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综艺大陆2020

主演:宁静,张雨绮,黄圣依,伊能静,万茜,金晨,吴昕,郁可唯,蓝盈莹,张含韵,李斯丹妮,王霏霏,孟佳,袁咏琳,白冰,张萌,沈梦辰,黄龄,钟丽缇,郑希怡,王丽坤,丁当,阿朵,金莎,刘芸,陈松伶,海陆,王智,许飞,朱婧汐,黄晓明,杜华,赵兆,陈琦沅,魏大勋,杜海涛,彭磊,赵梦,庞宽,杨澜,霍汶希,李佳琦

导演:吴梦知,晏吉

播放地址

 剧照

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2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3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4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5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6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3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4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5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6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7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8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19乘风破浪的姐姐 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7 20:27

详细剧情

  节目将通过呈现当代30位不同女性的追梦历程、现实困境和平衡选择,让观众在过程中反观自己的选择与梦想,找到实现自身梦想最好的途径,发现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的选择。

 长篇影评

 1 ) 「浪姐」不是请客吃饭,每个姐姐都迟早要付出代价(三公)

原载「虹膜」

喜欢宁静,但还是要警惕《浪姐》的陷阱(首演)

《乘风破浪的姐姐》第三次公演,赛制比之前残酷很多,四个五人团里,只有排名第一的才是安全团,后三个团里,人气最低的三个人要离开。就像我们上一期写到的那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前两次公演就已经证明了慢歌在这个舞台上垫底,有的姐姐注定是牺牲品,比如孟佳。 明确知道快歌有远大于慢歌、情绪性歌曲的优势,却还是要在选曲中让慢歌快歌掺杂,上一场分数不够高、人气不够好的就没有优先选曲权,便只能落到慢歌。

心知肚明的姐姐也不爱去慢歌队,强者都往快歌队聚拢,最后的结果就是强者越强,(并不一定)弱者越来越弱的「马太效应」,节目便能迅速产生出淘汰的牺牲品。 这是节目在一开始就用自己的赛制写好的「剧本」。

本期节目中的加分赛,更确凿地证明了这一点。每个队都派出一个能力者姐姐,在开场曲《无价之姐》里斗舞。 最后的结果也很有意思,舞蹈基础最差的张含韵分数最高,舞台表现力最有特点的李斯丹妮第二,反而是专业女团出身,业务能力最强的王霏霏和孟佳分最低。 只拿反差去解释张含韵的胜利,有点太表面。这后面所投射的,其实是观看《浪姐》这档节目中,同为女性的投票者们的心理。 换句话说,女性对女性的凝视。 四个人中,李斯丹妮以两票之差输给张含韵,观众的喜好度是一个级别,她们两人刚好代表了女性在观看女性时,两种不同的喜爱趋势。 李斯丹妮的优势一直很明显,不管在张雨绮的团里还是万茜的团里,她都能成为团宠,这档节目里没有任何一位姐姐能做到像她这样,她孩子气、纯真、舞台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她独特的个人气质,在比拼女性气质的姐姐们中间处于极度的安全区。 一个例子是之前黄龄说要拿她的「黑照」给大家看,结果黑照不过就是长发造型而已。

这种性别气质的划分已经很明显,而在表演的时候,除去本身的专业度,李斯丹妮的帅、炸,也成为了观众们所能看到的最「反传统」女性气质的表现。张含韵代表的是另一种层面上的打破,这也是节目为她设计的故事线,要打破「酸酸甜甜」的女孩形象。

她在场下cut里的乖甜嗲,她在采访里讲到自己从来不是乖女孩,甚至顶撞经纪人的叛逆,都是在为这个故事线铺设情节,而到了这一期的非洲舞solo里,她的「突破个人既定形象」的故事发展到了高潮。拿到最高分的时候,她惊讶的表情也是「逆风翻盘」情节中最好的主人公反应——连主角自己都没有想到的绝地逆袭。

听到张含韵分数这一段每个姐姐的微表情也很有意思。 张雨绮团是没想过她们能第一的,开心地抱在了一起,镜头带到了后面宁静和张萌的笑。她们都在笑,但笑的含义很不一样。

宁静的笑是种苦笑,明明自家的王霏霏跳得更好,但被其他队黑马逆袭,她无奈,但也只能服从这种戏剧化。

张萌在笑,却说:我都要哭了。这是因为每一次都在不被看好的队里的她,也特别希望能有这样的翻盘,一种惺惺相惜的羡慕,但可惜她们队没能等来这样的机会。 投票给张含韵的观众们或许在她身上寄托了这样一种自我投射,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三种自己:呈现在社会中的自己,他人以为的自己,自己幻想中的自己。

在明星身上,这三种「我」的差异尤其明显。

或者说,节目本身在经营这些姐姐的形象时,就是在经营这三种「我」之间的博弈、跳戏、角力。 但现实是,对于绝大多数大众来说,可能并没有机会,让这三种不同的「我」,有机会展现。

这并不是说一定那个潜藏的「我」就是叛逆或独立特行。千人千面,但社会规则秉承某种主流,也就意味着多数人只能在大多数时候拿出某一面示人,也不免被误读。 所以,张含韵并非胜在她「反差」的魅力,而在于这种反差得到展现的时刻,击中了那些藏起来的,蠢蠢欲动的「我们」。 孟佳的离开是本期节目中的催泪时刻,这其实在她solo最低分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张萌对此的观察一语中的,别人团的出征,是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李斯丹妮后面是万茜,张含韵代表张雨绮,王霏霏背后是宁静,三位都是浪姐里排名最高的。 而孟佳,代表她自己。 没有任何加成效应,无异于祭天。

她这个团里的张萌、黄圣依、郑希怡、吴昕,都是上一次分组时别的队长没选(或者因为某些原因没能选),凑到一起的,都不是这个节目里的强者。 于是,我们便能看出来《浪姐》中渐渐明晰的「保护伞」机制。 这个保护伞分为两类。 一类是万茜、宁静、张雨绮这样的人气强者,目前暂时还找不出来第四个能进入到她们三人这个梯队的姐姐。 她们的高人气、超强的个人特性与魅力,形成聚光灯效应,为整个团都提供了保护色,节目很清楚这一点,所以也才会在上一期搞让人气前三当队长的强制机制。 张雨绮在弃权后还是被迫当队长的样子,真实又好笑地反映出了她很清楚节目组在把人气高的姐姐当「工具人」使用的策略。 保护伞机制,以强者为圆心,吸引那些能力者姐姐,也避免出现万茜、宁静、张雨绮这种王炸组团的状况出现(要出现也是最后的白热化时期),然后,残忍地、驱逐那些人气、流量不够高的姐姐。

另一种保护伞,则是王霏霏、孟佳、阿朵这类人。 她们的舞台能力足够强,但人气又绝对不够,而在前期的比赛中,她们就承担了这样一种角色——助教。帮队员们练习舞台、抠动作、改舞编舞,想方案,甚至牺牲掉自己的时间。

一个好处是,她们能极大地为人气高但是舞台经验显著匮乏的宁静、张雨绮这类姐姐提供帮助。 节目很明显在做宁静、张雨绮舞台不够好的故事线,这边是王霏霏说宁静是自己带过的最难带的队员,那边是上一期张雨绮因为练不好泄气说「人气是人气,业务是业务」。

孟佳整个团的团员都说,孟佳花了大量时间帮队员练习,以至于都没有自己的时间。相比起孟佳,她们根本没有脸晋级。 孟佳自己成为了整个团的保护伞,但因为人气不高,对她是双向内耗,最后的结局就是牺牲。 在离开的时候,宁静对她说的话,是安慰,也残酷地道出了规则:「你是好的舞者,可是你分数低,这没有办法。」

一直很闷的王霏霏在这里失控,大哭,发泄,让人动容。但最扎人的一刻,还是她和孟佳抱在一起哭,节目组跟拍的摄像老师绕着她们360度环拍,制造煽情氛围时。王霏霏恨恨地盯着镜头说:「她真的很优秀。」言下之意是你们为什么看不到她的好。

这话,说给投票的大众评审团听,也说给场外观众听,更说给这个不公平的秀场逻辑听。 秀场逻辑挑选的从来都不是最优秀的人,而是最亮眼的焦点,在当下,这个焦点可以约等于流量。 三公的节目,分别选了国风、电音、宅舞、音乐剧四种类型,歌曲内容都带有一定的亚文化成分,比如《Gentlewoman》里对性别气质的多元诠释,《花样年华》里禁忌的情感关系,《彩虹节拍》的ACGN背景,《人美路子野》的国漫。 但与这种多元所并行的,其实反而是舞台审美的单一化。

无论赵兆再怎么喊着突破,《花样年华》做出了多少变化,总分还是最低。 有意思的是张雨绮队的《彩虹节拍》,并不属于传统快歌,走可爱风,可能是在看过孟佳队之后,也对自己的成绩有了判断,在看到分数滚动的时候,张雨绮似乎就已经预知了不好的结果,表情很耐人寻味。 下一次的她,选歌应该会更谨慎了,或者说,会开始思考如何用好自己「保护伞」的身份。

播到现在的《浪姐》,已经走掉了接近一半的姐姐,这时候我们或许可以来问这样一个问题,《浪姐》的「服务对象」到底是谁? 答案或许有三个群体。

一是观众,看姐姐的,磕CP的,黑粉的,观战看撕逼研究人类学现场的,观众各有各的喜好,也都能从节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剧情。 一则是姐姐们自己,节目提供这样一个舞台,让姐姐们展现自己、突破自己,连黄晓明都得来服务姐姐,这是个戏剧化呈现,更深的一层商业逻辑则是,能上节目的姐姐都是幸运儿。红的更红,不红的,就算没通过节目翻红,也重新吸引了一波关注度。 就拿许飞为例,节目播之前,她的微博粉丝只有一百多万,现在已经涨到接近五百万,而她还只经历了一次公演。

第三类服务对象比较悬置,我们可以简单地称之为「社会观」。这也是这档节目在一开始打出来的理念,要突破社会主流观念对女性的定义,年龄不是问题,三十之后也可以乘风破浪,传达女性独立、打碎刻板印象的观念。 这些服务做得好不好,已经不用再赘述,关键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服务是免费的。 每个接受了服务的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观众付出时间、精力,追更的泪水和愤怒,媒体们为它写下无数文字,贡献热度,成为那些昂贵的品牌冠名赞助商们的猎物。 姐姐们则付出真心,透支精力,得到一些姐妹情,那些离开的被驱逐的,明白但不顺从丛林法则,坚守一些,就得放掉另一些。

至于社会观,我们没法指望用一档节目就改变社会偏见,不管从正面还是反面,《浪姐》在这一点上的挣扎和摇摆,就是我们懂得的代价。

欢迎关注我呀~

 2 ) 钟丽缇,性感怎样了?

(首发于“陀螺电影”公众号。好气哦,不喜欢的就几个,但淘汰的十个,九个都是爱看的。)

作为影迷,追《乘风破浪的姐姐》时特别想看那些演员,在侧重唱跳的节目里怎样突围,怎样发光。

尤其是那些更有阅历的姐姐。

比如入行27年,即将满50岁的钟丽缇,就很动人。

若说初演《舞娘》不算最上乘,那么随后两次组团表演,钟丽缇借着骨子里的酥与眉目间的柔,可就把《得不到的爱情》的俏皮与风霜,《相爱后动物感伤》的野性与哀愁,点缀得恰到好处了。

《相爱后动物感伤》

虽说二次公演后,钟丽缇已被淘汰,但镜头下种种肢体语言与情绪表达,早就泛起一众过往角色的影子,把人拉回到开始喜欢她的葱茏岁月。

1

看着钟丽缇,会很怀念她的青春,怀念那个与港片黄金时代呼应的绝美花期。

时间倒回1993年,中越混血儿钟丽缇23岁,从加拿大魁北克大学工商市场系毕业,飞到香港参加国际华裔小姐大赛,一举就拿下了冠军和俊朗造型奖。31岁的关之琳给她颁奖,从美里续上了另一种美。

王晶手快,同年九月,就让钟丽缇跟刘德华演情侣,梁家辉搭出了一部喜剧《将计就计》(1993)。大银幕首秀上,她的清秀与美艳一撞,少说也有半分石破天惊。

太懂得赏识美女的王晶,之后无论是执导,还是监制,都极力在作品中留下她的倩影,比如《破坏之王》(1994)、《九品芝麻官》(1994)、《恋爱的天空》(1994)、《珠光宝气》(1994)、《运财智多星》(1996)、《凶男寡女》(2005)……

喜剧、爱情、恐怖等类型片里走一轮,没有哪种不适合放下钟丽缇。

非常重要的契机,是开启了周星驰与她的合作。《破坏之王》里的钟丽缇,是顶着“环球之花”光环的阿丽,一个浅笑就把星爷饰演的阿银迷得神魂颠倒,成就的,也是九十年代电影里赏心悦目的都市女孩形象。

到了《九品芝麻官》,她古装扮演莫再缇,又有另一种柔情。月下许愿那场纯净浪漫的戏,照进包龙星的心里,也照进观众的记忆。

此后,她还会出现在星爷的《食神》(1996)与《97家有喜事》(1997),回想起来,依旧神清气爽。

《食神》

在这些经典之外,《人鱼传说》(1994)头一回把她的纯美洒向最广大的人群。很多人会记得荡漾碧波里,美人鱼小美摇曳着一条橘色长尾,与郑伊健饰演的阿志戏水,情绪顺着动作游走,肢体无需交缠,却什么都甜得正好。

这种烂漫的绝美如今想起,也不由发出一声惊叹。

惊叹的,还有如今越来越无法重来的现状。当初那环境早没了,人跟电影都失去了一些信念,大家不再相信童话,也不愿置身幻想。于是哪怕星爷想通过《美人鱼》(2016)来重现,来凭吊,也回不去那个柔光的时期,那个哪怕欲念流淌也依旧清澈的光景。

那光景里的5年,钟丽缇堪称如日中天。

《中南 海保镖》

她合作过的男星,除了上述几位,还有李连杰、梁朝伟、任达华、金城武、古天乐、吴镇宇、刘青云、周华健等等,而在林青霞、张敏、蔡少芬、黎姿、吴倩莲、袁咏仪、莫文蔚、叶童凑成的万花丛中,少不了她这张与大银幕相互贴合的姣好面容。

这长名单一列,谁都知道那是不再会有的幸运。

《97家有喜事》

只是风风火火的香港影坛没等到钟丽缇再添一把火,就传来她生女、结婚的讯息。

那年,她28岁。

路人惋惜她放下大好事业,而生性浪漫热情的她哪怕遭遇失败婚姻,也只会在《康熙来了》里说,“你的人生很短暂的,你不可以后悔。”

2

涂抹过不少艳色的钟丽缇才离开三两年,瞬息万变的香港影坛就已面目全非。谁都不愿意承认黄金时代将会远去,可征兆已经浮现。

没有及时巩固影坛地位也好,没有提前拓宽戏路也罢,这时候想要复出的钟丽缇,大概提早嗅到了那种艰难与尴尬。

虽然清纯与大气的角色演过不少,但在男性凝视之下绽放银幕生命的钟丽缇,少不了性感模式的框定。

性感当然没有不对、不妥、不可以。

在加拿大成长的钟丽缇,尽管受着东方传统家教,思想还是更倾向于西方。身体是美好的,美好的东西释放出来,展现出来,为艺术也好,为自己也好,无可厚非,更无可指摘。

那年想要回归且要打破陈规的她毫不胆怯地接下国外项目《晚娘》(2011)与《色戒》(2011),以极致的性感,挑战失色的影坛与虚伪的窥视。

太多娱乐媒体不怀好意,盯着的永远是所谓噱头。裸戏,床戏,伦理乱了,尺度大了,一窝蜂地把焦点卡死在乏善可陈的词汇上。可在网络尚不发达的当时,还是成功引起许多人千方百计地摸索观看渠道,贪婪地跳过剧情,直捣黄龙。

湿漉漉的回忆收割后,电影退到边缘,剩一个熟女,滋养大众干枯无趣的启蒙岁月。

作为具有情色属性的作品,风情与剧情共冶一炉,这并非什么需要掩饰甚至辩驳的坏处。唯独可惜电影里的道义与禅意,钟丽缇参到了,大多数观众却过早丧失了兴致。

《晚娘》里,钟丽缇饰演风韵流连的继母,牵动了继子与继女的欲望,几番昏黄色调下的情欲戏,叫天地也昏了时分。

钟丽缇不怕争议,有争议,才有人透过电影的痛与恨,直面生活中、社会上的这些问题,比如家庭暴力、父辈霸权、性别歧视、强奸伤害、堕胎抉择等等。

《色戒》也有争议,但钟丽缇就这样素脸朝天地去了喜马拉雅山区,成为琶玛,一个直面欲念的女人。禁忌抛诸脑后,她恋上历经多年苦修的达世,达世也对她燃起不休不止的欲火,不惜重入凡尘。

戒与色相关,也与物质、名望等等牵绊,这《色戒》,也是凡人面对欲望之苦,面对信仰之迷,面对自我之惑。天问一句,是满足一千个欲望,还是战胜一个?悟到虚妄的达世,却终究不及琶玛通透,她的最后一次对话,戳破爱欲与佛法之间的迷障。

琶玛是钟丽缇自己争取来的角色,当年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她回答,“拍了那么多部戏以后,我找不到哪一部是拍得很好的,所以我要改,要想一下我能不能多拿一点感情出来。我希望这部戏可以改变别人对我的看法,让他们觉得钟丽缇其实也挺会演戏的。”

先锋如她,不失为用彻底的性感回击、对抗男权社会的审视与敌视。不管市场结果如何,她的率性与勇猛,永远是一种冲撞,对假惺惺的艺术态度,对酸溜溜的舆论风向,对贱兮兮的男性思维。

这样敢作敢想的年轻态女人,我们本就欠缺一些敬意。

奈何她依然只被看到了性感。

没多少人记得她从小就爱运动,滑板、网球、乒乓球全都不在话下;记得她性格落落大方,跟男生更合得来,而不只会娇滴滴地贩卖刻板形象;记得她内心有过对孤单的恐惧,于是不惜放弃事业,投奔家庭;记得她是个真正的演员,对表演怀有渴望与无畏。

于是在此之后,她还是没有得到更多良机。除了内地电视剧《江湖俏佳人》(2004)以及香港电影《惊心动魄》(2004)有些口碑,其他作品不是评价不高,就是少有发挥。

这种状况,很残酷地延续至今。

此前的辉煌褪色了,往后的努力消声了。但看得明白的钟丽缇,收放自如的性感早就内化成了风度与心态。爱情,她可以越挫越勇,管那前路如何,也胆敢如少女一样去拥抱。养育女儿,就把再次经历的童年与少年,当作幸福的滋养。事业既然错过高峰,那么但凡是能踏上的舞台,就做好发光的准备。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她大张旗鼓的性感点缀了太多纯真、温婉、可爱与健康,总叫人想起刚进组时她所说的,“我的状态、心态,永远只是二十二岁 ”。

这样的定义,谁有不信的资格?

 3 ) 节目组有没有真的好好考虑接下来这个节目要怎么做???

五星推荐!三星的制作水平+一星的创新立意+一星的鼓励

杜华和其他两个制片人明显还没搞清楚状况,网友们不是让你们挑选符合你们心目中的女团的,是让你们服务姐姐们的,不是根据女团标准挑选姐姐,而是根据姐姐们的特点打造女团!杜华和那个舞台指导要是还搞不清楚状况的话真的换掉得了,杜华要不是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早就要关门了,连王一博都是拍戏火了,就她的和乐华的水平,抄着韩国偶像团体的糟粕还沾沾自喜,那种流水化的打造的偶像纯属把人当商品!还是快消品!吃屎都赶不上热的,韩流都快凉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选的都是30+,而30+的女性魅力被忽略太久了,也被打压的太久了,大众对娱乐圈早就苦畸形审美久已,要知道: 30+的舞蹈有30+的魅力,30+的歌声有30+的成熟和历练!!!!! 30+女人的成熟性感可爱飒爽!而不是让她们跳成18岁的女团!!!!! 如果节目组和制作人让她们跳成少女就太失败了,更不是让她们唱嘻哈跳街舞,哪怕范冰冰来了唱嘻哈跳街舞也是灾难和车祸现场。我也实在受够了现在那些三四十的女明星却打扮的像少女的饭圈审美了!一水的全是白瘦幼,腿瘦的跟竹竿一样畸形,脸上的像女鬼一样苍白。甚至连男明星都在追求美白和皮包骨干瘦!你们男明星应该追求肌肉的好不好?一个大男人抱不起一个一百斤的女明星反而怪女明星太胖!真是太不要脸了!娱乐圈目前的审美太畸形了,女人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的美,而不是所有的年龄都在追求白幼瘦!!!!! 我是觉得,节目哪怕最后真的选出成团的一支30+女团,从现实考虑真的没啥意义,也不可能真的朝女团的方向发展。熟不知道,就算国内最火选秀偶像团体nine precent和火箭少女,也是出道是巅峰。目前的偶像选秀不过就是成名的一个渠道而已。所以这档综艺最重要的不是最终的成团选秀,而是姐姐们的真人秀+独一无二的姐姐们的女团歌舞秀! 真人秀部分:30位姐姐基本都是在圈子里混的有名有姓,有自己的代表作。虽然大部分被一般网友们都称之为她们眼中的十八线。但是你要清楚,娱乐行业有几十万没名没姓的从业人员,能被你看到能叫出她的名字的已经是其中的佼佼者了。再经过十几年几十年的行业历练和生活经历,早就是修炼成精的狐狸了。而30个这样的女人放在一起,她们之间的化学反应肯定精彩缤纷,大家都在摩拳擦掌的等着姐姐们的真人秀了。 女团歌舞秀: 最重要的舞台作品风格,不要一味的照搬韩国女团,韩团风格只能是其中一个风格,还可以偏向国风,民族风的风格,还有百老汇的歌舞风格可能更合适,也更有味道一点!比如: 你们不想看到姐姐们穿着旗袍跳舞吗???(那些18岁的干瘪小偶像们能穿出旗袍的风情吗?) 你们不像看到性感姐姐的大腿舞吗???(那些小偶像们知道啥叫性感吗?) 你们不想到姐姐们的音乐剧歌舞大秀吗?(类似于音乐剧芝加哥,红磨坊,妈妈咪呀) 你们不想看到丁当宁静阿朵的绝美DIVA舞台合作吗?(内娱都是奉行王不见王,太缺少歌手之间的合作舞台了,尤其同性别歌手更少合作) 你们不想看到上海百乐门的歌舞秀重现舞台吗?(类似于姜文一步之遥中的场景) 你们不想看到姐姐们跳类似于古风+流行编曲吗???(参考丽人行,姐姐们古装绝美啊) 你们不想看到姐姐们的民族风+流行编曲吗???(参考部落组合的“想你的365天”绝美舞台) 。。。。。。 太多的舞台可能性了,希望有优秀的艺术审美,舞蹈审美和音乐审美!打造出独一无二的姐姐们的女团舞台歌舞SHOW! 千万不要跳成韩国女团的模仿舞台,那只不过成为第二个李小璐而已。跳的再好,也是模仿者,拿自己的短处跟别人的长处比!再说,我觉得韩流和韩团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本来希望中国的偶像选秀能选出自己的C-POP,结果选出了一茬茬韭菜! 我是不太想让这30位姐姐们淘汰,我感觉采用声入人心那样的首席轮换制比较合理。以上一期的表现决定下一期上场的姐姐们,可能每个姐姐们都有自己的不同的高光时刻。谁是C位,谁最后成团真的不太重要,重要的30+女性们重新追逐和冒险的勇气!!

 4 ) 不要再用“表情管理”绑架姐姐们了!!!

本文作者:寒枝雀静 ➡️//www.douban.com/people/93124222/

编辑/ 车小爷

©️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以来,三十位姐姐的社交场景常常成为讨论的热点。其中,“表情”自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姐姐们的一颦一笑常常被显微镜放大,成为各自好恶的影响因素。

在诸如此类的讨论中,“表情管理”成为被反复提及的关键词。

杜华作为经理人一开始的“傲慢”表情

黄圣依等人在艾瑞巴蒂组训练混乱时“自以为是”的神态,

乃至伊能静不断哭诉、“谆谆教导”又不断流露出不甘的面容,

还有丁当的畏缩、退避与掩饰的反应

当然也有万茜每个“油腻”的pose与时而闪现的呆滞与冷漠,

李斯丹妮唱Rap时夸张的嘴角……

如此种种,皆成为令人难以接受因而亟待矫正的表情状态,也因而被划入“表情管理”可“拯救”、可支配的范围。

“姐姐”们在微博和豆瓣小组的风口浪尖上,被称“心机”“阴阳怪气”“油腻”,多少从这细枝末节的表情而来。

然而在这些讨论中有些问题始终没被回溯:

“表情管理”的标准从何而来???

我们没有人会反对,也没有人真的能剥夺最基本的讨论权利,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讨论的内容作出一些反向分析。

因此不妨继续追问:

“表情管理”的意义,为何如此理所当然?

I “表情管理”有哪些?

我们可以简易划分出两种需要被“管理”的表情。

它们通过两种途径被捕获。

1)

第一种,最直接的“感受”。

我们盯着屏幕,目光捕捉到某个无法让视界顺滑的面容——

万茜鼻孔太大,伊能静头发太油,蓝盈莹双下巴太显眼,宁静妆容太妖艳……

豆瓣小组讨论

这个方寸角落在聚焦的镜头下有着无法说出理由的“油腻”,又或是直观到无可置疑的“丑陋”

这个瞬间太过强力,以至于无法拒绝其真实性。

2)

另一种,则是将表情嵌入某种“叙事”中:

这条线索可能是节目组编织的,更有可能是我们自己认定的。

在前后可被拼接起来的故事中,我们从表情的瞬时表意中察觉到某些性格特征:

蓝盈莹无情冷漠,黄圣依傲慢虚伪,郁可唯献媚讨好,伊能静心理素质差……

伊能静的“黑脸”

有了更连贯的证据,所下的断定似乎更坚实可靠。

前者(直接感受)更依据于一种抽象的“美感”体验,一种无法抗拒的“天性”;

后者(表情叙事)则主要依据于可被接受的叙事逻辑。

然而,这些看上去无法反驳的经验,并没有想象中那般纯粹直接。

两者同样有可能在显微镜式的孤立分析中走向固化。而一旦我们拆开这些判断方法的前提,它们便随时可能崩解。

II 表情的管理谁说了算?

不妨回想一下表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

表情是最即时可见、也最难掩饰的反应。

表情连接的是我们自己最切近的身体,而身体是我们的精神置身其中,却难以完全自控的一部分。

但是,

在综艺节目中不一样,表情成为“演技”的一部分,而“演技”受制于边界不断变动的剧本,因而成为解读叙事的入口。

这个动图中似乎火药味弥漫

然而,综艺节目与现实生活的界线是必然的吗?

假如是的话,为什么综艺节目总是不断试图贴近观众,以“接地气”的方式呼应现实生活?——观众们深知,《浪姐》与其说是赛场,不如说是职场。

那既然不是的话,为什么对明星们总有那么高的表情管理要求?

假如普通人与明星的处境并不截然二分,这种“管理”的依据是什么呢?

我们可以从诸多讨论的二元对立中发掘出隐藏的假设。

比如,从上文提到的“感受”“叙事”两方面来说:

1)

直观“感受”里有“丑陋”“油腻”,而另一面便是“清新”“完美”。

表情夸张的“万皇”

然而在这个即时反应中被忽略的是:

一方面,一个被独立抽取出来的表情,早已失去了它在叙事线中所处的语境;

另一方面,这种瞬时“直觉”所构造的美与丑,恰恰处于一种仿佛理所应当的“美”的标准之下。

类似的问题可以不断反诘:

鼻孔大就是丑陋吗?

头发有光就是油腻吗?

完美女性必须没有双下巴吗?

不太常见的浓妆艳抹,就不是一种审美吗?

不假思索的判断背后,是无法言明的空洞法则——仿佛这一切“是个人都会这么觉得的吧”。

这不仅直接排除了不符合要求的外貌与神态,也直接在人的表情与性情之间做出了轻而易举的跳跃。

黄圣依也自知自己的“表情管理”让观众对她失去好感

姐姐们仿佛配备了统一的表情系统,有几种必然传递出美丽的积极讯号,而另几种却只能被贬低——

而原因除了外貌却找不出任何别的确定内容。

我们以为“美”是可以被不断拓宽的定义,

但实际上在某些瞬间,我们毫不犹豫地退回最安全的定义域——我们知道,每个“私人”的观念最终汇聚而成的,终将是主流的观念。

豆瓣小组讨论

2)

而在“叙事”中,我们将冷漠、虚伪、无礼暖心、真诚、礼貌对立,将其作为确定的特征不断循环。

被忽略的是:

叙事线本身便存在着单一化的危险,品质的表达方式并不止那几种。

而此时,我们依赖节目组营造的叙事线,依赖自己心中预设的轨道,却无法开辟新的阐释路径。

此时种种表情背后是更粗暴的预判:每个人都有相近甚至相同的表情传递系统——某人某时的某种表情,必然导向某种意义。

而这被框定的意义背后,我们看到了表情所违逆的所谓“正确”社交礼仪——

某人某时某种表情的某种意义,表明某位姐姐是一个不符合“规范”的人。

我们在太多截图式的分析里看到了类似的逻辑。

李斯丹妮接受万茜拥抱时的“厌恶”真的是“厌恶”吗?是否仅仅是一瞬间某种角度某种剪辑下的表情呢?

宁静的“傲慢”真的是傲慢吗?是否只是某一瞬间的疲惫与担忧呢?

《创造营》总决赛宣布名次时王艺瑾与赵粤的嬉笑,是否就是一种“小人得志”的恶毒呢?……

诸如此类的讨论,并未立足于更细致的情境,而更多基于某种既定印象来进一步理解人物。

第一期就给人留下“少奶奶”印象的黄圣依

而在某些标签统御之下,我们只会离人物复杂的反应越来越远。

诚然,概括特征是我们衡量“人物”的必经之路,但急躁的判定却往往容易陷入对既定规则的固化:因为一个时刻的表情,我们进一步深化不完美的印象,进而反证我们自己立下的规则——

那种节目开播之初大肆宣扬的多元性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强大;

我们知道,每个不被反思的“私人”定义最终堆垒而成的,终将是主流的压迫性规范。

万茜因一段声泪俱下的“我跟你们歌手不一样,我是演员”发言被网友猛“狙”

哪怕不考虑节目组剪辑带来的扭曲,我们同样也可以像郑希怡那样换位思考问自己:

姐姐们不同的选择与习性,是否也应当被理解?

伊能静表情里的不甘有错吗?

为什么不满就不能摆出来呢?

蓝盈莹的冷酷与无情是否也是一种情态习惯呢?

宁静、张含韵或者任何一位姐姐换搭档又到底冒犯了什么呢?

或者问更根本的问题——这种竞争等级制下“表情”的“失控”,该怪罪的真的是姐姐们吗?

III 表情管理”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见过太多生活中被压抑的表情了。

面对强权时的隐忍,面对“美”时“丑”的退避,面对“传统”时不得已的认同,有面对“正式公共场合”被克制的放荡不羁……

这一切都构成了“表情管理”的现实:

所谓“管理”,不过是一整套不断加固的规范。

而聚光灯下的规定,可能比生活中更严苛残酷。

因伤退赛的创造营选手姜贞羽,在总决赛现场的表现被称“绝美”,那么如果换一个不够“美“又”哭哭啼啼“的退赛选手,网友又会怎么说呢?

哪怕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哪怕这些观念仿佛很宽广、很包容,“表情管理”的一整套话语也只能召唤我们进入某种最容易理解、最方便快捷的“礼仪”之中——

它在微观也最直观的层面限定了“美好”的表达方式,而这种欣欣向荣、彬彬有礼的生活只会涂抹自身,无法引导我们去理解更多差异化的可能,更多曲折更难以理解的表达就这样被吞没。

当然,“真实”的表情并非简单的释放自我,迂回曲折同样是一种真实。

哭也要“坚持”插兜的黄圣依,是在装逼?还是真情流露?

不如说,“真实”并不能被感官即刻捕获,也不能被既定标准完全遮盖,它建立在真正多元的激荡中。

“表情管理”所做的,正是不断遮蔽这种丰富性,将其切割分配于各个“恰当”的场域之中。

而对于人类的面容而言,又有什么是可被称作“恰当”的呢?

IV 解“表情”:电影中的“面容”

综艺节目中,不管是被拍摄的明星,还是拍摄明星的节目组,往往都遵循着既定的条条框框。不管是人自身还是摄影机,都无法去解放表情。

然而,电影却为我们提供了“面容”与“表情”的新想象。

一方面,电影镜头的设计与剪辑带来不同的角度与光影效果。在表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之下,某种常规视角的“丑陋”可能被转换为可认同的美。

镜头带领我们拨开虚浮而孤立的“感受”,从而进入一种对万物表层的欣赏潜能之中——谁说“表层”之中没有深邃的所在呢?

《悲惨世界》

另一方面,电影叙事构造了充实的语境。

这种语境与人物的关系构成了一种观众主观标准的外部,观众由此可能领会某种“少数”的内在逻辑。因而“表情”不被僵固地解读为某种意义,而逐渐旁逸出另一种面容的意义流线

——它们获得了自主生命力的“叙事”,因而无需以“表情管理”自我要求。

《美丽人生》

《圣女贞德蒙难记》中,我们看到了某种极端的勇敢与恐惧情绪的互通——

这种决绝的跨越就在“冷漠”甚至“机械”的表情中达成。而我们面对的贞德在镜头下不断充盈又收缩,形成她自身顽强生命力的节奏。

👇

《你的脸》中,我们看到“丑陋”“油腻”“衰老”的面容背后的不同生活轨迹。

他们的讲述与表情合而为一,让一个个狭窄的世界在我们面前无比宽广如大地般展开。对面容的凝望与等待,就这样将我们包裹进微澜的深流中。

👇

《少年的你》中,我们看到的是市井平民布满伤痕的“肮脏”面容。

然而,他们在共振中迸发出惊人的能量。在波动甚至狰狞的表情中,我们读出极度蜿蜒的痛苦与绝望;

也在“虚假”的“表演”中觅得曲折交缠的真实所在。在与摄影机直接的对抗中,面容具象化为其最彻骨的定义:既是直面,又是逃逸与拒绝。

👇

精于拍摄面容的电影创作者,无不是解放了“表情”的人——

哪怕这种解放,在不断渗透的规训面前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面容,就是一种完全陌生的他人。

而只有拒绝“表情”解读的前设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他人。

面容,就是一种指向真实的政治。

只有不断构想更多参差多态的“表情”,我们才能突破束缚性的礼仪,去连接更多丰富的个体。

我们当然可以对表情做出自己的创造与规划,但却远远不需要用某种主流的规范进行自我“管理”。

“表情管理”拯救不了任何人,也没有任何人的表情真的需要被拯救。

要拒斥“表情管理”终归是艰难的,要拥抱“面容”也是。

或许在《浪姐》中继续开掘表情与面容的可能已愈发困窘,但这至少会是一个起点,而不应成为终结。

-END-

· 感谢关注·

陀螺电影

豆瓣 |陀螺凡达可、陀螺电影

微博 | @torovandarko

微信公众号 |陀螺电影

B站 |陀螺凡达可

知乎 |陀螺电影

今日头条 |陀螺电影

西瓜视频 |陀螺电影

网易新闻 |陀螺电影

 5 ) 把杜华滚粗节目打在公屏上

一期节目下来,终于感受到了杜女士捧高踩低,多重标准的狗样子了。一个个小姐姐们都英姿飒爽的,有个性,有特色,有魅力。 虽然没有了20岁女团的那种所谓的少女气,但是岁月带给她们的不是衰老,而是沉淀下来的不同的魅力。

最可笑的就是杜女士,自己的团都在家抠脚,出道即巅峰,有用就压榨,这种极不规范的骚操作。回过头来就看她用20岁的选团标准来定义乘风破浪的姐姐们,就觉得她对这个舞台的准备非常不够。

这里的姐姐没有一个是白纸,而是各种各样的美味食材。你如何将她们炖成一碗美味的汤,如何将她们做成一盘独特的菜,才是制作人需要思考的。而不是思考她们因为“个人风格”太强不利于成团。(具体内容阿朵姐姐教给她了,希望她给下学费)。

 6 ) 喜欢宁静,但还是要警惕《浪姐》的陷阱

原载「虹膜」

三公更新

「浪姐」不是请客吃饭,每个姐姐都迟早要付出代价(三公)

有种说法认为,这个节目里大家都是来成团的,只有宁静,像是来挑选自己的团员的。

在要求介绍自己的时候,大家都乖乖介绍了,只有宁静说:还要我介绍我自己?那相当于我这几十年都白干了,都不知道我是谁。

大家只会觉得可爱霸气,没有丝毫反感。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家对宁静的认可上,换个资历软些的人这么说试试看?

虽然宁静并不是这些姐姐中年纪最大的,要说资历,也和同辈的伊能静、钟丽缇、陈松伶不相上下,但确实只有她,仿佛坐拥了王者之位。节目的主海报是她。在化妆间第一次见面时,所有人都把她当成前辈去握手。看到别的姐姐表演时,她星星眼静式满意的表情,一副要把她们收入麾下的样子。

她是这档节目里真正的大姐大。这和宁静一直以来给大家的那种既定印象有关,甚至于说,宁静最重要的银幕形象,就是「姐姐」。 宁静最被大家喜欢的银幕角色,《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米兰,就是一个典型的姐姐形象。喜欢刘忆苦的米兰,对于马小军这一批毛头小孩来说,是大姐姐,更是成熟的、女性的、荷尔蒙和性萌动的代表。除去这种年龄和经历上的成熟,宁静的身体也在姜文的镜头下成为了《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一个符码。饱满的、青春、小麦色的身体,充满生命力,跟当下流行的白瘦幼的审美相比,会让你感叹这种美也很好啊。

这种女性审美,在如今的影视作品中几乎已经消失了。 类似的也还有《孝庄秘史》中的大玉儿,《黄河绝恋》中的安洁,前者有孝庄太后的历史身份,后者女军人的身份,都不是那种典型的「少女」,而是多了一种「姐姐式」的成熟和坚毅。

但话说回来,不管是《花儿与少年》还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里,宁静的这种大姐大人设,反而也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桎梏。

她最成功的那些角色,都是2000年前后的作品,如今在综艺里以大姐大形象活跃的她,传达出来的是另一种无法被我们忽视的信息,如今市面上提供给她这个年龄段的女性的角色,真的很少。 大家现在叫《乘风破浪的姐姐》「浪姐」,但其实节目组官方给它起的名字是「骊姐」,取自节目开场白文案里的「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以姐姐为最大卖点,48岁的宁静从资历、年龄、控场力和吸睛度来说,都是这档节目里最「姐」的姐姐。节目里所有的姐姐都很美,不管表演是否有失误,都或真实或努力或可爱。

但一个事实,似乎在大家对姐姐满屏的赞美中被忽略了。

《乘风破浪的姐姐》看起来,是要强调一种女性价值和女性之美的多元化,用这三十位在主流观念里已经不年轻了的姐姐,来试图打破人们对女性的年龄桎梏。

节目的弹幕里有一句话很真实地反应了节目击中的那种观者心态:看了这些姐姐,突然不怕变老了。 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种说法是,《乘风破浪的姐姐》,是要以「反女团」的姿态做一个完全不同的女团。这个「反」,反的就是主流社会对女性美某种单一化的定义:青春,超过25岁对于女团来说那就是老得不行了;甜美可爱糖水没有攻击性;整齐划一犹如流水线产物。

如果单从年龄和个性化的层面上来说,《乘风破浪的姐姐》的确做到了某种意义上对女团的背反,但在突破女性年龄桎梏上,并非如此。节目开场白中的「三十而励……三十而立……三十而骊」,揭示了一些微妙的态度。 三十岁,成为选择姐姐的一个指标,过了这个岁数才能叫姐姐,这首先是对当下主流观点的一种借用,毕竟,如今过了三十岁不结婚,都能被称为「剩女」。你也可以把这视为一种反讽,文案和节目本身似乎都是想说,我们可以不在意年龄,不再青春了也可以很美,女性的可能有无限多。听起来很女性主义。 但钟丽缇说:我状态永远22岁,心理年龄永远18岁。吴昕说:我好想回到27、8岁的时候。我们能看出来不是这样的。

无可否认的是,节目中的这些女星,绝对是最为成功的女性样本之一,作为个体的她们,也的确跨过了某种意义上的性别桎梏。比如阿朵,就打破了早年自己的性感标杆,做自己想做的音乐。比如许飞就说自己「既不女也不团」,在主流意义的「女性魅力」之外确立一种新的美。陈松伶虽然明显体力不如黄金期,却依然唱跳全开, 但这里想说的,是作为群体的她们,被《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档节目推到前台来的标杆意义。

她们被赞美的、被消费的、被青睐的、成为噱头被营销的,依然是美丽的外表、不走形的身材、宛若少女的皮肤、始终高指标的活力和自律,以及,视觉年龄绝对远小于真实年龄的「年轻」。

被大家反复提到的那句弹幕,「看到姐姐们就不再害怕变老了」,恰恰解释了这种消费的本质。 节目借助姐姐击中的,依旧是当下社会中女性面临的结构性压迫。它打着「反女团」整齐划一青春可爱集体审美的口号,通过选手之口说出的个性化、百花齐放,都不能掩盖它所缔造的另一种「集体审美」。

这种集体审美可以替换为一个问题:女性要怎么样才能算活得成功?

答案在节目里。「三十岁以后,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还可以自我见证,三十岁以后,所有的可能性不断褪却,但还可以越过时间,越过自己」这样的说辞,指向的,是在年龄红利逐渐消退的价值体系下,精英群体,依然能以个人的天赋/努力/资源无限期延宕年龄红利的成功学体系。

她们一边可以拥有多年打拼出的、年轻偶像尚未积累出的资历、地位、业务能力,另一面,却又能以「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拥有力压年轻女性的「形象胜利」。

这并不是突破女性年龄桎梏的胜利,而是《乘风破浪的姐姐》,通过经营这种成功女性的形象,精准击中普罗女性「女性形象焦虑」的迷魂汤。它传达的是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女性只有几十年如十八岁的拥有身体资本(美貌身材活力),才能得到社会资本的肯定。活得好活得美活得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才是姐姐。反之,则是在社会话语中消隐的女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甚至是一种基于「女性形象」的成功学价值体系。

当然,如果我们回到精英群体这个「宇宙」中,会发现这种成功人士对自我形象的管理焦虑其实是通行于男女之间的。就拿此前网友以香港艺人尤其是男艺人对自己身体形象的严格自我管理为例,男性同样置身于这种结构之中。这种自我管理约等于精英人士对自己人生的自控能力,与阶层和社会意义上的成功形象直接挂钩。

但女性,在这种结构中,尤其在身体/衰老上所受到的凝视与苛责,标准远高于男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就能明白,《乘风破浪的姐姐》并没有找贾玲这样的谐星,也没有找郑欣宜这样的歌手,更没有找谢依霖这样的综艺咖。这里并不是非要说身材是个唯一指标,而是要说,社会留给女性所谓的「多元化」标准,实在是太狭窄了。

本质而言,《乘风破浪的姐姐》和去年的《乐队的夏天》打造的那种幻梦极其类似。后者用自由、反叛、非主流的摇滚精神吸纳了主流受众,让摇滚从地下走上来。但最终的结果,反而是摇滚精神的失声,是歌词中必须删改的字眼,是正能量对亚文化的招安。而《乘风破浪的姐姐》,则用虚名化的「女性独立、多元化、去年龄焦虑」,反把女性死死钉在了「女性形象焦虑」的耻辱柱上。 以成熟的姿态、皱纹的阅历对青春献媚,比留恋青春本身,还让人觉得可悲。它把慕强发挥到了极致,绝大多数的女性,都在这「三十」以外。

欢迎关注我呀~

 短评

卧槽,真的是0宣传,自带热度!!!终于等到了,看起来!

6分钟前
  • 杰瑞的胸肌
  • 力荐

从一开始就是图个新鲜劲,之后就沦为一档平庸的选秀节目。看着姐姐们逆龄翻盘,乘风破浪,我看着都觉得心累。

1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三十而立,三十而励,三十而骊。很开心中国也开始宣传“老女孩”的美了。看美剧欲望都市的时候,好羡慕那四个老女孩,她们的美不在于比同龄人显年轻、身材好、有钱,而是精神的高度独立。我认为上了年纪的美,不是我比年轻女孩儿美,也不是我比同龄人美,更不是因为我有了财富、名声的积淀就变事儿了,而是直面岁月,沉淀过往,与皱纹和谐相处,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爱不再依靠外界的评判,而是接纳自己,如果境界高一点那边是悦纳自己。

12分钟前
  • 承宸
  • 还行

芒果台或成今夏最大赢家!毕竟女明星们争奇斗艳用尽毕生绝学互婊扯头花永远看不腻哦!支持打起来!打起来!让我们见识见识什么叫做你姑奶奶永远是你姑奶奶!

15分钟前
  • 钮钴禄哥斯拉
  • 推荐

每次都给万茜量身定做赛制真是够恶心的。

18分钟前
  • 只坐真皮沙发
  • 很差

确实不太懂杜华的标准,本来这节目就是30+的姐姐,还要按固有女团思维给分,固有女团形象本来就是年轻貌美啊,这年轻都不符合了,思维该换换了,成熟有魅力的姐姐们不香吗?

21分钟前
  • 跟你不熟
  • 还行

浪姐来了,我的快乐上线。1.气场巨头宁静直接翻个白眼“还要自我介绍?那我几十年白干了”;2.张雨绮《粉红色的回忆》甜姐味十足,“喜欢我的人多?不喜欢我的更多”;3.杜华能不能少说话,静姐治她!4.整体开局就浪起来了,黄晓明开始历险,能活下去就行;5.再没有一个无法快进的节目让人如此心潮澎湃,微博豆瓣处处张灯结彩过大年,每秒亮点,100分钟一集不够看啊!热搜回来给我挤爆!

22分钟前
  • 辣手玫瑰陆1萍
  • 推荐

郑希怡:我觉得成熟女性其实我们没有想要赢,但是我们不想输。

27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还行

节目想法和切入点都挺好的,但能感觉到实际操作中面临了一个无法解决的本质矛盾:竞技比赛类节目要求的本质紧张感 与 无法把一些年纪较大的妈妈辈(前)女明星架在上面去真的严格要求的尴尬感,结果搞得既不紧张也不温情,只好反复拿空洞的价值观说事儿,想必是策划阶段就没想明白的产物。 其实不如把这帮女明星分成两拨:30来岁事业处于上升期和稳定期的女明星来个真的竞赛,用真艺人的标准去要求;然后那些个歇了的回归家庭的但依然很有看头的(前)女明星们凑一拨,以比赛的形式纯幽默玩票,做个表面竞演其实其乐融融的中老年找乐子联合会,这样的观感可能会好一点~

31分钟前
  • 迷宝
  • 还行

其实到现在观众都明白这依然只是个传统选秀节目,真正有特色的女团在这个生产体制下遥遥无期。但依然不妨碍我们在幕后去寻找一些可挖掘的点,以及台前仅有的一些闪光。目前√:阿朵、李斯丹妮、万茜、黄龄、郑希怡。一公最佳:兰花草;二公最佳:这是因为我们能感到疼痛;三公最佳:花样年华;四公最佳:新物种、龙虎人丹;SOLO:阿朵、朱婧汐、黄龄;五公:情人;六公:潇洒走一回。团体舞台:三公>四公>六公>一公>二公>五公。

3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哈哈哈哈承包了我一下午的笑点,杜华应该就代表着这个社会存在的对女性的偏见和恶意吧,希望宁静张雨绮怼死她。

34分钟前
  • 🥭
  • 力荐

微博热搜:1.乘风破浪的姐姐 爆 2.宁静:我几十年白干了 沸 3.乘风破浪的姐姐开播 荐 4. 海陆 上了年纪 5.宁静 职业式微笑 热 6. 蓝盈莹 美 新 7. 钟丽缇 闪光衣裙 新 8. 白冰 离婚 热 9. 黄晓明 端碗艺术 热 10.伊能静 出道36年 新

36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还行

1. 打压金莎和丁当有点过了。看不上可以不邀请,故意恶心人就不对了。2. 现在浪姐就是所有人轮着夸宁静张雨绮万茜。像极了给领导点赞的工作群。看不下去了。

39分钟前
  • 方方在努力
  • 较差

宁静:这么多娘们在一起怎么办!xswl-

44分钟前
  • HarperYug
  • 推荐

千万不要剪成冲突向,那样就可惜这个阵容了,30+女艺人一定有很多能量和故事值得展示和分享。许愿:如果剪成热血向,信女愿一生荤素搭配~🙏 //节目未播先火,所以别再说什么观众不爱看女性向节目了,观众很爱看啊,多做点同类节目吧。//开篇的文案写得太好了,节奏剪得干脆利落,姐姐们也好有气质,各有各的风采,观后感怎一个爽字了得!//点评环节刻画得有些弱,感觉杜华太匠气、追求整齐划一了,看不到艺人的优势点,这样做出的团就是灵气缺失的n倍复制品啊。//节目组选歌品味很好!//突然觉得30+不再模糊,因为我敢于畅想它到来时的画面了,心里的某个阈值也默默上调了巨大一格。//赛制有问题,没让姐姐们打散重组,导致有些人始终对立状态。总决赛还是蛮感动的,尤其是姐姐们的独白那段。今天开始,带着勇气上路,前行吧。

48分钟前
  • 逛荷
  • 推荐

3.5 看完全季后回头评分,开播至三公结束可以打7-8分,三公之后到决赛最多只能给及格分乃至不及格。三公结束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是一般的选秀结束的时机,《浪姐》却只行至半程,由此导致了之后故事线几乎没什么意料之外的挖掘,叙事也愈发扁平化。/成团夜:事实证明在这里一切都是生意,浪花即韭菜,呵。

5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芒果能出个无杜华版吗?她影响了我看喜剧的好心情。

56分钟前
  • 小年
  • 力荐

宁静:还要我介绍我是谁?我这几十年都白干了。

58分钟前
  • 蓝色的椰子
  • 推荐

杜华作为经理人每一句话都在暴露自己的不专业和视角狭窄,本来节目就在打破女团年龄这个固化思维,但是杜华还是坚持自己老旧的女团定义。杜华也许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但不是一个成功的音乐公司总裁。她对女团的标准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舞蹈机器人,其音乐审美令人咂舌,制作出来的团也只是为捞快钱,甚至连韩国乐华买的歌也土到爆炸,没有出挑有个性有自己独特魅力的idol。要知道,不管是音乐公司也好还是团体也罢,音乐才是立足的根本。

1小时前
  • 葡萄糖酸钙
  • 很差

从三公以后就变味儿了,万皇锁组,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了

1小时前
  • 美人鱼
  • 很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