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来,到哪去

喜剧片内地2014

主演:侯长荣,周柏臻,石峯,许清宇

导演:吴琴

 剧照

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1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2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3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4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5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6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13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14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15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16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17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18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19从哪来,到哪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01:01

详细剧情

一个沉默寡言的老人和一个机灵搞怪的小男孩意外互换灵魂之后,共同踏上寻亲之旅,一路经历欢笑与泪水,最终蜕变成长的温馨故事。影片细致体现了江南特有的温婉清雅的风景,朴素真淳的民俗文化,以及最简单温暖人心的质朴情感,“用心关爱老人,用爱陪伴儿童”的价值观将为观众带去一道清风,在笑声中体会生活的美好,在流泪时感悟亲情的珍贵。

 长篇影评

 1 ) 从哪来,到哪去,在温情中回归

  这是一部典型宫崎骏风格的片子,整个片子像一个寓言,步步弥散着千与千寻式的神秘隐喻:片子一开始,一老一小两个“孤儿”,同样的遭遇(疾病),同样的命运,冥冥之中埋下伏笔,住进了同一所医院,又鬼使神差般被互换了灵魂,在了解各自的际遇之后,走到了一起,开始一段寻找母亲的旅程。
  这一老一小,一个从小漂泊海外远离双亲;一个被常常被忙碌的父母忽略。在一定意义上连个人都是“孤儿”,他们都渴望找到心目中那个可以带个自己母爱与呵护的母亲。但是两个人由于年龄、经历的差异,造成他们对母爱的观感迥异,老人是余光中式的乡愁,小孩子则是宝贝智多星式爱的叛逆,于是两人各自选择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寻找失落的母爱,
一个选择踏上归家之路,一个选择离家出走,返乡是为了找到那个记忆中让自己朝思暮想的母亲,离家出走何尝不是为了引起妈妈的关注,“夺回”妈妈的爱。这一老一小,象征人生两个年龄段对同样问题的不同的判断解读。但他们的旅程的终点却殊途同归,都是寻找内心深处让自己魂牵梦绕的港湾——母亲。
  母亲在这个片子里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自然人,而是放大成为一种比较泛的概念——一种无限给予,不求回报,至真至纯博大无私的爱。在后面片子里,这种爱得到扩展:热心帮忙的憨厚的拖拉机司机是这种爱的载体;素未平生将两人当亲人一样照顾的老年夫妻是这种爱的载体;山野小庙中慷慨让二人留宿的出家人是这种爱的载体;可以毫不防备,亲吻陌生孩子并送上山茶花的表达感情的女孩是这种爱的载体……归乡寻母的旅程更像一种心灵净化的过程,在恬淡写意的山水间,在民风淳朴的乡野间,在与世无争的田园里,善良天性自会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澄明,尘世间的喧嚣与机巧尽消散在“肆无忌惮”的欢笑中。所以,当他当他们在无拘无束的乡野间一起如厕的时候,就去掉一切伪装防备,回到赤裸裸相对的本真,回归最原始的状态。
  片子最让人称道的不仅仅是恬淡写意的自然环境,还有那贯穿始终的着浓浓人情味。这恰恰是当今丛林都市中缺失的部分。这里面充满了宫崎骏式反思:为了追求所谓的事业成功不惜“抛家弃子”的孩子的妈妈,不正好隐喻一味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人本关怀的当今社会吗,片中孩子四次用当代最具代表的科技、时尚象征的IPAD作为交换手段,换取他认为有价值的一碗饭或者用来答谢别人的帮助,这是最原始的以物易物,这种交换方式不以冰冷的货币价值为尺度,而是以个人情感、以实际需求为准绳,极大颠覆了我们在丛林都市中冷漠的价值观,引人深思。
  总体上,正像片子的名字一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是一个反思当下,追根溯源,探究心灵、思考当下价值观念的片子,片子没有没有刻意卖弄叙事机巧,也没有采取当下虚张声势的铺张渲染,简单清新的风格,巧妙隐喻式的手法让我们喧嚣浮躁的生命,在自由舒展的叙事中获得心灵宁静的同时,启迪智慧引人思考,片子值得一品。




  

 2 ) 别样的穿越 神一样的启示

电影题目导演貌似改用了《圣经》里的“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看题目似乎是一部很有哲理的电影。
试映会看下来,这是一部温情的公路片,也是我一直喜欢的电影题材,漂亮的风景,天籁般的音乐,也有导演兼编剧用心的台词和搞笑的段子,可是作为挑剔的观众,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一部令人深刻的公路片,漂亮的风景是必不可少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江浙一带特有的风景,山,水,民居,淳朴的乡民,一般的公路片,这一切都是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呈现的,但这部电影里似乎有点刻意表现风景,而跟故事发展脱节的现象,影片中两人所经过的不同风景,都没有很好的过渡下去。
而故事中两人的关系也没有很大的矛盾冲突,从两个人踏上返乡之途,一老一幼便很快和谐相处下来,“老者”天真可爱,聪明机智,“小孩”少言寡语,沉着稳重,这种角色互换也是喜剧常用的手段,两人个性的反差就是一个笑点,值得一提的是,“老者”侯长荣的演技还是非常不错的,把一个小孩的天真浪漫,绝顶聪明和任性使坏的个性演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两人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他天不怕地不怕的被宠坏的城市孩子的形象表露无遗,相形之下,“小孩”的一脸苦相倒有做作之嫌,他的“仁慈宽容”至始至终都与任性的“老者”互补,两人的矛盾分歧常以“小孩”的默许和宽容而告终,但两人在最后换回自己角色的时候,似乎都已适应了原来的角色,刹不住车了,老者仍旧健步如飞,三步并作两步爬上山顶,可以理解是他见母心切,但其稳健的步态,又似乎有点不合常理,这可是一个长年受心脏病困扰的五六十多岁的老者,而“小孩”也没有表现出属于小孩的灵活和天真。在片子结束时,小孩睁开眼,看着眼前的父母,没有一言一语,便像被通灵了一样,知道了自己曾经做过心脏移植手术,而捐心脏的就是“老者”的母亲,从医学角度上来说,我不知道八岁小孩接受八十岁老人的心脏合不合逻辑,而心脏移植手术后,能不能像正常小孩一样,甚至比正常小孩还能蹦蹦跳跳,白白胖胖,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是看到片子最后一幕,胖小孩拿起老者的手按在自己的胸口,两人眼泪奔流时,我没有感动,我在想,主题曲该响起了吧,果然,小孩清唱起了主题曲,不过唱得太短了,只有两句,而且主题曲虽如天籁,却用得太过频繁,小孩唱过,小孩母亲唱过,霍尊唱过(而且口形不对,明显是录音棚里录制好的),而且每个人似乎都唱了两遍以上。
提到唱歌的霍尊,又不得不提的是剧中出现的各种通灵人物,霍尊“神仙下凡”,下棋老者“飘然而至”,老和尚“等候已久”,像是西游记里师徒取经所遇的各路神仙菩萨,一切都是冥冥中注定了的,在他们“神”一样的启示中,慢慢开窍,慢慢走向目的地,也慢慢走向“从哪来,到哪去”这个主题。《西游记》我看过很多遍,也喜欢了很多年,从没怀疑过它的真实性,因为它就是神话,它怎么戏剧性我都能接受,可是《从哪来,到哪去》这种神话跟现代相结合的穿越手法就玩得有点过火了,电影虽然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总得有点根据要好些,我觉得还不如在路上碰到一个不怎么相关的人,无意中的一句话击中当事人内心,豁然开朗还来得自然些。
公路片如果没有很好的剧情来支撑就会很乏味,它毕竟不是美景的堆砌,也不是明星大腕的云集,它的灵魂是一个你一直想追问下去的剧情,演员可以是沉默寡言的,也可以是暴跳如雷的,可以是一个不明身份的女人,也可以是越狱的囚犯,但他一定是有故事的,他一直吸引你,这就是我理解的公路片。不过作为80后的新锐导演初次拍长片,在长达九十分钟的时间里,能把这样的故事完整表述出来,又不显得单调乏味,实属不易,里面的桥段确实有导演的用心之处,能引起众人的笑声。

 3 ) 思乡的引子

    一个月前,我正在旅途中苦奔,每天都生活在陌生的地方。有天早餐时,电视里正放歌曲“常回家看看”,听着听着,鼻子一酸,泪珠直接涌了出来… 回家,游子心中不尽的挂念。一个月后,有幸看了电影《从哪来,到哪去》,又一个回家路上的故事,看完后,更是想念那个很久未回的地方。
    电影《从哪来,到哪去》讲的是一个阔别家乡数十年的老人和一个聪明搞怪的小男孩一起去寻亲的故事。电影的亮点之处首先就在于这一老一少在一次意外中互换了灵魂,表面看,小孩沉着稳重,老人调皮可爱,两人互为镜子,互相牵绊,这反常的举动掀起阵阵笑点。我很喜欢小朋友周柏臻的表演,剧里他的一脸苦相,将思乡心切的老人的郁郁寡欢表现的很是生动,尤其火车厢里那场哭泣,真的入情入神,小朋友真是好演员!天命之年的侯长荣先生表演的小孩一路欢蹦乱跳,调皮可爱,是整部戏欢乐的源泉,也是积极向前的推动者。在避雨时,一老一小还有那个美丽的姑娘,三人无声但有趣的表演,印象深刻,调皮,好奇,懵懂,三人三性格跃然纸上。
    电影画面的美感很棒,青山绿水,沁人心扉,跟着主人公行走其间,很有返璞归自然的畅快感。小时候,我的家乡也是那样美的,现在,城镇化了,规划倒是整齐,记忆中的小树林也不见了,偌大一个村子,树木少的屈指可数,环境没有跟生活条件处成正比,总是遗憾的。看到电影里的美丽,不免得很是羡慕。我们已经从哪来,却不知道将来到哪去。那天籁般歌声就不用提了,听了都说好。
    主人公两人一路和很多不同的路人打交道,发生了很多故事,有些简短有趣,有些意味深长。仔细回味下,有些故事的情节性讲的少了些,有点虚晃一枪掉头就走的味儿,闪的快了。比如,他俩借宿一对老人家时。老奶奶在看他俩吃饭时,嘟囔了句真像我孙子,在铺床时还抹了把眼泪,我本想她会跟主人公讲讲自己的故事,顺便加强下张德义的寻亲心情,或者点下留守老人的孤单的,结果隔夜就走了!倒是,拿ipad的代价换来几句方言令人感动。还有,下棋老人的出现,仅仅是下了棋盘,从老人家的布置、举止来看,定是不凡的,要他们说说故事,跟电影题目《从哪来到哪去》的思考招呼下也好的。老和尚的智慧被忽略了,小和尚只要有一家三口合影的IPAD的安排很精心。
    我最不解的地方在电影的结尾,侯长荣扮演的是小孩,周柏臻扮演的是老人,他们的灵魂和躯体是分开的。但是,从戏台看戏开始到找到老人的老家,面对旧物,灵魂和躯体的反应却是错位的。试想,灵魂和躯体真的能够分开,有意识的是哪个呢?灵魂吧,就是说,看到旧人故事,有反应的该是灵魂吧。剧里起反应的却是载着小男孩灵魂的侯长荣,真正的载着寻亲老人灵魂的周柏臻却没啥反应,就是说面对旧物,思绪万千的是躯体,而非灵魂。灵魂都不思考了,如何知道从哪来,到哪儿去呢?
    看完电影,我是真心想念家里的温暖,很久没回家了,每次打电话,老妈都说身体挺好,家里都好,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趁父母健在,多回家看看,像电影里那对老人多孤单!只能看着别人的孩子想自己的孩子。物是人非是令人心痛的,痛声长啸,也挽回不了任何。

 4 ) 最好的光影

《从哪来,到哪去》影评 文/李光明


       吴琴,是继李玉、徐静蕾等大陆几位女导演后最具潜力的80后新锐导演。她从小热爱电影后来学习电影深受各国电影的影响,她在北上广商业广告圈颇具人气。本片画面拍摄得十分精致,灯光、摄影、音乐、音效的完美结合让人印象深刻。导演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赋予这个故事浓厚的江南风情。
       这是编剧导演为一人半虚构的世界,当下的都会,家庭之间情感的疏离让与人之际的关系变的不断冷淡,以致我们记忆里幼年发生的一切异常珍贵。电影画面很有诗意,或许这部处女作掺杂了导演自己很多的有关故乡的唯美记忆,从互换身体开始上路寻找童年时光的家到路上经历种种最后到身体换回,分明是导演人生哲学的探索与刻意安排。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事实上我们人类作为宇宙间与天地万物的存在,冥冥中一切都具有因果关系,我们从哪来也到哪去这是个永恒绵延的话题。导演从独特的视角切入,引领我们众人思考。本片让我想到2013上海国际电影节参映的由日本殿堂级大师导演降旗康男导演的由高仓健及北野武、田中裕子等人精彩演出的《只为了你》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故事以孤独的华裔美藉老伯街头昏倒开始,离乡45年之久的老伯对于故乡的思念是无比的浓烈。台湾知名导演编剧侯孝贤的祖母在暮年也渴望回到大陆的故乡来。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如此思乡不由得让人在繁复的工作中停下来静静的思考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哪里是我们的故乡与归宿?这部平静略带幽默的电影,却让我们异常的清醒。这与青春期的疼痛无关,只是让观众更理性地明白自己身上具有的责任,也真正地让我明白,最好的时光始终只有一次,在那些安详坦然地忙碌着的午后,应珍惜身边的一切人与事物。
       电影拍摄从上海大都市取景到浙江乐清,镜头里青葱的山谷,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一切的影像都弥漫氤氲着一股久违的东方女性的婉约气息。农家阿婆灵巧双手烹饪的美味,阿公阿婆对着电子播放器的背景乐做有氧运动,闲聊的老人们,社戏,影片细腻静静的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体会生命的奥妙。吴琴在这部影片中表现出她控制把握复杂叙事的能力,高强度的镜头切换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故事的情感张力让不投入观影的观众并不能深刻的感受到导演的匠心。这是部极具艺术价值的电影,导演吴琴与制片人孔令全也首次在商业与艺术之间用心的平衡。每位演员的用心表现,让影片变的更加无比的出色。
       影片的画面称得上美轮美奂,每一帧都精致得犹如名信片一般。在镜头舒缓的移动下,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动植物都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在导演和摄影的精心制作下,影片散发出一种带有东方独有的韵味,同时饱和丰富的色彩和霍尊清脆悦耳的天籁之声更使它给观众带来了美妙的视听享受。本片是2014年最值得带家人进入院线观看的一部充满无限温情电影,最令我动容的是导演的自我审视,看完电影后我的心不再冷漠,异常温暖,睫毛被泪水浸湿,来自热带的感动在我的生命里缓缓的流转。

 5 ) 从来处来,到去处去 ——电影《从哪来到哪去》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记得第一次看《从哪来到哪去》的样片,大约是在一三年底,我跟吴琴导演在上海大学校园里等人,左右无事,恰好上海大学在办菊花展,逛了一圈之后,天色渐晚,寒风阵阵。吴琴说她电影刚剪完,有兴趣的话给我放一下样片。我立刻表示赞同,于是我们跑去学校的教学楼,找了个自习走廊坐下来,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电影导演的亲自陪同下观看她即将公映的电影。看完之后,我跟吴琴说:“你的电影,让我起了层鸡皮疙瘩,优点很明显,缺点也很多,如果你已经收到了很多鲜花和赞美,那就由我来做那个批评你的恶人。”之后我当着导演的面吐槽了整整一个晚上——这也许是所有影迷最大的心愿——从电影的剧本,演员,主题,音乐,一路讨论到国内外电影,到心脏移植手术,最后又在争论坐火车补票的问题,两个人口干舌燥,但仍兴致高昂,一路高谈阔论指点江山,俨然不管路人异样的目光。后来想起来,这应该算是我们各自人生中一段奇妙的时光了。
在我们不着边际的探讨中,我提及的最多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整部电影的主题立意,也就是电影的名称:从哪来到哪去。这在哲学上可算是一个终极命题,而这部电影对于吴琴来说应该算是她真正意义上第一部电影长篇,这里面就有一个巨大的矛盾存在,在我们传统的观念中,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如果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所讲述的应该是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第二阶段他要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一个时代的呐喊,而第三个阶段他要发出的则是全人类的声音。毫无疑问,从这个角度讲这部电影是属于第三阶段的。我曾质疑吴琴拍这个电影早了四十年,是什么“居心”让一个初出茅庐的新手去碰一个本该由大师才有能力去阐释的题材?吴琴说她在这部电影中想讲述的并不是什么高深的哲学命题,而是真真切切的个人生命的体验,当她学生时期背着双肩包流浪在永嘉青翠秀丽的山水之间时,当她借宿在当地老农家时,这个故事就已经在脑海中孕育了。每个人的每个阶段对于生命的哲学思考都是不同的,在很小时候我们就会问父母,人是从哪来的?等到步入社会,我们又会问自己,路在哪里,未来在哪里?等我们满头白发满脸皱纹的时候,又会开始思考我们终将到哪里去?有想通的人,要么成为哲学家,要么出家成了和尚,而多数是想不通的人,在这些想不通的人里头,那些把思考纠结的过程记录下来的,可以称为艺术家。
中国自古以来鲜有哲学家,但有哲学思考的艺术家,一抓一大把,可说起有哲学思考的电影导演,在影迷的印象中,以前倒是有那么几个,现在渐渐的似乎都叛变革命,下海经商了,并不是因为电影难拍,而是因为钱太好赚。我跟吴琴讨论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表示她的电影将坚定不移的走艺术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她坚信艺术电影会被大众渐渐接受。而我则毫不客气的跟她唱反调,我说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跟大众的艺术品位是成反比的,这是人类文明最大的悲哀,几千年前的艺术家就在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一直喊到现在,可见这是历史潮流。但在我内心深处,是要顺应历史随波逐流,还是逆水行舟做一个悲剧英雄?无比纠结,估计这纠结永远也完不了。比起我嘴上说说,吴琴她已经付诸实际,这点让我无比钦佩。尽管我批评她的电影思想不够深刻,没能发人深省,但依旧能看出她朝这个方向的努力。“从哪来?到哪去?”“从来处来,到去处去”。充满童趣的场景和漫不经心的对白中,处处流露出禅机与思辨。
我把吴琴的这部电影归结为一场带有童话色彩的传统意义上的寻根之旅,整个故事简单明晰,充满天真与童趣,两个灵魂互换的人,在寻根的旅途中相互扶持,相互影响,从高楼大厦的现代都市,到明山秀水的浙南山村,找寻母爱的同时,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互换,尤其是后半段,整个影片徜徉在永嘉秀美的山水中,怡然自得,不着风尘,与世隔绝的山村,世外桃源一般,安详静谧的生长在这片土地上,仿佛千年不变,时间静止,保留着最原始、最质朴的品质,同时又在经受着现代文明的影响与侵蚀,无论内在还是外在,有的东西已成废墟,如同片中张德义老家的祖屋一般,而有的东西却早已无迹可寻。在这样一部静与动、生与死、爱与放弃、喧嚣与平静、找寻与失去等多组矛盾相互碰撞、摩擦、糅合而产生的作品里,我看到了导演对于生命的人文关怀,对于文明的严肃思考,在她轻松幽默的镜头语言下,透着一丝难以觉察的迷人的伤感,但更多的则是传递出爱、成长、希望与传承的信念。
我对吴琴说,你的电影在技巧与审美上已经可以达到一流导演的水准,尤其是叙事节奏的掌控,跟那些低俗平庸的导演比起来,可以甩他们两条街了,但是剧本还不够扎实,艺术特色还不够鲜明,这是你的电影所暴露出来的两个问题。随后我给她指出一些影片中的“硬伤”,譬如电影中的两条主线,一条寻根,一条寻人,林小本父母找寻他们儿子的那条线,恕我直言简直弱爆了,还有电影的结尾,本该是最高潮的段落,拍的平平淡淡,不痛不痒,两三个镜头就匆匆了事。我放话说如果换做我拍,我会怎样怎样,绝对拍的比你好。好几次吴琴打断我,说其实剧本其实就是如我说的这么写,林佳音那条线索本来是很丰富的,而影片最后的结局其实也不是这样的,只不过在拍摄的过程中,因为资金、演员、制片、设备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只能向现实妥协。她说:“拍电影就像手里捧着一把沙子,沙子不停的往外漏,漏完了,电影也就拍成了。”很多自己想法,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被现实击败,不断的与现实妥协,她说她可以选择改编别人的小说,可以选择用别人的剧本,也可以迎合制片与市场的口味,但她不会这么做,她坚持自己创作的剧本,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导演最基本的功底和素质。我无言以对,后来一连好几天,吴琴的这把沙子就在我脑海里不停的漏着,我时常想,自己手中的沙子还剩多少?或者早已流失殆尽?别人在战场上与敌人拼杀,头破血流,败下阵来,而我躲在家里,还没上战场就先认了怂。看来我注定成不了艺术家。
大约半年之后吴琴导演的这部《从哪来到哪去》经历层层审批即将上映,作为导演的好友,吴琴邀请我写一篇电影的观后感,我欣然同意,也决心一改往日尖酸刻薄的嘴脸,本着积极、公正的态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然后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特意去向吴琴借来了电影的拷贝,重新再看一遍,没想到在看的过程中两度落泪,连我自己都无比惊讶,像我这样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很少有电影能真正打动我的内心,甚至让我流泪,更别说是在第二遍看的时候。于是在这篇观后感的结尾,我坚决要不合时宜的分享一下这两处让我飙泪的地方。
一处是林小本与张德义坐在前往永嘉的大巴车上,老林小本说,林佳音一年看不到他都不会担心,小张德义在回忆了一段往事之后说:“我阿妈说,她一天见不到我就会担心,担心我的病,担心我有没有吃饱,有没有穿暖,已经四十五年过去了,这几十年她这担心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看到这里我心口猛的一紧,想到自己常年海外的漂泊,想到家中的母亲,眼泪止不住的落了下来。另有一处是在影片的最后,躺在病床上的张德义,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对着承载着他母亲生命的林小本说:“阿妈,阿妈,我回来了。阿妈,我的病好了。”影片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张德义的寻根之旅,也走完了他的一生,命运的无常,生命的轮回,让我唏嘘感叹,潸然落泪。
有缺憾,有亮点,有思考,有追求,这是我对吴琴这部电影最终的评价,在这部让人惊艳的处女作中,吴琴的才华展露无疑,让我看到了一个在潮流中坚守,在浮躁中思考的八零后新一代电影艺术者的姿态,也看到了一个固执、顽强、充满斗志的女汉子的形象。期待你的下一部作品,同时附上六年前送你一句箴言,与君共勉。

愿你坚持,即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孤单。
——婴泽

 6 ) 尘归尘,土归土,从哪来,回哪去

最近看了一部叫《从哪来,到哪去》的电影,电影看过了,说实在的还成,对浮躁的当下还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再加上创作团队也是些没有背景名不经传的新人,新人、小团队、小成本,电影能够拍成那个样子已经很不容易了。比起国内某大导汇集中、日、韩明星大腕、好莱坞制作团队,恨不得用钞票糊起来了《无极》好看多了,当然《无极》电影自身没成功却成功地扮演了垫脚石的角色,《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横空出世,成功吐槽《无极》并引发全民性的吐槽热,于是以吐槽为圆心便滋生出一批以此为生、为乐趣的人群。
当然吐槽也存在正、邪,正面一点的叫揭老底,中立一点叫抬杠,阴暗一面叫抹黑,怀着不同的目的。今天我们讲地是在吐槽的舞台上横冲直撞的专业抹黑的那一群人,据说一群人,内心有点小扭曲,以求全责备为信条,专挑别人短处下手。这群人常常以挖苦人为乐趣,语不惊人死不休,据说这些人吃个屁都能吐个核儿出来,闻着味都能给随便给别人“诊断”。果然应了那句话,流氓不可怕,怕就怕流氓懂文化,具有胡搅蛮缠精神且有那么一点墨水的流氓更可怕。
前几天看了某些自认为是资深吐槽的砖家评论《从哪来,到哪去》这部电影,时间正好在电影在国外获奖之后,果然应了那句话,人怕出名猪怕壮,看来电影已经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不然如果一文不名的的话,也不会招人惦记。这不两位带头大哥娴熟的泼油漆的机巧在对这部电影的点评中发挥的游刃有余。
姑且让我们从两位点评的标题中各提取一两个字尊称他们,来分享一下他们对于《从哪来,到哪去》的惊人点评。
其中老蝌蚪,开始不久这样写道“这部电影的剧情,一言以概之,主要讲的是一个中年大叔千里迢迢去寻找记忆中年轻貌美的妈妈的故事,这种放在日本AV中都算惊世骇俗的情节没想到被我们中国人率先实践了出来”乖乖,哥哥您写这些话没打马赛克也好意思出来见人,电影主人公回家找妈妈的行为在蝌蚪大哥概念里能和日本AV联系起来,蝌蚪大哥不得冒昧问一句您和秦桧是本家吧,这莫须有的罪名简直是信手拈来嘛。您后来说您随着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被吓尿了,真实与否我们不做探究,但我们已经被您开头的惊人之语镇住了,后面您又讲到“导演看问题显然比我更长远:100年后,大家才刚死没多久,尸体都还没凉透,万一被欲求不满的观众们给挖出来该怎么办?”看到您评论到这里,不知道您吓尿了没,反正我们被你弄得惊人之语吓得的有点失禁,后边您将剧中导演安排老少两个主角老少搭配演绎故事以及两人灵魂互换理解为“老少交配”我们真的泪牛满面,尿如泉涌啊,您的想象能力和道德水准远远超出我们理解的范畴,
再次冒昧问一句哥您那个庙的,医院里估计跑不出您这号人物,后面您的评论我们压根没干看下去,请宽恕我们正常的接受能力。
   至于渣大哥的评论,相对比较正常,开头用“《从哪来,到哪去》这部电影光听名字就知道它是一部立意高远、抽象含蓄、充满思辨精神的哲学电影”,是么,片子介绍里明明定位为儿童喜剧故事片,什么时候和哲学电影攀上了亲戚,片子名称“从哪来,到哪去”明明用很亲民、很口语化的口吻,有常识的人肯定知道书面语写法应该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家故意绕开假模假式书面语的写法,估计就是怕弄出故作高深的哲学意味,如果有人非要那么认为,那只能定性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渣哥作为带头大哥绝对蝌蚪哥文艺范儿多了,在评论中大肆使用“后代现代主义”等字眼,并且将故事里桥段和世界级电影大师做对比,比如互换灵魂桥段和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做比较,大叔和小男孩头顶着荷叶遮雨的桥段和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做比较,男孩突然想要吃肉饼的桥段和过伯格曼的《第七封印》做比较, 渣哥还真拿村官不当干部啊,《从哪来,到哪去》这部电影的主创团队和世界级主创团队根本不在一个区间,就好比您拿中国的歼-20和美国的F-22A做比较,有点欺负人的嫌疑,况且又不再一个历史时间段,有拿破仑大战阎锡山的嫌疑。通过这个对比可以看出渣哥“用心良苦,毁人不倦”啊。
在后边渣哥对电影老少主人翁换心脏的故事安排,对小孩获取心脏的渠道与手段提出疑问,果然是不愧是老于世故的带头大哥,连这个都能让你联系起来,对社会阴暗面的人体器官交易可谓门儿清,大哥,这部电影是虚构的故事片,主旨是回家好不,不是打击非法贩卖人体器官的纪实片,您想象力太丰富了,跑出地球了。
  最后渣哥对《从哪来,到哪去》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提出质疑,Ashes To Ashes,在渣哥的字典里翻译过来就是《开始是渣,到最后还是渣》,连百度这个大路货都将Ashes To Ashes翻译成尘归尘,土归土,渣哥和渣这个字缘分太深,看来你的眼中只有渣了,容不下其他东西了。
   以上是对于两位带头大哥对《从哪来,到哪去》这部电影评论的浅见,对于这部电影用中立客观的态度来看待更合适,既不应该刻意拔高她的艺术价值,也不可以随随便便贬低她的艺术水准。客观讲这是一部具有思辨色彩的商业电影,说她具有思辨色彩,因为她故事旨在通过离家出走与寻找回家的路这两个交错的概念,来对当下的价值体系进行拷问,离家隐喻价值的迷失,回家象征价值的回归,电影在逃离现实家园,回归心灵家园的历程,探寻价值的归宿。
影片以一明一暗两条线,一条离家出走,一家寻找返乡的路(寻找母亲),故事交代孩子的父母在孩子离家出走前,追逐的更多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通俗地讲就是获取更多的金钱和社会地位,生活在这样一个缺乏爱与温暖的家庭价值迷失的家庭,孩子找不到归宿感,孩子最后选择逃离,孩子位格更隐喻他行为是人类的本能反应,而老人位格代表阅尽世事后的智慧选择,片中孩子与老人不约而同选择寻找“家”隐喻人类本能与智慧同时指向的便是终极的价值指向——回家,找到那个可以抚慰心灵、带个自己恒久宁静温暖的家。
说这部电影是商业电影,我们从故事的情节架构:故事两个主人翁同时因心脏住院的巧合,两人巧合结伴而行,结尾道出两人冥冥之中的联系(老人的母亲的心脏移植给小孩,在一定意义上两人存在联系)故事中超现实魔幻表现手法的应用(交换灵魂),旅途中隐形广告植入,都是商业电影管用的手法。片子没有掩盖自己对影片商业价值的追逐,片子对当下价值的思辨和对影片商业价值的追逐以及画面风格和赵本山的《叶落归根》有点相似,片中同样蕴含对当下价值思辨的意味,画面风格同样的恬淡、写意,故事的主角同样是信念坚定的小人物,人物性格同样的执着,情节不同的《叶落归根》像西游记一样过程邂逅善恶,美丑,通过情节遭遇中的美丑善恶来反衬出真善美,而《从哪来,到哪去》基本是审美的过程,一路恬淡山水,一路质朴人情,在回家的途中发现的更多是自然、恬淡、真诚、质朴的美,这是价值回归。
相对于当下很多一味追逐视觉效果、制造情节陷阱的商业大片以及一味制造虚假的感动的狗血剧,用客观中立的态度去评价《从哪来,到哪去》还是存在自己独特的价值,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而已,时间是公正的让一切尘归尘,土归土,从哪来,回哪去。

 短评

天雷滚滚

2分钟前
  • 温柔的小坏
  • 很差

景色美,霍尊美。

4分钟前
  • 木小夕
  • 推荐

梗虽然没新意,还算温情,跟夜莺差不多。受不了配音,整个电影感觉很粗糙,这种就没必要上院线了。

7分钟前
  • 颜落寒
  • 较差

题材很好很温馨,就是演员导演不给力。

10分钟前
  • So果果
  • 很差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13分钟前
  • 枕草子春曙抄
  • 很差

有心拍好,但没拍好。联想到《菊次郎的夏天》。

18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较差

在温州永嘉 我老家拍的 丽水街 芙蓉古村 龙瀑仙洞 熟悉的景色 熟悉的身影-永嘉二中校服(我母校)熟悉的乡音 拍是拍的粗糙了点 但还是五星支持 就当看旅游宣传片了~

23分钟前
  • 邂°C聴
  • 力荐

好看,柳湘莲演技太好啦,就像个小孩!老戏骨真是不一样

24分钟前
  • 马份庄园小精灵
  • 力荐

我觉得挺好啊!

27分钟前
  • momo
  • 推荐

拍的跟骂人一样

28分钟前
  • 豆泥
  • 很差

不止看了一遍,反复看了几遍,感触确实蛮大的,霍尊的《对鸟》听了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剧情配上这样的场景感觉很好。演员也为了这部电影付出了很多,感谢演员和工作人员地辛苦付出。

31分钟前
  • 豆豆
  • 力荐

因为小义爷爷的妈妈心脏移植给了小本,所以当小本碰触到小义他们就灵魂互换了。配上霍尊“啊…啊…啊…”空灵的歌声,血缘亲情之间的感应真是一件美妙而又奇幻的事情。

35分钟前
  • 逸风醉晚
  • 推荐

一部故弄玄虚,装逼的片子,还有点学菊次郎的夏天的味道……根本看不下去了,还以为结局会惊喜,结果还是失望,差评!风景如画,这就是霍尊的MTV吧

37分钟前
  • 李哥
  • 还行

小学看的,记不太清了,打个五星吧😂

42分钟前
  • FoyonaCZY
  • 力荐

居然还是个灵魂互换...难为老候了...演个小孩 小孩演老头 都完全没法让人相信啊

47分钟前
  • 影君子
  • 还行

单薄无力,有心无意。有许多的不合理,不过要说温情的确还是够的。

52分钟前
  • Wintermojo
  • 还行

好题材 就是拍得不好

54分钟前
  • 墨丘里
  • 还行

创意不差,定位偏颇,小朋友不爱看

58分钟前
  • crazychopin
  • 还行

挺神奇,居然看了这么一部莫名其妙的电影。很平淡,真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1小时前
  • tina.xie
  • 还行

给景色和宣传片的

1小时前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