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

喜剧片美国2016

主演:瑞恩·高斯林,艾玛·斯通,约翰·传奇,罗丝玛丽·德薇特,芬·维特洛克,杰西卡·罗德,水野索诺娅,考莉·埃尔南德斯,J·K·西蒙斯,汤姆·艾弗瑞特·斯科特,米根·费伊,达蒙·冈普顿,贾森·福克斯,乔什·平茨,艾米·科恩,特里·沃尔特斯,汤姆·谢尔顿,信达·亚当斯,克劳丁·克劳迪奥,D·A·瓦拉赫,特雷弗·里斯奥尔,奥莉维亚·汉密尔顿,安娜·查泽雷,马里乌斯·代·弗里斯,妮科尔·库隆,迈尔斯·安德森,

导演:达米恩·查泽雷

播放地址

 剧照

爱乐之城 剧照 NO.1爱乐之城 剧照 NO.2爱乐之城 剧照 NO.3爱乐之城 剧照 NO.4爱乐之城 剧照 NO.5爱乐之城 剧照 NO.6爱乐之城 剧照 NO.13爱乐之城 剧照 NO.14爱乐之城 剧照 NO.15爱乐之城 剧照 NO.16爱乐之城 剧照 NO.17爱乐之城 剧照 NO.18爱乐之城 剧照 NO.19爱乐之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9 04:23

详细剧情

米娅(艾玛·斯通 Emma Stone 饰)渴望成为一名演员,但至今她仍旧只是片场咖啡厅里的一名平凡的咖啡师,尽管不停的参加着大大小小的试镜,但米娅收获的只有失败。某日,在一场派对之中,米娅邂逅了名为塞巴斯汀(瑞恩·高斯林 Ryan Gosling 饰)的男子,起初两人之间产生了小小的矛盾,但很快,米娅便被塞巴斯汀身上闪耀的才华以及他对爵士乐的纯粹追求所吸引,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  在塞巴斯汀的鼓励下,米娅辞掉了咖啡厅的工作,专心为自己写起了剧本,与此同时,塞巴斯汀为了获得一份稳定的收入,加入了一支流行爵士乐队,开始演奏自己并不喜欢的现代爵士乐,没想到一炮而红。随着时间的推移,努力追求梦想的两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在理想和感情之间,他们必须做出选择。

 长篇影评

 1 ) 在纯粹的梦想面前,任何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测和同情都自惭形秽

现已不接受任何转载,望谅。谢谢。

———————————————————

影片结束,放映室灯光亮起,我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久久没有起身。 La La Land,是我近几年看过的、最打动我的片子。介于别的影评已经从不同角度(Chazelle独特的歌舞片风格、对好莱坞歌舞片黄金时代的致敬、写给洛杉矶的情书、高司令和Emma的神级演绎、触动人心的原声带等)专业地评价过导演、演员功力之厚,影片蕴含之深、情怀之重,我就仅写写自己作为一个被打动的观众的,关于梦想,关于艺术的所思二三吧。 看完之后心情非常复杂。硬要捋一捋,我觉得甜蜜而又悲伤,悲伤但却甜蜜,能够简短地总结这部电影给我的情感体验。 片名《La La Land》妙极。这个词是英语里的一个常用语。韦氏词典define "La La Land" as the following: "an euphoric dreamlike mental state detached from the harsher realities of life", 即一种极乐的、在梦境中一般的、脱离残酷现实的精神状态。在我看来这个看似可爱无心的词,极准确、简练地形容了影片里的故事,同时也总结了该片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一个讯息。另外,La La Land也是影片故事所在地LA洛杉矶的别名。洛杉矶,the city of stars, 无数年轻人来好莱坞寻梦、无数人的梦想在这里破灭,然而永远有人在寻梦,有人年轻着,这个城市的星光永远不会昏暗,似乎永远都那么美好。 而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片子,也正是因为它实在美好得无可救药,浪漫得一塌糊涂。事业不如意的年轻女演员和穷困潦倒的音乐家坠入爱河,一起追梦的故事其实已经被前人讲了很多次。然而31岁的导演Chazalle仍不厌其烦地再次向观众讲述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固执让我感动。回顾他之前的作品Whiplash爆裂鼓手//movie.douban.com/subject/25773932/ 故事也相对类似。但Whiplash是更为愤怒的,孤注一掷的,饱浸汗水泪水甚至血水的,而La La Land相比之下,则是透明的,瑰丽的,干净的,如梦似幻的。 这个梦想的国度,是紫蓝色霞霁下的Lovely night,是黄昏望不见尽头的码头,是洒落了星光的璀璨银河,是你开心了就放肆地唱啊跳啊,音乐永不停止的dreamland, neverland。举目望去,一切颜色都是亮的、纯的,空气似乎都是甜的。 你说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纯粹的美好么?我们都知道那个答案。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我们没有人愿意去问这个问题。 USA Today(今日美国,美国发行量第二大的国民报纸)评价这部电影用了一句话,我觉得很贴切 - "Cynicism's not welcome in 'La La Land' "/ 现实的冷言冷语、愤世嫉俗在La La Land里是不被欢迎的。它美好得如一个童话,虽然没有最后男女主人公Happily ever after的结局,它仍然是一个童话。它对一切的怀疑、顾虑都是免疫的。即使我们知道它是虚幻的,也不忍心戳破。 我们愿意去相信。 在那些追梦的年华里,我们是幸福的,快乐的。 导演给了我们一个La La land, 一个safe space. 它充满善意。这一点让我无比感动,感恩。所有的梦想一下子都变得值得追求的,值得被人尊敬。 影片里有很多让我泪流的时刻。当Sebastian唱着City of Stars, are you shining just for me?(星光璀璨的城市啊,你只为我闪耀吗?) 当Mia唱起Here's to the ones that dream. (为了那些勇于做梦的人们)。当Sebastian对试镜完的Mia说"You gotta give it all you have." (你必须全力以赴) 当影片最后台上台下的两人对望,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眼泪中我想起好多人好多事。 我想起大一的时候,我cohort里的一个男生,专业是爵士钢琴 - 就是影片中男主人公的专攻,多巧。我们当时觉得他很疯狂,交着那么贵的学费,住在全美开销最大的城市,学没有多少人再去听的爵士。我们擅自地为他的目盲感动惋惜。可我忘不了他谈到爵士时眼里的光。 我想起我大二实习的现代舞团的团长Alison和她的舞蹈演员们。他们没有一个人手头是富裕的。每一次办演出,不仅是我这个实习生,连团长都要到街上去发传单,只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他们的作品。而这样的一群人,穿梭在纽约的大大小小的排练室,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作品。在美国大选结果出来的第二天,我看到他们自发地组织了一场在联合广场的公开art installation. 在他们的脸书艺术家召集令上,他们说“No make up or high legs required, only your soul” 我忘不了她们对艺术、生活的真挚。 我想起我的踢踏舞老师。他半开玩笑地劝我们,如果你们想过得舒坦,千万不要把踢踏舞作为自己的事业,因为这赚不了任何的钱。可当我问他要是不跳踢踏舞,他想从事什么工作,他看着我的眼睛,说“I can't think of anything else that I want to do” 我想不到其他我想做的事情 我想起前男友刚决定放弃原本的专业,转去学习歌剧的时候,他在自己的主页上写下这么一句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话,"有人问我学唱歌以后没钱吃饭怎么办,我说,我没想好,那就先饿着再说吧" 我想起一次和他一起出去吃饭。餐厅里有个卖唱的歌手。他唱的并不十分的好,但是唱的很认真。前男友听得很入神。我说,我觉得自己不太敢正视这些卖艺的人们,觉得他们好可怜,用一首又一首也许没有人在听的歌去换取极微薄的收入。我也不喜欢看迪士尼的表演,是因为我总会去想,在人前欢笑、舞蹈的背后他们到底有多辛酸呢?我承认自己善意的“怜悯”、揣测也许带有些许condescending的味道。前男友听了之后认真地跟我说,不要“同情“他们,你有什么”资格“同情他们呢?这是人家所选择的职业、生活,也许回报并不多,然后at the end of the day你又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快乐的呢?他们不比我们快乐呢?他的想法充满善意,然而无疑过于理想化、naive。但我那一刻还是被感动了,而且自惭形秽。 我想起我和前男友分开的时候。已经是歌剧演员的他抱着我说,我选择的这条路太难走,我无暇顾及其他,必须全力以赴,对不起。我流着泪点头说,嗯,没关系,我懂。 Here's to the fools that dream.追梦的路是很难走的。真正实现梦想的人们少而又少。但谁又真能高高在上地说这些坚持做梦的人们是傻瓜呢? 在纯粹的梦想面前,任何善意的非善意的揣测和同情都自惭形秽。 在做梦的人们,请你们一定不要放弃。 我想起小时候的自己。最小的时候我想要成为一个舞蹈家。可惜先天软度不够,跳了十年,我放弃了。我不觉得可惜,因为身体条件确实不够。但我记得那些个在练功房挥汗如雨的日子,那些压腿压得哭哑了嗓子也仍然坚持的日子,那些在一遍又一遍的拍子、音乐中跳跃、旋转的日子,那些辗转在各地的演出场所表演的日子,那些纯粹得因为热爱而热爱的日子。 我想起我曾经想成为一个播音员。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一直在学校有自己的广播节目,也是校内外大大小小活动的主持,还代表中国去过外国访问演出,被大使接见。看着我长大的叔叔阿姨似乎都认定我将来要去电视台主持个什么节目。可我是什么时候放下了话筒的呢? 我想起稍大了些我想做一个话剧演员。我喜欢刻画一个又一个的角色,喜欢在漆黑的剧场里,我站在舞台的镁光灯下声音一直传到最后一排观众耳朵里的感觉。申请大学的时候,有几所学校我申请的都是戏剧专业,也居然被录了。可我为什么没有去呢? 我的梦在哪里呢?它们都去哪儿呢?我是什么时候把它们弄丢了呢?我要怎么把它们找回来呢?我用它们换了些什么?它们现在又是什么呢? 王尔德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我们中的一些人却在仰望星空。 我们其实都有过梦想,只是有些人变换了,有些人放弃了,而有些人一直坚持着。 你能去可怜他们,说他们不是快乐的么? 影片最后在酒吧里各自实现了梦想但早已天各一方的二人,在目光相汇的那一刻,分明是微笑着的。 I trace it all back, to that 多年之后当我回顾,我想起 Her, and the snow, and the Seine 她,那雪,那塞纳河 Smiling through it 笑对着人生种种 She said 她说 She'd do it, Again 倘若有来世,愿再从头来过 我想起立鼓掌。 我的La La Land 电影原声带乐评 《倘若有来世,愿再从头来过》 //music.douban.com/review/8223865/

 2 ) 严肃影评#26:再看《爱乐之城》——依然2016最佳

1/24/2017更新:14个奥斯卡提名,在最佳影片的争夺中持续处于领跑地位。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抱怨这部电影过誉了,但我依然认为这是2016年的最佳作品!希望大家会喜欢我的这篇影评,坚持看到最后会有彩蛋哦!喜欢的朋友求点一下“有用”帮顶一下呗 :) (不知道为什么点“喜欢”没有顶的作用…)

1/25/2017更新:我知道大家已经可以在网上找到熟肉了,但情人节上映的时候还是希望大家能进电影院去再看一遍,而且最好是跟喜欢的人一起去。毕竟大屏幕和好音效对于这部电影来说分外重要,我相信大家也会觉得这是值回票价的。至于是否需要看IMAX,因为画面比例的关系,其实普通的电影院就可以了。

---------------------------------------------------------------------------------------------------------------------------------------------
2016带走了太多人,包括凯丽•费雪和她的母亲黛比•雷诺斯

2016是一个很奇怪的年份。

世界看起来更不和平了——贯穿全年的恐怖事件让人觉得分外不安全,甚至在年关将至时还在世界各地发生着各种恐怖袭击。但回想起近几年来层出不穷的那些让人不寒而栗的悲剧,我们似乎还是可以麻痹自己,假装习以为常,保持镇定。

世界变得更分裂了——先是年初的英国脱欧,再是年底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及后续不断发出有争议性的言论。不过无论这些大事件是多么违背所谓的真善美价值观,所有的看法总有另外的一面,因此总有与我不尽相同的人享受着这些大事件的发生。况且对我们来说这些事件的影响可谓是微乎其微,因此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

世界也继续失去更多深受爱戴的伟人——从英年早逝的“王子”普林斯到体育界公认“最伟大”的穆罕穆德•阿里。但最让人伤感的莫过于在年末最后的几天内我们接连失去了星球大战的公主莱亚饰演者凯丽•费雪,以及她的母亲,那个以《雨中曲》名垂青史的黛比•雷诺斯。但死神是不会翻查日历的,每年逝去的伟人也是数不胜数,因此这或许也并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吧。

当然,可能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2016年的电影似乎也没那么好看了。在超级英雄大片和翻炒横行的2016,稀缺的成功原创作品让我感到了不少的失望。《超人大战蝙蝠侠》和《自杀小队》(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027446/)到底有多不好?我说不清楚。带着所谓政治正确的标签在年初名声大振却实则质量一般的《一个国家的诞生》跑赢在我看来上半年的最佳《瑞士军刀男》(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7984389/)以及肯定会在奥斯卡上有所收获的出色作品《海边的曼彻斯特》(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370485/),在年初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斩获最高奖,也让我觉得真心的莫名其妙。而在经历了一个近年来最烂的暑假档后,各大媒体终于迫不及待地开始讨论电影是否已死,超级英雄片是否正在毒害电影界(我的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这是一个需要分开讨论的问题,不在此展开)。

至少对我来说,2016肯定不是一个最好的年份——姑且称它为一个让人疲惫不堪的失望年份好了。

2016......真的是让人觉得疲惫不堪的年份

所以当我拖着疲惫不堪的状态进入9月份的时候,当我得知期盼已久的《爱乐之城》在威尼斯赢得满堂彩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旅行的意义在于观光,但对于我来说,这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仅仅是为了呼吸一下科罗拉多新鲜的空气(大麻味?……),以及在特柳赖德电影节抢先观看这部特立独行的电影罢了。

达米安•沙泽勒的前作《爆裂鼓手》相信影迷们再熟悉不过了。这部在我看来2014的最佳作品,虽不完美,却充满了火花和能量,甚至让人在观影后感到不自觉的亢奋。我还记得当年我先后6次进电影院跟不同的朋友去观看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了这剂会上瘾的兴奋剂一般。我大概只是需要去感受那最后20分钟的澎湃以及电影结束后观众们的热烈欢呼声吧?也正因为这样,我说走就走地去看《爱乐之城》,应该也只是希望沙泽勒能在这个羸弱的2016给我同样的那种兴奋剂般的感觉而已。

在特柳赖德上,《爱乐之城》毫无疑问地赢得了当时包括我在内所有在场观众的心,甚至在播放期间就收获两次欢呼。这部在威尼斯打响第一炮后回到美国的影片,看似反好莱坞,却又再好莱坞不过。它是那么的反好莱坞——没有任何原始素材的音乐剧在当今的大制作人手中几乎是不可能被搬上大荧幕的。谁让年轻人们都不怎么喜欢音乐剧呢,更何况就算有百老汇耳熟能详的歌曲作为铺垫的改编电影也不见得能做得多好,比如几年前的《悲惨世界》就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例子。所以编剧兼导演沙泽勒竟然能用6年的坚持把这么一部电影奉献给影迷们,实在是奇迹而又反好莱坞的一件事。但它又是一部再好莱坞不过的电影——镜头下华美的洛杉矶,俊俏得过分完美的男女主角,以及那甜美而苦涩的爱情故事,无不是好莱坞电影最让人熟悉不过的元素了。它是那么的好莱坞,以致于当那硕大而怀旧的圆体The End出现在荧幕中,当Made in Hollywood(好莱坞制作)毫不掩饰地出现在观众的眼前时,我一点都不觉得有违和感。

而这份好莱坞感,这份沙泽勒所极力营造的感觉,除了给我那期待已久、似乎在2016无法感受到的兴奋外,更多的还是一份感动。

《爱乐之城》——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

都说《爱乐之城》是对追梦人的致敬,是对洛杉矶的情书。这些对本片最直观却动人的解读,加上那绚丽华美却不失现代感的音乐剧内核,以及欠缺佳作的2016年前9个月,让我迅速爱上了这部电影(我当时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096042/),甚至认为这是明显的年度最佳。但2016年是后劲十足的——包括《月光男孩》(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159907/)以及《海边的曼彻斯特》在内的一众独立电影作品让人对电影界不至于失去信心,也让《爱乐之城》显得没有那么的完美。更让我揪心的则是经过了特柳赖德时的蜜月期后,这部电影在我脑中开始慢慢显得不那么经得起推敲了。它是那么的独特而让人喜爱,却又是那么的充满缺点——略显单薄的人物设定,尽是俗套的剧情,以及那华丽但看似缺少主旨的结尾,都让它显得那么的欠缺。当我进行年末回顾时,纵观2016我所看过的电影,它在电影技术层面上不及《月光男孩》和《小姐》般完美,在情感深度上不及《海边的曼彻斯特》般深沉。我甚至开始怀疑9月时对它那过度兴奋的反应是否仅仅是因为太久没看过好电影而失去了应有的批判性罢了。

然后,12月来了,《爱乐之城》终于开始了大范围的上映。我决定再次走进电影院,这次带上批判性的眼光去重新审视这部电影。

128分钟后,我似乎再次失去了所谓的这种评判性的眼光,失去了客观看待这部电影的冲动以及能力。于是我走出电影院,又买了一张票,再次去经历第三次128分钟的兴奋和感动。

当我再次走出电影院时,在夜半寒风中行走的我,虽然既没看过在戛纳名声大振的《托尼•厄德曼》,也没看过马丁•斯科塞斯历经二十多年等待所制作的《沉默》(已看,我的影评://movie.douban.com/review/8289410/),以及还有更多更多的2016年影片没有观看,但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却从来没有这么清晰过。

再看《爱乐之城》,它依然是我心目中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

瑞恩·高斯林和艾玛·斯通所饰演的主角情侣可谓光芒四射

都说爱容易迷糊视线,我大概也不能太客观地阐述为何我那么喜爱《爱乐之城》。

我爱《爱乐之城》,可能是因为它是一部充满灵魂,充满性格和活力,充满爱的电影。它把我多年来都无甚好感的洛杉矶拍成了如梦般的天堂——无论是把那为人诟病的堵塞交通拍成五彩缤纷的色彩炸弹,还是把毫无生气的半山幽径拍成男女主角眉来眼去的踢踏舞场,抑或是把格里菲斯天文台这种充满理性气质的地标建筑换妆成全紫色调的约会地点,都给予了我无法言喻的浪漫感觉。也正是这种浪漫感觉,让作为观众的我们能明白开场戏中的一众追梦者们当年是为何被这座城市所勾引的。

我爱《爱乐之城》,还可能是因为它那对已逝去的好莱坞的各种怀缅与致敬,以及它试图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去照应那些经典的桥段。当艾玛•斯通所饰演的米娅面试失败后垂头丧气地走入复古风的公寓累瘫在床上时,一幅硕大的英格丽•褒曼画像挂在她的床边,这当然让喜爱老好莱坞片的影迷们欢心不已了。而《卡萨布兰卡》在片中不断地被引用,除了让更多的观众明白导演沙泽勒对老好莱坞的喜爱之外,似乎还有着更深沉的含义。当然作为音乐剧,少不了的还是对一众经典的致敬——无论是以色彩斑斓的服装对沙泽勒的挚爱《瑟堡的雨伞》进行致敬,抑或是傍晚时两位主角迷人的踢踏舞对《雨中曲》的效仿,都那么地让怀旧的影迷们觉得格外舒心。

我爱《爱乐之城》,还因为它那值得一听再听的配乐。在怀旧的同时,沙泽勒没有选择强行把台词以歌唱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让歌声出现在该有的地方。这也是为什么作为音乐剧的它真正乐曲的数量却并不庞大的原因。但数量上不去,质量却不会下来。同为《爆裂鼓手》配乐的贾斯丁•赫维兹,这位沙泽勒在哈佛的同学兼挚友,谱写了一众让人难忘的旋律来打动观众的心灵,更是在随后的剧情中不断进行不同旋律的混搭。当我们意识到音乐不仅是《爱乐之城》的签名,更是述说主角们喜怒哀乐的工具时,我们也多多少少能明白为什么歌曲大多出现在电影的开端——因为米娅和塞巴斯蒂安都还处于两情相悦的甜蜜期,因为他们还置身在与现实不相符的幻境之中。但当他们的关系急转直下时,当他们回到残酷的现实时,那些悦耳的歌声也悄然离去了。只有在最后他们试图逃离现实,去幻想“如果”和“本可以”时,由之前那些动人旋律所组成的乐章才再次奏起,让观众们为他们感到甜蜜与悲伤。对于这些充满性格的配乐歌曲,就连饰演男主角的瑞恩•高斯林也说道:“我不应该再重复去听这些配乐了,但这些旋律却依然感动着我。”

当然,《爱乐之城》让我如此喜爱,还因为它有着这一对钻石般耀眼的男女主角搭配。这大概是当今荧幕上最过分美丽却又让人觉得无可厚非的情侣搭档了吧?无论是瑞恩•高斯林俊朗外表下的幽默感,还是艾玛•斯通那双大得让人不敢相信的眼睛下迷人的笑容;无论是高斯林苦练数月后那游刃有余的琴技,还是斯通完美诠释的最后那段感人的歌声;无论是他们两个在霓虹色的晚霞照耀下合拍的舞步,还是他们两个最后那让人惋惜的四目对视。这些都无不让观众们感受到这两位演员作为影星所散发出的光芒,让人不能自已地对他们所饰演的角色产生喜爱。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观看电影是为了置身于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境中。而缺少了这对应性耀眼的光芒,大概我们也很难说服自己去脱离现实,而《爱乐之城》大概也会因此逊色不少吧?应该说沙泽勒是走运的,因为他能使用这两位充满个人魅力的演员去诠释他笔下的角色。试想一下如果主角们换成最初的迈尔斯•泰勒(《爆裂鼓手》男主角)和艾玛•沃特森(《哈利波特》中的赫敏)来饰演的话电影会变成什么样,我反正是无法想象……

怀旧的导演兼编剧达米安·沙泽勒

但我最爱《爱乐之城》的原因,大概是除了对洛杉矶和追梦人的致敬之外,它还是对电影迷们的一封不折不扣的情书。当Cinemascope(一种五六十年代的老旧镜头样式)的字样随着画面的拉宽清晰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当黑白的荧幕图标渐渐被那Technicolor(一种二十到五十年代时好莱坞使用的颜色处理方法)般泛黄的颜色替代时,我作为一个纯粹的电影迷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感动。在大多数人都讨论着4K和高帧数的今日,当IMAX那锐利得没有死角的画面不断给观众们带来更真实的感觉时,我却为眼前的这幅与时代不相符的柔和画面,这幅在角落里不时能看到那不完美黑角的画面而鼓掌喝彩和无比感动。

沙泽勒是一个怀旧的人。自然而然地,他笔下的角色便也是怀旧的人。女主角米娅害怕自己的舞台剧过分怀旧而不受欢迎,但犹如是沙泽勒替身的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则跟米娅说:“怀旧才是重点啊!(如果观众们不喜欢怎么办?)去他们的!”当然,《爱乐之城》的这种怀旧还体现在它作为音乐剧的身份上了。在这个所谓IP作品横行的世代,毫无前身的原创作品要有上佳的质量可谓难度不小,而原创的音乐剧更是难上加难。但沙泽勒为了向他的最爱——法国新浪潮导演雅克•德米的音乐剧《瑟堡的雨伞》致敬,6年来不断改进《爱乐之城》的剧本,终于在《爆裂鼓手》后得到机会完成自己的心愿,把音乐剧以一种现代的形式展现在观众面前。可以说,从第一幕开始,观众们就能感受到这部音乐剧的与众不同了。它不会为自己音乐剧的身份向观众道歉,因为正如塞巴斯蒂安所说的一样,沙泽勒不在乎观众们的意见,他只是执着地想完成自己的梦想罢了。

但要不喜欢这部电影,大概是不可能的吧?从第一幕那将要成为经典的高架桥群舞长镜头(实际上是三个分开的片段在后期制作时接到一起的)开始,观众们应该不难感受到沙泽勒的野心,以及配得上这个野心的能力。贯穿影片那充满能量的镜头语言犹如电影中另一个重要的角色一般,充斥着自己的性格。它时而活泼而灵动,比如上面提到的开场片段;它时而惶恐不安,比如男女主角在餐桌上吵架后手持画面的不断抖动;它时而有条不紊地为观众们展开兴奋的幻想,比如末尾的蒙太奇。而另一个重要的角色,则是电影中光与影的使用。随着角色情绪调整的光线在制造了唯美画面的同时,更是让影片的梦幻感更上一层。它仿佛不断地告诉观众,欢迎来到这个与让人憎恨的现实所不一样的地方。

关于2016,我会记得《爱乐之城》所带给我那最纯粹的感动

这封对老电影以及影迷们的情书,大概在电影中秋季的最后一幕达到了高潮。当米娅完成最后那个动人的试镜,当塞巴斯蒂安跟她深情对视时,他们互相与对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永远会爱你的。”这像极了那句《卡萨布兰卡》中名垂千古的经典对白一般,让人回味无穷。正如七十多年前亨弗莱•鲍嘉所饰演的里克与英格丽•褒曼所饰演的伊尔莎那句标志性的道别“我们将永远拥有巴黎的回忆。”一般,塞巴斯蒂安与米娅在道别时都明白,无论他们的将来如何,他们都会有着这一段不可磨灭的La La Land回忆。

而我,也不会忘记在2016年观看《爱乐之城》时那纯粹的欢乐和感动。因为那五彩缤纷而怀旧复古的画面而欢乐,也因为那在梦想前愿意放弃所有的勇气而感动。大多数人都认为《爱乐之城》的结局是甜蜜而苦涩的——明明相爱的两人终究不能走到一起,而只能在一首歌曲的有限时间内幻想在另一个时空的他们如何快乐地生活着。但在我看来,痛并快乐着,似乎才是更好的解读方式。他们当然要为自私地追求梦想而不能相宿相栖而忍受着一辈子的痛苦了,但也正是这种自私让这两个角色更靠近生活和打动人心。或许这才是更合理的结局吧?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在翩翩起舞时是那么的动人,但在电影的其他时候却失去了那种光辉,甚至用言语批判对方的追梦是一种罪。就算是结尾的蒙太奇也不能给予他们最完美的结局——在米娅成名的同时,塞巴斯蒂安也只能在身边放弃他的梦想了。这个世界不是完美的,即便是Technicolor渲染下的《爱乐之城》也不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为了梦想有所牺牲的这个结局才是最合理,也是最深刻的。

当然,为《爱乐之城》感到快乐的除了我和众多的观众之外,必不可缺的还有沙泽勒这位天才。“电影在过去的这个世纪里被制作成反映现实的媒体,但音乐剧以感情的名义打破了这种现实性。而这,是美丽的——当你足够地为这个世界感触时,你会为之而歌唱。”沙泽勒这么说道。而有多少观众在观看《爱乐之城》后会因为被其触动而希望舞动着走出电影院,希望高声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快乐呢?

相信肯定不止我一个吧。

当我回看2016年时,我会回想到文首提到的那些让人沮丧的事件和情形,我会怀缅那些为我们带来美好回忆但不得不说再见的伟人们,我还会为那些让人失望的电影而感到厌恶。但我同样会记得,在这个全世界都承受着莫大痛苦的2016,《爱乐之城》为包括我在内的万千影迷观众们带来的那亟须的快乐。在这个传统的美好似乎与现实格格不入、似乎随时都要被更不合理的事情所取代的年份,《爱乐之城》证明了那些所谓的高新技术在充满灵魂的电影制作面前是那么的渺小。

而这,正是《爱乐之城》成为我心目中毫无疑问的2016最佳的原因。

---------------------------------------------------------------------------------------------------------------------------------------------
最后,再用一张海报来解释一下为什么这是2016年的最佳作吧!
《爱乐之城》,又名《现实大逃脱》:)

 3 ) 爱乐之城观后

年纪大了,已经多年不去影院看片。今天破例到离家最近的五棵松成龙耀莱影城的杜比影厅,去看了这部呼声很高的,真正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的电影《爱乐之城》!

我给它打四颗星。

三颗星给视听制作,给歌舞片样式的完成度。一个85年出生的年轻导演,对百年电影传统,对好莱坞歌舞类型电影如此热爱与尊重,学习、模仿、创作得堪称精良 。

第四课星,是感谢它唤起了我1986年在美国加州LA做访问学者一年的难忘记忆。片名LA LA LAND,巨大的银幕里,出色地展现了电影之城洛杉矶的许多著名景地。特别是那个放《无因的反抗》的电影院,分明是影迷和学子们周周要去的、UCLA学校边的艺术影院—NEWART。记得在那里,我补上了黑泽明、伯格曼、谷达尔等多少大师的名片经典啊;包括至今人们也很难看到的,让当时所有观众都目瞪口呆的《感官王国》、《楢山节栲》的彩色大银幕放映。

当然不能给满分,因为从哪一方面讲,这部电影都没有什么创新的光彩。可是它却获得了许多奖,在即将揭晓的奥斯卡奖中获得了最多的提名,肯定也会摘得不少小金人。

可悲啊,这个技术第一,娱乐第一的时代!

 4 ) Phd phd land

男主角高司令是刚拿到教职的小讲师,他的梦想是建立一个小研究所,保存日渐衰亡的定性研究方法,恢复摩尔和斯考切波的昔日荣光。不过因为发不出文章带不到学生也拿不到研究资助。在做完一场全部观众打瞌睡的历史社会学presentation之后,连导师也让他滚蛋。可是presentation的帅气模样却吸引了旁系PhD学生,女主角石头姐。后来与之坠入爱河。为了两人生计,高司令只能暂时放弃自己梦想,跟合作者紧跟潮流,贝叶斯机器学习调查实验各种发论文,快步小跑保住教职。

而石头姐一开始随大流,用已有数据写了paper到处投稿,屡屡被拒。后来在高司令的鼓励下自己搜集数据写了篇文章。但只能发在一个三四流刊物上,差点连版面费都付不起。在行将放弃的时候,有业界大牛偶然读到了她的论文,然后邀请她coauthor,还拿到去巴黎读博士后的机会。两人因此就分开了。

五年以后石头姐在顶级刊物发了无数文章,拿tenure后强势回归母校任教,偶尔一次机会路过高司令的小研究所,刚好看到高司令给学生讲起当年迷倒自己的那个presentation,两人相视一笑,剧终。

 5 ) 最后没舍得弹完的那一个音让人心碎。

昨天晚上去二刷,忍住了没有像第一次到最后哭的泣不成声,但是依旧感觉身体内每个细胞都被激活,晚上回家后久久不能入睡。

太多感悟,大家都看到的好和精彩就不赘述了,说几个自己很喜欢的小细节。(严重剧透)

1.





这是Mia从party筋疲力尽的退场后发现车被拖走后在街上疲惫的走着。随着Mia沿着这条背景是涂鸦墙的路向前(右)走,镜头也在不断向前(里)扩大,从一开始的多半身,慢慢拉近到半身,在慢慢拉近至整个脸部特写,这种横向和纵向同时的双重移动,让你的注意力一点点的聚焦到Mia的身上,仿佛一点点的走进了她的内心,深切的感受到了她当时心里的那种无助,失落,迷茫,难过,也就是这个时候主题曲Mia & Sebastian’s Theme 第一次响起,那种安静里带着一丝丝落寞,平静里藏着一点点忧伤的曲调吸引着Mia推开了门。

Update: 三刷更新,Mia进门之后,有一个对涂鸦墙的全景。很喜欢,仿佛是对刚刚整个心理进程的总结,也代表门外门内的分割。预示着故事即将开始。



2.


这是Mia和Sebastian第一次趁着工作休息时间约着出来散步。两个人走到这个片场外面的时候,这两个镜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一个镜头是场外面的两个人,背光,阴影,几乎看不清脸,仿佛道出了两人都还是默默无闻的追梦最底层无人关注的形象;与之对比,第二个镜头是场内的缤纷多彩,绚烂夺目;两人痴痴的望着里面,那么近又那么远。

3.

两个人听完jazz越好看电影之后分开的画面,都开始有点点依依不舍。道别之后两人向左右两个方向走去,最最喜欢的是,当两个人走的接近于镜头边缘的时候,交错的Mia先回了头,然后Sebastian在Mia转回去之后也回了头。两个人回头是站的位置,回头的时间,停留的长短都恰到好处,让这种交错的遗憾都完美的让你觉得胜过两人回头对视上千百倍。

4.


Planetarium这段真是美醉了。一个喜欢的细节是最开始两人跳舞在镜头右侧旋转和摆钟在镜头左侧旋转的交相辉映。还有一个喜欢的细节是男主拿手帕擦把手显绅士的俏皮和后来手帕起飞发现magic的呼应,不尴尬,还点缀的刚刚好。

5.

这是两人在一起后summer恋爱时光的快节奏画面的一个。就是很喜欢这个仰拍角度,层层的座椅,和车内车外的光影对比。有一种恋爱时我的整个眼里除了你谁都看不见的甜蜜,有一种恋爱时我的世界除了你谁都不重要的幸福。

6.

当Sebastian乐队巡演越来愈忙,逐渐忽略Mia的时候,当Mia可怜巴巴的给Sebastian电话留言的时候,你可能会以为电影进入了两人追求事业成功步伐不一致不欢而散的俗套,但是一场surprise意料之中又意料之外的解救了你。Mia看到惊喜面部表情的丰富变化不想过多的再表扬。喜欢这场戏,因为矛盾冲突吵架的每一句都在点子上,两个人吵架都是有着节奏的,知道Sebastian最后说出了那句最伤人的“你就是想让我什么也不是才让你感觉自我良好”,彻底trigger了无法挽回的爆发。然后马上报警器响起,一是打破了沉默,推着剧情发展,二是预示着两人的恋爱关系鸣响了警笛。Sebastian去开烤箱,镜头顺延从厨房引向餐桌,Mia伤心起身,决绝出门,然后镜头从门又绕回厨房,看见Sebastian拿出了烤糊的蛋糕(厨房-餐桌-门-厨房,整个转了一个完整的圈,空间感丰满且人物感情交替更迭,且最后道出蛋糕烤糊的结果,更是突出的彰显了原本惊喜的好意和最后的不欢而散)

7.

还有一些其他的细节,例如电影里面两个人开车多数都是向右,仿佛是追梦的勇敢之路。Mia在演出失败之后对Sebastian说她要回home home,然后是Mia在夕阳下开车回家,这个时候她是向左开的,仿佛是慢慢蜷缩了自己。

8.

Mia很多场audition,无论是衬衫还是夹克,都是穿的很锋利,突出了她求胜的心态,唯有最后一场她穿了淡蓝色的茸茸毛衣,整个人很温和温婉恬静,也表现出她逐渐看开,放松,成熟的心态。

9.

最后这一段的Epilogue重走过一生的这段有多美好不想赘述。只想说这段长达7:38的音乐是整部影片里所有音乐的集合。包含了开场的 another day of sun,还有经典的city of star。整个音乐跌宕起伏,悲伤-》欢乐-》紧张-》轻快-》振奋-》祥和-》温柔-》甜蜜-》安静-》喷涌-》温暖-》安心-》平静-》忧伤-》心碎-》碎到窒息流泪。The song has a great buildup to a terrific ending. 就如同电影一样。画面都美好的不得了,其中这个剪影觉得简直美爆了。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参透了面试官的认真,Mia的动情和Sebastian的紧张和关心。无需多言语,画面就讲述了太多。

10.

说到最后,说说我喜欢的这么多细节中最最最最喜欢的两个。第一个:当Sebastian看到Mia之后,说了那个“Welcome to SEB'S”之后坐到钢琴旁边,一直到他开始弹琴,这中间有一段很长很长的沉默,Sebastian的内心的复杂情绪,对Mia的想念,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对看着她身边早已有人相伴的酸涩,对重逢的欣慰,对我们都坚持了梦想的但是却没能一起坚持的幸福和遗憾,那段很长很长的沉默却长的恰到好处,感觉少一秒都不能这么淋漓尽致的体验所有这些一切奔涌的情感的交织,感觉多一秒就会太满会破坏了这种意境。在你觉得心已经到嗓子眼快要窒息的时候,熟悉的甜蜜且悲伤的钢琴声响起。第二个:这段音乐的最后,当我们从梦幻走回现实,当镜头又退回到舞台上的Sebastian,当钢琴声又逐渐变慢,那种复杂情绪的纠结又再一次将你吞噬。但我想说的都不是这些。我想说的是,最后的最后,Sebastian其实是有一个音符没有弹完的。第一次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我反复听着段听了好多遍,就发现少一个音,我一开始以为是原声带录的失误,作为一个强迫症,每次听到最后都很难受,感觉少了点什么。直到昨晚去二刷,才发现电影里面,就是没有弹最后一个音。那个时候我才明白,这就是最细节的表达。或者你可以理解为Sebastian到最后已难过的谈不下去,但我更愿意理解为Sebastian根本不想把它弹完,就仿佛心里还执着的觉得我们之间还有些什么故事没有结束,他舍不得把它弹完。在众人都以为弹完了鼓掌的时候,我相信Mia是能都懂得Sebastian的这种用意的。


最后的最后说一点自己的感受,这部片子已经成为我的最爱,没有之一了。我第一次看电影的时候,看到一半的时候,感觉脸僵了,才意识到从开场就一直不由自主下意识的在微笑。好多次热血沸腾,禁不住的想怎么可以拍的这么好,这么这么多的细节。镜头、色彩、音乐、舞蹈、节奏。满足了我对电影的所有期待和幻想。希望能去三刷。相信还会有新的惊喜发现。努力努力努力的想记住每一个画面。最后的最后,我有一个梦想,希望在四十五岁之前找到一个对的人一起学习、练习、表演电影里面男女主所有的舞蹈。

 6 ) 编剧太坏了,给女主埋了瓶绿茶你们都没看出来?

想不通,这样一部埋汰文艺青年尤其是文艺女青年的电影,还真有人看得稀里哗啦的。请问各位妹纸,你们真的看懂了么?对比男主角剧中的男主塞巴斯蒂安,剧中很多的细节都透露出这俩人根本不是一路人,尤其女主米娅,就是个大写的绿茶啊!

1.开场,男女主角在拥堵路上的偶遇。男主开的是一辆美产老爷敞篷车,车载的音响还是磁带,男主不停地在倒带。而女主开的是一辆日产丰田。通过开什么车这个细节,编剧想透露的信息是男主是一个具有强烈浪漫主义情怀的文艺青年,而女主则是一位实用主义者。注意,在很多美国电影中,开日本车,尤其是满大街的那种便宜货,是被誉为不具有“美国精神”的败类,象征着只求实用而不讲情怀和立场。所以,在后面的一场戏中,米娅让塞巴帮她去泊车处拿车钥匙,有个细节就是塞巴说“好多丰田钥匙,不知道哪个是你的。”与之相比,塞巴开的敞篷车则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象征着塞巴的性格:保守、坚持、情怀。所以仅通过汽车这个细节,编剧就向观众释放一个信息,男主和女主不是一路人,一个是梦想家,而另一个是实用主义者。

2.说道女主的实用主义,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女主第一次试镜失败回到出租屋的时候,大家看到这是一个合租屋。选择合租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便宜,因为女主没名也没钱。但请大家注意,同样没钱没名的男主塞巴,却是一个人居住。什么样的人即便手头拮据也要一个人住?很多人不是因为不合群,而是因为他们看重空间的独立性,这是内心执着的一种外化表现。而女主则不同,她非但跟人合租,而且还在没有跟室友打招呼的情况下借穿了她的蓝色礼服,就是四个女生去party路上跳舞穿的那件。相比之下,塞巴连一把别人送他、具有意义的木椅都不让人轻易坐,最后还供在自己的酒吧里。这里也体现出了两个人性格和价值取向的迥然。

3.还有一个细节,就是当米娅勾搭塞巴的时候,其实米娅是有男朋友的。就是那个有个土豪哥哥空降一起陪吃饭的格雷,最后米娅为了和塞巴看电影撇下一桌子人跑了。明明有个高富帅的男朋友,还跑去勾搭塞巴这样的男文青,只能奉上一个字——作。其实现实中,很多女的在年轻的时候都喜欢作。觉得身边的男朋友条件也还好,但就是无趣、没共同语言。于是,当突然出现一个魅力满满的文艺青年或大叔的时候,就立马春心爆棚,感觉自己不作一把爱情不够浓烈,青春太过苍白。但这样的女生爱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她们未曾经历过的一种体验罢了。说白了,米娅是觉得塞巴这样的男生有趣,没试过,于是那种强烈的新鲜感和占有欲支配者着她要和塞巴来一把!可怜的塞巴。。。

4.塞巴起床,听见米娅和妈妈打电话,说塞巴目前还没有稳定收入之类巴拉巴拉。我在这不禁要问,确信米娅不是故意让塞巴听到的?因为效果很好,受到刺激的塞巴傻傻地去加入原本不想加入的乐队。为了赚钱,为了稳定的收入,为了让未来的丈母娘放心。哦,可怜的塞巴……然而,真当乐队的演出获得成功,在台上的塞巴引得一群迷妹狂呼的时候,台下的米娅却黯然神伤。为啥?或是因为米娅觉得塞巴如果先自己成功,两人都是穷逼的平等关系就被打破,所以米娅才会因为不自信而带来的不确定感去伤心。终于,米娅找了个“没时间陪我”的理由和塞巴大闹一场。人家有时间的时候你嫌人家没钱。人家去赚钱,你又嫌人家没时间。请问这不是作是啥?临走还不忘给人扣了个“你忘了你的梦想嘛”的大帽子。

5.最后,在塞巴的极力劝说下,米娅才抓住了最后的机会,飞往巴黎。五年后,米娅功成名就,生活中再没有一丝塞巴的影子,俨然过着豪门贵妇的生活。而在塞巴的生活中,米娅却一直存在。包括当初米娅给他设计的酒吧logo,包括每天路过的街角墙上米娅的巨幅海报,包括看见台下的米娅,于无言中弹起那首两人相遇时的旋律……而此刻的米娅,在曲终后,起身对老公说“我们走吧。”赶紧走,走得越快越好。

所以,米娅喜欢塞巴,是因为在她人生最低谷的时候,遇见了一个和自己命运相似却又充满趣味的男人。
塞巴爱上米娅,则是因为同样的命运中,遇到了一个能够理解自己梦想的女人。只是,塞巴从没想过,其实米娅从一开始就没有喜欢过爵士乐。
塞巴单纯地以为遇到了真爱。其实自己只是一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被一个人需要的人而已。

文青们,都醒醒吧!尤其是男文青们,还不赶紧找份有稳定收入的工作赚钱。瞅瞅那些唱民谣的,最后有几个过得好的~~再见!

 7 ) 我们歌唱爱情,也终将独自远行

(文/杨时旸)

“可是,这太怀旧了。”“就是因为它太怀旧了啊。”处于热恋中的米娅把自己写的剧本分享给男友塞巴斯蒂安。她不太自信,急需鼓励,但也害怕言不由衷鼓励会鼓动着自己更加不切实际,但塞巴斯蒂安真的喜欢那剧本中散发着的迷人的怀旧气息。有关怀旧的这两句对话几乎就是85后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借着男女主角的口说出了自己的心绪。

是的,《爱乐之城》是一部“太怀旧”的电影,显得和这个时代大银幕上溢出的塑料感的流光溢彩格格不入。达米安·沙泽勒像个坚定的反潮流者,怀揣着一颗与生俱来的老灵魂,固执地把一个当代故事涂抹上做旧的色彩。从开场那段在拥堵的高架桥上的歌舞开始,这一点就已经显露无疑。其实,不只是色彩和韵味,《爱乐之城》中的一切都是“怀旧的”——爱情、梦想、失落与遗憾,这些主题又有哪个没有泛着复古的光泽呢?换句话说,这部电影有着有趣的“分裂”,它有着与众不同的、夸张的外部形式——大规模的歌舞和那些烘托感情的超现实拼接,而与此同时,它故事中的一切又都如此古典。

客观地讲,无论是出演塞巴斯蒂安的高司令还是饰演米娅的石头姐,他们的舞姿也不过尔尔,并不花哨和讨巧,但就是有一种特别贴合主题的、恰如其分的笨拙。这个故事书写了爱情最经典的样貌:二人识于低微,相互扶持,坚信未来终会闪耀。沦落于饭店弹奏圣诞歌的塞巴斯蒂安梦想恢复爵士乐的伟大传统,屈居于咖啡馆做服务员的米娅坚信戏剧的独特力量,但现实却有着不动声色的强硬和残忍,他们各自偶遇机会,也曾短暂迷失,后来在某个岔路失去了彼此,又在多年后重逢,但也只能相视一笑。你看,还有什么比这更古典的都市爱情故事吗?所以,北上广的年轻人们对于这部电影心有戚戚,并不令人意外,一对儿奔赴大城市实现梦想的年轻人,在各种阻挠中,奋力抓住彼此。那对恋人又是多少人的镜像呢?

贫困中的热恋,分手后的成功,梦想的通路与歧途,人生的一切不可知与不可得。《爱乐之城》中呈现了爱情在普遍意义上的一切甜蜜与哀愁。从某个角度看,它像是歌舞版的《Begin Again》,又像是《爱在……》三部曲中的男女主角错失了彼此后的续集,他们的爱情突然而至,降临如电光火石,最终到了岔路的路口,二人也同样不知所措,顺水推舟,各自漂流。他们坐在山顶的长椅上,米娅问,“我们到哪了?”塞巴斯蒂安顾左右言它地说了个地名,米娅说,“我是说我们之间走到哪了?”是啊,这几乎是每一对恋人的终极命题。你总要有个说法,要么更进一步,要么各自撤退。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都处在了一种小心翼翼维系平衡,但故意躲避抉择的状态中。那种状态不可能永恒,但就是那种微妙的不可知让所有人迷醉。或许,这种感觉才是热恋吧,摇晃、刺激、一切都有可能,而一切也都会在瞬间熄灭。

《爱乐之城》的有趣之处在于,它不只呈现了某种炽热,还呈现了爱情中的吊诡。塞巴斯蒂安的老友在他落魄时来找他,让他加入自己的乐队,有着不错的薪水,大公司的资源,全国的巡演以及各大杂志的封面,只是,那音乐有点别扭,部分满足自己,部分服务他人,按照塞巴斯蒂安以往的性格,他或许会不屑地拒绝,但彼时,他已经反抗得太久,即便他再格格不入,即便他再有着“原教旨主义”的爵士梦,但他也会被润物无声的现实感染和融化掉一角。他接下了那份工作,逐渐沉溺于掌声和商业回报。他觉得自己的选择会讨女友米娅的欢心,至少这些物质基础会让二人的关系更加稳定,但在米娅心里,对方的行为或许正在流于平庸,那些时髦的电子音乐正在默默地腐蚀这个男人曾经坚固又伟大的梦想,现在,坐在自己面前,讨论着巡演和收益的塞巴斯蒂安,不过正在成为一个操持着钢琴的业务员,开始认可平庸,甚至享受平庸。有时,爱情就是如此不可言说,有些人注定只能彼此牵手走过荆棘,有些人只能共同享受坦途,当你觉得为了讨好对方,试图改变自己,有时却正在走向反面。

《爱乐之城》呈现了爱情和梦想,但其实并没有声嘶力竭地歌颂爱情与梦想,它写它们的光彩,也写它们的无奈,那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也有命中注定的分离。所以,你眼见着爱情即将成全,梦想即将成功,但导演就倾覆了一锅鸡汤。米娅和另一个男人在一起甜蜜的生活,成为耀眼的明星,塞巴斯蒂安有了自己的爵士俱乐部,面对人头攒动的观众,他无需再去用那些时髦的音符迎合大众。你说,这一切是人们努力奔赴的结果,还是命运中不可捉摸的定夺?他们就是无法在一起实现这一切,圆满终是梦幻。

出生于1985年的导演达米安·沙泽勒对于音乐题材有着近乎偏执的热爱,无论是上一部备受关注的《爆裂鼓手》还是这次的《爱乐之城》,其中的主人公都像他自己一样执着又疯狂。而他也不只会书写癫狂,他会在不经意间给你柔软的一击。米娅曾经随口说了一嘴,自己的老家在一座图书馆的前面,在他门分手许久之后,一个导演的选角电话打到了塞巴斯蒂安的手机上,他凭借着那句话的印象,找到了米娅的家。爱情意味着,有些事,你偶然提起,我却永远记得。

这部电影的原名是《La La land》,这个词汇很难准确的翻译,它是洛杉矶的昵称,也是俚语中迷醉和白日梦的意思。米娅和塞巴斯蒂安多年后的重逢,他们相视一笑的告别和那段音乐中对二人感情的回溯与幻想,这一切,在如今看来就像个泡沫与幻梦。啦啦啦,我们唱过,然后淡忘。

 短评

不过是一个很俗套的故事。复古还真的一点都没看出来,把洛杉矶拍得像instagram旅游号,高司令从头到尾一副刚睡醒的样子,和那些经典音乐剧电影比起来缺少太多质感。现在连卖给少女的春药都是那么的廉价。

7分钟前
  • 奇奇弟弟
  • 还行

本年度最被高估的片子就是La La Land了 一个八五后导演的野心之作 可惜阅历不足 剧本各种尴尬俗套 各种故作姿态 浪费了两个优秀演员的表演

11分钟前
  • paul屋
  • 还行

最动人的永远是梦想和爱情。但我们没有在一起,这就是现实。

14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二刷。又悲傷又溫暖,藝術互相影響生命。最後一幕用一場夢、一場電影彌補愛情的遺憾尤為動人,二人因對藝術的喜好相識相知,互相影響、鼓勵、成就彼此的夢想,感情雖沒有開花結果,卻在各自生命留下不可抹滅之印記。哭著離場。

18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力荐

各自梦想实现之时,发现梦想似乎不那么重要了。假如可以重来,我会在第一次见面时吻你,推掉工作来看你的第一次表演,随你搬到巴黎去,巴黎也有好的爵士乐,在把孩子丢给保姆的夜晚,开车带你去吃饭,然后一起走进酒吧,听别人弹奏我曾经做梦都想弹奏的曲子。可惜,现实中没有如果,但电影和想象里有!

19分钟前
  • L'automne
  • 力荐

预告片里说得没错,已经没有人在拍这样的电影了。即使不是年代戏,手法和色彩运用也极具年代感。满足了外人对这座城的一切幻想,又为身在洛杉矶的人拍出了这座城会让你遍体鳞伤的事实。他是真的很爱洛杉矶。 在洛杉矶看La La Land真的是太奇妙的体验。很特殊的感情。

21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这部电影有多好呢?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二十年后的一个傍晚,你开着车(或者车载着你)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扬声器里开始放起这首电影里的旋律,听到第一个音符的一瞬间,所有的情绪全都涌上来,就好像二十年前的那个夜晚你第一次听到它们的时候那样。

24分钟前
  • C.W
  • 力荐

我们在穷困潦倒时爱得一塌糊涂,却无法在各自功成名就时手拉手出门散步。

25分钟前
  • Safina_
  • 力荐

同比《纽约,纽约》类比《艺术家》,返璞归真用音乐、歌舞片形式讲述一个通俗化爱情故事,主要技法登峰造极。串联影史不同音乐、歌舞类型分支(米高梅、金姐弗雷德、大爵士、雅克德米及当代乐队片、演唱会电影)在不同段落相映成趣,既是传承又带出类型演变,复古又革新,且能升华爱情主题,内外兼修。

2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年度十佳!最后在情字上找到了一个引人共鸣的点,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追逐梦想的旅程,在某个时间点上,一个人遇到一个人,他们一起成长,相互鼓励,有美好,有痛苦,有成长,有遗憾,这就是人生。导演非常成熟老道,不仅有野心,也有足够的才华,歌舞元素几乎就是整个歌舞片的发展史,适合迷影爱好者。

3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感情戏想到的是《阿黛尔的生活》,更猛的是那段“回忆杀”,直接串到《泰坦尼克号》片尾重逢,《艺术家》式对经典的致敬天衣无缝。用音乐和歌舞串起所有往事,假如…或许…可能…梦想与现实冲突的拉城,却让心灵相契的人拥有最美的回忆。2016年度最佳!

3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分开以后,生活中我们未必会再相遇了,但在记忆里,我们都还很年轻,我们坐拥无限可能,敢说爱,敢说永远。其实啊,有过,才是永远。谢谢你啊,把我变成了更好的人。祝我们各自幸福。

39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验证了语文老师的话:只要开头结尾精彩,中间无所谓。

40分钟前
  • 寇国威
  • 还行

今年最浪漫唯美的爱情电影,很多段落让人有重温“雨中曲”的感觉。是爱乐之城,也是星光之城,还是梦想和现实缘起缘灭的地方。事实证明有个好的结尾多么重要,它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叙事一步登天!多一星给石头,明年奥斯卡影后坚决站定你~

4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你可以无限接近电影,当演员,写剧本,挨着英格丽·褒曼的照片睡觉,在《卡萨布兰卡》的阳台外上班,但生活永远不会成为电影。梦醒时分你看着与你共浴亦真亦幻的泡影中人,转头,微笑,离开,这或许是人生最像电影的一刻。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最后两人一吻上,眼泪就完全止不住,最后一直是痛哭。那段蒙太奇展示的就是电影的魔力啊!生活给不了的,电影可以给你,是那么浪漫、那么神奇的情感再现,最佳的电影造梦时刻。而至于理想、爱情、迷影、歌舞片、怀旧等等其他元素和小技巧反而可以放在之后了。最感慨的仍是电影的魅力,做一场电影梦吧!

4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十年前一部恋恋笔记本,十年后一部爱乐之城。说的都是错失的梦想和爱情,演的都是浪漫的不着调男文青和性格张扬又复古风格的美国小妞。今夜愿你们都与爱人共舞,永浴浩瀚星河。

49分钟前
  • 枫小莫
  • 力荐

前一个半小时都在出戏 从5 years later之后才有点感觉 觉得想找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画风失败 想找伍迪艾伦的文艺失败 想找宝莱坞电影一言不合就歌舞失败 唯独成功是最后的平行世界桥段 算是能赚观众一点同理心

51分钟前
  • Mo
  • 还行

看這部片會想起的那個人,一定是忘不了的

53分钟前
  • Noe
  • 力荐

我们那些曾经错过的美好人生啊……

54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