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

剧情片其它2018

主演:赞恩·阿尔·拉菲亚,约丹诺斯·希费罗,博鲁瓦蒂夫·特雷杰·班科尔,卡萨尔·艾尔·哈达德,法迪·尤瑟夫,海塔·塞德拉·伊扎姆,阿拉·乔什涅,娜丁·拉巴基,埃利亚斯·库利,努尔·艾尔·侯赛尼

导演:娜丁·拉巴基

 剧照

何以为家 剧照 NO.1何以为家 剧照 NO.2何以为家 剧照 NO.3何以为家 剧照 NO.4何以为家 剧照 NO.5何以为家 剧照 NO.6何以为家 剧照 NO.13何以为家 剧照 NO.14何以为家 剧照 NO.15何以为家 剧照 NO.16何以为家 剧照 NO.17何以为家 剧照 NO.18何以为家 剧照 NO.19何以为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05 20:23

详细剧情

  法庭上,十二岁的男孩赞恩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个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议的举动?故事中,赞恩的父母在无力抚养和教育的状况下依然不停生育,作为家中的长子赞恩,弱小的肩膀承担了无数生活的重压。当妹妹被强行卖给商贩为妻时,赞恩愤怒离家,之后遇到一对没有合法身份的母子,相互扶持勉强生活。然而生活并没有眷顾赞恩,重重磨难迫使他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

 长篇影评

 1 ) 有的孩子不是熊孩子,有的父母不配当父母。

《何以为家》的逆袭,让我想起了前年这个时候上映的《摔跤吧!爸爸》。

同样是小成本电影,同样是豆瓣评分9分左右,同样是关于家庭、儿童、父母的电影。

相同的主题,内容却是截然相反。

《摔跤吧!爸爸》是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社会,有一个爸爸为了不让女儿和这个国家绝大多数女性一样长大后嫁给一个从来没见过面的人、然后庸庸碌碌过完此生,于是决定帮助女儿成为世界冠军。

《何以为家》则是一对父母明明连自己都养不活,还不断地生一个又一个的孩子。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这些孩子中,其中就有12岁赞恩和11岁的妹妹萨哈。

父母不管他们,赞恩只好承担起原本属于父母的责任。

在超市打工、卖自制的果汁、用羸弱的身体给人们送煤气罐,甚至还要帮母亲制毒。

不是父母在养他,而是他在养父母,以及一群弟弟妹妹。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只记得暴力、侮辱和殴打,链子,管子和皮带。

他听过最温柔的一句话是“滚,婊子的儿子”“滚,你这垃圾”。

妹妹萨哈的遭遇更惨,父母把她生下来不是为了把她当成公主、当成他们爱情的结晶,恰恰相反,他们可以为了一点点房租就把自己年仅11岁的亲生女儿卖了。

贩卖自己的女儿,还美其名曰是为了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

父亲塞利姆说:“这是为了让她摆脱痛苦,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她连睡觉的床都没有,吃的喝的都不够,也不能洗澡,电视也看不上。嫁出去,起码能有大床睡,真正的床,有毯子的床,还有东西吃。”

“我也是这样出生,这样长大的,我做错了什么?”

母亲说:“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我这种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

“为了让孩子活,我愿意犯下千罪。他们是我的孩子,我的亲生骨肉。没有人有权批评我,我是我自己的法官。”

塞利姆夫妇口口声声说赞恩是他们的亲生骨肉,却不顾赞恩的身体让他干苦力。

他早就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却不让他去上学。

母亲同意让他去上学,原因不是他需要接受教育,而是学校会发床垫、衣服、饭菜。

“你看看邻居的儿子从学校里带来各种各样的东西回来。好好利用呗,干嘛这么固执?”

她从来不在乎赞恩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甚至同龄人已经小学毕业了,她唯一惦记的是学校会发什么东西。

他们嘴上说着为了孩子什么都愿意做,却为了一己私利卖掉年仅11岁的亲生女儿,间接导致远远没到性行为年龄的女儿因大出血而死亡,最后他们还要说一句“我是为她好”。

一直都知道“我是为你好”是世界上最可笑的谎言,却没想到这句谎言除了可笑之外,还可以这么坏。

哪有什么“为了让她摆脱痛苦”?真正让她摆脱痛苦,最好的办法就是当初不要把她生下来。

哪有什么“和我在一起她没有希望”?既然养不起为什么还要生这么多孩子?

他们过得那么惨,你好意思说他们是你的亲生骨肉?

他们从来不知道自己错了,恰恰相反,他们又怀上了孩子。

如果不是赞恩将他们告上法庭,还会有一个、两个、三个……无数个孩子跟随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男孩像赞恩一样做苦力,女孩像萨哈一样沦为生孩子和发泄欲望的工具。

赞恩和弟弟妹妹没有单独的房间,也没有单独的床,只能挤在小小的空间。

而他们的父母就在旁边,不顾孩子的感受就开始造人。只为身体的愉悦,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全然抛之脑后,让孩子们听着他们的喘息声入睡。

塞利姆夫妇和赞恩的身份产生了对调,仿佛赞恩成为了一家之主、家里的顶梁柱,肩负起养活全家人的重任;

而塞利姆夫妇丝毫不能给予孩子们任何物质和精神生活,只能给这个家拖后腿。

只生不养,比谋杀更加可怕。

我们常常说“熊孩子”“熊孩子”,其实像赞恩这样的孩子一点都不“熊”,正是有他的存在,这个家才不至于变得更惨。

他不是“熊孩子”,塞利姆夫妇却是“熊家长”。

在他们眼中,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

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

他们只管生,不管养,将孩子当做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他们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磨。

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证,做父母却不需要考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当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妈妈。

他们只图一时的快活,让孩子跟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一起受苦,他们根本不配做父母。

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幸福,当初就不应该把他们生下来。

他们是你的孩子,但他们更是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应该被虐待,更不应该被贩卖。

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孩子也有权利将父母告上法庭。

当法官问道赞恩:你希望父母怎样?

赞恩不要道歉,不要赔偿,他什么都不要,他只是希望父母别再生了。

他和弟弟妹妹已经来到这个世界,没有办法改变了,但至少他还可以保证不会再有新的弟弟妹妹来到这个世界受苦了。

法官同意了,塞利姆夫妇再也不会有孩子了。

因为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Ta不配拥有孩子,更不配当爸爸(妈妈)。

电影的最后,赞恩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这是整部电影中他第一次笑,因为绝大多数时候迎接他的都是痛苦和磨难。

 2 ) 像你这样的孩子存在这世界上,让我稍微对这世界有了些期待。

每年的北京电影节都会盲选一两部不熟悉国家的电影来看,这次是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电影的原名叫《迦百农》,看电影之前,我去查了下资料,主要说这是圣经中的一个地名,是耶稣被迫离开家乡后曾经停留过的一个地方,在这里传道,据说这里出现过很多神迹。

我看到还有一个引申的意思,是杂物堆积的地方。而根据导演自己的说法,这个片名的意义是一种失序,在文学领域里,很早就有人用这个词来表示混乱,她只想表达混乱,和那个具体的地名无关。

如果导演真的是这样想的话,只想记录混乱和苦难的话,那么我只能认为,这部电影是冥冥之中,有神明捉着导演的手拍摄出来的作品了。因为在整部电影中,始终有一道人性之光,透过小男孩赞恩的一举一动,照进坐在黑暗中观影的人们的心里。

许多人观影后说这部电影太悲苦了,而我感到的却不仅仅是被这些苦难所震动,还有人性的救赎。对我来说,这可能是这几年的影视作品中,最让我感到治愈的一部电影,上一部大治愈作品,是韩剧《请回答1988》。

生活在黎巴嫩贫民窟的十二岁小男孩赞恩的原生家庭,是典型的豆瓣某控诉父母的小组里的故事,而且只会有过之无不及,他的父母不仅仅是穷,而且是赤贫,却没完没了的生孩子,把刚刚十一岁的女儿出卖给房东的儿子当童妻。

赞恩没有学上,在杂货铺帮工,被父母非打则骂,但是这个早熟的男孩,极爱自己的妹妹。发现妹妹来月经了,就偷偷的把她带去洗干净,帮她偷卫生巾,嘱咐她不要让父母发现。可是小孩子怎么能斗得过大人呢,最后赞恩的妹妹被爸爸拖上摩托车送走,赞恩和母亲打吵一架,离家出走,在外过起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整个电影将近两个小时,可以用全程无尿点这样的粗俗但却非常说明问题的方式来形容。电影是低成本制作,没有什么大场面,也没有什么特别戏剧化的清洁工,但是整整两个小时,观众却被紧紧的抓住,无时无刻不牵挂和担心着男孩的命运。

作为一个成年人观众,看到他那么弱小的身躯在街头游荡,不知道他要往何处去,担心他下一个镜头就会被拐卖,会被残害,我总希望电影里出现一个大人来帮助他一下,然而好心的清洁女工的出现,让我们知道,即使是大人,面对着苦难的生活,也是自身难保,没有能力帮他太多。

这个孩子就是一个奇迹,他足够聪明,又机灵,能够想尽一切办法自己活下去,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但这些都是我看这类电影里,可以预想到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导演还能在这个贫穷的男孩身上让我们看到一种高贵和尊严,这的确是出乎了我的意料。

他自己本身就是这个世界被践踏和被伤害的儿童,但是当他看到比自己还弱小的孩童时,他却比那些大人还懂的什么叫做责任。

最让我对这个孩子打心里喜欢的是,他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有善良和慈悲,更有反抗的勇气,保护妹妹和父母做对,保护比自己弱小的小男孩,当他得知母亲又怀孕的时候,他更是向法庭提诉,控告自己的父母,勇敢的向整个成人世界喊出自己的心声:

“我要控诉父母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抚养孩子的父母,不要生下孩子。”

面对大人的世界,他是无力脆弱的,也是无奈的,但是他并不是完全绝望的,他始终在反抗,他倔强的脸上没有惧色。甚至就连这句话,他都不是为了自己喊的,他是为了那些比自己更弱小的弟弟妹妹,为了母亲肚子里还没出生的孩子奋力的大喊。

一个十二岁的孩子身上散发出的那种人格的魅力,竟然让我这个老阿姨产生了一种信赖和依赖之感。开始的时候,我总是希望谁来救救他,后来我慢慢相信,他是来救我们的。

他被父母虐待,当童工,失去妹妹,流浪街头,如果他遇到坏人,受到勾引,成为贼,去偷,去抢,去骗,对人无情无义,对大人憎恨,怨怼,对比自己的孩子心狠手辣,我可能不会怪他。但是他并没有。

如果他走向犯罪,成为社会的毒瘤,甚至成为连环杀手,可能就是我们现如今最常见的那种自媒体喜欢的套路文章,每次有恶性犯罪出来,就很挖罪犯的原生家庭是多么不幸,父母太溺爱的,太冷漠的,太控制的,反正罗列一堆,都变成了一个罪犯任意践踏别人的原因,仿佛他才是值得理解和同情的人,而受害者只是个无足轻重倒霉蛋。

我真是烦透了这一套。感觉心理分析中的原生家庭论是彻底的被滥用了。难道那些原生家庭不幸福的孩子,最后就都成了反社会人格的魔鬼吗?

记得《犯罪心理》里有几集,讲一个非常天才的连环杀手,最后抓住他的时候,Hotch审问他的时候就对他说:有一些你这样经历的人,长大会变成杀人犯。他反问:有一些?

Hotch回答:还有一些,变成抓你的人。

这个时候观众才会想起来,《犯罪心理》小组里的成员,几乎都有不堪回首的往事。

混乱肮脏,令人绝望的迦百农,是可以出魔鬼的地方,也是个出天使的地方,是可以见证神明的地方。黑暗之中,能看得到的那一抹人性之光,仿佛一个奇迹。

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电影是非常治愈的,《迦百农》这个电影名,对我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混乱,贫穷,绝望和苦难,它比这些更意味深长。

我并不觉得赞恩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能够和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一样,完全没有心理上的问题,但是就像我身边许多原生家庭非常不幸的朋友,他们需要用一生去治愈自己的童年,带病生存,但是他们从没放弃过,靠自己的意志超越自己的原生家庭,他们依然相信善良和努力的去成为一个好人。

在我的眼里,我的这些朋友就像这个十二岁的男孩一样,他们才是人性之光,他们都是我心中真正了不起的人。

就像中岛美嘉在那首歌里唱到的那样: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是因为还没有遇见到你,像你这样的人存在这世界上,让我稍微的对这世界感到喜欢。

像你这样的孩子存在这世界上,让我稍微对这世界有了些期待。

本文收录于

 3 ) 看完非常生气

一直期待这部电影,毕竟黎巴嫩、难民问题这两点就为电影赚足了噱头,然而看完后真的很失望,甚至非常生气。

这部“基于真实故事改编”的片子对我们了解黎巴嫩境内的难民生活毫无帮助,反而进一步固化了人们对难民的刻板印象。精心设计的催泪弹式的情节,脸谱化的人物(没有人性的父母,非法务工的埃塞俄比亚黑人妇女),导演却说《迦百农》不是演出来的?谁能相信这竟是在战火中成长的黎巴嫩导演实地调研了3年后的作品呢?对难民问题的认识如此肤浅,对苦难可谓没有任何反思,反而刻意消费利用,有意引导观众把锅甩到父母身上。父母成了罪魁祸首,而更讽刺、更可笑的是,不仅导演自己成了救赎难民之人,救世主最后竟是政府和媒体,what the fuck??

 4 ) 反思。

又有多少孩子像Zain这样幸运呢?

能奇迹般的活到12岁,遭遇过贫民窟的颠沛流离后幸而被赦免,还从此获得了幸运女神钦点,迈向了幸福的彼岸。这些可能都是臆想。

现实中,扎哈没有因为失血过多而彻底解脱,她成了像母亲一样的生殖机器,陷入越穷孩子越多的死循环中自暴自弃。

现实中,黑人婴儿没有被警察叔叔解救,成了某个虐童癖的掌中玩偶,生命于他早已注定是一场灾难。

现实中,Zain没有打通电视直播间的电话,而是在牢房里惶惶不得终日,逐渐沾染了恶习,再一次成为了他父亲那般人生的轮回。

所以,我虽痛心疾首,依旧谙知世事无常,能够顺遂的还是极少数幸运儿。

为什么这么悲观?在慈悲为怀的传教士带着一伙衣着得体的白人前去救赎犯人时,我看到那些生来便处最底层且永世无法翻牌的人眼神里的空洞。福音之歌对他们而言是犹如天书般晦涩难懂的天籁,那是天使才配享受的。而他们是谁?是六道里最内圈里不断经受碾压的畜生和恶鬼。

我将于每日餐前饭后深刻反思,这样的幸运究竟是不是神赐予的极乐。也将持续拒绝一切形式的浪费,只因这些灾难正真真切切的降临于苦难百姓之间。

 5 ) 在了解和撼动那个社会结构的同时,改变生育观念同样重要

昨晚看完这部电影,几乎彻夜难眠,在家里哭成狗。

不仅因为扎因这个令人心疼的孩子(他现在是我的男神),更因为有那么多的悲剧,本可以避免。

剧情结尾,扎因的父母在提到离世的女儿时所表现出的悲痛,很多人觉得那是鳄鱼的眼泪,毕竟——你们早干嘛去了,可以说就是这对夫妻亲手把女儿推上了死亡之路。

但我却相信,他们的悲痛是真实的情绪——因为它是一种本能——就像他们选择生下那么多孩子的理由一样,出于本能。

可是作为一个成年人,拥有本能的情绪反应是不够的,阿猫阿狗失去孩子都会悲伤,人之所以为人,就需要在本能的情绪之余获得一点反思,至少,做出一点改变。

扎因的“意外”入狱,女儿的“意外”死亡,对这对夫妇来说,好像只是一种偶然,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式使这些悲剧成为了必然。连扎因都看得清楚,“你怀的孩子将来会和我一样”,他们还在执迷不悟。

那位母亲还说得出“上帝夺走你一样东西,会给你另一样东西作为回报”这样的话。

我真的很想冲进屏幕对她大喊,拜托哪里有什么上帝,是你夺走了你孩子的生命,也是你决定要再一次不负责任地带另一个生命来这个世界。不要把什么都推给上帝了。

放下无神论者的傲慢,即使真如她所说,孩子是上帝赠与的,那么扎因和他的那些弟弟妹妹也是上帝赠与的啊,为什么不能他们不值得被好好对待呢?

把这些珍贵的礼物都当做工具,没有让他们一天感受到温暖幸福安全,不给他们受教育的机会,只想着怎么样让他们为家里挣钱,然后在怀孕的时候又散发出母性想留下肚子里的孩子。

抱歉,如果这不是伪善的话,那它真的就只是一种动物的本能而已。

出于本能的生育,就是不负责任的生育。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我相信他们的悲痛是真实的,也依然会和扎因站在一起控诉他们的原因。

再来说说电影中的另外一位母亲拉希尔。拉希尔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爱护自己的儿子尤纳斯,即使有人提出只要把儿子卖给他,就能搞定她的合法身份,拉希尔也不为所动,再困难也带着儿子。

然而,拉希尔就是一名合格的母亲了吗?

很遗憾,我认为不是。

拉希尔的儿子从一出生就是隐形的,他要被藏起来,他没有合法的身份,用那个奸商阿普洛斯的话来说,“你的孩子在这个国家过着逃犯的生活,他过得像一只老鼠,他看不到太阳,也不能上学,你儿子还没出生就死了。

拉希尔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母亲,她也一直在努力这么做。但生下尤纳斯的时机和理由都是错的,人们不能为了爱情就创造出一个生命来,“爱情的结晶”只是那些父母的自我美化。

人们创造一个生命的前提一定是:ta爱这个生命,并且有足够的能力抚养这个生命。

影片的结尾,扎因的妈妈说了一段话。

她对那个一直质问她的律师(由本片的导演拉巴基出演)说,“我这一生都是奴隶,你还敢批评我,你有什么权利批评我,你有过我这种处境吗?我经历的你经历过吗?你永远不会,因为你活不下去,你练做噩梦都活不下去,换成你是我,早就上吊自杀了。

这一段像是影片结束前的“恶人”的辩解,尽管从头至尾都对这对夫妻抱有厌恶,我仍然觉得,倾听他们的辩解(真相也好,谎言也罢)、尝试着去了解他们,找出这些“不负责任的父母”的背后社会结构的因素,是重要的。

换句话说,我并不认为,扎因的父母是因为天生卑劣所以无法负责任的父母,那些疑问和愤怒:为什么他们能够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如此冷血,为什么那些贫困的人往往想生更多的孩子——即使那会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糟糕,这些答案与其说与个人的品行有关,不如说,这是一个体制的问题。

但本篇文章想强调的是,在我们努力去了解、撼动那个社会结构的同时,改变人们关于生育的观念,也是重要的。

如果我们没有办法做负责任的父母,那么至少,我们可以选择不做父母。

回复以下关键词获取更多信息

不婚丨丁克丨多元成家丨多元婚育丨荡妇羞辱丨同志|30岁去留学丨义工丨职野丨代孕丨冻卵

 6 ) 看完这种类型的影片后,我们必须自问的三个问题

1 我们看这类“边缘底层视角”的影片之后究竟应该明白什么?

2 身不由己的作恶者(影片中卖掉女儿的父母)应该受到惩罚吗?

3 人该如何面对阶级和个人命运问题?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影片本身。

主角赞恩的故事其实很有层次感。影片一开始直接的制造差异和矛盾,给人的感觉像是一部写实的印度电影的开端。近年来看的如《神秘巨星》式的影片,所采用的故事模式一般是“遭遇挫折—反抗—更深层次的挫折—成长后反抗成功”,假如将其模糊化,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当成是英雄之旅理论的模板。

然而这部影片是有区别的,针对主人公赞恩,故事的发展模式是“反抗矛盾—出走—回归—再次反抗”,他们的不同点在哪?

赞恩从一开始就是个成熟的孩子,影片的开端我们看到他四处工作、照顾小孩、处理家事,甚至帮助妹妹面对突如其来的生理期。从他懂事开始他就没有享受过一个孩子应有的宠爱和权益,他早已深知体制和现实如同大山一样横亘在自己面前。许多其他影片也采用边缘孩子的视角,这些孩子在成长中从幼稚到成熟,逐渐理解这个世界的差异。而比起他们,本片则更为残忍,因为在影片的开端,这个孩子已经是伤痕累累的反抗者了。

以前听过一句话:“孩子就应该是孩子本身,而不应该当成是‘成为大人’的预备时期”,片中的赞恩显然从来没有成为过孩子。在现实的压迫下,无论是被迫工作的赞恩,还是被卖掉换取好处的妹妹,都成为了一种目的或是工具。孩童关于“人”的那部分被抹去了,这第一幕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边缘世界中孩子的异化问题。

妹妹看向赞恩的表情

最让人心疼的两个点,一个是自顾自把坏男人送的东西扔进了垃圾桶,这是一个十二岁孩子的独立判断,无论多困难也在执着的用自己的方式作出反抗,这照应了后来入狱后扔掉母亲送的东西。第二个是回到家与坐在那个坏男人旁边的妹妹交错的眼神,妹妹是如此依赖他而他却无能为力,只能挥舞自己娇小的拳头,但改变不了什么。

第二幕“出走”的核心则是孩童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相继唤醒。在家的时候,他是一个承担家庭责任且要保护妹妹的“大人”,而出走后才发现,他还处在会被蜘蛛侠老人吸引的年纪。在游乐园里他脱去了设施中女性模型的外衣,使其露出乳房,没有身份证明的女人哈瑞看到了这一幕。这么做并非是这个男孩恶作剧,别忘了这发生在与残忍的母亲发生冲突之后。赞恩没有真正被“哺乳”过,他在潜意识里寻找“真正的母亲”,从来没有体会过人性与爱的他想在外面的世界寻找一种庇护,这是孩童的原始本能。哈瑞也明白这一点,就把他带回了家,他首次获得了庇护。

潜意识中寻找哺乳

哈瑞被捕后,赞恩带着她的孩子尤纳斯开始了流浪,他开始明白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庇护只能是暂时的,自己必须长大。

在家的时候,赞恩是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对抗他认为不正确的事情,他是这个体制和恶劣环境的第二级受害者,他的反抗对象更多的是对他的父母。而在出走后,他却真正需要承担起责任,从此刻起他的角色转换成为了“父母”,成为了这个环境的第一级受害者,他这次不是要面对家庭中的妹妹被送走,而是要在残酷的现实中活下去,面对的是血淋淋的存亡问题。

在获得母亲、获得庇护后,沉重的责任让他真正社会意义上的长大了。

第三幕“回归”有我认为影片最出彩的点,他成为了尤纳斯的“父母”后终于发现了自己面对社会时也是如此无能为力,他被逼无奈把尤纳斯交给了男人,如同他自己的父母将妹妹送走一样,到头来还是保护不了谁。送走尤纳斯后在理发时哭泣,就和哈瑞一模一样,因为理发台上的镜子能完整的照出自己,看到自己的软弱和无能为力。此刻他才真正明白,他不仅被父母抛弃了,还被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抛弃了。

回到家中,发现自己是失去至亲的人,是没有身份证明的人,是在哪里都没法活下去的人,而这一切在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的,这就是命运的残忍,这不过是上帝的一场游戏,而自己却毫无理由的吞下所有苦果。

倒叙手法,影片的最后和开头连在一起,“我要起诉自己的父母”,他起诉的真的是父母吗?是有的,但不止这些。因为父母的愚蠢和无力也是这个体制的一部分,妹妹的死亡也是结构性的死亡,是社会的压迫和命运的侵袭将他们变成这样的。比起起诉,更像是一种质问,质问他们的愚昧,质问体制的残忍,质问这个巨大而又荒诞的世界。

所以在我眼中,这部电影是通过“孩童的异化—孩子的依赖和责任意识的相继唤醒—接触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现实—对本源的控诉”这样的一个故事发展,以赞恩的视角展示了他社会意义上的成长。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救不了妹妹,而有了选择却依然救不了尤纳斯,“罪犯父母”比自己更加无助,救世主始终没有出现,即使抗争了也没能成为英雄。在环境的底端人到底能改变什么,能依靠什么,能拯救什么。既然终究会失去,不如赌上自己来控诉自己的源头。社会是罪人,父母是罪人,假如我也会变成罪人,那不如从来没有出生过。

影片无论是镜头语言还是核心表达都很成熟,我认为这是因为并没有像之前同样题材的电影做的那样,设置一个完全清晰的二元对立,因为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只有“嫌疑人—受害人”的世界,由于社会的复杂性,每个人都被迫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边缘的人在面对命运的时候,除了挣扎和犯错以外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体制摆在那里,社会需求没有改变。社会经济连带教育问题,教育问题使得“新的愚蠢父母”源源不断的产生,悲剧重演。那么结构性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呢?我想在我们不知道且不可说的地方,欢迎大家来讨论。

以赞恩视角回顾影片后,我们再来看上面的三个问题。

第一问:我们看这类“边缘底层视角”的影片究竟应该明白什么?

对于普通的个人来说,除了“献上绵薄之力”,最标准的回答是同情,是对真正边缘的人产生共情。

但是同情是世界上最傲慢的东西。

《南方公园》里有一集我印象特别深刻,kyle在冒犯了黑人token后觉得很抱歉,就去了解各种黑人文化,遭受到了一些黑人会受到的痛苦。Kyle在向token道歉后说,现在我可以理解你作为黑人的痛苦了,对不起。然而token不买账,迟迟不接受道歉。最后kyle明白了,无论如何是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共情的,你可以换位思考,但如果你觉得换位思考后就能真正理解他人就是傲慢。最后kyle对token说,对不起,我不能理解黑人的痛苦,token就原谅了他。

虽然很难以接受,但是同情对自己来说是值得感动的,而对“受害者”来说作用几乎可以忽略。同情只是一种情绪,即使在短时间里可以给予支持,在长期依旧阻止不了社会结构对“受害者”的侵害。

一些年前社会频道总会播出对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采访和慰问,但是在展示真实生活和发表同情后,无疾而终的情况偏多。说句不好听的,如果不能产生长期实质性的帮助,这些包裹着同情的生活考察反而会是对他们生活的扰乱,人们更多的带去的是惊吓和差异感,我就不提世界上最邪恶的节目《变形记》了,这档节目就是撒旦路过地球的产物。

我要声明,不是说看完影片后的同情是不好的,同情是自然而然的流露,但你最好不要傲慢的觉得真正理解到了他们的痛苦,我们更多的是要“知道”他们的存在,并真正理解差异的存在,对他们保持最低限度的尊重。

豆瓣上经常有人因为过于“小布尔乔亚”而受到攻击,的确是有一部分人总会觉得世界上的其他人都和自己一样。总沉浸在自己所谓的“精神乐园”里,却喜欢指点严肃的社会问题,喜欢把爱和同情挂在嘴上,觉得任何事物本质上都是美好的。有人辩护说,他们也没有主动伤害什么,而且出发点都是好的,凭什么指责呢? 事实上,任何人都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如果要用你的狭隘去指点公共端的现实问题,这是傲慢的,也是对其他人是极其不尊重的,福柯说“语言即权力”,你的语言会伤害到他人且造成很大的压力。就像是一知半解就去模仿黑人文化一样,无知又傲慢。

我举上面这些例子是想说明,我们必须知道一些以前不知道的事情。有能力就出手帮助,没法帮助不要拿同情当自我感动的资本,不要扩大同情的作用,要认真的了解边缘生活和其他人的生存方式,尊重他们,并在日后碰到的时候认出他们,保持敬畏,无法帮助就不要打扰,不要多说

第二问:身不由己的作恶者(影片中卖掉女儿的父母)应该受到惩罚吗?

答案是显然应该的,但是惩罚并不代表事件的结束。如果总是遵循“犯错—受惩罚”这种简单的逻辑的话,很可能会造成非此即彼的思考模式。

看待一个问题,应该用更加系统的视角。犯错者受到惩罚,这是司法的程序,但如果你不去了解犯错者为什么会犯错的话,这是很不负责的表现。

之前有个新闻,一个长期遭受母亲虐待的男人最后去幼儿园杀害了几名儿童,在报道这个男人童年事迹的时候,底下的评论都是“杀人就是杀人,就得审判,他的童年根本不需要了解,没有人原意知道。”但是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想说:

“加大力度严惩犯罪者”,和“承认犯罪者同时也是受害者”,这两件事情并不冲突。

的确,他没有任何理由去犯罪,这是说什么都无法辩解的。但是你要知道,假如你生活在他的成长环境中,很可能也会因为精神失常而做出极端的事情。这样的事件产生后,网民的关注重心应该在如何减少这些精神失常情况的发生,最低程度应该好好对待自己的子女,尽力减少极端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减轻社会环境的压力,而不是传播一知半解的愤怒。

转到影片中,我觉得片中父母的选择,和《唐山大地震》中,母亲在无法选择的情况下,在两个孩子中只救了其中一个而舍弃了另一个,这两件事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前者更加触动道德。

也就是明确一点:真正的敌人不是片中的父母。如果你坚持认为他们就是恶的源头,可能有一天恶会降临到你身边而你却不自知。

所以这个问题的理想答案之一是:我们应该严厉惩罚犯罪者,同时要了解犯罪背景,努力从自己做起减少该类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并更加关注体制问题和社会结构固化问题。

第三问:人该如何面对阶级和个人命运问题?

有这么一种说法,“美国梦”才是稳固社会阶层的最佳手段,因为美国梦宣称人人都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人们陶醉在泡沫般的理想中,就不会对阶级固化产生怨恨,从而威胁统治。你还记得《猜火车》里“选择生活,选择一个大电视机”吗,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说,包括人人向往的大电视机,所有接触到的东西都有麻醉功能,当然这么说有些阴谋论,不必当真。

举上面这个例子是想说,有的时候人与生活贴的过于紧密,其实并没有完美的普便适用的方法论。你必须了解“改变命运”是一个可能事件,但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达到的,而关键在于在付出努力的同时,你要明白究竟想要什么,究竟什么东西能让你真正感受到自己正在活着。

假如你是影片中的赞恩,你会怎么选择。命运如同高墙摆在面前,假如他没有离家出走,而是留下来上学读书,给家里减轻压力,或者等待其他时机去救出妹妹,也许能够改变些什么,过上相对更好的生活。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想要的并不是凑活着活在那堆烂泥地里,父母送走妹妹夺去了他的爱和尊严,他选择赌上自己的人生。即使入狱,赔上了自己的一切,他还是要控诉。他赢了吗?他的抗争战胜命运了吗?我认为对他自己来说并没有战胜命运,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现实过于残酷,并且没有遇到好的机会。但是我想他不会后悔,至少在命运面前,他做了自己,做出了跟随自己的选择。也许他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控诉,为了告诉更多的人这个世界的不公,他尝试了,他面对了命运,他留下了自己最想留下的痕迹。这个问题很不成熟,如果让你来回答,你会怎么说?

欢迎关注我的新微博://weibo.com/7173184732

以后有些话会在上面说

 短评

《迦百农》既是尖锐的,又是柔软的。一方面它尖锐地指出了黎巴嫩社会中现存的诸多问题,例如叙利亚难民涌入、底层人民泛滥生育、儿童受教育权得不到保证等等;另一方面,它还带有女性导演独特的柔软与细腻,极具人文主义关怀。在影片中,这个曾经有神迹降临的迦百农,却生活着一群廉价贩卖孩子童贞的父母,这里没有善恶的观念,只有为了生存不断被异化的人群。他们贫困,但真正摆在他们面前的困境是无法摆脱贫困——他们深陷于这样的漩涡。导演以女性的视角切入“耶稣之城”的阴暗面,以新现实主义手法(启用非专业演员等)展现这里的一切。现实中的Zein因为这部电影得到了新的生活,可那里还有千千万万的Zein在街头卖着劣质的自制饮料。只要世界上还存在着“迦百农”,这部电影就不会过时,它会是隽永的。

6分钟前
  • 康报虹
  • 力荐

在这里,女孩是一种商品,可以换钱;男孩是一种工具,负责养家糊口、照顾更小的小孩。父母只管生,不管养,将孩子当做摇钱树和免费劳动力。他们不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只会给他们带来苦难和折磨。现在做什么都要考证,做父母却不需要考证。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配当父母,也并不是生了孩子就自动成为妈妈。他们只图一时的快活,让孩子跟着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一起受苦,他们根本不配做父母。如果不能给予孩子幸福,当初就不应该把他们生下来。他们是你的孩子,但他们更是他们自己,他们有自己的人格和思想,不应该被虐待,更不应该被贩卖。父母有管教孩子的义务,孩子也有权利将父母告上法庭。赞恩什么都不要,他只要父母别再生了。因为一个人在还没有学会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之前,Ta不配拥有孩子,更不配当爸爸(妈妈)。

11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人类究竟为什么对生育有这么大的执念?

14分钟前
  • 喂你这是
  • 推荐

最喜欢那个男配角,一岁的孩子约纳斯。每当有音乐响起,这孩子总要试图扭起来!

18分钟前
  • 梅花牛
  • 力荐

见过游乐园女神被扒光,洗过沾了鲜血的衣服,听过蜘蛛侠变成蟑螂侠的传闻。才知道美丽会变丑陋,纯净会变脏臭,英雄泯然众人,自己却无能为力。把童贞交给世界,用匕首刺穿丑陋,靠起诉状告父母,挤笑脸嘲弄命运。赞恩把婴儿交给男人,才明白自己谁都保护不了。他就站在破败的街角,仿佛人生走到尽头。

21分钟前
  • 西楼尘
  • 力荐

【B】一些场景台词的表现过分激烈和直接,尤其是最后借小男孩之口的控诉。但仍是一次非常打动人的现实主义,尤其喜欢摩天轮的意象,上一秒zain飞到顶端,看见海平线和晚霞,眼前是希冀中的美好天堂,下一秒落入凡间,嘈杂袭来,耳边处处疮痍。

26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愿世上的每个人凡被生下,皆有人疼,有人爱。

27分钟前
  • 丝绒陨
  • 力荐

最后一幕定格在Zain的笑容上,那么可爱那么天真,那一刻我只想赞美,又一部伟大的电影诞生了。现实已经如此难以想象般地残酷,我们还凭什么责怪它煽情!是啊,为人父母是一种能力,虽说具不具备没人说了算,但人性良知,若要不辜负一个生命该有多难。无奈与痛苦被放得很大很真切,但不止于绝望。

32分钟前
  • 望潮
  • 力荐

从一句话的简介 就直击心灵 再到120分钟完整故事 一直受到着冲击与震撼。 三个看片小伙伴 开篇就哭的稀里哗啦 结束 已经泣不成声 真的是一部还没看完就想让全世界去看的电影。那句在法院上12岁的小ZEIN的发言:我要控诉父母生下我。我想让那些无法养活孩子的父母 不要生下孩子。

37分钟前
  • 力荐

太虐了,比《罗马》《小偷家族》还要虐好几倍吧。“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真是全世界的通病,对于不配为人父母的那些人,与其辩护自己为养活孩子付出一切,不如少花点钱给自己买盒避孕套。

4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在欧陆人民面前,中东这样的超级人道主义灾难本身就是泪点满满。这样的题材如果是纪录片会更具力量,但想想如此年纪的男主及孩童们居然可以“演绎”得如此逼近现实,女导演的确强大。另外强烈抄送国内逼婚逼生一族。

41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你儿子一出生就死了…他并不存在,连番茄酱都有日期和保质期,你儿子什么都没有。”人生就像狗屎,比鞋还脏。“上帝夺走我们一部分,必会还给我们另外一部分”。2018版《乌龟也会飞》+《佛罗里达乐园》+《无人知晓》…“- 你弟弟皮肤为什么这么黑?- 我妈妈怀孕时咖啡喝多了” 冷漠的生活无法欢愉。“土耳其和瑞典哪个好呢?是我的话,想送你去月球” #豆瓣标记第4000部电影#

43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最后的笑,之于我们大众,本应平凡不过;之于这部影片,却是格格不入。这也是部超级英雄电影,一个在乱世底层顽强挣扎,救妹妹、当保姆的小小蟑螂侠。#21st SIFF#

48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十年前看Caramel开始一直关注的导演,陆续听她先生写的原声,看她演的法国电影,直到Capharnaum入围此次戛纳主竞赛,成为个人List上最期待的影片。十年不见,当初所有的灵气聪明仍在,镜头却越发冷静干净。结局处的回暖,是残酷现实里女导演留有的慈悲。

53分钟前
  • 麦子
  • 力荐

拍给生育癌看的。我就不说卖惨了,因为是真惨。善良而倔强的叙利亚小男孩,默默把全世界扛在瘦弱的肩上,拖着生活往前走。最后他露出全片唯一一个微笑我一下就泪奔了。孩子永远是我的软肋,我给你五星还不行么...

5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没有能力的夫妻真的不要生小孩了,小孩子何其无辜。片子里的小男孩太让人心疼了,尤其是影片最后那一笑,看得人心酸。

55分钟前
  • 艮艮
  • 力荐

这才是能跟李沧东PK的啊,其他都够不到。

59分钟前
  • 陈凭轩
  • 力荐

努力挣钱好好读书,不要穷到只会做爱生小孩(边看边骂《审判日》,比《审判日》更《审判日》)

1小时前
  • ZAC
  • 推荐

孩子,你做了爸爸,你做了妈妈,你也做了替万千与你一样的人鸣不平的英雄,但你唯独没有做过你的本分——一个孩子。孩子,于你,这世界是该享乐的,生活之苦,是该被那个叫父母的人默默承受,不该像现在这样颠倒着的,你太小,除了哭,你没有与这世界对抗的武器,但,分明连上天都哭了,你为什么从不愿使出这个武器呢?孩子,你是上帝派来的上帝吧,你头戴光环,普照苦难,渡人却无法渡己,而你的表现却令人揪心:你好像早都知道才故意来的。孩子,我刚刚知道,迦百农是圣经中耶稣曾传道的地方,你不用害怕,到达这里的凭证是要经历这世上最痛的苦难,而你,其实早已获得了这个资格……God Bless every child

1小时前
  • 平坦
  • 力荐

穷人可以生孩子,愚昧的人不要生孩子

1小时前
  • 喜悦之地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