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

悬疑片中国大陆,中国香港2021

主演:张译,于和伟,秦海璐

导演:张艺谋

播放地址

 剧照

悬崖之上 剧照 NO.1悬崖之上 剧照 NO.2悬崖之上 剧照 NO.3悬崖之上 剧照 NO.4悬崖之上 剧照 NO.5悬崖之上 剧照 NO.6悬崖之上 剧照 NO.13悬崖之上 剧照 NO.14悬崖之上 剧照 NO.15悬崖之上 剧照 NO.16悬崖之上 剧照 NO.17悬崖之上 剧照 NO.18悬崖之上 剧照 NO.19悬崖之上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25 20:29

详细剧情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组成任务小队,回国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由于叛徒的出卖,他们从跳伞降落的第一刻起, 就已置身于敌人布下的罗网之中。同志能否脱身,任务能否完成,雪一直下,立于“悬崖之上”的行动小组面临严峻考验。

 长篇影评

 1 ) 《悬崖之上》刘浩存演技再次点评,真的那么有争议吗

这一篇,要先看过上篇《悬崖之上》解析方可食用,我想来就着《悬崖之上》的解析的评论再展开聊几点,不会耽误大家太多时间。

当然这里完全不是怼评论和吐槽,相反我觉得正是因为大家对一部电影有不同的理解,是一件极好的事情,这种二次讨论我早就想做了一直找不到做的冲动,这次趁着这股冲动劲还没过,就来这么一期。

首先就是评论不少小伙伴说,《悬崖之上》的任务不是解救人质,而是接人。

感谢纠正字面意思,但我个人认为,其实做任务的性质是一样的,都是要“救”王子阳,如果只是单纯的接人出境,为什么他们这么折腾跳伞到伪满洲控制区,而不是直接伪造身份正常出入境找到王子阳出境就好。

这里也就说明“接”王子阳是很难的,会要被送命的那种。

而且他们不去“接”王子阳出境,王子阳在伪满洲控制区迟早被抓捕,那就是个死,从这层意思去理解,不就是去解救“人质”王子阳吗,王子阳是这部电影的“麦高芬”,作为麦高芬,通常都是需要贯穿始终的。

不过影片后半段因为被敌方反咬,并一直被敌方抑制,因此才转成了我方逃脱为主。这也是我看完后觉得前后有些脱节的原因。

但张艺谋导演这么拍可以吗,可以,前视频我也说到,张艺谋导演后半段想突出人的价值,注重人的情感,特工也是普通人,也有真挚感情。

那么张艺谋导演前后衔接处理得好吗,相当好,起码全片节奏一直很稳,但我相信可以更好嘛,所以我还是提出我的观感,是不是可以哪怕多加一场描写如何救下王子阳的戏份,都能和前半段救人的主线呼应更强一些呢。

其次就是老金和张宪臣一起被枪决那场戏,有小伙伴说,这是用了对比手法,来体现影片里的残酷。

不好意思我真的没get太到,起码我进影院两次,这场戏观众都笑了。两次,大家都在笑老金,从效果来看,余皑磊确实抢戏成功。

从剧作角度看,这不是对比,这是做了一个讽刺,讽刺敌方杀错人,敌方真正的对手还潜藏在他们队伍中。

也讽刺了老金一直是敌方忠诚的特工,但就是智商比不上周乙,把自己的命也搭了进去。

但从观影效果来看,这场戏变成了黑色幽默,冲刷了张宪臣牺牲的高光时刻。所以我才会说,这是全片看下来,我个人觉得这里的安排我没有get太到。

再来就是刘浩存饰演的小兰了。

有一段点赞很高的评论原话是这样子:我认为小兰的天真烂漫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因为她甚至有一句完全没有特工紧张感的“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的台词,然后紧接着被张批评。

所以她的人物设置就不是一个紧绷着的特工,这个角色有着生长在阳光下的单纯,她象征着我们,象征着看到天亮的一代。

就像片尾说的,这是送给革命先烈的片子。周乙多次的台词“我亲眼看到了”、“我在现场”,其实是替我们这些观众对那些革命先辈说的,而小兰放肆流下的眼泪,其实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的。他们为了我们留在了黑暗中,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和感情。

这个的解读很好,我也点赞了。那以下也同样是个人主观解读。

评论里您用小兰这个象征符号去代表我们天亮的一代,这样的象征意义我也知道,其实影片处理得还挺明显的,不过我聊刘浩存那一块,是从表演和影片角色设定前后的逻辑去解读。

不妨其实换个角度看,在这个故事真实情景里,小兰并不生活在未来,也还没真正见到“黎明和天亮”,所以她的象征含义,是观众给予的,有着很强的个人解读和辩证性,这里无关对错。

我只是觉得,小兰是和其他特工一样,在苏联接受超长时间的特工训练,这里影片有提到,他们都是优秀合格的特工,而不是仅仅因为小兰的记忆力好,就把一位路人拉进来临时当特工。

而影片开头也确实呈现出了小兰是合格优秀的特工,小兰会跳伞会扒火车第一场戏就用围巾勒死了人,可到后面的人设和表演都越来越柔,这是我觉得在表演上,注意是表演上刘浩存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至于那句“我等你回来,给你做排骨”您觉得用得好,我反而觉得用得有点怪,从小兰前后经历来说,小兰这么快就松懈,和她前面火车戏人设相差有些大。

然后是您说小兰是张艺谋特意设置的天真浪漫,但火车戏我看到的是有着和样貌反差很强的,训练有素的特工小兰,小兰自己躲过了好几次追击,在火车上勒死了人,下火车后也开枪打死了人,还成功到了电影院和张宪臣见面,这些我都觉得小兰的人设逻辑没有问题。

所以为何我觉得第一场火车戏很好,因为所有角色设定和特工的气质都吻合,哪怕刘浩存饰演的小兰的表演也一样。

那至于评论里您说的小兰放肆流眼泪,是替我们为革命先辈流泪,就真的是你自己的解读了,我支持你的解读,但我也有我自己对刘浩存极为肆意的流泪表演有着自己的见解。

所谓电影中的象征隐喻,其实都是很个人解读,比如我上个视频说的,影片中的天气也是一种象征,最后一场戏雪停了,阳光出来了,代表着黎明和天亮。

如果小兰可以作为象征着我们,象征天亮的一代,那我觉得张宪臣和王郁那对被战争摧残,从伪满洲控制区解救出来的儿女,是不是也更能象征未来天亮一代的意义呢。

因为那对儿女不管从年龄,从他们的属性和遭遇,都更符合象征我们,象征后代的比喻,毕竟小兰之后还是特工,还是要做任务的对吧。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都是一个很有趣的辩证讨论,还是那句话,没有对错,我也正因为很喜欢这部电影,所以说了很多该说的不该说的,中听的不中听的,大家就多多海涵吧。

 2 ) 《悬崖之上》背后的真实故事,远比电影展现的更加残酷

《悬崖之上》是国师张艺谋继《一秒钟》之后的又一部与张译,刘浩存合作的电影

影片讲述四名在苏联受训共产党特务执行名为“乌特拉行动”的秘密任务时遭遇叛变,被伪满洲组织内部特务发现后与之周旋并尝试继续执行任务的故事。

国产谍战题材在电视剧层面有着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作品,但其在大荧幕上始终缺少令人信服的作品,如今《悬崖之上》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类题材电影的缺失。

电影本身质量是足够优秀的,但前后有一定的割裂感,开头雪地黑松林中的跳伞主观镜头让观众迅速入戏,而影片前半小时始终保持着如此快节奏,高效率的叙事,配合精彩华丽的打斗与悬疑氛围的加深牢牢抓住观众。

影片故事以''救出从背荫河试验场越狱出逃的王子阳''的乌特拉行动为麦格芬

这里着重说明一下,所谓背荫河试验场就是臭名昭著的731人体试验场的前身,日军在此对战俘进行一系列细菌实验,鼠疫注射,活体解刨,四只交换,人畜杂*等惨无人道,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到生理不适的活体实验。

剧透预警~~~~~(不涉及关键情节)

张译

片中张译受审讯时,影片展现的酷刑场景令人揪心,让一些人猜疑是否是过度夸张的戏剧化处理

张译受审片段

然而事实是,如今进入伪满洲国哈尔滨警察厅审讯室纪念地址参观,你会发现,当时革命者所受的酷刑远不止于此。

审讯方发明并使用了金、木、水、火、土五种严刑逼供

最广为人知的当属赵一曼、傅烈等烈士,经受了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的包括辣椒油、燃油直灌喉咙等酷刑直至死亡也没有透露任何情报,只留下给予子女的家书

所以,当有人惊异于片中戳眼,割喉,爆头,飙血等血腥场面时,导演想表达的,就是那种残酷,以提醒世人那比电影更加残酷的现实世界

说回影片,在惊艳的前半段之后,叙事效率与节奏明显放慢,影片中后段的处理就不尽如人意了

不仅如此观众原以为的剧情核心拯救行动被完全搁置,而伪满洲政府内部的抓内鬼与共产特工如何破局成为了核心,尽管紧张压抑的悬疑氛围依旧保持的很好,但拖沓的情节让后半段故事显得有些乏力,剧作的问题逐渐显露

最后,伪满洲政府内部的抓内鬼行动甚至演变为了幽默桥段,影片的处理让观众仿佛忘了革命烈士正为国牺牲

虽然剧本稍有遗憾,但影片质量整体尚可,尤其是各个演员的精彩演绎弥补了人设的单一与不完整的弧光。尤其是各大反派性格迥异,又十分强劲手段残酷,于和伟的饰演的角色周乙微表情丰富令人难以捉摸;余皑磊饰演的角色在行刑前将酒喷洒在囚犯头上的动作,只为减去血腥味,这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段落很好的展现了反派的狠劲。

余皑磊饰演金智德
于和伟饰演周乙

'乌特拉'在俄语中是'黎明'的意思,正是各个革命烈士如此的英勇奋斗换来了我们后代黎明的曙光

珍惜黎明

 3 ) 《悬崖之上》问题太多!看了两遍只能一声叹息~

《悬崖之上》轰轰烈烈的上映完毕了,之所以这时候才来说一说电影的评论,是因为此时不需要考虑任何剧透的存在了。电影的画面没的说,绝对超强的构思,不愧是出自学摄影出身的大导演之手笔。开篇特工跳伞入画的设计,很富有电影开篇的震撼力,先且不说那个时期日本对东北空中控制的戒备如何,反正苏联派特工潜入东北日军占领区用这种空投的形式,动静是不是有点大?不过这个情节不算是硬伤,也可以接受,毕竟电影开场需要一点冲击力的画面设计,导演的意图从导演技术层面上看是对的。导演在很多场戏中都用了雪花漫舞的背景,很有画面意境,这都能体现出导演的唯美镜头思维的习惯。总之,在镜头的处理、机位的调度和演员的调度上,导演的调度力都十分到位的表现出来,所以说导演技术层面上基本没啥可挑剔的。那么,问题在哪里呢?一部故事片,除了镜头唯美之外,重要的是您得用镜头讲故事,并把故事讲的明明白白,还得让观众心服口服的接受,尤其是您还要讲的是一个富有悬念和紧张周旋之情节的惊悚故事,那就需要环环紧扣步步扎实的逻辑,一个逻辑上的错误就会推翻情节的设定,那么观众就会跳戏,就不认账,这就是电影常常犯得毛病——编剧意志问题!导演意志问题! 那么我们就来阐述一下电影中的情节设计几处关键硬伤: ①开篇四个特工跳伞来个集体亮相,张译打开一个火柴盒,里边四粒自尽的备用药片,简明扼要的表现了他们将进行一个随时牺牲的艰巨任务,这个情节编剧设定的非常高级,一下子就把电影的惊悚感建立了。然后分为两个组,为下一步电影故事的主要环节做了“游戏规则”的设定,这都是编剧技术的充分体现。重要的是雪山中几场戏已将张译的人设充分体现出来迅速传递给观众。张译通过和“老冯”的对话,测试出对方不是自己人,还有张译的身手也展现出了训练有素的特工的能力。后面张译在安全屋里提示小兰长点心,都说明张译的特工水平不潜。至于很多观众评述张译不该为了找寻自己的孩子而冒险最终被捕的情节不合理的这个问题,我们也可以这么来看,一是那个时期的苏联特工组织还不是后来的克格勃组织,不至于要求和培训特工毫无人性到极点。另外,张译毕竟是中国人,中国人的重血缘亲情,加上两组分别时张译和秦海璐的对话交待了“活着的找孩子”的前提,前来东北执行任务的同时两人也想顺便完成一个自己的事儿。所以说张译化妆女人成功从书店拿到密码书并离开在撤退的路上看到了马迭尔宾馆前自己的孩子下车冒险探寻是说的通的。但关键情节经不起推敲的是…… ②首先那个时代的哈尔滨很小吗?这座城市里只有一个书店?而伪政府的特务们正好监守的恰恰就是这个书店?这~这~这有点太巧了吧? 其实张译下车在马迭尔宾馆前探寻孩子时,编剧的设定是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危险,而是张译准备离开时才突然被特务追捕,那么凭啥特务一看到张译就追?张译是化妆进入书店的,特务们并没有看清张译模样,大街上人来人往的,凭啥一看到张译背影就开枪?这场戏编剧设定的有点着急了,虽然戏剧任务需要编剧处理此时张译必须被追、被捕,那么是不是应该这么处理:张译本来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在大街上行走,而特务们例行公事上前盘查,正准备搜身时张译无奈(因为他身上揣着那本密码书)必须拔腿就跑,这样才发生后来的情节,对不对呢?呵呵这就是编剧的意志,因为设定了在这场戏里张译必须被捕的戏剧任务结果,所以编剧就着急忙慌的设计似乎是逼着张译赶紧被捕,情节逻辑上说不通。 ③再回到影片开始阶段,一组张译和小兰从雪山脱险,二组秦海璐和朱亚文被特务骗走,两组人都是距离哈尔滨几百里的路程,都需要坐火车去哈尔滨的前提十分合理。但是问题来了,两组人怎么都那么巧坐的是同一列班次的火车?而且巧上加巧,两组人居然都在一个车厢内,哈哈...哈哈,因为情节戏需要在一个空间内展现才有张力,才好演,才有戏,是戏剧任务的需要,那么编剧怎么就不下下功夫铺垫好两个组必须要到了一个车厢的可能性呢?!这就是最可笑的巧合的设定,是电影情节设计中最大的忌讳,尤其是惊悚戏,巧合的设定是最低级的设定。更重要的问题又来了…… ④既然叛徒看到了张译到卫生间书写的密码并篡改了密码内容,此情节表明叛徒可以确定一组的人确实也在这列火车上,那么后来朱亚文告诉了特务一组成员小兰的身份后,特务们可以判断剩下的张译必在火车上,完全可以彻底严查,不可漏网的将一组人员全部逮住,这样一组二组就全部落网,还用得着后边的热闹戏吗?于和伟作为共党特工当然不愿意张译被抓,但他也不能控制全局啊,特务们的布局呢?就这么漏洞百出?那么老谋深算的高科长(倪大红)呐?是虚张声势而已,其实也是个草包?!既然另外一个特务巧合的审查小兰而引带出了朱亚文冒失的向特务托盘而出了小兰的身份(朱亚文的冒失是合理的,后来交待他原是东方大学的高材生临时受训当的特工,所以潜能差点可以理解),那么特务们就不沟通吗?明知道一组全员都已在火车上,就这么放任了?既然放任了,还搞出车站小兰生死逃离的一场戏?哈哈...哈哈,一切都是为了好看,不能让观众有尿点,想竭力做到环环相扣的紧张情节,但是掰开洋葱辣眼睛,编剧的设计漏洞百出啊,您无法在逻辑上让观众信服和折服啊!您最起码可以加一个倪大红老谋深算的表述,火车上是故意放跑他们的,目的是要引出特务科里的内鬼!知道编剧必须要完成电影中后边的戏剧任务,必须要让一组脱险,但您的设计得严密合缝啊,惊悚悬疑的逻辑得扎实啊? ⑤好的,倪大红的目的不是逮住一二组成员,还需要知道乌特拉行动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更重要的是铲除特务科内鬼,我们接受这个戏剧任务的设定,那么,那么编剧就必须在恰到好处时再缝补一下,让观众接受情节上的不合理,可是编剧笔下的张译的人设一而再再而三的崩塌…… ⑥张译被捕后,经历了严刑拷打,特务们通过调查张译那天书店逃离时乘坐的出租车司机得知小兰的住处。哈哈...哈哈,张译是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人设前边已经交待给观众了吧,一个特工基本素质,我这没受过训练的间谍票友都知道,不可能在准确地址下车吧!一般都是在准确地址前后附近下车,自己再绕几圈回到安全屋,这是特工基本素质,难道张译疏忽了?就这么简单,特务们找到了小兰的居所(还是准确的房间,出租车司机真够厉害的,不但知道张译下车的位置和还知晓具体楼里的房间号,哈哈...哈哈)。老谋深算的倪大红真的是要什么放长线钓大鱼彻查特务科内鬼吧?不然为啥特务们傻啦吧唧的蹲守屋内,而不在周围和房门外蹲守?而且就派俩人抓捕这么重要的剩下的唯一共党特工?玩儿戏呢大编剧?这么赤裸裸的羞辱特务科科长倪大红?这么赤裸裸的羞辱观众的智商? ⑦张译第二次被捕后被打“恍惚剂”之前,按说一名老特工应该知道自己失控后会给组织带来怎样的损失,那么一般都会咬掉自己的舌头以防胡说。可是编剧为了完成后边的戏剧任务,不能让训练有素的特工想到咬断自己的舌头,所以恍惚后的张译说出了亚细亚剧院重要环节。那么编剧您就想不到让老谋深算的倪大红提前布置让人将张译的嘴塞进去毛巾防止张译自我咬断舌头吗?就这样,张译的人设被编剧硬生生的毁灭了,完全泯灭了一个训练有素的特工的基本潜能。后来张译大义凛然“丢车保帅”的行为太不专业了吧,既然明知重点是保护于和伟,那么闯关卡逃离是次要的,求死是第一位的,干嘛还再次被捕呢?这对于和伟的危险会是多大,张译这个老特工不明白?哈哈...哈哈,因为导演要后边审讯的戏,好让观众提心吊胆,增加惊悚感。导演可以要求编剧完成导演必须要的戏剧任务,那么您当编剧的就得设法高级的解决问题,不然就漏洞百出,就不能让观众信服和移情人物!您以为惊悚戏那么好写嘛?! ⑧因为编剧对人物的控制不精准(《悬崖》原作里周已应该是主要人物,但是《悬崖之上》里张译应该是主要人物吧?!)编剧对张译这个人物把握的有些游离,张译牺牲的这场戏是故意那么设定的吗?一个英勇无比的英雄和一个被“诬陷”了的特务陪绑一起被枪杀,一场悲壮的大戏变成闹剧了,影院里周边观众的笑声令人哀叹,看到影片结尾处那一排口号:『谨以此片献给心向黎明、舍生忘死的革命先辈们!』观众们能被打动了吗?这场戏的处理真的反射出了要么是编剧的水平问题(这场戏是张译这个英雄人物的高潮戏,也是于和伟这个无名英雄人物的高潮戏);要么就是编剧的立场问题(故意的,就是把英雄的牺牲搞得很可笑了) ⑨于和伟的人设因为基于原作里周已这个主要人物,所以没让编剧怎么费劲,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破坏,尤其剧院于和伟画✓的那场戏,他和老金的交流,极力刻画了于和伟这个老特工的缜密和专业素质。后面他及时开枪射击朱亚文是变相提示朱亚文赶紧逃离,这都是特工的机智手段。于和伟不但要坚决的执行完成一组二组不能继续的乌特拉任务,还要保全自己更好的执行潜伏任务(顺便提一下在电视剧《潜伏》里孙红雷的人物设定就非常到位,姜伟老师的编剧功底令人不得不赞叹!)但是,电影的结尾(彩蛋处吧)于和伟杀掉叛徒的那场戏更是全剧中最大的败笔,本来倪大红就不信特务科内鬼已经铲除了,于和伟这一行为不就为自己挖了一个坑吗?如果必须让叛徒死,那么也得设计一下,让其他地下党(比如药店老板)干掉叛徒以快人心,何必最后让训练有素的特工来一把小儿科的行为呐?编剧的低级思考毁了于和伟的最终人设啊! ⑩最后说说影片的“大巴个”!电影的故事主线是苏联派出了四名中国特工前往日军占领地区哈尔滨解救一名从731部队逃出来的王子阳。为了更有把握的完成任务,四名特工分为两组进城,这就是电影主要情节,两组特工与敌人进行了惊心动魄的周旋,但终究两组人员几乎都被破坏。老张临危保全周已,目的是让他与唯一剩下的特工小兰接头按既定计划解救王子阳。中间你追我躲的紧张情节戏完成了,叼足了观众的胃口,那么电影故事高潮应该是周已与小兰携手出色的完成最重要的乌特拉任务,怎么就一滑而过了?废了这么大劲的折腾不就是要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嘛?!任务这么简单,那还要前边的折腾干嘛?如果后边的任务轻描淡写的表现过去,那么观众就很难接受前边的惊心动魄,这是起码的一加一等于二的逻辑,也是戏剧情绪逻辑,你必须让观众的情绪得以抒发(麦基的剧作理论强调的就是必须顺应和珍视观众情绪),不然观众就不理解和不接受你给的结局。

哈哈...哈哈,因为导演和编剧要玩的是商业片元素,中间的悬疑和惊悚环节是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情节,,可是您忘了故事的核心了,带了个大帽子扣在了小脸上。难道是故事受到了电影时长的片幅制约不得已为之只能草草收场?咱们是不是难为编剧和导演了?

一部电影剧本的创作有很大因素是受导演的影响的,所以说也许影片中很多的问题不全是编剧的无能和失职,或者剪辑中不准确的剪辑点破坏了情节要素也有可能。但是,一部电影最终负责的还是导演,电影是导演的作品,您是知名大导演就必须对自己的名誉负责,就必须接受观众的评判,什么叫不负众望?想糊弄现在聪明的观众恐怕没那么容易了!说普通观众搞不懂专业的视听语言也许能打击一下观众的挑剔,但起码的情节逻辑那是基本常识,谁让您非要编的是一部需要严谨的逻辑延展才能完成的惊悚类题材呢?

为什么剧中人物我都用了演员的名字代替,那是因为演员都表现得太出色了。白瞎了演技!

 4 ) 《悬崖之上》你可能忽略的N个细节

第1期

《悬崖之上》你可能忽略的N个细节(上)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不得不说国师真是劳模啊,《一秒钟》去年11月上映,5个月后《悬崖之上》就上映了。

《坚如磐石》早就拍完了,预告片都发了,就等定档了。

《狙击手》(原名《最冷的枪》)今年2月就杀青了,在进行后期制作了,应该能赶上抗美援朝纪念日。

《坚如磐石》原计划是去年上映的,今年也该上映了。

所以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下半年我们还能看到两部国师的电影,《坚如磐石》和《狙击手》。

接下来国师还要拍电视剧《主角》。

《坚如磐石》由雷佳音、于和伟、李乃文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外传:周乙大战谢子荣与鲁明》。

《一秒钟》由张译、刘浩存、范伟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

《狙击手》由张译、刘浩存、章宇主演,又名《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2》。

豆瓣显示《主角》由刘浩存、陈冲、张译主演,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主角》就是《悬崖之上内传:张宪臣与小兰3》。

《周乙大战谢子荣与鲁明》也拍了,《张宪臣与小兰》也拍了,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由此推测,国师再下一部作品该轮到秦海璐、朱亚文主演了,讲述《悬崖之上内传:王郁与楚良》。

《悬崖之上》五部曲齐活了。

线

接下来我们来解析《悬崖之上》中的细节。

论烧脑的话,《悬崖之上》其实并不是有多烧脑,它是信息量太大了,细节也太多了,一刷的话是很难注意到所有细节的。

我已经看了两遍了,但还是不能保证所有细节都注意到了,我就说说我所注意到的部分吧。

这一切还要从谢子荣叛变说起,他向高科长泄露了两个情报。

第一个情报,是有四个特工将会前往哈尔滨执行任务,以及他们的接头暗号。

第二个情报,是特务科有一个卧底,但不知道是谁,只知道是个男的。

第一个情报肯定是真的,但第二个情报我觉得是有疑点的。

它的疑点在于,谢子荣是真的知道特务科有卧底,还是瞎猜的?

如果谢子荣的确知道特务科有卧底,那是谁告诉他的呢,是他的上级。

卧底是底牌,是最高机密,上级不会随随便便就告诉谢子荣。

毕竟又不是只有这一次任务,以后还会有任务,日本是1945年投的降,也就是说周乙至少还要做十年的卧底,周乙是至关重要的。

更别说周乙已经爬到特务科的二把手了,他就更重要了,他的重要性甚至高于张宪臣他们。

所以上级正确的做法是对卧底的事保密,不仅对卧底是谁保密,连有卧底这么一回事都保密,让谢子荣完全不知道有卧底的存在,这才是保护周乙的最好方法。

假如上级觉得有必要把卧底的事告诉谢子荣,让周乙和谢子荣之间有个照应,那上级绝不会仅仅是说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他一定会把卧底是谁也一起告诉谢子荣,从而避免谢子荣误伤了自己人。

还记得张宪臣逃跑的时候吗,他连杀两人,随后就遇到了周乙。

他为什么不杀周乙呢,因为他知道周乙是卧底,而且看样子他们是早就认识了。

上级之所以把周乙的身份告诉张宪臣,就是因为张宪臣执行任务的时候,周乙可能帮得上忙。

假如上级只告诉张宪臣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却不说是谁,那么在张宪臣逃跑的时候,他很可能会连周乙一起杀了。

因此,只说特务科有我们的卧底,却不说是谁,这是很危险的。

有网友说,张宪臣以前并不认识周乙,是周乙给他回形针,他才知道周乙是卧底。

这个说法是不对的,张宪臣是早就认识周乙了,也早就知道周乙是卧底了,具体原因可以翻到下面看第3期文章。

综上所述,上级要么会告诉谢子荣卧底就是周乙,要么就会什么都不说。

而谢子荣只知道有卧底,却不知道是谁,很有可能是他瞎猜的。

而且他不仅仅是不知道卧底是谁,他对卧底的所有信息都一概不知,只知道他是个男的。

这就更可疑了。

首先是特务科有好几十个人,女的就只有两个,至少我们所看到的只有两个,谢子荣当然要猜卧底是男的了。

其次是既然上级不把卧底的身份告诉谢子荣,就是为了保密,那他为什么要告诉谢子荣卧底是个男的呢?

谢子荣大概率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压根不知道特务科有卧底,一切都是他瞎猜的,而且还把这件事包装成第二个情报,从而向高科长邀功。

谢子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这么做有效果吗?

后来高科长说,破获乌特拉行动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借这次行动揪出内鬼。

他们的任务本来是只有破获乌特拉行动的,是谢子荣说有内鬼,高科长向上汇报了,上级才临时改了任务,不仅要破获乌特拉行动,还要抓内鬼。

而且破获乌特拉行动成了次要任务,抓内鬼反而成了首要任务。

谢子荣提供的真实情报(乌特拉行动)只是小功一件,他随便瞎说的一句话(有内鬼)却让他立了大功,这就是他瞎说的成果。

这很荒诞,也很讽刺,同时也很现实。

和现代社会有点像,发真新闻没人看,于是就有了类似于We Got This Covered这样的媒体,每天都编假新闻来博眼球,比如小李子加盟《奇异博士2》饰演另一个地球上的蜘蛛侠,诸如此类,每猜100次总有1次能蒙对。

与此同时,张宪臣等人开始执行任务了。

他们分成了一组和二组,其目的是如果一组失败了,那还有另外一组,不至于全军覆没。

分开前,王郁对张宪臣说:活着的,去找孩子。

后来王郁、楚良被特务控制了,小兰问张宪臣:他们怎么样了?

张宪臣说:你应该当他们已经死了。

这两个情节直接解释了张宪臣为什么会冒着暴露的风险去找孩子,因为他和王郁约定好活着的去找孩子,如今他当王郁已经死了,所以只能他去找了。

如今王郁生死未卜,如果他也死了,那孩子就彻底成孤儿了。

他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着完成任务,所以他只能在还活着的时候就去找孩子。

张宪臣等人分成两组后,高科长派老冯去接应一组,周乙和鲁明去接应二组。

张宪臣轻而易举就发现老冯不对劲了,因为他对老冯说:到哈尔滨后,你去找老夏,叫他帮我搞一把枪。

而老冯说:不用找老夏,我就可以。

但事实是根本就没有老夏这个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的时候,眼看楚良、王郁走了过来,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张宪臣)?

一刷的时候没觉得这句台词有什么特殊之处,二刷才发现鲁明是很狡猾的。

毕竟鲁明并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在鲁明的视角中,他和周乙都不认识张宪臣。

他明知道周乙不认识张宪臣,他为什么要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第一个原因,干这行的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组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八成是有内鬼的,所以鲁明随时随地都在给身边的人设陷阱,随时随地都在试探身边的人。

事实就是周乙是认识张宪臣的,他一眼就能看出来二组没有张宪臣,两个都是他不认识的人。

鲁明问的问题太普通了,正如我们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周乙也很可能会掉以轻心。

如果他不经思考就说“不是”,直接就会暴露了他的卧底身份。

如果他说“是”,同样很可疑,毕竟他怎么会知道张宪臣长什么样?

虽然二组中男的那个不是张宪臣,而是楚良,但是是什么原因导致周乙觉得楚良是张宪臣?

回答“是”或“不是”都是错误的,所以周乙的回答是: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你看,当卧底就是这么危险。

你以为身为卧底只要看到队友装作不认识就行了吗?

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一天24小时都要注意,身边的人说的每一句话都要仔细听,绝不能随口回答,因为说错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前功尽弃。

后面我会聊到金志德,他之所以下场那么惨,这一切都源于他对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不重视。

后面我们也还会聊到周乙,他之所以能笑到最后,原因之一就是他的言谈举止非常谨慎。

前面我们说了鲁明试探周乙的第一个原因,是他这个人生性多疑。

而第二个原因,我个人猜测谢子荣告诉高科长特务科有卧底后,紧接着高科长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鲁明,并且叮嘱鲁明监视周乙,然后再让鲁明和周乙去和二组接头。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高科长并不是完全信任周乙,他还经常交给小孟一些秘密任务。

既然他可以给小孟安排秘密任务,也可以给鲁明安排秘密任务。

其次是鲁明对周乙的怀疑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多次。

看样子周乙的职位应该比鲁明高,按理说鲁明身为下属不应该三番五次试探周乙,但如果这是高科长的命令,这就解释得通了。

六人上了火车,张宪臣在卫生间画了个表情包提醒王郁。

这个地方真的是反转又反转。

你以为王郁看到了张宪臣做的记号,结果后面反转了,谢子荣把“有叛徒”改为了“一切正常”。

你以为王郁真的相信一切正常,结果后面又反转了,她知道张宪臣不会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写两句废话,所以记号肯定被人改过。

先转了180度,又转了180度,到头来又回到了原点。

虽然谢子荣改了记号,但并没有改变结果,王郁还是知道了周乙、鲁明是特务。

结果没变,这一切就完全没有变化吗?

答案是否定的,过程变了。

王郁从卫生间出来后,国师专门给了王郁一个特写,镜头显示王郁在思考。

起初她很好奇张宪臣为什么要冒着暴露的风险去写两句废话,但很快她就想通了,记号被人改了。

也就是说,有人改记号,以及没有人改记号,虽然结果是相同的,但这两种情况下王郁的表情应该是不同的,前者应该是困惑随即豁然开朗,后者应该是轻微的震惊随即恢复平静。

导演、编剧、演员显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细节方面考虑得很到位。

周乙说:高科长最重视细节了。

这句话原封不动送给国师。

国师最重视细节了。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王郁是一个深思熟虑、谨小慎微的人,如果换个人的话,说不定就会中招。

不是谢子荣太笨,而是王郁太聪明了。

这也再次说明,虽然有没有改记号这段,结果都是一样的,但并不代表这段就是多余的,它的作用是塑造高科长和谢子荣狡猾的人设,然后用王郁没有中招从而衬托出她比高科长和谢子荣更聪明。

三流作品,是降低反派的智商,从而体现主角强大。

而一流作品,是反派都这么强了,主角竟然还打败他了,从而体现主角强大。

小兰被特务带走了,楚良先把小兰是同志的事告诉了鲁明,随后又告诉了周乙。

周乙问楚良:那另一个人(指张宪臣)呢?他在车上吗?

楚良说:没看见。

这一段的解读空间就大了。

首先是周乙明知道张宪臣在车上,他为什么要问楚良呢?

如果楚良是个傻子,把张宪臣是谁说了出来,那四个人不就全暴露了吗?

周乙问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一组总共就两个人,如今他们知道了其中一个人的身份,那么当务之急就是确定另一个人是谁。

他们身为特务,这是基本操作。

既然是基本操作,那么鲁明和周乙两个人至少要有一个人问这个问题。

周乙见鲁明没问,那就只能他来问了。

这也再次说明鲁明是怀疑周乙的,所以他才不问楚良另一个人在哪儿,而是什么都不说,就等着看周乙会不会问。

所以周乙是必须要问这个问题的,哪怕是冒着暴露张宪臣的风险也必须问。

去接二组的时候,鲁明就给他挖了个坑等着他跳进去,鲁明本来就怀疑他,如果他不谨慎点,鲁明就会加重对他的怀疑。

鲁明没有问这个问题,如果周乙也没问,那么鲁明完全可以把这件事上报给高科长,他完全可以对高科长说:我之所以不问这个问题,就是为了考验周乙,看他问不问。结果周乙果然没问,谢子荣说的内鬼很可能就是他了。

鲁明三番五次给周乙设陷阱,也再次说明高科长很可能把有内鬼的事告诉了鲁明,并且叫鲁明监视周乙,以及随时试探周乙。

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了周乙、鲁明,这段遭到很多人吐槽。

我个人觉得这不是槽点,理由如下:

首先,楚良只说了小兰的身份,没有把张宪臣曝出来,这就说明他不傻,他并没有完全相信周乙、鲁明,他是留了一手的。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他把小兰曝出来的利弊。

有两种情况,好的一种情况是,周乙、鲁明不是特务,是友军,这样的话他们四个人就可以联手救出小兰。

坏的一种情况是,周乙、鲁明是特务。

假如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也一定会把小兰救出来,一方面是可以增加王郁、楚良对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是可以多控制一个人。

周乙、鲁明要想把小兰救出来,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来软的,他们可以对王郁、楚良说:我们有伪造的特务证件(其实是真的),我们可以用假证件直接把小兰接走。

随后他们找到抓小兰的特务,亮出他们的真证件,并且说他们在执行任务,从而把小兰接走。

第二种是来硬的,直接硬抢,他们一共四个人,把小兰救出来完全没问题。

假如周乙、鲁明是特务,无论是来软的还是来硬的,他们都可以把小兰救出来。

与此同时张宪臣也没有暴露,一举两得。

假如楚良不把小兰曝出来,那小兰就只能由张宪臣来救了。

虽然我们都知道张宪臣成功把小兰救出来了,那是因为你是观众,你把整部电影看完了,你有上帝视角。

在这件事发生之前,我们是不知道这个结果的。

我们回到这件事的开始,回到小兰刚刚被特务带走的时候,你站在楚良的角度想想,把小兰的身份告诉周乙、鲁明,叫他们去救小兰,以及不告诉他们,而是让张宪臣去救小兰,两个方案哪一个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高?

如果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可以直接接走小兰,而张宪臣只能来硬的。

如果周乙、鲁明是友军,再加上王郁、楚良,他们加起来是四个人,而张宪臣只有一个人。

无论周乙、鲁明是不是特务,都是把小兰的身份曝出来的情况下,救出小兰的几率更高。

即便周乙、鲁明是特务,他们也可以把小兰救出来,同时也没暴露张宪臣,唯一的缺点是小兰也会被特务控制。

简而言之,楚良把小兰的身份曝出来,以及不曝出来,结果就是小兰活着,但被特务控制了,以及小兰没被特务控制,但是死了。

这两种情况哪种更好呢?

楚良觉得前者更好,所以他选择把小兰曝出来。

而王郁觉得后者更好。

为什么王郁觉得后者更好呢,因为如果她、楚良、小兰三个人都被特务控制了,如果特务对他们三个都严刑拷打,他们三个人其中有人泄露情报的概率肯定比两个人更大。

如果他们当中有人泄露了情报,很可能导致行动失败,甚至会害死张宪臣,从而团灭。

也就是说,如果小兰被控制,团灭的概率就会提高。

所以王郁的做法是下车,坐下一趟车,不管小兰了,张宪臣能把她救出来当然更好,救不出来那也没办法。

从小兰被特务带走的那一刻,王郁就当她已经死了。

而楚良则是相反,他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救出小兰,尽管这么做的结果可能是他们三个全都被特务控制。

楚良的做法有错吗?

没有错,因为周乙也是这么想的,周乙从来都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他才会叫张宪臣挟持他,所以他才会阻止楚良自杀,所以他才会叫小兰把毒药交给他。

那王郁的做法有错吗?

也没有错,因为张宪臣也是这么想的,王郁、楚良被特务控制后,张宪臣也是当他们已经死了。

综上所述,楚良把小兰曝出来,以及不把小兰曝出来,这两种方案都有利有弊,很难说哪个方案更好。

最终他决定把小兰曝出来,不是他不专业,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这也表达了他的态度:他希望小兰活下去。

这里顺便说一下,楚良觉得活着比什么都重要,这是对队友。

而对自己,他是很狠的,他宁愿服毒自杀,也绝不连累他人。

如果队友有危险,我无论如何也要把他救出来。

如果我暴露了,那我就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

楚良不是自私,不是不成熟,也不是不专业,而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王郁提议下车,坐下一趟车。

鲁明说:要不你们先走,我们(我和周乙)想办法把小兰救出来。

鲁明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为什么要把王郁、楚良放走呢?

因为上一秒楚良才对周乙、鲁明说小兰是我们的同志,我们得救她,下一秒王郁就说坐下一趟车,鲁明怀疑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所以试探一下王郁。

你以为鲁明叫王郁他们先走,他们就真的可以先走吗?

那你就太天真了。

只要王郁敢说:好吧,那我们先走吧。

鲁明立即就会意识到他们已经暴露了,既然如此他就不会伪装了,车站到处都是他们的人,他会直接下令逮捕王郁、楚良,下一步就是严刑拷打。

王郁当然也知道说“好吧”的后果是什么,所以鲁明叫他们先走,她还真不敢说“好吧”,而是说:不行,这样的话我们都会暴露。

张宪臣把小兰救出来后,特务开始查票,只要是去哈尔滨的全都抓起来。

张宪臣假扮特务,把一对去横道河子的小夫妻的票掉包了。

其实假扮特务是次要的,如果他只是假扮特务,他换票的计划是无法成功的,因为小夫妻一直都看着他的,换票最关键的一环是想办法转移小夫妻的注意力。

这时,他听到有人在说话,他不管说话的是谁,也不管对方说的是什么,他连忙答应了一声,这才是最重要的一步,这一步成功转移了小夫妻的注意力,换了票。

有人说张宪臣放弃了小兰,其实没有。

他换完票后,他想找小兰,但没找到。

他没看见小兰,小兰也没看见他,所以他们只能各走各的,到了哈尔滨再会和。

很多人说小兰没什么用,那我们就来看看小兰发挥了哪些作用吧。

老冯用枪挟持张宪臣后,是小兰大叫了一声,给张宪臣反击制造了机会。

前面我们说了,楚良他们有四个人,而张宪臣只有一个人,楚良他们四个人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是很高的,而张宪臣想要一个人把小兰救出来是很困难的,这也正是楚良决定把小兰曝出来的原因。

那是谁改变了这一结果呢?

是小兰。

小兰能在张宪臣救她的时候帮上忙,那张宪臣就不是一个人了,而是两个人了,直接将成功率提高了两倍。

张宪臣去打特务的时候,是小兰勒住了特务的脖子。

她勒脖子的时候还有个细节,她非常娴熟地转了一圈,从而勒得更紧,这就是她训练7个月的成果。

还有她下车后,被一个特务发现了,特务正要对她开枪,她连忙按住对方的手指,让对方无法开枪,这操作绝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

她不仅阻止了特务开枪,而且在身体素质不如对方的情况下,反杀了对方。

而且预告片中,有特务听到了枪声,跑了过来,于是小兰躲在火车下面。

这身手,已经称得上是真正的特工了。

所以不是网友说的那么大动静都没人听见,是有人听见了的,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个镜头被删了。

Release……

以上都是小兰的武力值的体现。

重点在于,武力是她的短板,她真正的优势还不是武力,而是她的记忆力,这是其它队友所不具备的,这也是她不可替代的原因。

小兰和张宪臣接到上级的指示后,他们不能留下情报,得尽快把它销毁。

如果是你的话,你能迅速把那么一长串数字全部记下来,而且几天之后都不忘,还能一字不错地默写下来吗?

你知道这有多难吗?

很多人没看懂张宪臣他们的任务具体是什么,简单地说,他们的任务就是找到王子阳,然后把他送出境。

但是,他们不知道王子阳现在在哪儿,需要破译上级的指示。

如今王郁、楚良被控制了,而张宪臣、小兰没有密码母本,要想破译上级的指示,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情报背下来,然后再想办法破译情报。

如果能买到母本就买,买不到再想别的办法。

但无论怎样,必须先把情报背下来,而且几天都不能忘,而他们当中只有小兰有这个能力。

并不代表能飞檐走壁、以一敌百、武功盖世才是特工,张宪臣他们是一个团队,团队讲究的是团队合作,并不是说把所有最能打的全部聚起来就是一个团队了,像小兰这种在记忆方面有天赋的也是很重要的。

她的武力值不需要很高,能自保就足够了,难道一定要她像叶问一样说:我要打十个?又或者是像冷锋一样直接单挑坦克才不算弱吗,才不算没用吗?(没有说《叶问》和《战狼》不好的意思)

后来张宪臣、楚良牺牲了,王郁也受了伤,四人组基本上被团灭,但也没关系,因为只要小兰还在,任务就不算失败。

只要小兰还在,再加上周乙的密码母本,他们就可以破译上级的指示,从而和第二批特工会和,继续完成任务。

所以别说小兰没什么用了,如果没有小兰,乌特拉行动是无法成功的。

很多人说,张宪臣明知道逃不掉,为什么不自杀。

这个我们下期重点讲,这里简单说两句。

之所以张宪臣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也是他死前最后一个任务。

还记得张宪臣说过这么一句话吗:我这个身子出去也是废的,倒不如废物利用一下。

周乙同意了。

于是张宪臣说:我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

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的确不是偶然,是周乙叫他这么做的,因为这是栽赃嫁祸金志德的其中一步。

很多人说,《悬崖之上》不如《风声》。

这句话没有错,但这是一句毫无意义的废话。

毕竟《风声》是公认的国产谍战片天花板,《风声》要是那么容易就被超越,还能叫天花板吗?

和天花板比,都是耍流氓。

就好比马云没有比尔·盖茨有钱,所以马云就很穷吗?

同样的,虽然《悬崖之上》达不到《风声》的高度,但这也并不能说明什么,并不代表《悬崖之上》就没有可取之处,更并不代表《悬崖之上》就是烂片。

支持理性探讨、对比,但踩一捧一、引战不可取。

周乙为什么不陷害别人,偏偏陷害金志德呢?

因为金志德犯了一个错误,而周乙正好可以利用他犯的这个错误。

金志德犯了什么错呢?

周乙又是什么时候开始为陷害金志德布局的呢?

张宪臣为什么没有怀疑叛变的人是周乙呢?为什么无条件相信周乙呢?

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而被逮捕,是否显得他不专业?

高科长蠢吗?如果不蠢,他的智慧又体现在哪里呢?

王郁说俄语的时候,是在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吗?

我们下期接着讲。

第2期(2021.5.7更新)

《悬崖之上》(2):看懂他们在火车上的座位分布,这部电影就看懂一半了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

为什么说“优秀的电影值得反复观看”,因为每看一遍你都会有新发现。

这两天我去三刷了《悬崖之上》,又注意到一些细节。

一刷的时候我觉得《悬崖之上》只是中上水平,不好不坏,但三刷后我发现这部电影被低估了。

《悬崖之上》目前7.7分,虽然7.7分已经是比较高的分数了,但还可以再高一点。

周乙、鲁明去接应二组,周乙说:少说话,不打听。

理由是“他们在苏联受过训,精得很”。

一方面,这是在为后面揭晓周乙的卧底身份做铺垫。

他身为卧底,他肯定要帮主角团,所以鲁明知道得越少越好,所以他叫鲁明不要打听。

另一方面,周乙叫鲁明不打听,以及后来去大使馆之前,他对鲁明说:你,我,留下来待命。

这两段都说明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

除此之外,电影开头特务们喝酒这段也能看出来他们的职位高低,高科长一个喝,周乙第二个喝,鲁明第三个喝,金志德第四个喝。

说明高科长是老大,周乙是老二,鲁明是老三,金志德是老四。

小孟称呼周乙为“周股长”,而鲁明称呼周乙为“老周”,说明周乙虽然职位比他高,但高不了太多,估计鲁明是副股长。

周乙的职位高于鲁明,鲁明却三番五次试探周乙,说明这很可能是高科长的主意。

也就是说,高科长查内鬼不是从张宪臣越狱才开始的,而是早在谢子荣叛变、把情报告诉他之后,就已经开始了。

电影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是乌特拉行动,暗线是查内鬼。

为什么说查内鬼是暗线呢,虽然查内鬼这件事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进行了,但它一直都是背地里进行的,一直都是个悬念,直到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才揭晓。

而查内鬼这条线又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一条是暗线。

明线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高科长怀疑周乙和金志德,最终确定内鬼是金志德。

而暗线就是前面所说的,高科长还暗中给鲁明安排了任务。

电影中的事件是有明有暗的,有的事件是显而易见的,有的事件则是隐藏在表象之下。

比如抓内鬼这条线你需要看到后面才会知道,而高科长暗中给鲁明安排任务这条线则是你二刷的时候才会意识到。

电影的人物也是有明有暗的,比如老冯、鲁明、金志德表面上是友军,实则是特务(主角的视角)。

周乙表面上是特务,实则是友军。

电影的画面同样如此,整部电影基本上只有黑、白、红三种颜色。

雪是白色的,人们穿的衣服是黑色的。

白色代表光明,黑色代表黑暗。

除此之外,主角团也象征光明,而敌人象征黑暗。

所以整部电影就是光明和黑暗的斗争,而且这种光明和黑暗的斗争是体现在许多方面的。

最终结果是光明略胜一筹,虽然光明还没到来,但已经能看到胜利的曙光了,正好呼应“乌特拉行动”的含义:黎明。

细思恐极的是,电影发生在1935年左右,而新中国成立是1949年。

对我们来说黎明和天亮之间只隔了短短几个小时,但对周乙、小兰他们来说,要想看到天亮还要再等十多年。

电影讲述的是光明与黑暗的斗争,但主角团从来没有直白地说“我们要打倒黑暗势力”,导演是通过前面所说几个细节来隐喻光明与黑暗的斗争。

还有张宪臣、周乙和小兰的对话,也是隐喻他们是给这个黑夜带来光明的人。

周乙、鲁明接应二组后,他们在木屋里吃东西。

吃的什么?

吃的烤红薯。

还有他们到哈尔滨后,金志德早已等候多时了,金志德等他们的时候也在吃东西。

金志德吃的什么?

也是烤红薯。

导演多次拍烤红薯,是因为东北人在冬天最喜欢吃烤红薯。

更重要的,是为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声东击西做铺垫。

正是因为东北人喜欢吃烤红薯,所以遍地都是烤红薯摊,所以张宪臣声东击西的方式很合理。

假如东北人不喜欢吃烤红薯,假如整个哈尔滨就只有一两个烤红薯摊,还能恰好被张宪臣碰到,那就太巧了。

同样的,周乙打不着火,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就叫周乙上他的车。

为什么金志德没有丝毫犹豫,因为冬天打不着火太常见了。

周乙就是想到冬天容易打不着火,所以才用这个方法上金志德的车,然后把书藏在金志德的车上。

我打个比方,如果周乙的车爆胎了,虽然金志德还是会叫周乙坐他的车,但他难免会想:这车停在那儿好端端的怎么会爆胎呢?

但如果周乙是打不着火,金志德根本不会多想,根本不会怀疑周乙是故意的。

后来王郁也打不着火,有人说:一到关键时刻就打不着火,太俗套了。

首先,冬天打不着火是普遍现象,其次,前面也是有铺垫的。

剧情需要张宪臣声东击西,需要周乙找借口上金志德的车,需要王郁、楚良遇到麻烦。

那怎么实现以上剧情呢?

导演、编剧就想到了烤红薯和打不着火,因为这两个东西都是在冬天的东北常见的。

六人上了火车。

虽然他们是故意分开坐的,但分开坐不等于随便坐。

这就是他们的座位图,黑色的是面对我们坐的,红色的是背对我们坐的。

鲁明特意坐在楚良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楚良的一举一动。

周乙特意坐在王郁的对面,从而可以监视王郁的一举一动。

而且鲁明和周乙也是相对而坐的,如果有什么情况的话他们就可以通过眼神交流。

王郁的经验是很丰富的,所以火车上她从头到尾都很淡定,没有任何异常。

而楚良是个新手,他上车后看见小兰了。

小兰是坐在他后面的,所以他是转过身去看的小兰。

他的反应太大了,结果被鲁明看到了。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鲁明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如果你们要去二刷,你们注意看鲁明,他真的是个老司机。

他整个身体是一动不动,只有眼睛在动。

楚良看小兰的行为,完全被鲁明看在眼里。

楚良即将把身体转过来的时候,鲁明预判了楚良的动作,非常淡定地把眼睛移开。

楚良把身体转过来后,鲁明已经变为目视前方了。

王郁也是坐在楚良的对面的,她看到了楚良的反应。

她想提醒楚良,但也不能太明显了,因为周乙坐在她对面,所以她只能非常平静地看楚良一眼。

给你个眼神,你自己体会。

楚良也不傻,他一看到王郁在看他,他就懂了。

楚良把头低了下来,意思是他知道自己做错了,所以后面他就变得谨慎了。

以上情节是完全没有台词的,演员们完全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包括后来张宪臣做记号、谢子荣改记号、王郁看记号、王郁看到记号后的思考……这一期间演员们都是没有台词的,都是靠眼神、表情、动作讲故事。

一方面,此时他们还不确定周乙、鲁明的身份,所以只能靠眼神交流。

另一方面,车上有特务,只有低调才不会引起特务注意。

除此之外,这也是在向默片致敬。

默片是没有台词的,所以演员的肢体语言就变得至关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亚细亚电影院正在上映的《淘金记》《科学怪人》《木乃伊》都是默片。

(这不是废话吗,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1935年才问世)

虽然鲁明及时把眼睛移开了了,没有让楚良发现他(鲁明)在看他(楚良)。

但楚良知道,刚才他反应那么大,鲁明肯定看到了。

事实也的确是鲁明看到了,也知道小兰的身份了。

所以后来小兰被特务带走后,楚良是必须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

第一个原因上一期已经说过了,把小兰的身份说出来,叫周乙、鲁明一起去救小兰,把小兰救出来的几率更大。

第二个原因,鲁明都已经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如今特务把小兰带走了,楚良却什么都不说,你这不摆明了怀疑鲁明是特务吗。

假如鲁明是友军,鲁明眼看楚良怀疑自己,心里肯定不舒服,那必然会对后面的任务造成影响。

假如鲁明就是特务,那楚良就更不能让鲁明察觉到他怀疑鲁明是特务了。

上一期和这一期我们分析了很多楚良曝光小兰身份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件需要深思熟虑的事。

所以从小兰被特务带走,以及楚良决定去找鲁明,这两件事之间楚良应该有一个思考的过程。

那导演拍了这段吗?

的确是拍了的,电影中楚良的确是思考了一阵子才决定去找鲁明。

电影多次出现思考的镜头,再比如王郁看到记号后的反应。

上一期我说王郁是出了卫生间后思考了一阵子,这里纠正一下,其实她是在卫生间里面思考的,想通了之后才出来的。

再比如周乙发现金志德看到他做的记号了,于是开始思考该怎么办;

楚良穷途末路了,子弹也快打光了,于是周乙又开始思考,怎样才能阻止楚良服毒自杀,同时又不暴露自己的身份。

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了,王郁提醒他后,他就注意到了。

所以张宪臣从卫生间出来后,楚良只是很淡定地看了张宪臣一眼。

“楚良完全可以不看张宪臣啊。”

如果他刻意不看张宪臣,那就是欲盖弥彰了,反而让人觉得张宪臣有问题。

他很淡定地看一眼张宪臣,是最好的反应。

张宪臣去卫生间的时候,从周乙身边经过,周乙也是看了一眼张宪臣的,但神情也很淡定。

还有王郁也是看了张宪臣一眼的,神情也很淡定。

随后就是特务带走小兰。

车上有那么多人,为什么特务不带走别人,恰好带走小兰呢?

有人说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之前楚良看了小兰一眼,其实不是。

如果特务带走小兰是因为楚良看了小兰一眼,那他早在楚良看小兰的时候就该带走她了,而不是等到现在。

而且这也无法解释为什么特务只带走小兰,不带走楚良。

特务之所以带走小兰,是因为检票员说“检票了”,其它人都没什么反应,唯独小兰看了检票员一眼。

而且小兰是背对着检票员的,小兰是转过身去看检票员。

小兰看检票员的时候,导演专门给特务一个特写,特务注意到了小兰的动作,所以他就把小兰带走了。

看是没问题的,转过身去看就有点不正常了。

前面说了,张宪臣去上洗手间的时候,周乙和王郁都是看了张宪臣的。

但他们看归看,身体是没动的,更没有转过身去看。

还是那句话,有人从你身边经过,你看他一眼是正常的,你刻意地不看他才不正常。

还有鲁明看楚良,也是身体没动,只有眼睛在动。

而楚良看小兰,以及小兰看检票员,都是转过身去看的,这就不正常了,这才是鲁明意识到小兰不简单,以及特务带走小兰的根本原因。

这里再啰嗦两句,楚良把小兰的身份告诉鲁明的时候,鲁明的反应是震惊。

鲁明不是早就知道小兰的身份了吗,他为什么会感到震惊呢?

因为他是在演戏。

楚良看完小兰,把身体转过来时,鲁明已经把眼睛移开了,变为目视前方了。

楚良看小兰的时候,鲁明明明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所以后来楚良说小兰是同志的时候,他正确的反应就是震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楚良转过身去看小兰,以及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这是槽点吗?

这不是槽点,这是导演有意为之。

主角一帆风顺的电影有什么好看的,所有的电影都是主角遇到困难,然后想办法解决困难。

真正吸引我们的不是主角取得胜利这个结果,而是他取得胜利的过程。

同样的,虽然楚良看小兰的反应太大,导致鲁明知道了小兰的身份。

但后来王郁说下车,坐下一趟车,从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小兰转过身去看检票员,导致被特务带走,但后来张宪臣把她救出来了。

虽然楚良和小兰都犯了错,但是有惊无险,他们犯的错最后都解决了。

一部电影要拍得精彩,拍得跌宕起伏,主角是需要犯错的,只要不是太致命的错误都是可以理解的。

张宪臣、王郁是五年前就去苏联了,而楚良、小兰只训练了7个月,他们两个的设定就是新手,犯错是正常的。

这也是为什么导演要安排两个老司机,再安排两个新手。

如果四个人全是老司机,四个人从头到尾都不犯错,从头到尾都是超神,把敌人按在地上摩擦,那就成抗日神剧了。

还是得打得有来有回的才有看点。

上一期我们说了,楚良和小兰不是工具人,而是有鲜明的形象的。

但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同时也是工具人,他们的作用就是犯错,然后张宪臣、王郁来补救,从而让电影产生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效果。

楚良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王郁解决了。

小兰犯了错,经验更为丰富的张宪臣解决了。

这就是合理的。

楚良、小兰犯错不是槽点。

假如楚良和小兰犯的是大错,大到要付出很大代价才能弥补,又或者是王郁和张宪臣犯了错,楚良和小兰来补救,这才叫槽点。

特务叫小兰跟他走一趟,小兰说:我怎么了?

特务说:哪儿来那么多废话,例行调查。

这一切都被张宪臣看在眼里,他现学现用,后来他叫一对夫妻跟他走一趟,女的问他:你谁啊?

张宪臣说:让你过来就过来,哪来那么多废话。

这句话本来就是特务的口头禅,再加上张宪臣又模仿了特务的语气,所以这对夫妻没有怀疑他。

这对夫妻的票被掉包了,导致被特务带走了。

很多网友吐槽这段,说幸亏女的是保长女儿,否则就惨了。张宪臣为了任务,把两个老百姓害了。

第一,为什么张宪臣要掉包他们的车票,是因为日本侵略中国,而张宪臣是反抗军,日本人、特务想消灭张宪臣这样的反抗军。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这一切都不会发生,张宪臣也用不着掉包车票。

第二,假如这对夫妻被特务枪毙了,杀他们的人也不是张宪臣,而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首先是张宪臣用不着掉包车票,其次是就算张宪臣把他们的车票掉包了,对他们也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他们拿着到哈尔滨的票在横道河子下车,相当于是提前下车了,又不是坐过站了。

归根结底,张宪臣没有错,一切都是日本人的错。

王郁等人下车后,金志德开车接他们去老洋房。

周乙、鲁明、金志德开始了演戏,又是说为什么走的不是去马迭尔宾馆的路,又是说那么多人去老洋房会不会目标太大了等等等等,其目的就是向王郁、楚良解释为什么换地方。

他们不知道的是,此时王郁已经知道他们是特务了,只是看破不说破。

注意,一路上只有周乙、鲁明、金志德在说话,王郁、楚良是没有说话的。

王郁是知道他们是特务,所以她什么都没说。

所以周乙等人说话的时候,王郁的内心戏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装逼。

而楚良是眼看王郁没说话,虽然他不知道王郁为什么这么做,但他知道王郁这么做肯定有她的道理,所以他也跟着王郁保持沉默。

到了老洋房后,他们见到了小孟和张姐,其中小孟的身份也是特务。

楚良给他们表演说俄语,没想到周乙也会说俄语,随后王郁也说了一遍。

虽然字幕显示王郁说的俄语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但还是有网友怀疑王郁说的并不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而是在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说其它人是特务。

我二刷、三刷的时候专门留意了一下,王郁说的俄语和楚良说的是一样的,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王郁为什么不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呢?

因为此时她已经知道周乙会俄语了,她又不知道周乙是卧底,她怎么敢用俄语向楚良通风报信?

有人说,鲁明、金志德都不会说俄语,唯独周乙会说,说明周乙也去苏联受过训,周乙说俄语是在暗示王郁、楚良他是自己人,

还有人说,周乙说俄语直接就暴露了他的身份,鲁明、金志德应该立即汇报给高科长。

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对的,因为周乙会说俄语并不代表他也去苏联受过训,也并不代表他是共产党。

首先,在小说和电视剧《悬崖》中,周乙有一个俄罗斯祖母,他会俄语并不奇怪,周乙还曾用俄语给秋妍传递情报。

其次,哈尔滨离俄罗斯很近,很多俄罗斯人去哈尔滨生活,也有很多哈尔滨人去俄罗斯生活,所以哈尔滨人会说俄语并不奇怪。

周乙说俄语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提醒王郁、楚良,不要试图用俄语交流,我是会俄语的,而且很可能不止我一个人会俄语。

前面说了,鲁明三番五次试探周乙,周乙猜测这是高科长的主意。

虽然高科长没有公开说要查内鬼,但周乙从鲁明的一举一动就意识到了高科长在查内鬼,而且已经在怀疑他了。

所以这段时间周乙表面上什么都没干,但其实暗地里已经开始为排除自己的嫌疑而谋划了。

要想排除自己的嫌疑,最好的办法就是找个替罪羊。

替罪羊找谁呢?

首先排除鲁明。

为什么不诬陷鲁明呢?

首先,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说明高科长信任鲁明多过周乙。

去诬陷高科长信任的人,费力不讨好。

其次,高科长叫鲁明试探周乙,结果没过多久有证据显示鲁明可能是内鬼,高科长只会更加怀疑周乙。

毕竟如果鲁明死了,就没人试探周乙了,周乙就是最大受益人。

不能诬陷鲁明,那就只能诬陷除了鲁明之外的其它人了。

那诬陷谁呢?

就在这时,有一个人犯了个错,正好给周乙找替罪羊创造了机会。

吃饭的时候,小孟偷看了楚良的背包,看到里面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

随后小孟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把这本书拿给谢子荣,谢子荣说:这肯定是乌特拉行动的密码母本。

你看,连高科长都不能立马确定这是密码母本,他还要问谢子荣。

但有一个人一看到《梅兰芳游美记》,就知道他是密码母本。

他是谁呢?

他就是金志德。

偷看楚良的背包的人是小孟,去把书买回来的是小孟,去书店蹲点的还是小孟。

这一系列事情周乙和金志德都没有参与,正常情况下周乙和金志德不应该知道这本书是什么。

然而他们抓到张宪臣后,高科长从张宪臣的身上搜到这本书,他问周乙和金志德:对这本书你们什么看法?

金志德不假思索地说:这不是送分题吗(其实没有这句),那肯定是他们的联络方式。

这哪儿是送分题,这明明是送命题。

这句话直接给金志德判了死刑。

金志德当然不是卧底,他也是猜的,没想到正好猜中了。

前面我们说了,谢子荣说特务科有卧底也是他瞎猜的。

同样是瞎猜,谢子荣立了大功,而金志德却被判了死刑,所以瞎猜也要分场合的。

你看周乙就很聪明,他当然也能猜到这是密码母本,但他什么都没说。

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

他说:我哪儿知道?我又没看过照片。

火车上,楚良说小兰是同志,他第一反应就是问楚良看到另一个人没有,从而消除鲁明对自己的怀疑。

而高科长问他对书有什么看法的时候,他就不说话了。

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沉默,知道什么时候该装聪明,什么时候该装傻,金志德是该装聪明的时候他要装傻,该装傻的时候他要装聪明。

高科长问你对这本书的看法,这种送命题你还要答,你不但要答,你还要抢答。

有个成语叫“瓜田李下”,就是说经过别人瓜田的时候,就算鞋子掉了,也不要弯腰去提,不然容易让人怀疑你偷瓜。

同样的,高科长问你对书的看法,既然你不是内鬼,你就不要接这个话嘛,既然你选择去接话,就别怪高科长会怀疑你,也别怪周乙要诬陷你。

金志德说完话后,高科长看了他一眼。

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很复杂,一方面是怀疑金志德是卧底,另一方面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

但怀疑他是卧底的成分很小,更多的是觉得金志德太蠢了,蠢到去抢答送命题。

他问什么,金志德就答什么,说话完全不经过大脑。

周乙也看到了高科长看金志德的眼神,虽然此时高科长只是有一点点怀疑金志德,可能是5%。

但对周乙来说已经足够了,他需要做的,就是放大高科长对金志德的怀疑,把5%变成50%,再变成90%,这样的话他就安全了。

他也可以诬陷别人,但诬陷别人的话还要重头开始布局,而金志德是有现成的把柄,周乙正好可以加以利用。

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诬陷别人,偏偏诬陷金志德的原因。

从电影开头谢子荣叛变开始,高科长就在查内鬼了,还特别叫鲁明找机会试探周乙。

周乙也不是吃素的。

从去接二组,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的时候,周乙就察觉到高科长在查内鬼、并且怀疑他了,于是周乙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在为排除自己的嫌疑做准备了。

所以周乙和高科长之间的对决不是从周乙被拘留才开始的,而是早在电影开头就开始了。

周乙被拘留不是他们对决的开始,而是已经接近尾声了。

从金志德说书是联络方式开始,从高科长看金志德一眼开始,周乙就在为诬陷金志德布局了。

后来张宪臣越狱失败,他问周乙:现在应该怎么做?

周乙说:上那辆白车。

于是张宪臣开着白车(假装)试图冲出去。

金志德说:像是我的车。

一刷的时候觉得金志德的台词是个笑点。

二刷的时候,再次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笑,而是“卧槽”。

为什么呢?

从电影开头鲁明问周乙“是不是那个姓张的”,到高科长问他们对书的看法,到金志德脱口而出是联络方式,再到高科长恨铁不成钢地看了金志德一眼,以及周乙叫张宪臣上那辆白车,紧接着金志德就说这是他的车,全都串起来了,一切都环环相扣,滴水不漏。

第3期(2021.5.10更新)

小孟看到楚良的背包里有一本《梅兰芳游美记》,于是去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给高科长。

高科长问谢子荣:你能破译吗?

谢子荣说:这真不行,这是苏联人秘密制定的,归最高领导人指挥。

这段对话怎么理解呢?

情报是一长串数字,假如第一个数字是123(电影中其实是四位数),那就代表《梅兰芳游美记》的第1页第2行第3个字。

第2、3、4个数字……也是一样的。

这些数字都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转换成文字,然后连成一句话。

如果是这样的话,只要有密码母本,高科长就可以破译共产党的情报。

但高科长明明已经有密码母本了,他还问谢子荣能不能破译,谢子荣还说不能。

这就说明破译密码并不是前面所说的那么简单,并不是说123就代表《梅兰芳游美记》的第1页第2行第3个字,而是有一个加密算法的。

我们还是以123举例,123的含义并不是123,而是要先通过一个加密算法对它进行转换。

比方说,转换出来的结果是456。

所以123并不代表第1页第2行第3个字,而是第4页第5行第6个字。

谢子荣显然不知道这个加密算法,所以就算他们拿到密码母本也没用,还是无法破译共产党的情报。

那谁知道这个加密算法呢?

小兰知道。

楚良应该也知道,因为小孟称呼楚良为“发报员”。

也就是说,虽然四人组都是特工,但他们的分工是不同的。

张宪臣、王郁主要是学习打斗、谋略等方面,小兰、楚良虽然也要学这些,但更侧重于发报员,他们很可能就是在发报员培训的过程中认识的。

所以小兰的作用不仅仅是记忆力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只有她和楚良知道加密算法。

你不知道加密算法的话,就算有密码母本也没用。

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张宪臣对周乙说:去找小兰,她能帮你破解上级的指示。

虽然周乙有密码母本,但他不知道加密算法,所以还是无法破解情报,还是得靠小兰才能破解。

更何况他连情报都没有,情报在小兰的脑子里。

张宪臣去书店偷书,出来后见到了儿子小张。

这是张宪臣当年离开哈尔滨后,5年来第一次和小张见面,也是最后一次。

结局我们也知道了,张宪臣牺牲了。

不过没关系,他们下辈子还会相遇。

虽然他们下辈子做不了父子,但还可以做同学。

很多人呼吁《悬疑之上》拍续集,其实《我和我的家乡》不就是《悬崖之上》的续集吗?

张宪臣牺牲以后,投胎转世到了湖南省望溪村,成为了姜前方。

小张则是活了几十年后安详地去世,死后也投胎转身到了望溪村,成为了姜小峰,和姜前方做了同学。

不只是张宪臣和小张会投胎到望溪村,周乙和谢子荣都投胎到了望溪村。

上辈子张宪臣、周乙、谢子荣(叛变以前)是同志,这辈子他们成了同学。

张宪臣再也不会被折磨,再也不会被严刑拷打。

周乙再也不用做卧底,再也不用过提心吊胆的生活。

谢子荣再也不会被特务抓住,再也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叛变。

还有小张,虽然他的家庭仍然不富裕,但至少丰衣足食,再也不用去街头行乞。

他们四个人每天无忧无虑,快快乐乐。

这就是无数张宪臣们、周乙们、王郁们、楚良们、小兰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成果。

而且《悬崖之上》是张艺谋拍的,《我和我的家乡》也是由张艺谋担任总监制,而且是先拍的《悬崖之上》,后拍的《我和我的家乡》。

把《我和我的家乡》看做《悬崖之上》的续集,完全没问题。

这还没完,姜小峰(小张)长大后就成了吴京,姜前方(张宪臣)长大后就成了张译。

他们成立了一个组合,叫做“译外京喜”。

他们已经合作了两次了,拍了《攀登者》和《金刚川》。

如果算上没有同框的《我和我的祖国》和《我和我的家乡》,就是合作了四次。

接下来他们还要一起拍《开国将帅授勋1955》和《排雷英雄》。

为什么他们能安安心心地拍电影,为什么我们能坐在电影院舒舒服服地看电影,这同样是张宪臣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成果。

国师能把《悬崖之上》拍出来,我们能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就已经说明了张宪臣们没有白白牺牲,正是他们用牺牲换来了美好和平的今天。

很多人说,张宪臣不应该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找儿子。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我们从头到尾回顾一下这件事的经过。

张宪臣从书店出来后,小孟等人去追张宪臣。

张宪臣把子弹扔进烤红薯的炉子,从而声东击西。

小孟来到烤红薯摊,发现中计了。

与此同时,张宪臣已经上车走了。

张宪臣回家途中经过马迭尔宾馆,看到小张在向别人要钱。

张宪臣下车找到小张,问他叫什么名字,还问他肚子上是不是有块胎记。

张宪臣为什么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认识呢?

因为当年去苏联的时候,小张才1岁,现在他已经6岁了,容貌已经大变了。

张宪臣给了小张10块钱,小张打了张宪臣一拳,然后跑了。

小张才6岁,竟然把训练了5年的张宪臣打得痛得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方面,这5年来小张都是小混混,每天向路人要钱,还经常会遇到其它小混混和他“抢生意”,难免会和其它小混混发生争执,甚至打起来。

他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力气肯定比一般的小孩大。

更重要的是,他打的是张宪臣的右腹。

张宪臣的右腹上有什么?

有伤。

为什么会有伤?

因为之前老冯捅了他一刀,正好捅到了右腹。

这就是细节。

小张跑了以后,张宪臣看见旁边有个鞋匠,就向鞋匠打听小张和小芬。

张宪臣走出巷子,发现小孟他们还没走。

张宪臣立即逃跑,最终还是没逃掉,被小孟等人抓住。

所以张宪臣并不是在逃跑的过程中找儿子,他是已经上车走了,觉得自己脱身了,然后才去找儿子,但是他没想到小孟他们还没放弃找他。

从张宪臣上车离开,到看见儿子、下车找儿子、向鞋匠打听儿女、以及走出巷子,虽然电影中这整个过程只有一两分钟,但实际上是这个时间跨度是很大的。

不是张宪臣太心急,而是小孟他们太能等了。

很多人吐槽张宪臣因为找儿子而被抓住,显得很不专业。

虽然张宪臣是特工,虽然他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他还是普通人。

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小张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

小张不仅是张宪臣的亲生儿子,而且张宪臣还没有照顾好他,以至于他只能在街头乞讨。

张宪臣对小张是有亏欠感的,小张在街头要饭他也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他还是只在乎任务,不在乎小张,那他真的太冷漠无情了。

他因为找儿子而被捕,这也说明他把儿子的命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

而且张宪臣是共产党员,小孟他们是特务,张宪臣自始至终都是受害者。

特务抓张宪臣不是因为他是罪犯,也不是因为他做错了什么。

他什么都没做错,他是在为了新中国而战斗。

这就好比一位女性被性侵了,个别网友不去指责强奸犯,反而指责受害者,说她穿得太少,说她走夜路。还说,如果她多穿点,或者不走夜路,就不会被性侵。

但实际上她被性侵是因为强奸犯太坏了,和她穿得少不少、走不走夜路无关。

同样的,张宪臣被抓住了,网友不去指责特务,却指责张宪臣不应该去找儿子,还说张宪臣完全可以在安全以后再去找儿子,如果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真的是他不找儿子,就不会被抓住吗?

就算张宪臣不去找儿子,成功逃走了,特务也会继续想办法抓到他,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那一天,特务才会放弃抓他。

这十多年来张宪臣每天都会面临被特务抓住的风险,即使今天不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明天也会因为其它原因被抓住。

就像我在上一期说的,为什么特务要抓张宪臣?

归根结底,是日本侵略中国,还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

而张宪臣想送王子阳出境,让他在国际社会揭露日本人的罪行。

日本人和特务虽然暂时还不知道乌特拉行动是什么,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对他们不利的行动,所以他们要抓住张宪臣,破获乌特拉行动。

如果日本人不侵略中国,如果日本人不对中国人做人体实验,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哈尔滨根本不会被侵略,张宪臣、王郁也根本不会去苏联,也根本不会和儿女分开,他们一家四口将度过平淡而又幸福的一生。

是谁让他们一家四口分开的?

是日本人。

张宪臣好不容易有了见儿子一面的机会,又是谁把他抓起来的?

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是谁杀了张宪臣,让小张、小芬失去了父亲?

同样是受日本人指使的特务。

你看,张宪臣自始至终都是受害者。

和?

 5 ) 悬崖之下,剧情全解析

画面很美,情节也很棒。

个人最喜欢的是其中各个场景(或者说章节)里的「信息战」,里面不同角色基于自己信息的行事逻辑,很漂亮很有美感。

还是试着用问答的形式,来梳理一下自己觉得精彩的地方。

.

先说下演员和角色的对应,以便下面好指代

.

一开始张为什么会怀疑来接头的人是特务

张如何识破特务,这个在电影里本身就交待了。

张自己对兰解释说,「我跟他(特务)聊天时提到的老夏,根本没这个人」。等于是扔了一个烟雾弹,但特务咬钩了,于是识破。

但问题是,张是如何想到去试探的?答案在所有人的台词里都有:

  • 张主动说了,他在试探;
  • 兰为什么两把枪只上交了一把?因为她听楚说「特工永远要留一手」;
  • 这说明楚也认为,永远不能充分相信身边人,而且他也一直藏着一把枪(后面起了关键作用);
  • 王去卫生间看张留的信息,信息其实已经被叛徒篡改成了类似于「一切顺利」的废话,但王意识到这里有问题(因为张不会冒险留废话),肯定是出事了;
  • 周在后续的台词中也对特务科长说过,楚身上藏着枪「可能是一个特工的本能」,并不意味着行动暴露了。

这是全片第一场信息战,也是全片的基调——所有人都在隐瞒,没有人完全可信。

张识破特务(沙溢饰)的这个桥段非常简单,没什么信息量,但它给全片定下了起始点,这又很有信息量。之后的故事,在这样的基线之上,越发复杂诡秘起来。

.

火车上的戏,精彩在哪里?

这段戏是我觉得特别妙的一场,开头才不到半小时,已经渐入佳境了。

一共 7 个人,一场戏演出了 7 个层次,由浅到深依次是:

  • 1. 最浅的是兰,她知道有特务,也知道楚和王不知道有特务,但有张在行动提醒,所以她待命。后来她被明面上的特务当工具人带走,戏份在此处最少。
  • 2. 其次是楚,他看到明面上的特务把兰带走了,年轻人没经验同时又关心恋人,所以主动找「队友」帮忙,却没想到队友其实也是特务,导致了兰的暴露——这里老周已经看出楚沉不住气,比较嫩。而楚在后续的快速成长,也需要与这里的稚嫩进行对比,才更显升华。
  • 3. 然后是张,他知道王和楚身边是特务,但却不知道是谁,不敢冒险接头,于是进卫生间留信号。但事后我们知道,张其实认识老周,也知道老周是深层卧底,所以张了解的信息远比当时观众以为得多,可张完全没有把这件事告诉任何人(包括同队的兰),可见张的心机非常深,是经验极丰富的老战士。整部片子演到这里,观众甚至会误以为主角是张,张艺谋的叙事手法非常狡猾。
  • 4. 接着是王,她看到张进了卫生间,于是随后去收信号。观众以为她收到了警告,所以才觉得她后续的一系列警惕行为很合理。但过了一会儿,导演才告诉观众,其实王没能收到原始信号(有特务),只看到被篡改后的假信号(一切顺利)。但王仍然通过假信号识别出了队友的真实意图——No news is good news, 而冒险发出无效信息说明已经遇险——这个细节说明王也是老战士,非常机智。另外,也从侧面说明王与张的感情很深,双方彼此都很了解,所以在后续的找孩子和死别时,更能彰显王作为一个母亲的伟大。
  • 5. 然后是特务们,他们一早就控制住了王和楚,又误打误撞抓获并(在楚的无意帮助下)识破了兰,现在只剩下一个他们知道名字的张姓男子没落网,可谓占尽了先机。观众到这里其实会有点紧张,当然不太会担心主角团灭(毕竟是主旋律电影),更多是担心导演怎么把故事圆下去。后来我们知道,导演的手法在于,利用特务们对老周的不知情,以及张和老周不为其他人知的深层关系,实现情节大逆转。个人看法,这个反转完成得很漂亮。
  • 6. 最后是老周,这段他几乎没有存在感,隐藏得非常非常深,根本看不出他和张认识。观众回过头来回忆这一段,就能意识到老周的经验只会在所有其他人之上。他才是真正行走在悬崖边上的那个人(没有说其他人处境不危险的意思)。多说一句,老周在片中第一次刷存在感,是在洋房里听到楚和王说那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稍微秀了一下自己的俄语(只说了一个单词),既露了一点点线索(以备王楚不时之需),又做到了守拙(没让在场特务看出端倪),拿捏得很到位。所以全片以周为主角,找于和伟来演,完全撑得住。
  • 7. 最后一层是导演,张艺谋刻意不让观众保持上帝视角,却又让观众误以为自己对信息尽在掌握。这也算是侦探小说里常用的「叙述性诡计」了,镜头语言来表达这种诡计,难度显然要更高。张艺谋选择了用一个装成醉鬼的叛徒(雷佳音饰)来完成这个戏法,实际上也不难被观众第一时间看穿——这算是卖个破绽,和上一场里的刻意降低谜题难度目的是一致的——导演在提醒观众,注意思考每一个角色所掌握的信息量,以及他们基于对别人信息量的了解而如何行动,以便达成不暴露自己便击败对方的目的。

张在雪地里的那场试探,只是热热身。到了火车上这段,「信息战」或者说以个体为单位的情报战,就正戏就开始了。谍战大片的基调就定稳了。

.

张如何让自己「废物利用」?

张被捕后,在老周的帮助下(提供别针)成功逃出囚室,但却无法逃出监狱。

老周的思路是,让张假装胁迫自己,一起开车逃走。张逃走前开枪打伤老周的非致命部位,用于掩护老周的身份。但这个办法有两个致命漏洞:

  • 一是如果特务们宁可牺牲老周也要抓住张呢(或者擦枪走火意外击毙老周),那就两个鸡蛋放一个篮子里团灭;
  • 二是就算张成功逃走了,老周非致命部位中了枪,也无法洗清老周的嫌疑——一个杀人不眨眼的特工,刚死里逃生,近距离用枪劫持了一个敌对方的高级情报人员,居然会在开枪时打偏?根本不可能,所以老周就算中一枪,也仍然会被列为头号嫌犯。

因此,老周的思路是下策——弄好了,也不过是跑了一个重伤员,却废了一个高级卧底;而且弄不好,俩人都得交待掉。

所以张提出了自己的思路,「我应该上哪辆车」。

全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克制,不光情感上克制,连台词都大片大片地留白。我个人觉得,这有两个目的:一是给观众思考的机会,逼着观众把演员没说完的台词补全,这样观众会更投入在剧情中,共鸣更强;二是在观众通过思考才理解台词的意思后,会不自觉地赞叹剧中角色的反应敏捷、彼此心有灵犀。这是一种风险比较大、但收益也很大的剧本技巧,要把难度保持在观众必须得想想,但又肯定能想通的水平上,效果才会最拔群。

张的意思是说:反正我身体已经废了,出去也没法执行任务了,而且露过脸了以后也没法做地下工作了,为了救我而牺牲你,不值得。倒不如反过来,如果我的牺牲能为你的身份带来一些好处,就把我这个「废物」给「利用」起来吧。

怎么利用?无非两层:一是尽量消除老周的嫌疑,二是顺便把祸水引向其他人,把水搅混,让老周在敌人内部更安全。

只是一瞬间,老周就明白了这个意思,一方面说明两个人有默契,另一方面说明老周肯定也想过这个方案,只不过不愿意主动提出来让张牺牲,宁可自己中一枪也要把战友救出去。这些部分在影片中完全没有直接体现,但你越是回味,越是觉得真实可信,让人动容。

战友之间每句台词,都饱含血泪。张最后回来带着勉强的笑说了一句,「还真有件小事,马迭尔饭店前面要饭的小叫化子里,有我和王郁的两个孩子」。这是一件「小事」,是最后决定要牺牲的时候,才不好意思地拿出来去麻烦战友。这与片头雪原里 4 人刚落地时,王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就去找孩子」相呼应——一个梗埋了这么久,一直引到片尾,是煽情了,但非常克制。

所以实际上,「废物利用」的方案是这样的:

  • 张能从拷打之下逃出来,一定有内应,那么特务头子事后一定会找内鬼。实际上内鬼是老周,那么要怎么样布局,才可以让老周摆脱怀疑的可能性最大?当然是「嫁祸」给另一个也在场的特务,还不能是喽啰,因为喽啰活动空间有限很容易被洗清嫌疑。
  • 那就干脆上特工老金(余皑磊饰)的车,就成了上策——如果张真的成功逃了,那么老金必然要背锅,前面所有的拷打都成了苦肉计;如果张被抓了,坐的是老金的车,老金也有作案机会,那么特务头子肯定会拿这个事来试探老周,老周就可以反过来「力保」老金的清白,以证明自己并不急于把锅往别人身上扣,也就侧面说明了老周不担心自己被怀疑(特务头子就会倾向于认为老周是「清白」的)。

一句台词,交待清楚了全部逻辑,还是挺漂亮的。

.

插入一句题外话

我之前看过一个类似的例子,也是用一句话描述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大概是这样的:

公路管理方想要在隧道出口处立一个告示牌,提醒司机注意控制自己车辆的灯光。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么出隧道最好关掉,省电,免费电瓶耗尽了影响行车安全;
  • 如果是白天,而车辆的头灯一直没亮,那就无所谓,正常行驶即可;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没打亮,那么出隧道前最好开灯,免得一出去没路灯特别黑,瞬间致盲导致危险;
  • 如果是晚上,而车辆的头灯在隧道里是亮的,那就无所谓,视野仍然是清晰的。

这么长的情况,要如何在告示牌上写清楚呢?而且就算用很多字写清楚了,车速很快的情况下又如何让司机看清楚呢?

最后告示牌立起来了,上面只有一句话:

「您的车灯亮着吗?」

后面你该怎么办,如何基于现有信息做决策,都交给了智力正常的司机来进行。(现在这种情况似乎得到了改善,因为大部分新车出厂时都会有自动常亮的日行灯,除了提醒其他人我已经启动了之外,也多少能起到一点点照明作用)

跟这部电影很像,大量留白,信息交给智力正常的观众来解读。

.

老周为什么要在电影海报上打勾?

表面上看,很简单,老周当然是要向小兰传递情报,约定见面时间:周二四六的首尾场次里,随便挑一场打勾,然后两人在 4 天后的同一场次见面。

但影片里,老周还给出了另一个理由——教育特务老金。老周一本正经地问老金,真的什么也没看到吗?老金说没看到,然后老周主要说自己是地下党,接着气氛一变,才又笑呵呵地提醒老金要注意各种情报细节,有助于升职加薪。看到这段的时候,电影院里有笑声,谍战片突然成了职场剧,哈哈。

可其实,老周这一手背后,还有另外 3 个目的:

  • 一是试探老金。老周走过去打了勾,老金马上说自己也要过去看看,免得被特务科长怪罪。但实际上,老金的真实目的是替特务头子监视老周,抓他的尾巴。而老周主动问老金有没有看到什么可疑之处,就是想看老金会不会跟自己说看到了打勾。老金果然没说,于是老周确认自己已经被特务头子怀疑了。
  • 二是让老金产生内疚感,换取他暂时的信任。老周打了勾,老金看到了却说没看到,老周趁机教育老金要注意细节,因为「科长最在意细节了」,又说「你知道自己这么多年为什么一直升不上去吗」。老周摆明了是一副前辈提拔后辈的姿态,这肯定让老金的心里一时不是滋味——人家只是想帮我升职,我却怀疑人家是地下党,我这太不地道了。所以,在老周假装车打不着火之后,老金才会更加热情地叫老周坐自己的车,而老周也才更有机会往老金车里塞书,嫁祸给老金。
  • 三是在特务头子面前继续搅混水。老周打了勾,老金肯定会向科长汇报,而且肯定不会告诉科长关于「老周教我如何注意细节」的事。所以科长回头肯定要问老周,为什么要打勾,老周就可以义正辞严地说是为了教老金注意细节,是为了传达科长您的工作精神。接着老周就可以反咬一口,「怎么了,老金没跟您说这些?老金肯定不会胡说八道的吧!」这一下子就显得老周自己高风亮节,而老金更加人品下作了。此外,科长肯定还是要安排,在打勾的场次监控地下党活动,可是由于「保护措施」的存在(4 天后同一场次才是正确场次)科长的安排必然扑空,这反过来又让科长对老周有了内疚感——原来还真是瞎打了个勾,我怀疑自己人老周,是有点多虑了。这一里一外,科长就更瞧不上老金,却更不愿意怀疑老周了。

这个勾打得,太漂亮了。跳伞 4 人组安排的打勾保护措施,固然很安全,但经过老周这一手演绎,简直是彩蛋套彩蛋、圆环套圆环,所有人都被绕了进去,只有老周一个人站在至高点成竹在胸。

所以我上面才说,老周的能力在所有人之上,他才是本片真正的主角,也是那个真正走在悬崖之上的人。

这段几乎是高潮了,但非常克制,所以仍然算不得是最精彩的桥段。这段只说明了老周一个人能力非常强,但下一段将会说明两个老地下党打配合的时候,能力能够强到什么程度。

.

老周和楚明明是自己人,为什么要向对方开枪?

这段是我个人觉得全片最棒的戏,是绝对的高潮。我们可以像做数学证明题一样——以终为始,反推出角色的行事逻辑。

老周为什么要在楚服毒之后,冲上去撬嘴?

肯定不是为了拦着楚自杀,而是帮助楚顺利自杀。

老周不仅知道,而且亲眼刚刚见过张被捕后的惨状,同时也明白张被打了迷幻针之后不由自主地泄露了情报,所以于情于理,老周都不希望楚被捕。所以他冲上去,假装撬嘴,实际上是阻止别的特务来撬嘴,确保楚能自杀成功。而且楚是自己人,老周也希望这个年轻的战友能在临死前,一直躺在自己人怀里。

楚临终的眼神特别好,死死地盯着老周,一方面是服毒后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托付——兄弟,我不行了,以后就要靠你了,不要让我白死,不要让我白死,千万不要让我白死。这一切,都不需要语言来表达。

那楚为什么要服毒?

当然是因为无路可逃,而又绝对不愿意被捕。服毒虽然痛苦万分,但毕竟短痛好过长痛。影片最后我们也看到,张在被捕并经历了严刑拷打后,仍然被枪毙了。横竖是个死,自杀要痛快得多。

楚反正是个死,老周为什么不一枪直接打死楚,偏偏在近距离还打在了楚的腹部?

手枪的精准度是很差的,但近距离瞄准打胸口肯定死,老周不可能不知道。既然倒推回来,周和楚都知道楚必须死在这里而不能被捕,那么周为什么不直接结束楚的痛苦,还要给楚在临死前增加痛苦?

子弹击中腹腔是非常痛苦的,内脏疼痛是深层疼痛,人平时不会经历所以毫无经验,一旦疼起来异常不适应。另外腹腔里血管非常多,子弹打进去疯狂内出血,最后很可能是失血过多而死,时间很长很痛苦。

老周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防止自己被特务头子怀疑——对方被逼进小巷,弹尽粮绝,重重包围,瓮中捉鳖,这个时候你一枪把目标打死了,这等于跳出来告诉所有人「我是卧底」。所以老周哪怕开枪,也不能近距离一枪毙命,而必然要瞄准既容易命中又不会把人打死的地方。打手打脚那都是扯淡,最稳妥的就是打躯干。而胸口不能打,所以只能打腹部。

可是打了腹部不会快速死亡啊,万一楚因此被捕,抢救回来了经受拷打,怎么办?没关系,老周知道楚随身带着毒药。什么时候知道的?王吃了一点点药片之后食物中毒在医院病房里呕吐不止,老周进去「跳警」的时候肯定顺便就知道了前因后果。但电影没演这部分,留了白,给观众自己去想。影片最后,老周让小兰把她的毒药交出来,并说「我希望你活下去,看到天亮」,既呼应了毒药这个细节,又点明了主题——是这些先烈的无畏牺牲,才让年轻的下一代(以兰为象征)也就是我们,有了今天的光明生活。

总之,近距离用手枪打腹部,这个细节简直是超神。

反正楚有毒药可以自杀,周为什么还要开一枪增加死前痛苦?

因为楚对周开枪了,周必须本能地反击,不然就太假了,一看就是串通的。

特务把楚逼到墙角,又把楚逼得打光子弹,老周好不容易才找到机会发声逼楚现身,提醒楚我是自己人。但其他特务就跟在后面,老周一句明话都不敢说,不然当场就会暴露自己,两个人都完蛋。

楚意识到追得最近的是自己人老周,于是也主动现身,希望能够在老周的帮助下完成自杀,避免被捕。楚的想法很清晰,我拿另一把被动了手脚的左轮打你,你老周只要还击,我就死了,安全。

确实,楚一现身,用枪指着老周扣扳机,老周只能还击,否则不合理。这都是环环相扣的。

周是被迫还击的,那楚为什么必须对周开枪?

楚是在假装昏迷的情况下被人把枪摸走又还回来的,楚还提醒兰「特工永远要留一手」,所以楚肯定仔细检查了这把被做过手脚的枪,知道它无法击发。

但特务头子知道,楚不该知道这把枪有问题,否则就说明老周肯定有问题。当时清醒的人里,除了备受信任的女特务(因为据叛徒说,卧底是男的),就只有老周了。楚居然在枪战中一直没开这把枪,连子弹打光了都没用这把坏枪,只能说明楚知道枪有问题,也就说明是老周提醒了楚,于是老周就会暴露。特务头子的台词说得很清楚,「看看这把枪会怎么开」。

所以楚必须要让这把枪在自己手里开一次,以向特务头子证明自己不知道枪有问题,从而保住老周。因此,楚明知自己要自杀,也必须在自杀前配合老周把这场戏演完——这实际上跟张的思路是一致的,对自己进行「废物利用」。

顺着理一下

按时间线,就是这样的:

  • 女特务对楚的枪做了手脚,楚在老周帮助下已经知道了。
  • 楚的另一把枪都没子弹了,他也不主动用这把有问题的枪,老周在特务头子眼里非常可疑。
  • 老周发声逼楚现身,楚意识到必须帮老周洗清嫌疑,于是用坏枪对他开枪。
  • 老周不得不开枪还击,而且不能将楚击毙,所以只能打到腹部。
  • 楚演完了戏,赶快服毒自杀,以免被捕。
  • 老周冲上去假装撬嘴,帮助楚完成自杀,让战友死在自己怀里。

即便如此,特务头子还是用这把枪最后测试了一次老周:他在把老周软禁几天后放他离开时,利用归还老周配枪的机会,说了一句双关的话,「这把枪,可不能卡壳啊」。这话的意思是两层,一是把老周比喻成自己手里的枪,希望他继续为自己效力;二是侧面提醒老周,楚的枪当时之所以没响,没打死你,那是因为我对楚的枪做了手脚。

假如老周这时没有表现出恍然大悟的样子,没有上前拥抱来感谢特务头子的「救命之恩」,那么特务头子就会马上明白——老周早就知道枪是坏的。给枪动手脚的事,只有特务头子和女特务知道,枪还给楚之后楚或许也有可能知道,但老周无论如何不可能知道。假如老周没有表现出惊讶,说明老周和楚有过串通,也就说明老周也是地下党。

所以哪怕是这么一个极小的细节,都透着杀机。于无声处听惊雷。

.

再插一句题外话

倪大红演这个特务头子,实在是太合适了。那个从背后看人的眼神,真是冷刀子一样,不寒而栗。他在 大明王朝1566 里也有过类似的精彩演出,有一个桥段也是通过大量的留白,让我觉得回味无穷。

情节大概是这样的:

嘉靖帝要查「改稻为桑」案的内幕,派太监连夜从外地搞来了满满几大箱子证据,又命令当地大员胡宗宪星夜入京,接受审问。一方面,是嘉靖急于了解真相,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嘉靖想要试试胡宗宪这个被严嵩提拔上来的官员,看他到底是忠于王室所以第一时间来见自己,还是隶属严党所以第一时间去见严嵩。明朝亡于党争,嘉靖这是在借(手上所有的)案子来打击党争——真相,根本没有政治斗争重要。

而胡宗宪面圣结束后,又连夜去见严嵩(倪大红饰),目的是想表明自己仍然感念严嵩的知遇之恩,希望能劝严阁老回头是岸。严嵩一见面,只轻飘飘问了一句话,「你吃饭了没」

乍一看,这句话毫无出格之处,纯粹就是一个长辈关心晚辈、上级关心下级、主人关心客人,正好自己要吃夜宵,你来得巧,要不要一起吃。

但实际上,这句话满是杀机。

严嵩真正想问的是,你胡宗宪作为外派的高官,深更半夜跑回京城来,有没有来得及先吃晚饭?如果你这么大的官居然连夜赶路到京城了却连饭都没顾上吃,那么你是急着去见谁了呢……你只能是去见嘉靖帝了……

所以短短一句「你吃饭了没」,既明面上表达了关心爱护,又暗地里提醒胡宗宪「我知道你为什么来,也知道你见过了谁,还知道你现在来找我是想干什么」。所有政治诉求都表达清楚了,甚至还给出了明确的威胁和拉拢,但没有任何人能从面子上挑出任何问题来,严嵩实在太老辣了。编剧实在是太懂了。

就只这一句台词,大明王朝1566 就已经封为神剧了,只可惜收视率奇差,没有能拍续集,太可惜了。

.

张为什么要跑去找孩子,导致自己被捕?

发现有很多人纠结这一点,其实我在看的时候也有些困惑,看完重新想了一下,有点小看法,简单补充一下。

还是从「信息」的视角。

首先,观众一眼就能看到的是,张作为老战士,明明背负着这么重要的任务,明明两组人已经有一组被特务控制了,而且自己同组的另一个队员兰还是新手使不上力,可以说千斤重担一肩挑了,怎么还有空在执行任务被人追杀的半中间,路过电影院就跳下来办私事?——这个让我当时觉得非常困惑。

然而,看完之后,我觉得这里可能大部分观众都会和我当时一样,漏掉一个重要的细节。张在被捕的前一天,和兰站在安全屋的阳台上时,说了一句话,「你应该当楚(你男朋友)已经死了」。这话说得非常狠,兰听完就哭了,边哭边问张,「那王郁姐(你老婆)呢?(也死了吗)」。张沉默不语。

把这个细节加进去,跟张王跳伞刚落地时说的那句「谁活下来,去找孩子」结合在一起,张就又多了一个理由,去「办私事」。注意,我不觉得张因此就有了办私事的充分理由,我只是说这个细节可能容易被忽略,导致我们作为观众去理解张的行事逻辑时,没能完全代入他的处境。

张当时实际上是个什么处境呢?或者说有哪些理由逼迫着张在逃命时还要找孩子呢?

  • 一是父爱,这个不需要解释。
  • 二是亲眼看到(疑似)亲生孩子在要饭,情感冲突强烈,电影里演了。
  • 三是张王夫妻去前苏特训没多久,但他们回来时已经不认识孩子了,还要靠胎记(有点老套)。这是因为小孩子长得非常快,拖越久,找回来的可能性越低,所以张内心很急迫。
  • 四是上面提到的细节,张在心里其实已经当王(自己妻子)牺牲了,所以他不光没法指望妻子去找孩子,而且还得兑现自己对妻子的承诺,「谁活下来,去找孩子」。
  • 五是结合后来张的结局,他被严刑拷打成那样,准备开车自杀式突围前,心心念念的仍然是找孩子。可见张根本不怕死,怕的是孩子受苦。这种时刻走在「悬崖之上」的人,心里肯定很清楚自己随时会死,所以坐车执行任务时偶然看到一个面熟的孩子,本能冲动下头脑发热停车查看,也是有可能发生的。

这些都是张在执行任务过程中,跳到支线里去找孩子的理由。还是要强调,我并不觉得这些理由就能充分解释一个老地下党的失误,我只是说其中第 4 条理由可能有些不明显。

我自己的想法哈,张艺谋在这里的时间线,设计得不太好,似乎可以优化一下。仅供参考。

旧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坐车回安全屋,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耽误了时间被特务追上,最后被车撞晕被捕。按这个时间线,就是老地下党明明成功取得机密文件并脱身,去犯低级失误开小差被捕,非要说这是人之常情也行,但故事是人编的呀,非这么编总觉得太强行了。

我想的新时间线是:张男扮女装出门执行任务,坐车路过电影院看到孩子,下车与孩子相认未果(孩子被这个「变态」吓坏了,因此给街边埋伏的特务留下了破绽),时间紧急张只好忍痛先去偷书,逃出来甩掉尾巴,准备回安全屋,没想到特务魔高一丈,沿着电影院那里的破绽守在张回去的路上,将张撞晕逮捕。

换成这个新的时间线后,原片的所有元素都仍然在,只是顺序换了——简单来说,就是任务执行过程中没开小差,是开始前开了个小差,张的「过失」就变小了,被捕主要是特务太无孔不入了。就有点像,把「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那个意思。

不一定对,仅供参考。

.

张越狱后自知无法逃走,为什么不干脆自杀?

这也是很多人的一个疑问,甚至因此觉得张的选择不合理,认为这是本片的一个 bug.

我倒不这么觉得,原因如下:

一是在当时的张看来,自杀并不是最优解。

张被捕后,已经熬过了一轮拷打,没招,说明拷打对经过特训的张来说不算什么。张拒绝了老周的假装胁迫的建议,选择自己开车冲出去送死,说明张并不怕死。不怕打,也不怕死,在这种情况下,张没必要自杀。张开车往出冲,运气好说不定就跑掉了,可能还顺路撞死几个特务,运气差也不过是再被抓回去再继续无谓拷打,最后枪毙。不管如何,都比直接自杀强。

二是当时的张还没被注射过迷幻剂,并不知道药效有多强。

特务科长提到迷幻剂时,也说的是试试这种新玩意。在审讯过程中,特务们也是先动肉刑,费半天力气实在没辙了,才派人来注射迷幻剂。负责注射的人还是个菜鸡,被拿到别针的张给反杀了,而本该全程在场负责审讯的特务老金当时还出去抽烟了,这其实侧面说明了特务部门并没有对迷幻剂抱多大期望。连使用迷幻剂的特务都没指望这个神药,那没被注射过的张更无从预想其效力,所以张根本不怕再被抓,大不了一死,不会招的。

三是张上车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废物利用」,嫁祸给特务老金。

假如张发现逃不出去,直接偷摸自杀了,那白丢一条命,完全是「废物」了。可是如果能用这条反正要丢的命,临死前偷特务老金的车在特务们面前现身,就有可能把水搅混,保护卧底老周。当然,如果张能在车胎被打爆、车辆失控的瞬间,直接开枪自杀,那似乎更「理想」。但一方面这也太难为一个刚受过重刑的伤员了吧,另一方面还是回到第一点,张并不怕再次被捕,所以实在是没必要抢着自杀。死了就没机会了,活着还可以继续越狱啊……

虽然说这故事是编出来的,但不妨碍我们把里面的人当成真实的人去看待——从真实的人性角度来看,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谁会想要自杀呢?比如楚后来自杀,那是他不愿意被捕,因为被捕了不光要死,死前还要被折磨,还可能被新玩意迷幻药给整到招供,所以楚自杀是最优解。但张是被撞晕后直接绑起来了,没机会躲避受刑了,受完了发现没事,又不知道迷幻药的事呢,也就不担心再次被捕了。

张所掌握的信息量,还不足以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正因为张的前车之鉴,楚才之后有机会做出「最好自杀」的结论。观众容易开上帝视角,反过来去质疑第一人称视角的角色,有时容易误判。

.

到底什么是「乌特拉」行动?

剧中角色反复解释过了,就是俄语里「黎明」的意思。包括结尾,老周也对年轻一代的小兰说,「天亮了就好了,你要活下去,看到天亮」。

然后我也看到有人说:整部片子的起因是 4 个地下党去执行秘密任务,解救一个被日本人迫害的中国人,让他出境去向全世界揭露日本的暴行。但整部片子里完全没有出现一个日本人,也没解释到底是什么暴行,甚至连要救的那个人也只是片尾露了一面而已。觉得这片子这样拍很奇怪。

我一开始也有这个困惑,但我看完去搜了一下,就惊到了。我觉得全片所有的精彩,都不如这一处「留白」精彩。如果说张艺谋的一切设计都让他更像一个能工巧匠,那么这一处留白就足以让他在我心目中称得上是国师。

片中的「乌特拉」行动,是要解救一个被关在日军集中营里的中国幸存者,而日军为了毁灭证据不惜杀光了所有知情人——鬼子到底要掩盖什么?

全片有且只有一处,提到了「乌特拉」行动的目的地,是东北的「背荫河」。打开搜索引擎,输入背荫河,沉重血腥的历史扑面而来。

背荫河,黑龙江,五常市,细菌战,731,黑太阳,人体实验,活体解剖,惨绝人寰。

这就是乌特拉行动的真相——通过解救人体实验的幸存者,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灭绝人性的真面目。

这也是导演在片中完全没有解释什么是乌特拉的根本原因——这么深的仇恨,这么惨的历史,这么大的事件,我们居然需要有人解释才看得明白???

张艺谋完全可以直接告诉你,就是 731,就是细菌战,就是人体实验,就是日本鬼子没人性,但他没这么直给,他希望观众自己看完了,随手搜一下,了解所谓的主旋律电影背后,血淋淋的民族历史。但有多少人会去搜呢?又有多少人不光不知道,不光不去搜,还认为这是电影的「漏洞」和「缺点」呢?

我想起去年有次去理发,邻座是一个女孩要理短发。女孩叮嘱年轻的理发师 Tony 老师,说「不要把我理得像刘hl那样,太土了」。理发师反问了一句,「刘hl?是谁啊?」两个人都完全没有要侮辱先烈的意思,和平年代的人也不该生活在无时无刻上纲上线的恐惧当中,但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连刘hl是谁都不知道的新中国了吗……

遗忘的神已经降临了,已经开始了祂的统治。就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说的,人啊,为了安逸,连命都可以不要,就为了那么一点安逸,就把一切都扔掉了。

「人要想说清楚自个儿,心里得有个信。 他信什么,你信什么啊! 他信少年中国, 他心里边自然有一个少年中国。 欲言国之老少,先言人之老少。 你心里有少年中国吗?」

.

 6 ) 不吐不快,也谈一下编剧的硬伤

不谈演技啥的,只谈剧情的硬伤

1.四个人分成两组潜入哈尔滨执行任务,是因为害怕被敌人一锅端,那么问题来了,你们第一天分开去找接头人,第二天却坐同一趟火车,而且还是同一节车厢是不是有点脱裤子放屁?

2.既然是绝密任务,那么在潜入哈尔滨之前与接头人会面的目的是啥?为了目标大容易暴露,还是不认识路,需要人接一下?又或者是因为买不起火车票?在还没进入任务地就暴露了的特工我真的怀疑他们的专业性。

3.张毅通过问了对方一句“老夏”就发现了接头人是特务,真的太过牵强,你一个外来执行任务的特工,怎么可能知道当地所有进行敌后行动地下党员的名字?为了不暴露,不是应该只有代号,而且是单线联系吗?若不是这样,叛变了的雷佳音是不是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清除掉所有的地下党员?

4.我方二组一进入哈尔滨就住进大别墅,然后大门不出 二门不迈,请问你们是未出阁的大姑娘吗?你们的设定不是被满城贴满了抓捕头像的好吗!无论是出门找一组,或者出门联系组织都说的过去,即使是秦海璐发现了接头人是特务,你们出门转悠时逃跑是不是会比吃毒药进入医院逃跑成功的概率更大?

5.关于密码本,请问特务咋就知道一组没有带书?好吧就假设特务想拼个小概率赌一下,来个守株待兔,那么我诺大的一个哈尔滨就那么一家书店让你重兵把守?

6.张毅明知道二组已经暴露,也知道密码本肯定保不住,所以打扮成女人去拿书,我还寻思着是有多大把握可以成功呢,结果还被抓了,这是一个经验丰富的特工能干出来的事情吗?而且被抓的过程也太过离奇,离奇一:已经做了伪装,敌人咋就能在人海茫茫中一下找到你?离奇二:你已经可以走了,在执行任务,逃命过程中还要去找孩子?可以理解你思念子女的心情,但是这时你真的认了亲是不是连娃也给害死了?离奇三:都打车走了那么远,敌人在没看到你正脸的情况下还是直接找到了你...离奇四:女特务的车是有全球定位吗,撞的那么恰到好处?离奇五:张毅被抓能看出特务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毕竟可以在人海茫茫且环境复杂的城区抓到张毅,但是在火车上抓跳车后已经歪了脚,且经验不足的小姑娘时咋那么蠢呢?当时荒郊野外的连个人都没,都能让她跑了?离奇五.你一个专业特工打车还告诉司机你的住址?就懒到一步路不想走吗?

7.张毅越狱逃跑那段真的是不知所谓,老周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帮张逃跑,真的合适吗?在守卫森严的监狱,一个受伤连路都走不利索的人想逃走...编剧咋想的?

8.那个迷幻剂很强,铁骨铮铮的汉子也保不住秘密,那么问题来了,张毅最后开车闯关那段自己应该也知道逃出的概率为0,为了不暴露老周,或者说是为了嫁祸别人,你憨憨的冲出去我还能想明白,但是在有枪的情况下你不选择牺牲,还再次被活捉真的合适吗?被抓回去暴露接头暗号?而倪大红也真的不问问你是谁帮你逃走的?

9.另一条线,小美女住址暴露了,特务们就派两2B去抓?那时的哈尔滨是特务的天下,这俩2b特务让我联想到了法治社会里见不得光的黑社会,还藏在房间里不出去等鱼儿上钩?外面连个监视的也不留?不能因为是个漂亮妹子就这么放水啊

10.作为一个专业特工,秦海璐和路人的撞车看的我莫名其妙,朱亚文开车怼特务的车看的我更莫名其妙,不说像安装了全球定位一样的撞车准确度,就说在一堆步兵特务的包围中不想着开车逃,居然撞掉队友和自己的车...我真的是看的呆若木鸡,最后的事实也是秦海璐开车逃掉了...

11.老周在电影预告上画对勾,看的我更目瞪口呆了,还和倪大红解释我是为了训练老金...这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不能信啊,而且老哥,科长早就怀疑你了,你咋就知道张毅在你没在的时候没有说出4天后同一场这个消息?你这是想被一锅端的节奏吗?

12.第二组被下了迷药,一觉醒来,敌我双方又都像没事人一样的商量着去执行任务,omg,你们这是在搞笑吗?给个普通人都得摸摸自己腰子还在不在,你们专业特工就当完全没这事一样?

13.彩蛋里老周杀雷佳音真的是智商不在线,这个雷佳音全场下来唯一的用处就是告诉倪大红有4个人,有内鬼,其它的啥也不知道,甚至连目标人物藏在哪里都不知道,也就是根本不知道负责这次任务的地下党到底是谁,要不最后目标人物也逃不出去,身为最有价值的卧底去杀这么个玩意我真的是想不通

14.最最最最最不合逻辑的就是,这次的任务真的需要请这些所谓特工的四人组吗?最后完成任务好像和这四人组一点关系都没有,还差点暴露了我方最重要的卧底,本身悄悄的送走一个人很简单,却大张旗鼓的找几个外来高手,亲,你们这不是火力押送,找这些不熟悉当地形势,进城都费劲的人图了个啥?当然四人组还是有点用的,嗯,毕竟用两个c位换了对方一个辅助老金,还清了几个小兵!

 短评

节奏好奇怪,重点不应该是乌特拉计划怎么完成的吗,前面做了那么多牺牲,为什么小兰和老周在电影院碰了个头,镜头再一转任务就成功了?书店那一遭属实有点超能力,人从书架前过了一圈书就没了。于和伟演得真好,张译和秦海璐也很好,朱亚文和刘浩存有点拉,老金好倒霉。

6分钟前
  • 堀京子
  • 还行

7.5分。工整、好看。但问题还是那个老问题:这种由一拨会演戏的演员主演、剧本能把故事讲称头、剪摄服化道各方面都到位的电影本应该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基本水准线,可为什么它成了张艺谋级别的导演才能拍出来的?它不应该是一个崭露头角的青年导演拍出来的吗?反过来看,张艺谋级别的导演还拍这样的行活商业电影有什么意义呢?对电影史尺度上的艺术性或者思想性有任何贡献吗?当然了,张艺谋想拍什么电影都是他的自由(虽然他事实上并不自由),我不是在质问他,我问的是中国电影出了什么问题。【JSZ万达】

11分钟前
  • 私享史
  • 推荐

角色的角力关系与《一秒钟》并无二致,但特定环境下产生的情感冗余被拿掉,只在呈现高强度的剧力,张艺谋电影的“动作感”通常也与剧力胶着。定位与伊斯特伍德变得相似。

16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推荐

一次稳妥、又在各方面都完成得“顺滑”的完成;或许会被诟病于“妥协”,或许被褒奖于纯熟;但无论如何,都属于(最简单意义上)好看的那类就是了。每个抛出去的环,都会在预测范围内的时间里马上解决掉;再抛出,再解;紧紧相扣,就如同几个小标题一样迅速地粘连起来,不准备留下太多缝隙,全情希冀观众的投入。如果这还不足以概述它的优势的话,那就是除去刘浩存以外全员都发挥上佳- -这不是用群星堆砌的繁华,而是好戏之人置身修罗场般的趣味交锋。

1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老谋子不愧“华语电影色彩学”领军人物,衫乌,雪白,血红,几种颜色,一个世界,被大雪覆盖着的黎明,好珍贵。这又是非常不张艺谋的电影,不浓烈,不奔放,满满的克制隐忍,反而成就了电影气质。70岁了,还是那个让人刮目相看的张艺谋。

22分钟前
  • 壹安²
  • 力荐

小兰车站开枪都没人听见真的说不过去啦!

24分钟前
  • 赵敏🤤
  • 推荐

节假日去影院真是种折磨:后排的中年夫妻全程大声解说剧情;右边的中年女人每声枪响都要大叫一声“哎妈呀”;前排的小孩从关灯就大喊着要出去玩,一直喊到张译受刑变成了尖叫。周围人劝妈妈把孩子抱出去吧,他妈妈说要出去你自己出去......于和伟被铐时孩子开始嚎啕大哭,哭了十几分钟,黑暗中终于响起了最悦耳、最有磁性的吼声:“滚出去,别在这嚎!”妈妈终于抱孩子离场了......我他妈简直想冲上去跪舔这位男神!亮灯后我到处搜寻这位伟大的身影可惜找不到了,男神!我爱你!!!p.s. 电影很好看,悬念迭起节奏紧张,摄影剪辑很稳,五一最佳

25分钟前
  • 刷鞋大王
  • 推荐

也就是个行活,感觉拍的不是很认真。

28分钟前
  • seth
  • 还行

3.5 是好看的,全程紧张,但不太经得起回想深究,无论是剧本(悬念段落的粗暴堆砌和段落之间的不连贯不严谨)还是调度(无论是追车戏、街头枪战还是密闭小空间的动作戏,拍得都很敷衍过场,有一场戏甚至缺失了重要的角色反应镜头),收尾应该更利索点,表演都很好。

3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风声之后又一部好看的谍战片。画面运镜一流,漫天飞雪的东北大地,暗流涌动,火车上邻座可能就是敌人,哈尔滨化身特工之城,没人知道身边是敌是友。即使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我们的先辈仍然能不屈不坚守信念挠,以特有的方式传递信息执行任务,即使牺牲前也将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令人感动和敬佩。演员演技都很好,最喜欢于和伟的表演,隐忍又克制,以微表情致胜。国师镜头下的谍战冷静又克制,同时又有大量留白给人思考。影片一开始就基本交代了敌友关系,没有太多的悬念,更多的是探究人物人性本身。但是张译被捕那场戏感觉有点断层,不知道是不是删减了。而且喜剧元素过多,把紧张的氛围破坏掉了,不太喜欢这样。当然整体还是一部好看的国产片。“我们能等到天亮吗?”刘浩存最后的发问让人泪目。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换来如今幸福的生活。

35分钟前
  • 芝士奶盖四季春
  • 推荐

为什么张宪臣会因为找儿子被抓住,虽然他是特工,经过专业训练,但他毕竟不是超级英雄,本质上还是普通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有私心,更别说这个人还不是别人,而是他的亲生儿子。为什么张宪臣越狱失败后不自杀,是因为他还有一个任务没完成——协助周乙诬陷金志德。张宪臣上金志德的车不是偶然,是周乙对他说:上那辆白车。而那辆白车,正是金志德的车。对张宪臣进行电刑的时候,高科长看了周乙一眼,想看看周乙是什么反应。周乙极力保持面无表情,直到高科长走向张宪臣后,他的眼睛才出现了泪光。楚良服毒后,他那么努力地想要把毒药抠出来,身边的人以为他是想留活口,但只有他知道,楚良不是敌人,是同志。楚良死后,他那句“妈的,晚了一步”是带了哭腔的。高科长赶来后,他又变回面无表情了,就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39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跟“风声”走不同路子的谍战片。国师的电影总是意境强于故事,以致于看完只记得漫天飘飞永不止歇的雪花。只要熟悉近现代史就该知道,国破之后便是家亡——这可能是我此生都无法做恨国党的原因吧...

4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冷峻克制,表演工整,剧情还是差了点,张译怎么突然就疯癫下车找孩子了呢,小姑娘怎么就跛着脚逃出火车站了呢,任务怎么就瞬间完成了呢,太神

47分钟前
  • 唱唱反调
  • 推荐

约莫是老谋子近五年最稳定的一次发挥,也大概率是今年五一档最能看的一部。拍得艰难(冰天冻地,剧组又经历两次隔离),但我却没能从他摄影机不停的紧迫感里看出真正的表达欲:相比《一秒钟》有意反抗的初心,《悬崖之上》显得没那么必要,纯粹是秀一把工匠手艺,没野心探索谍战片的新路子。节奏把控是到位的,文本的悬疑感、紧张感从始至终立住了;但群像的塑造真不如《风声》,都太像创作者的棋子:过于强调行动,没留太多空间深挖人物内心,可动作戏的视听和调度也稍平了些。刘浩存真像一株无辜的水芹,泪眼盈盈却空洞干瘪,实在看不到她作为演员的潜力。无论如何,一位年过七十的大导演,仍在跳出舒适圈、尝试不同类型,学黑泽明谦卑地说“我还在学习拍电影”;反观一些青年导演,一看豆瓣评分低,就骂这届观众不行,对比之下是不是太过惨烈?

48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最大的bug是小兰在车站开枪杀了一个警察后没有被发现

53分钟前
  • Sean
  • 还行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12年后,《风声》之后国产谍战片的下一棒,《悬崖之上》接住了。

55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为了完成任务,在哪里跳车,朝哪里呕吐都很重要。告诉小兰要抱有同志已死的觉悟,终究难以放弃孩子犹生的幻觉。读过伊索寓言便知道,欺骗是立身的母本,谎言是求生的记号,鬣狗与狐狸谁都难以在乱世里幸存。无法从楚良口中掏出的药片,如果成分是剧毒,那毒的名字叫甘愿。抱有幻觉必死,心向黎明永生。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先说结论,非常惊喜。老实本分地完成这种类型故事该有的样子,不耍花,不耍滑。《悬崖》的剧版已经非常优秀,相比于那个故事在整条时间线上保持紧绷,这个电影版就是只在一个截面的刀刃上起舞。这种已经非常成熟的本格谍战看的其实是演技、氛围、服化道美术等等所有细节的扎实程度,这部电影都做得非常到位。已经很久没看到这么好的群戏,除了刘浩存有点跳戏之外,每个演员的举手投足和一笑一颦都有得品咂,尤其于和伟太令人赞叹。当然,有些地方的剪辑回溯显得急躁,可能是囿于篇幅。张艺谋是中国导演中被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们希望他是大师,隐士,艺术家和叛逆者,但他自己看起来却极其不爱惜羽毛,其实他很清醒,每件事想要什么,会失去什么都明明白白。他所有片子都在探索一个想要的面向,直到现在还是这样,从这个角度去看,就比陈凯歌好得太多。

60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这电影挺好,只是不太适合上了一天班,明天还要加班的人。不是因为剧情有多复杂——其实并不很烧脑——主要是电影当中许多魅力都凝聚于细节上,需要观众细心看,慢慢品。如果一边玩着手机一边看这部电影,虽然囫囵吞枣也能看个明白,但是魅力就会削减许多。影片节奏并不拖沓,打从一开始就单刀直入的进入主题。但寻常的电影节奏有高有低,有紧凑有缓慢,而这部电影的节奏一直处于同一高调。加上文戏居多,且全程冷峻,没有大起大伏的情感波动,以至于喜欢快节奏的观众可能开始挺满意,但时间一久便不太能感受到节奏的变化;但如果观众精神好或者耐心好的话还是能从许多细节当中品悟到滋味的。像《归来》一样,不看手表根本不知道电影进度如何。

1小时前
  • 温岭阿浪
  • 推荐

讲真,张艺谋拍商业类型片还是拿手的,从镜头语言到表演调教,没得说,继续高产吧!

1小时前
  • 阿德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