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动画片美国2016

主演:艾伦·德杰尼勒斯,艾伯特·布鲁克斯,艾德·奥尼尔,凯特琳·奥尔森,海登·罗兰斯,泰·布利尔,黛安·基顿,尤金·列维,斯隆·穆雷,伊德里斯·艾尔巴,多米尼克·韦斯特,鲍勃·彼德森,凯特·麦克金农,比尔·哈德尔,西格妮·韦弗

导演:安德鲁·斯坦顿,安格斯·麦克莱恩

 剧照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2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3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4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5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6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3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4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5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6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7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8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19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6 00:23

详细剧情

患有短期健忘症的多莉(艾伦·德杰尼勒斯 Ellen DeGeneres 配音)曾经也拥有美好的家庭,然而一连串的意外让她与和蔼可亲的父母失散。此去经年,多莉邂逅了小丑鱼父子马林(艾伯特·布鲁克斯 Albert Brooks 配音)和尼莫(海登·罗兰斯 Hayden Rolence 配音),与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大冒险。平静的日子里,童年时期的片段记忆突然闯入多莉的脑海,于是她再度踏上寻找父母的旅程。这一次,她来到了海洋生物博物馆,遇到了不打算回到大海的章鱼汉克(艾德·奥尼尔 Ed O'Neill 配音)以及童年时的朋友鲸鲨运儿(凯特琳·奥尔森 Kaitlin Olson 配音)。循着记忆中的蛛丝马迹,她离父母越来越近。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她又和马林父子失散了。  对友情、亲情的执着,让这群小家伙无论千难万险也要坚持到底……

 长篇影评

 1 ) 虽比不上第一部,但也挺感人

健忘的多莉在一次掉入暗流后与父母失散,跟尼莫和马林父子成了邻居,一直相互照顾。但其实她心里一直也想寻找自己的家人,于是,她说服马林父子一起踏上新的海底冒险之旅。影片画面很美,故事朴实感人,充满欢笑和温情,保留了“海底风格的幽默”,二萌的鲸鱼,吊炸天的章鱼哥,萌贱的海狮,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惹人爱。但相比第一部,故事情节还是稍稍弱了些,没有太大的创新,缺乏新意,徐帆的配音也不太给力。

 2 ) 海底总动员2:皮克斯去哪儿?

       其他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大爆”“好评如潮”
       皮克斯电影:烂番茄好评率90%=“口碑扑街”“不及预期”
       
       这个说法可能有些夸张,调侃一下,别被标题误导,我并不是来差评的。
       惊喜感不够是续集电影很难避免的,毕竟在已知的设定下想玩出新花样着实很难,而恰恰皮克斯就是一家以“想象力”“创意”为标签的电影工作室,原创作品总是以最新奇的设定、最感人至深的情节博得观众喜爱,拿走了半数以上的奥斯卡最佳动画奖。续集的压力可想而知。
      海底2首映+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幕,迪士尼&皮克斯的首席创意官约翰拉赛特也来到中国参加影迷交流会,有中国影迷提出了有些敏感甚至有点尖锐的问题——“皮克斯这几年续集越来越多,原创能力是否下降了?”“是否受到了迪士尼的影响?”约翰拉赛特表示,其实皮克斯早有做续集的打算,只是在被迪士尼收购之前存在一些版权限制而不能随意开发续集;皮克斯只会做能做好的续集。听到这儿的影迷们想到《汽车总动员2》都笑了,包括我。
      今天打开豆瓣,一堆两星三星带着失望至极语气的短评吓到了我,某些自诩尼莫情怀很深的评论甚至满带恶意,口碑上佳电影的续集难道不应该是自带加分光环么,这才上映首日,班底和设定并未变化的《海底2》差到连前作粉丝都恶评无数?
      有人认为不够Fun不够心意太压抑,也有人觉得创意十足笑点满满,见仁见智了。
      具体情节上不想多谈,从创意和画面技术上来讲,脑洞大开的创意点不断出现,水花效果十分逆天,不否否认的是一部制作上佳的3D动画电影,如果放在别的工作室,被称为一流作品不奇怪。可它偏偏就生在了皮克斯,偏偏还是《寻找尼莫》的续集。但就因为如此,就是该受到理直气壮莫名恶评的充分理由吗?
       原创作品不够惊艳,续集作品不够创新,让人觉得有狗尾续貂之嫌,这是继《鼠王》《瓦力》《飞屋》《玩具3》四连爆的巅峰期后,不少影迷对皮克斯电影的评价。几乎每出一部作品都会出现大量“皮克斯不行了” “皮克斯丧失创新能力了”之类的评论,除了去年被戏称“回春之作”的《头脑特工队》(现在又被称为“回光返照之作”了。。。)
       不想去探究近年皮克斯动画不尽人意的原因究竟是新人导演能力不足还是迪士尼介入过多,或是所谓的迪士尼吸光了皮克斯的精元。每一个人或者团体都有高峰和低潮,不管原因是什么,皮克斯动画出现低潮期,出现不如巅峰期的作品,且都根本算不上烂片,为什么一定要抱着恶意进行随意和莫名的评价呢?仅仅是因为前期呈现的优秀作品太多而接受不了不那么优秀的落差吗?皮克斯表示好无辜,就因为以前太优秀,而造就了大家对它近乎苛刻的要求。有些评论还表示自己情怀很深等了13年然而片子却那么烂。因为情怀太深而对公认的烂片无条件好评的很多,但因为情怀而对一部并算不上烂的续集满满恶评的还真挺少见,可能是我见识少。
    
       好了,写不下去了,并不是皮克斯脑残粉,第一次在豆瓣写这么正经且鸡汤味有点浓的东西,只在是被满篇的差评吓到了。。 。。
      

 3 ) 请善待每一条健忘的鱼!

        恍惚间以为在看Discover或National Geography的海洋纪录片。美丽的大海啊!想象一下多莉唱着《大海啊,故乡》这首歌。
        这次的续集不愧于13年的等待,创意无法超越首集,但是情感和对现实的倾述实则胜出太多。
        这是一部强烈的带着皮克斯印记的动画作品,里面的气质无法被其它动画制作公司模仿,只有皮克斯才能制作出这样一部同时带着天马行空的欢快想象力和深深根植于现实世界的感伤情绪的作品。是的,我认为《寻找多莉》本质上是一部悲剧。纵观近期上映的几部大制作动画作品,基本都是合家欢,但有着不一样的内核:除去搞笑元素,《功夫熊猫3》是一部功夫喜剧(甚至可以说从1到3已经从喜剧滑到了闹剧的地步),《动物城》是犯罪、政治的正剧,而《海底2》则是悲剧。主角多莉不停的在与自己的失忆症作斗争,为了不忘记亲人朋友而徒劳的努力,即使有一个看似光明的结局,这样与命运抗争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一出悲剧。
        全片的节奏非常快,笑料、包袱一个接着一个甩出来让人应接不暇,但是前大半程我都笑不出来,因为这些有点笨拙的搞笑就像是要掩盖片子本身的悲剧气息又不成功,而给人欲盖弥彰之感。片子的主要角色都有着各种缺陷,而且都不是犯迷糊、粗心大意这种“可爱”的小缺点,是严重到影响生活的生理和心理缺陷:蓝唐王鱼多莉有严重的失忆症,小丑鱼尼莫的鱼鳍一边大一边小容易失衡,鲸鲨“命运”近视会撞墙,白鲸“贝利”不会使用回声定位找不到方向,八爪鱼没了一条腿而且有社交恐惧症,海豹当中有一个傻子老是被同类欺负,就连一句台词都没有的海燕“贝基”也是丑的掉毛智商又时不时掉线很呆笨;只有马林是正常人(鱼),承担着观众的代入感。看着这些角色或要克服缺陷,或要掩盖缺陷,不停的闹笑话、耍宝卖萌,就像看着一个得了脑梗赛而瘫痪的老人在迈着可笑的步伐学走路一样,除了觉得心里堵得慌外一点都笑不出来。
        在这些角色当中尤其以多莉的形象最鲜明,对人态度友好的不可思议甚至带着病态,健忘严重的会忘记三秒前说过的话,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不经大脑凭直觉行动,不断的将身边的人带进危险当中,让担当照顾者的马林非常郁闷,不断口吐怨言。对于这些状况,多莉也很烦恼,无底线的友善和不停的sorry,努力记起家人、不忘记重要的事,陷入会被身边人抛弃或再度失去家人的恐惧当中无法自拔。多莉努力对抗的是天生的健忘症,就像对抗上天的命运一样徒劳,带有沉重的悲剧意味。而所有的搞笑卖萌,都只是平衡全片悲剧气息的桥段,不至于把小朋友们吓跑;而最高明的地方,则是虽然搞笑,却没有滑落到低俗、嘲笑的地步,这些有缺陷的角色仍显出了可爱甚至是高贵的一面。
        全片最让人害怕、最细思极恐的片段,不是大家被发着荧光、长着尖牙的大乌贼追杀,而是多莉被别的同类告知父母已去世、又意外与马林、尼莫失散,被废水冲下大海后的几分钟。在得知久不相见的父母已死亡及被强制与马林尼莫分开的双重打击下,多莉的失忆症越发严重,忘记了自己在哪里,忘记了要干什么,甚至忘记了马林和尼莫,只剩下“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的焦虑和自责,不停的在昏暗的海水中徒劳的游荡,身边是巨大的像怪物一样的海草,偶尔路过的鱼儿们都没有耐心停下来听她述说,整个画面透出了难以言喻的孤寂、悲伤、内疚、焦躁的情绪。如果多莉找到的贝壳不是她父母刻意留下来的,如果那贝壳只是偶尔被暗流带过来的,顺着随机出现在海底的贝壳,多莉很可能会游出海湾,游到陌生的海域再次迷失,是物理和精神上双重的迷失:即失去父母家人朋友、找不到回家的路,更可能找不回自己的记忆,变成尼莫完全不认得的多莉,即刚遇到马林时的样子,像一个刚出生的新人(鱼)那样开始一段新的人生。以后或者她会认识新的朋友,也可能在某个时点再涌现出以前的记忆,但是下一次不知道是否还有勇气再次展开回家的旅程。如果没有硬将剧情掰向大团圆,顺着现实中最可能发生的情节,片子会快速滑向一个更加黑暗的结局。事实是,经过了这段最悲伤的情节,看到多莉找到了父母,我才能放开怀笑出来。
        多莉被失忆症折磨的样子完全与现实中的人们一样,被脑梗塞、精神疾病、阿尔兹海默症、颅内感染、抑郁症等神经心理疾病折磨的人们也会健忘,如果再出现“心因性刺激”失忆的情况会迅速加重,会忘记自己的食量而不停的吃吃到吐,会出门忘记回家的路蹲在路边哭,会忘记家人的脸把子女当陌生人赶出去,也会非常依赖身边的人,害怕被抛弃而发脾气、变得粘人或不断讨好周围的人;多莉努力的样子我也见过,为了锻炼记忆有人抄小纸条,有人像小学生一样把写着地址、电话和联系人名字的纸牌挂在脖子上,也有的人不断唠叨不想忘记的事直到周围的人都当他是神经病。当我们看着屏幕上的多莉犯傻而发笑时,是否有想过这条鱼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是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逐渐老去的爸爸妈妈,也是将来会老去的我们自己。
        如果把那些健忘的家人朋友比作像多莉一样,那我希望他们也能生活在多莉的海里。这片对健忘鱼多莉非常友善的海洋其实是全剧最具有童话色彩的情节,而不是什么八爪鱼开卡车。电影里,所有的海洋生物,不管自已是否有缺陷,都对多莉非常友好,都在帮助她,即使有时有少少怨言,但最后也紧跟她的疯狂的举动,甚至连看似冷漠、自我封闭、社交恐惧的章鱼汉克,为了多莉也扮演了一回007。在这片海里,多莉遭遇的最大的恶意,不过是冷漠、被忽视,但至少没有人(鱼)故意伤害她,利用她的失忆干坏事或要吃了她。在现实中有缺陷的人生存多艰难不用多说了,因为自己不能控制的生理心理问题,被歧视、被嘲笑、被欺负、被轻视、被伤害。比照现实,电影里的海洋美好的像做梦一样:皮克斯用美梦狠狠地甩了现实一个耳光。
        所以如果想住进那片美好的海洋里的话,请善待每一条健忘失忆的鱼,帮助她,对她友善,而不要嘲笑、欺负她。

 4 ) 《海底总动员2》彩蛋更新中……(无剧透)

隔离室的墙上贴了一张小女孩的照片,看过第一部都知道这个女孩real可怕……


下面这一幕,远处的背景上有一个写有“WALL-C”字眼的日历。


两只海狮的牌子分别是A1和13,以及最后出现的货车车牌也是CALA113。A113是加州艺术学院的一个教室门牌号,很多动画界大神都出自这个教室,例如约翰·拉塞特和布拉德·伯德。(这个彩蛋出现在几乎每一部皮克斯动画里!)


被两只海狮欺负的第三只海狮名叫杰拉德(Gerald),有趣的是,第一部中那只差点生吞马林和多莉的鹈鹕也叫做杰拉德。


海洋馆中出现了一对女同CP,这可能是皮克斯有史以来第一次……
<图片7>

为其中一个卡车司机配音的是亚历山大·古尔德,他在第一部中为尼莫配音,因为现在他已经长大了,所以不能演出小孩的声音。


传奇大叔约翰·拉岑贝格曾为皮克斯无数个小角色配音。在第一部中,他声演指引马林和多莉方向的翻车鱼,而在本片中,他声演的是多莉在海洋研究馆中遇到的一只螃蟹。



暂时更新这么多,各位豆友有新发现请补充~
喜欢电影花絮彩蛋的欢迎关注我的公号 愚乐大众(ID: everybodyfool)
<图片8>

 5 ) 寻找多莉,论一次狭隘的命题作文的不完美发挥,以及不败的皮克斯

当海底总动员的续集立项的任务摆在安德鲁斯坦顿的面前,我相信他应该是有点懵逼的,问题太多:1.寻找尼莫是皮克斯历史上里程碑的作品,重要性仅次于玩具总动员(皮克斯的所有作品中,只有这两部(系列)获得过北美年冠的成绩);2.第一部的故事非常完整,从剧本的角度上来说基本上达到了完美的地步,第二部能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3. 以皮克斯以及安德鲁斯坦顿本人的逼格,肯定不能简单地将第一部的人物拉出来演一场合家欢,或者按照第一部的故事模式炒一场冷饭,但是作为故事的戏眼,情节又必须紧紧围绕着“寻找”这一主题而展开;在这些重重束缚的情况下,再想进行一场令人惊艳的发挥,好比戴着镣铐跳舞,这些障碍,最终也造成了影片中的某些明显的问题,然而在成功的商业探索过后,皮克斯公司的几位主创非常难得地选择了一条更加艰难的创作道路,非常罕见地在电影日益商业化的时代里保持了其他大部分的动画制作公司甚至电影公司不曾保留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操,因此多莉尽管在故事上尚且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满满的诚意和人文关怀。

影片的定位
把影片的名字定位成”寻找”是一件非常冒险的行为,“寻找尼莫”是个非常好的片名,因为寻找本身意味着隐藏、神秘与冒险,很容易引起人的兴趣,然而从制作续集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片名相当于死穴,虽然第二部避免了简单地重复第一部的片名,但是主角变成多莉,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过是在海洋中寻找一次鱼类,不过主角换了一个,期待值与经验值都不可能与第一部相提并论,(如果头脑特工队也做续集的话,一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而怪兽电力公司已经遇到这个问题了),如何避免相同的情节和场景不至于让人觉得炒冷饭?导演在这方面可谓煞费苦心,他最后想的办法是,让主要人物的场景远离第一部的大堡礁,甚至海洋,把主要的场景设置在海洋馆中,这样的改动无疑让影片的格局变小了很多,不再描绘海底世界中的神奇场景,而将侧重点放到了人类和海洋动物的互动上,这样做让我这种期待着能在电影院看到更加宏伟壮阔的海洋世界的观众不免失望,但是从另外一个方面却体现出了皮克斯的野心。

环保的主题
很多观众抱怨影片过于低幼,这是没有仔细思考影片的主旨之故,安德鲁斯坦顿在这部影片中安排了非常深奥、过于成人的主题,因此才会让影片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相对于第一部会显得不那么有趣,其中一个比较浅显的主旨,就是关于海洋环境以及海洋生物的保护,影片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将场景从美轮美奂的澳大利亚大堡礁拉到了有些阴暗压抑的美国加州海岸,如同从梦幻的天堂掉进了现实的人间,这里没有五光十色的珊瑚和各种鱼类以及其他生物,反而充斥着集装箱、船舶、汽车、长满蛤蜊的废铁还有各种垃圾,甚至连水质都是浑浊的绿色,鱼类相比大堡礁可谓少得可怜,只能见到大片大片的马尾海藻(也许有误),这样的场景设置其实是在提示观众,城市周边的海岸因为人类的活动被严重污染,早已不适合大部分的海洋生物居住,而之后在海洋研究所里发生的一切,则更加印证了这一主题:人类打着解救与放生的幌子,将各种海洋生物圈养起来作为观赏之用,喊着环保的口号,却在行污染海洋之实,对离海洋研究所仅仅一墙之隔的近海环境糟糕的状况视而不见。这既是一种讽刺,也是一种警醒,而影片最后,海洋馆的各种生物在其他生物的帮助下完成的一次自救,无疑是这一主题的升华。
事实上,寻找尼莫当中已经暗含这一主题,人类不应该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决定其他生物的生存方式,只是在第一部中,这个主题仅仅作为尼莫自救的一个支线主题而出现,但是在本片中却成为了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导演的担心不无道理,海底总动员的第一部大获成功以后,小丑鱼尼莫成为迪士尼当年最畅销的玩偶,同时也连带着让公子小丑鱼名声大噪,成为各国水族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海水鱼类,给这种鱼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以至于澳大利亚政府不得不出台法令限制小丑鱼的捕捞,而在第二部上映之前,已经有环保人士担忧本片上映之后会造成蓝倒吊(多莉的鱼种)的生存危机,爱它就应该让它在属于它的地方生活下去,这也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之一。

社会的主题
影片的第二重主旨,是一个尤为让人感动的主旨:在一部动画片中,从始至终地表现着对于残障人士的关爱,甚至以一名残障人士作为主角,这样的魄力,是任何动画公司都不曾做到的,仅仅这一点,就能充分体现出皮克斯公司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动画制作公司有着远超其他制作团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影片中体现出强烈的道德责任感,仅仅这一点就值得让人鼓掌叫好。
影片中无论是主角多莉,次主角章鱼汉克,或者作为配角的鲸鲨命运,白鲸贝利,海狮杰拉尔德,以及那只帮助马林尼莫父子的海鸟(抱歉忘了名字),都或多或少得有着身体和精神上的问题,轻者像命运那样只是近视,而像海狮或者海鸟那样就已经是非常严重的智力残障了(这里要吐槽一下现实情况下章鱼的腕足断掉是很容易再生的,影片中汉克缺少腕足是个不大不小的BUG,而且没有必要,算是一个败笔),影片中既体现出他们艰难的生存状况(受同伴欺负,很难有正常的生活),同时也不遗余力地展现它们可爱的一面,赞美着它们的善良、出众的能力以及不输常人(动物)的幽默感,尤其是以主角多莉这个有着短时记忆丧失症的角色,体现着残障人士内心的挣扎痛苦和他们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对家庭、对美好事物,对于他人关爱的渴望与追求,在一部故事偏低幼向的动画中安插这样深沉的主旨,导演可谓是勇气可嘉。

教育的主题
影片的第三重主旨,与第一部一脉相承,乃是关于儿童的教育,只是对第一部的表现方式做了一种翻转,在第一部中,影片以尼莫对于马林教育的抗拒,以及父子在离散过程中的互相理解为表现方式,最后让马林意识到想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懂得信任以及适时地放手,而在这一部当中,则是以多莉的父母对她的教育以和关爱,从正面进行体现。
多莉的父母从一开始就清楚女儿的病情,但是却一直鼓励她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从来不责备她,也从不打击或者为她设置障碍(除了小心暗流,是为了让她不被冲走),它们一直努力让多莉能够像一条正常的鱼类那样生活,为她的将来铺好了路(多莉长大后能够那样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生活,与父母这样的教育有着最直接的关系),而且为了帮助女儿在走失之后能找到回家的路,他们不辞辛苦地教她辨认贝壳,最终让她通过贝壳与亲人重逢,这种适度的保护+绝对的信任和鼓励无疑是导演想要宣扬的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不论是对于多莉还是尼莫都一样适用,而多莉的父母身上体现出的伟大的父母之爱也是影片中本应该最直击人心的情节,然而遗憾的是,影片中过多穿插进了人类活动的内容,主角在拟人化身份与动物性身份之间切换得非常生硬,在极大程度上削弱了多莉与父母之间情感的冲击力(比如我在观赏的时候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对蓝倒吊怎么可能过了那么多年没有产下一个后代?相比之下第一部当中一开始就让尼莫的母亲Coral死掉,其他卵也被吃光,同时整个故事仅仅局限在两三天之内,处理得非常完美。PS此处森森鄙视那个说十三年了还没见过尼莫母亲的评论以及点赞者)

寻找自我的主题
影片的第四重主旨,也是影片最扣题、也是最深层次的一个主旨,是人(鱼)对于自我的寻找,第一部父亲寻找儿子是明线,儿子寻找自我(成长的主题)是暗线,情节冲突明显,这一部从表面上看,是多莉寻找父母(PS此处森森鄙视那个说这是海底的爸爸去哪儿的评论以及点赞者,没看懂还误导群众),实际上是多莉这个失忆症患者寻找自我的旅程,影片中多莉的父母只是一个线索,剧本采用的是一种拼凑性的方式,由不同的人物和场景来串联起多莉过往的人生经历,而这个人物的个性,以及情绪都在这种记忆地不断完善之中不断地深入,这是一种较为高段也较为文学化的情节处理手段(最经典的运用这种方法编写的剧本是《公民凯恩》),因此影片的标题才叫做《寻找多莉》而不叫做《多莉找妈妈》,因为影片的重点是多莉在寻找双亲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过往,同时还寻找到了乐观、积极、自信的生活方式,找到了自己身上潜藏的无穷的力量,突破了自己的极限,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正如影片中所说的,你可以成为你想成为的任何人,这一主旨不仅适用于多莉一样的残障人士,也适用于任何一个普通人。

相遇的主题
本片的题目是寻找,而本片里的一个暗线,也是影片的关键词却是“命运”,这是影片中非常亮眼、却很容易让人忽视的一个主题,影片开始,多莉因为听到“因为命运召唤”而洄游的鳐鱼的歌声陷入沉思,继而下定决心要寻找自己的父母,因为她想搞清楚“我由何处而来”的问题,在汉克将她带到地下仓库的时候,她毅然跳进了写着”命运“的水桶之中,这是个一语双关的情节,既是代表着她即将与曾经的老友相见,同时也指示她听从命运的召唤,将要找回自我,拥有完整的生命,而“命运”也成为多莉寻找路上的关键,值得注意的是,是鲸鲨“命运”让多莉想起了自己出生的地点和父母的住处,也是她在多莉迷失在管道中的时候帮助她找到方向,最后在阴差阳错之中突然与父母重逢,这是一个看似随意却精巧设计过的情节,尤其是多莉最后突然性地在一系列冲突之后找到了父母铺的的贝壳,终于真正地找到了回家的路——苦心地寻找,最后结果却是在无意中出现,正如多莉在劝说汉克的时候说的,“你遇见我,也不在计划之中。”无论是多莉遇到马林或者汉克,还是多莉与好朋友鲸鲨以及父母的重逢,一切都只是意外,是命运的安排,“恐怕从此以后,我再也忘不掉你。”正是这样的相遇,才会显得格外珍贵,格外动人。
而多莉在找到父母之后,故事的高潮才真正开始,她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凭借真实自我的能力,解救了那些“命中注定相遇”的朋友和家人的同时,也真正找到了自我,“寻找多莉”,这个标题也由此得到了完整的诠释。

影片的缺陷
可以说,在几重主题的阐述上,安德鲁斯坦顿发挥出了极高的水准,尤其是在影片表现出对残障人士的关爱和对于“命运”的诠释上,可以说完全是大师级水准,但是影片的主旨过于深沉,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令人遗憾的漏洞,除了上面说的因为主角在人性和动物性之间过于生硬的切换,我在观赏影片时还感受到了以下几点不悦之处:
1. 影片的后半段有点过于说教,从尼莫父子开始强调“多莉会怎么办”开始,后面不断在重复这句话,虽然是为了升华“多莉寻找自我“的主题所做的铺垫,但是过犹不及
2. 影片后半段多莉在近海与父母重逢之前的一段,虽然导演是为了铺垫“多莉与父母命运的重逢”,所以用了一种类似于神秘的方法去处理,但是给人的感觉真的又臭又长,而且显得非常刻意,以至于等到多莉真的寻找到父母的时候,壮观的贝壳阵也很难让人提高情绪,因为耐心都被之前漫长的铺垫磨没了,这一段我在电影院看得非常焦躁,在我看来是影片最大的败笔
3. 影片的配乐出了非常大的问题,这是一部整体基调非常温情的影片,我不明白制作方为什么会采用如此冷峻和神秘风格的配乐,虽然是很好地营造出了海底迷幻的气氛,却和影片的整体风格 格格不入, 很多时候不仅无法带动情绪,反而让人焦躁,尤其是多莉在近海区与父母重逢前那一段,简直叫人坐如针毡
4. 章鱼汉克确实是个很出彩的角色,但是对我这种软体动物厌恶者来说简直就是噩梦,一想到它黏糊糊、湿哒哒的身体,还有那些恶心的吸盘,简直都要抓狂了,有人提出下一步是“寻找汉克”……我想静静
5. 鲸鲨命运跟白鲸贝利被强行设置成残障人士有点刻意,也有点莫名其妙,“撞墙”的情节为了对应“海底没有墙”的主旨也很刻意,最后海獭宝宝卖萌也是强行塞进去的情节,这些突兀的情节从一定程度上拉低了影片的水准
6. 我第一次观看不小心买成了国语配音,之前听宣传说这次国语配音非常良心,结果看完之后差点就要打三星,还四处找朋友吐槽影片的质量——还好又去刷了一遍英文版,不得不说,这次的国语配音不太好,徐帆太随意,黄健翔太出戏,马东太用力,鲸鲨一直大喘气

皮克斯的野心
皮克斯的作品被捧为神作的不在少数,很多大受欢迎的动画作品在上映之后都会被很多真伪影迷拿皮克斯的作品出来“碾压”,好像只有吉普力和皮克斯的作品才有这样的“逼格”和“实力”,这固然是一种莫大的赞誉,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皮克斯的很多神作国内都上映过,票房都不能用平平来形容,根本就是非常“惨淡”,无论是多少人口口相传的“神作”《up》,还是去年呼声一片的《inside out》,最后都只剩下了广大皮粉的吆喝和叹息,事实上,up和inside out这样的文艺片不受欢迎还情有可原,当年的玩具3票房仅一亿出头才是真正的不可思议,无论从娱乐性还是思想性的角度上来说,玩具3足可以称得上是“伟大”“完美”的动画作品,当年能拿下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就是明证(迄今为止也只有美女与野兽,玩具3和up三部作品做到过),然而这样的作品,依然无法在国内获得高票房(当年该片在香港的票房都基本过亿了,香港人口仅有700万),究其原因,我认为还是皮克斯的作品文艺片属性过强,很难满足国内观众娱乐性的需求,国内受到热捧的动画片,基本上都是以合家欢类型的影片为主,同时辅以较为浅显的教育意义及主旨,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但是又不至于丧失思想性,能让观众获得观感愉悦的同时进行一定的思考、获得一定的教化;反观皮克斯的影片,往往都具有深沉的、多层次的主题,更接近文艺片,需要细细回味和欣赏,而且在很多幽默桥段的处理上,非常的美式,中国观众接受起来也有一定的障碍,事实上,我认为皮克斯目前出品的所有作品中,飞屋环游记应该是最接近中国观众口味的一部,然而连这一部在中国的票房都不尽人意,我只能感慨这些“神作”终究只是影迷心目中的“神作”,并不符合中国大部分观众的口味。
然而我还是想吐槽一下很多人指责这部影片“低幼”,事实上我很能理解大部分这么说的观众观影时的心情,他们也许和我最开始一样期待着一场奇幻壮阔的海底历险,最后讲述某个人生的道理,在生离死别中再撒两滴眼泪,完成一次救赎,最好在结尾再来一次反转,然而最后看到的却只有三条鱼叨逼叨两个小时在找妈妈,WTF,事实上,在刺激的情节+脑洞已经用到了极致的情况下(玩具3是真正的巅峰),皮克斯遭遇到了创意的瓶颈,已经开始往人文情怀方面转型,《勇敢传说》就是一部走逼格路线而非刺激路线的作品,之后的inside out虽然在人设上创意十足,但是整体的故事情节依然非常小清新,缺少戏剧冲突,但是其中展现出的对于人性的关爱、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却十分动人,纵观皮克斯评价最高的几部影片(玩具系列,鼠王,wall-e,inside out),无不是人文情怀胜过商业抱负的作品,可以说,正是影片中浓厚的人文气息和社会责任感使得皮克斯自从3D时代开始就在美国动画制作领域处于高屋建瓴的地位,虽然也会有汽车2或者好恐龙这样折戟沉沙的时候,但是无论是在观众当中还是在评论界都一直受到热捧,因为皮克斯的作品中,总是具有着其他任何工作室的作品中不曾具备的严肃文学的气质,正是这种气质让皮克斯公司有别于其他所有动画公司的同时,也让动画片真正脱离了儿童影视剧的范畴,具有了严肃电影作品的气质与功能,这也是皮克斯的作品能够真正在北美立于不败的关键,甚至比那些巨大的脑洞还要重要,而目前皮克斯的主要创作团队明显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会谋求往这一方向转型。

最后要说一句,这不是一部尽善尽美的作品,标题的限制、导演的包袱、创作者的节操都限制了影片的发挥,但这是一部制作出色、诚意十足、亮点颇多、姿态难得的电影,撇去配乐这样的硬伤,影片本身的素质非常过硬,很奇怪的是大部分的影迷喜欢对一些主题非常浅显的影片进行各种甚至是无中生有的解构,对于这种主题深沉的影片却往往视而不见,似乎国内的影迷对社会性和人际交往的内容更感兴趣,对于个人命运和思想的关注却提不起什么胃口,这部影片在节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如果从思想内涵的角度去抨击这部影片只能说真的没看懂。

 6 ) 多莉还是很可爱

在《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中,可爱却记性很差的蓝藻小鱼多莉和她的亲朋好友们重新聚在一起,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学习如何去爱,去维护家庭价值的故事。在小丑鱼尼莫和他的父亲马林的帮助下,她从澳大利亚大堡礁来到了美国加州海岸,在这里她遇到了很多新朋友,开启了一趟奇妙的旅程。故事发生在影片第一部结束后一年,总失忆的蓝唐王鱼多莉(Dory)跟小丑鱼父子成了邻居,生活上互相关照,相处融洽。有一天她随尼莫(Nemo)去上学,路上遇到了举家迁徙的蝠魟,勾起了她对家的向往。患上思乡病却不知道自己身世的多莉决定去寻找自己的父母。在小丑鱼尼莫和他的父亲马林(Marlin)的帮助下,她从澳大利亚大堡礁来到了美国加州海岸,却意外被海洋生物研究所捉走了。在那里,她遇到了很多新朋友,有章鱼、海狮、白鲸[
拍得感人,甜蜜和温柔,但它却同时非常非常的好笑,笑点密集,令人目不转睛。《海底总动员2》可以被归类为优秀的续集作品。

 短评

2013.06.16-观影过程时常联想起《千与千寻》的台词:曾经发生的事不可能忘记,只是暂时想不起来而已。-2016.06.17 —— 相较之下,还是更喜欢第一部,这次的皮克斯动画拍得感觉更像是梦工厂,技术出类拔萃的同时,故事却偏向于恶搞而缺乏足够的惊喜;影片看起来还有些像是「海洋动物研究所」的宣传片。

10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这部电影教育我们,要想让女孩子不迷路,不要跟她说什么东南西北前后左右,告诉她,你穿过一条小吃街,在卖关东煮的路口,朝着有冰激凌店的方向走,看到麦当劳不要停,走到前面卖披萨的地方,你就找到了。

12分钟前
  • 喵尔摩丝
  • 还行

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永不会被忘记。电影少了些搞怪,多了点温情。多莉恐怕是动画片中最平凡的主角了,孤僻、缺乏自信、做事不想后果,记不住任何东西。但她同时又是那么可爱,一往无前,友善的对待每个人。每个人都在应对心中的懦弱,是多莉让他们看到渺小与强大。

13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彼得潘综合症末期看这种程度的低幼动画还是能笑得很开心的。在飞起的萝莉心面前,各种情节套路和鸡汤都不重要了。Hanks将会有属于自己的系列。就是可惜格局太小了。上一部穿越了太平洋,这部居然就在一个海洋中心里鬼打墙!各种动物受伤的原因,放生对它们的利弊一点没有。迪斯尼这次政治觉悟不够啊

16分钟前
  • 小斑
  • 推荐

那么至此,可以断定今年迪斯尼最佳非疯狂动物城莫属啦。海底2没有什么硬伤,但套路玩得再好也还是套路(这次长评就不写啦,免得迪宝宝粉又攻击我星爷=_=)另外就是国语版配音确实更差一些。

18分钟前
  • 丢了的心
  • 还行

在皮克斯的动画中属于面向较低龄观众群的,最后为了在剧情上力挽狂澜节奏快到要上天了,失忆算什么,该想起来的都会在电影第三幕想起来,哈哈哈。可是说了这么多,还是好感动,看到那个主观镜头都快哭了,想抽自己耳刮子。。。

2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第二幕结尾the best use of a POV shot. 故事的深度与格局和The Good Dinosaur基本一致。Zootopia太过政治,近年最好的好莱坞动画仍然是Inside Out。

26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推荐

【B+】依旧是寻亲+冒险,创意不足但保留了第一部的余韵,大概粉丝滤镜太厚我觉得很好看。

27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章鱼很抢戏,国语版是马东配音。有点想看英文版的摩登家庭的Jay配的版本,感觉会是个臭脾气的老头儿章鱼。另外,片子只能说是一贯的迪士尼水平和风格,家庭、朋友,13年后技术能做到这么好的情况之下,也只是敢做了海狮和鲸鱼而已,略失望。

32分钟前
  • 舒农
  • 还行

中规中矩的一部皮克斯动画,没有犯错,但也没惊喜。对于皮克斯来说,这是不够的。

36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怀着对寻找尼莫的童年回忆,带着孩子进了电影院,然而阅片的快乐却不复存在,笑料不足,也略显无聊。

40分钟前
  • 臭兰人
  • 还行

其实总是比第一部更好的,但是可见观众尤其是成年人观众的要求更高了。从某种角度上来说也是好事。

41分钟前
  • 小奇喵
  • 推荐

看的中文配音,画面配置中文化程度好高,不过唱起歌来好难听。小小的出发点点,虽然已感受不到什么感动了,但完成度不错,给小朋友看的好电影。

4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依旧好看得热泪盈眶。皮克斯才真正懂得动画的灵魂所在,一切站在自然的角度,海底的垃圾,灾难般的人类儿童。多莉一家重逢一刻的情感冲击力如此之强,高潮部分的幽默又令人叫绝,想象力、灵气、幽默都高过几个竞争对手一大档次,而不是在刻板的搞笑卖萌或说教。胜过zootopia。分数属于魔兽水军压低

45分钟前
  • 叶洲
  • 推荐

这一次皮克斯把动画片留给了孩子。“最美好的事情总是偶然发生”,“只要用心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到,也忘不掉”。影片隐藏了一枚彩蛋,据说是美国动画片史上第一对同性情侣的出现,在六月上映,致敬LGBT骄傲月。片尾还有彩蛋,国语版有惊喜。

49分钟前
  • 蒜 | BOY A 🌈
  • 还行

哪里是《海底总动员》,明明是《海洋馆总动员》。海底世界越来越少,陆地戏份越来越多。笑点惊喜、细节情怀,这些皮克斯式招牌没撑起一个,片尾“找章鱼”彩蛋都比正片精彩。“我记不住,只会忘记…但我们会在原地等你回来” 好在多莉一家的再会有泪点。“不要计划相遇,最美好的事情总是偶然发生的”

50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评论真是逼太紧,如果你是多莉你还会这么喷吗?2333

55分钟前
  • 臭魚本魚
  • 推荐

编剧:如果我是多莉我会怎么写???然后这部脑洞无穷大的动画就诞生了 PS:烂番茄95% MTC78分 这两项和《疯狂动物城》基本没差 北美首周末票破了动画片开画纪录 一群人觉得不好看我也是不太理解 更别拿动物城踩多莉了 靴靴

58分钟前
  • 羚羊的灵魂
  • 力荐

没有疯狂动物城好看,估计小朋友会喜欢吧,章鱼太抢镜,自从看了美人鱼后,有了心理阴影,无法直视章鱼了,现在连章鱼都不吃了

1小时前
  • 空心豆
  • 还行

也许是因为夹杂着童年回忆,所以对小丑鱼们满怀期望,结果换来的又是一个迪斯尼生产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老旧的故事内核外裹着一层华美的特效糖衣,可是相同口味的糖果,一颗觉得新鲜,年年如此也就甜腻了。

1小时前
  • 鸟倦知还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