隙 没有 滑坠 没有食物不足 没有淡水不足 西藏登山协作 5人 其中至少一人有8000 经验 纪录片 后面拍成这样 为了 描写难度为了煽情 其实真没有这么难 看你们在帐篷里敢于喝高 就明白了!

不要用高海拔和无人区绑架难度

 4 ) 一部不负责任的纪录片

带着不大不小的期望去看的这部电影,最后看的心里窝火。不得不说这部片既侮辱了中国的纪录片水准,也侮辱了国内的户外团队能力水平。

首先,这一部纪录片的主线内容居然是记录这部纪录片的拍摄?全篇的主要内容就是讲这部片的从筹备到剧拍摄的各种不顺利不成功,各种计划流产,各种失败。每次稍有好看的镜头全被切掉(比如队员穿冰爪带冰斧攀登)。全片真正纪录拍摄内容只有开头的三分钟跟结束的五分钟,中间唯一有在认真拍摄的就是每天晚上的长曝光镜头(这是来搞笑吗)。电影讲述到的一些队员们上山攀登,或是躲在冰洞里录音的等等内容全部没有展示出来(想知道他们每天忙乎产生了什么内容?!)。明明在5000米的高原,队员晚上还经常喝白酒,嬉戏跳舞,能不高反才怪!遇到狼群,居然没有警觉还在悠哉,等看到狼群居然是让队员们躲到帐篷里而不是上车!这是一个要穿越无人区的团队应有的水平吗?

以中国目前的业余户外团队的水平,随便拉一队出来,其操纵无人机拍摄,摄影,攀登等水平均可远远超越本团队(至少我朋友圈里去西藏穿越的人拍出来的东西都比这个好),不至于有这么多人回撤,也不至于拍成这个水准。团队中的指挥也不听有经验的向导意见,40多个人的团队中也就配那么三四个经验老道的向导,也是可笑。对自己生命如此不负责任的一次穿越,失败是必然,但请不要再把这样的画面放映全国,丢人现眼!

 5 ) 带着小白去险境——悲壮?

这是一个纪录片,感觉……队伍里还是有很多不专业的,比如关于高反后要不要克服这个,听医生还是听病人,这么专业的团队居然发生了我身边那样的争执;还有就是野牦牛顶来的时候那个女的居然让司机别开,然后快顶上的时候又让司机开,这就是完全不懂野牦牛的习性;居然那么大的风沙没人用魔术巾;感觉这里的工作人员都是专业的电影工作者,但是绝对不是户外,登山,徒步的爱好者或者说经历者,他们可能都没走过任何一条高原徒步线路,没有那种一周以上的高原野外生存经验,结果就是各种下撤,最后导演说到拿着手机也能拍完,我就觉得他从一开始就应该找杨柳松、卡布、李国平这样的知名大神,再不济也应该通过四川登山协会找几个俱乐部里靠谱的领队,把都市里的普通人带进来真的是坑。而且这个团队纪律性极差,完全不听命令,看了都觉得心累,这些非专业人士还在想着用宝贵的淡水刷牙,其实可以用自然的水洗漱,淡水在这里不比在沙漠便宜。带业余的人来真的太累了,后面大家都想下撤了,雪山攀登也失败了,感觉导演心真的很累,带这样的团队太累了,走无人区队友选择很重要,他们的设备住宿支援都很丰富,平时民间探险俱乐部的装备是远远不如他们的,但是比他们团结也比他们幸福。他们从5600左右爬6800,按理说只要能中途住一天,问题不大,当然这个和风也有关系。那个妹子确实基因很厉害,自带不高反的基因,在没有任何训练准备的情况下顶着呼吸病直接上6000,在妹子中算很厉害的。但是其他人确实很作,户外有一句话,就是日常生活中越张狂的人在自然下越弱小,是事实,最后牛逼的都是不显山露水的,摄制组里那些男的哭成那样是让人不禁无语的,你们没徒步没登山过吗,那还来这里,确实胆子很大,苦了导演了,带这么一个团队,导演哭的时候真心为他心疼,这支队伍太难带了,还不如去登山俱乐部招一批人。最后只剩下百分之20的人坚持下来了,不得不说选人问题太大了,其实这是一趟很具有挑战的行程我们都知道,但是在选人方面却如此草率,增加了不必要的担忧和计划,最后的歌声那么悲壮,反而有点搞笑,因为这种悲壮是无意义的,自己酿下的苦果,带着小白去这种地方可不就是送人头、悲壮吗,天地大美,哪有这些悲壮,只有弱小和无准备的人而已。有时候我们很好奇为什么西藏那么大,大家认知的经过的就是那几条路线周边的风景而已,就是因为西藏有太多这样艰苦,危险的秘境,其实很庆幸现代科技无法征服这里,才保留了这些难得的风景,壮丽的世界,外景无敌的好片子,只是队友太弱了

 6 ) 一部给导演和剪辑毁掉的片子

久违了,纪录片

《藏北秘岭》算是今年国内的第一部院线纪录片了,事先没见过太多的宣传,只在几个影评和豆瓣那边发了一些点映,后来听说进了戛纳,又进了蒙特利尔电影节,还拿了加拿大华语电影的最佳剪辑奖,这就有意思了,这等名头加持,莫非这片子会成黑马?!

没多久,宣发的攻势来了,首先看了一部四分钟的预告片。片子零碎地剪辑出一个羌塘的大概样子,但是逻辑性欠乏,整体上说有点虎头蛇尾,后面的一丢镜头感觉不出片子的节奏和埋设了什么伏笔。有点奇怪的就是狼怎么和牦牛的镜头又剪辑到一起了这不是平行的线索啊,大景是很好的,看得出摄像的功力。好吧,等几天后的正片。

30号买票,美团上看到可以买了,北京路五月花电影城VIP厅(小厅),只有十几个位置,39一张买了黄金位。31号进场,只有四人,除了我之外都是50岁左右的大爷大妈。

整体上,这部片子给个中偏差评。中评是给故事,差评是给剪辑和导演。

看介绍导演是饶子君,一个“登山家”的女儿,为了要找父亲,来到了冰川,感受父亲到过的高度。导演既作为纪录片的导演,又作为叙事情节的参与者,这个角色要“导”也要“演”,确实有点吃力,没有该有的戏,也没有对素材的重塑,可以看出这片子在拍摄的时候要么没剧本,要么就是没按本子好好拍,不过既然这是纪录片,而且是在这么恶劣的情况下拍的纪录片,没有本子是情有可原的,那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拍完一次之后,没有通过有效的素材梳理之后再去进行叙述性的素材补拍,这就导致了素材的多处割裂,以及必要的叙事镜头的缺失。再看她的“导”,我不知道这位小姐是怎样参与“导”的工作的,在片子里面的镜头就是登山爬了一下下然后滑到了,还有就是在车里的镜头,和帐篷里面呼吸综合征的镜头。好了,这个片子说是纪录片组自己拍自己的,那在其他拍摄组在拍摄的现场,又怎么没看到过这个“导演”的出现呢!?没拍,或者没补拍吗?摄像师在拍摄的时候她去了哪里?那些震撼的大景是谁拍的?人物的刻画是谁拍的?为什么纪录片组的故事却没有了制造这些故事的主角?

再说一下后期的“导”,我不确定后期的导演是不是就是饶子君,但是在片尾字幕我看不到很明显的后期导演或者剪辑指导的名字。但不管是不是她吧,我只表达对后期导演的感觉。

后期的“导”是和差评的剪辑联系在一起的。

首先,这个片子剪辑有点乱。把片子拉出来看,片子的线索有两条,一个是饶子君的父亲,一个是蔡宇的母亲。饶子君的父亲线索,是给了这个片子过场和喘息的机会,在每个想起父亲的时候,就会有不那么高能的鸡汤出现,这样的过场有点牵强,但毕竟是强调了饶的戏份,也没违背纪录片的原则,剪辑手法上也值得斟酌,单一个的父亲镜头再接大景镜头然后再跳父亲镜头,这样的剪辑是否可以用一组镜头去代替,起码镜头的连贯性可以得到一点延续,毕竟这里是回忆的镜头和线索。至于蔡宇的这根线,我敢肯定这是后补的,其他的镜头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手持,但是这组镜头出奇地稳,这是有备而来的镜头。再者,片尾曲是“母亲已老”,饶子君是“父亲已逝”,蔡宇走的是“母亲承诺”,你要纵观地看的话,蔡宇的这组镜头只有十个不到,而且对于情节的表现很乏力,要设置悬念却又适得其反,有点莫名其妙,很明显这是纪实部分之外,为了贴合“母亲”的主线而硬挤进来的镜头。有点怀疑这个后补的线索有否经过深思熟虑。

我们再假设是有后期导演的话,那这个后期导演我估计是没有经历过拍摄的事件的,或者没有亲历拍摄现场的,比如那个飞机撞坏之后,那个长着胡须的卢华杰出来呆坐在地上,然后还有制片人蔡宇用不对劲的眼光看着前方。你可以感觉到这两个安静的镜头后面的故事,肯定不是飞机撞到山上。但却被硬生生地剪到了一起,而且小胡须出现的镜头背景是土地,而撞机是在冰山。蔡宇的镜头更是夸张,特写呆了一个镜头之后还是特写摘掉眼镜擦眼泪。剪辑的思路就是——飞机撞了,就登不了顶拍了,全部走人。那,这么远的路跑去拍电影,没有后备的飞机吗!?从飞机的镜头看,飞的高度连冰川顶都没到,导演组难道是要靠这个飞机飞去顶峰拍摄吗?!就为了一个飞机撞山了拍不了了就要走人了么?自然事实的逻辑性不对吧。

后面的一个在室内的镜头,我看到饶子君说“卢导……”卢导应该就是那个小胡子卢华杰吧,为什么“导演”饶子君称卢华杰是导演?看他的标板是高山摄像啊,导演换了吗?后面在他走出帐篷前说的子君你太年轻了这句话,那种表情和那种状态下说的话颇有张力,是他们之间有什么纠葛吗?特别是他在帐篷里面哭的那段,为什么说“我来过”了,我想这里面肯定有故事,怎么就没下文了?还有,狼群经过的那个孤独的帐篷,肯定不是大部队营地,旁边摆着三脚架,这是摄影师的帐篷吧,他们去了哪里?会有什么故事?片子里面看到的那个狼,还有摄像在拍那个狼,在学狼叫的,他们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狼会一起嚎叫?我感觉这些悬念要比现在这个片子都精彩啊。还有那个小胡子卢华杰,高山摄像,这是什么职业?专门在高山上拍的吗?怎么没有看到宣传上有他?怎么铺天盖地的都是登山家的女儿饶子君?她在这个片子里面的功能,是否在打父亲牌?是个人情怀,还是宣发需要?除了引出鸡汤之外,看不出比摄制组的故事更加吸引的地方。

整个片子,最尬的部分就是末尾的MV,我说的是MV——这个感觉就是音乐配个画面,感觉是用来撑时间的,这部分应该是片子的回甘和拔高,是和主线最贴合的部分,如果在这部分的音乐间奏插入情感爆发的片段,或者蔡宇酒后的那段,是否会更能把控情绪?

这个片子拿“最佳剪辑”,我心存疑问

唯一佩服的,不是寻父的导演,也不是寻母的制片,而是摄像,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进行拍摄的摄像和高山摄像(我不知道有什么不同),他们的拍摄的故事显得更加耐人寻味了。前排说的镜头语言,我觉得在这样的条件下,不能太苛刻。

这个片子,本该可以成为新的纪录片表现手法,在导演和剪辑双重失败的前提下有点可惜了。让饶子君这95后“执导”,是否有点……??

还有,我很怀疑这个导演的“导”,可以看出这个导演在现场“演”多于“导”的,纪录片也没可能用过多的“导”去干预“演”,对于宣发上说的——95后的女导演拍了一部羌塘电影这个说法,呵呵,摄影组的人不骂的吗?!

 短评

又一部自我感动的家庭视频。公主与肥圆保镖以追思为名义亲临皇土考察,不惜一切代价为金主爸爸完成一份“首部”作业,哪怕牺牲几个夏尔巴人也在所不惜。自己和公主作为主创,镜头一定要多。 公主不是来下嫁,一定要有上等人的碾压性气势。 有人用生命捡垃圾,有人用别人的生命创造…自己的荣誉

9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较差

1、确实是一部花絮、正片混剪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主体并非无人区的风光,而是整个冒险之旅。2、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3、制片人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4、几个印象深刻的段落:饶子君见故人思忘父的情绪失控、关师傅突发肺水肿后的单车之旅、止步6000米后饶子君与父亲的“相遇”、跨年“庆祝”的激动与失态、剧组回到拉萨后老蔡说48人全部安全归来。5、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的灵魂引领者。我曾在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他,很直爽的一条汉子。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14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8.20北京首映及见面会。从纪录片体裁的电影语言来说有点问题,那种感觉就像这个团队要拍的是一部像BBC那种没有主创出镜的类似地球那样的片子,而本片是作为拉长的花絮和拍摄实录,所以始终会心存疑虑正片什么样,直到后来才发觉这就是正片,这或许就是这位95后导演在把控电影语言上的生涩之处。尽管如此,此行的曲折、历遍的艰险,主角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光环、挑战不可能的人文精神,导演与已故父亲通过此行完成心灵上的修通、无人区巍然雄奇的风光、未知闪烁的猎奇,都天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粗糙而惊心动魄的影像背后的确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虽然最后他们没有达成目标,但至少更近了一步,就像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其实永远没有最终的尽头。祝若还有机会重返秘岭,早日如愿,而且平安归来

18分钟前
  • 洛梦蝶
  • 还行

拍了啥?随队记录混剪风光,正片流产了放了一场大型片花,跟大学登山队摄影组的差距只在设备上。一次野心很大的冒险,但无论从户外精神或者纪录片角度看都太业余了,既无有效信息量,也无有价值的艺术表达。作为私人纪念还可以,外人来看就自恋满满催人昏睡了吧。

19分钟前
  • 小鬼Bono
  • 很差

1.我走过你来时的路,只为变成你那时的模样;2.中年危机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乡愁;3.探险纪录片的外壳,亲情片的内涵;4.剪辑大赞。

23分钟前
  • 名侦探柯西
  • 推荐

那么大群人浩浩荡荡进入西北无人区却拍成这样也真是无力吐槽。像之前的《冈波仁齐》以纯路人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却非得在纪录片里加入本应煽情出来却淡如水的追寻父亲足迹的戏码(不管是不是真的)就显得蹩脚又尴尬。后半段的略带抒情的风光片镜头又和纪录片三个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无论多严峻 你写实总归是好的 因为对于羌塘这个地方之于纪录片中我们想看的更多是【什么样】而不是【怎么拍得好】。总体下来有点失望。唯一优点大概就是这群人的勇气吧。

27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GTS 五星风景,但拍得还不够火候。

31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电影主创们自我感动到稀里哗啦的,电影成品呈现的样貌也是稀里哗啦的。

34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很差

一部集体深入羌塘无人区的纪实电影 线性叙事 看完感觉大自然的考验反而没有人类之间的矛盾与低迷来的更惊心动魄 从四十多人到八个人 十多辆车到三辆车 坚持与执着让制片人蔡宇和导演子君通过挑战自我最终完成了拍摄 羌塘的风景展示确实很壮观 也非常佩服这群向死而生的人

35分钟前
  • 叶落深秋
  • 推荐

我应该是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一批观众了。问了导演为什么这部片子偏向叙述,而不是风光纪录,她说这部片子一开始没有预设,没有目标,只有素材,这是在调整之后最通畅人物表达最丰富的一版。观影之后,我自己的看法,作为纪录片是合格的,虽然风光稍少,但人物的举动也算是一种风光吧。里面剪辑略显刻意,也是为了理出一条通畅的故事线,为了票房和观众考量也无可厚非。拿BBC来对比,就对导演要求太过了。然后处女作自动加一分。最大的问题,就是配乐太过冗杂,部分地方喧宾夺主,因为没有预设,所以镜头语言不能很好的吻合人物情绪,也没有对他有烘托。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去羌塘无人区,以及导演的回答,我还是偏向好评。四星吧。

36分钟前
  • 葡萄皮儿好好吃
  • 推荐

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羌塘无人区第一次向人们留下影像,很难得。作为一个95后出生的女孩导演勇气可嘉,自然风光画面也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逻辑和层次上略显羸弱。好的题材,有钱有资源,却没把控好,有点可惜。三星鼓励一下吧。

37分钟前
  • 少侠霸霸
  • 还行

说真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拍个无人机镜头?

42分钟前
  • 阿柏的奇迹
  • 还行

好吧,原以为是一部牛逼的风光片,其实是一部探险纪实类纪录片,剪辑得很生涩粗糙,故事的情感也不够饱满……不过这些是原因的,因为在穿越羌塘无人区过程中真正摄制组的人几乎全撤退了,多半的素材是藏族向导和后勤保障拍的……最后能把羌塘最核心区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个里程碑!曾经登过五千多米的我能深刻体会到在举步艰难的环境里还要拍摄是多么的困难!虽然成片不咋地,还是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吧!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宏伟的影像资料!

45分钟前
  • 袜子破了
  • 还行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或是赋予什么高尚深远的意义,就是认真客观的讲述了这样一群人为了各自不同的念想完成或是未完成这段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旅程,感觉很真实,我左右的妹子在观影过程中都不时长吁短叹的,为他们感到遗憾或辛苦。本来以为片子后面会带上20分钟的纯风光MV,么想到就是纯叙述过程,略有点失望。

46分钟前
  • 极楽
  • 还行

各方面的新手痕迹都很重,基本没能拍出这段过程的电影魅力来。主题也比较失焦,父女情、登山梦、乡愁等,看似讲了很多却都没有重心,结构整个都是垮塌的,在实拍中隐隐显出一丝假。对普若岗日这样的地方,谈征服太可耻太野心,仅仅踏足,也请别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星鼓励分,剧组确实不容易。

48分钟前
  • 唐托的鸟食
  • 还行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中国单元获奖作品,朴素而真诚的冒险。羌塘真美,梦想真美。

49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作为电影真是差到了极点,而且我到最后也不明白大动干戈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意义到底在哪里;不过路线很牛逼倒是真的。如果拍片和剪辑的质量再高一些,作为班夫电影节上一部叫做“我们是如何在12月环普若岗日冰原整一周拍摄并且在最高峰上尝试放无人机(and failed)”的十五分钟短片或许比较合适,除此之外都是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最后很想上8264查查导演的爸爸是谁,好像是个很厉害的登山者。

54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还行

整个片子,除了巴桑单车送皮卡司机往返东温河那段外,其他不值一提。包括这个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父亲搞的这个,也包括制片人的母亲癌症什么的,我觉得完全无关紧要。风景是真好!

58分钟前
  • 申由己
  • 还行

如果只有一个理由必须看这部电影就是,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一定要珍惜这次可以在大银幕欣赏的机会。你很难想象一个95小姑娘去了羌塘无人区拍了这么个纪录片。从开篇就开始起鸡皮疙瘩一直到结束,特别喜欢那句话,当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多了时,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有时候做很多事可能就是需要一时的勇气,与自己和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最后太同意导演说的那些话,去了趟西藏什么都代表不了,近几年太过于神话藏族人民的信仰了,你去了趟西藏,好像灵魂就真的被洗礼了?

60分钟前
  • 白日梦蓝
  • 力荐

看了预告片,这种自我感动的纪录片适合上央视,再加上“首次”这种词更适合了。

1小时前
  • 杨三疯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