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

剧情片大陆2011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  倪妮  张歆怡  黄天元  韩熙庭  张逗逗  佟大为  曹可凡  渡部笃郎  黄海波  窦骁  聂远  高虎  秦昊  李玥敏  白雪  袁杨纯子  孙佳  朱良奇  小林成男  山中崇  保罗·施耐德  李纯  顾璇  周梦乔  周羽  邓莉  苏小妹  钱柳吟  叶清源  戴瑶君  沈俊然  李楚楚  金子欣  李瑞琦  谷艺璇  许佳丽  张照怡  王靖雯  谭逸敏  赵伊聪  来喜  奇道  王超北  王羽铮  李飞  王聪  项斌  郭晓明  涩谷天马  梶冈润一  

导演:张艺谋

 剧照

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2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3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4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5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6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3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4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5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6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7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8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19金陵十三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1 20:23

详细剧情

  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战火中,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众多中国军民被困城中。一支十数人的国军德械教导队余部在长官李教官(佟大为 饰)指挥下,从日军手中救出了一批教会学校女学生,而李教官等人,至此丧失了出城的机会。幸免于难的书娟(张歆怡 饰)等学生返回文彻斯特教堂,随她们一 起来到的,还有受雇远道至此收敛神父遗体的美国人约翰·米勒(克里斯蒂安·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此时的南京城中,逃难的人们蜂拥进安全区和教堂寻找庇护,十四名风尘女子强行进入教堂避难,其中精通英语的玉墨(倪妮 饰)希望借助约翰的身份为一行人提供更多保护。教堂的墙壁,并不能阻挡日军的铁蹄,教堂内的人们,将面临孰生孰死的选择……

 长篇影评

 1 ) 道德观挟持生命

这是极少数我在电影院看到最后,不想把字幕看完就离开的电影。事实上,当《秦淮景》响起来,一排女的穿得花枝招展并排走出的时候,就已经到达我忍耐度的极限。这样的并排行步,只应该出现在《唐伯虎点秋香》四大才子出场的时候吧。

西方心理学有一道考验人性的题目。6个小孩在铁道上玩,5个在主道上,1个在岔道上,这时火车来了。扳道工是否应该把火车引向岔道,用1个无辜孩子的生命,换取另外5个孩子的幸存?1个和5个,选择似乎显而易见,但这个两难选择的实质在于,我们是否可以扮演上帝,去判断生命间的孰轻孰重。即使面对5条生命,1条生命的价值也是不容质疑的。

而我们的电影告诉我们,12个纯洁少女在主道上,12个风尘女子在岔道上,把火车引向岔道,是多么的可歌可泣。

对此我只想骂娘,去你的壮怀激烈,去你的贞节牌坊,去你的假仁假义。

有人说,妓女们是自愿的。真的每个都是自愿的吗?即使回到电影本身的文本,也并不是她们中的每一个都表了态的。玉墨首先提出了一个崇高的道德命题,数千年我们都被人看不起,今天我们也壮烈一回。好姐妹随身应和,头牌们都表了态,剩下的小姐妹即使心有不甘,也无法说不了,否则就显得自己道德上落后。于是,12个人的生命被少数人决定了。

这是我最为痛恨儒文化的地方,以道德为幌子,一件事情一旦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别人做了,我就不能不做,即便是牺牲生命这样的事情。否则,即使苟活也只能为世人所唾弃。

更何况,在真实中,这样的提议也许根本不是玉墨们自己主动提出,而是被群体所挟持的。假如教堂里不只学生和妓女,而多出了伤心的妈妈,忧愤的老师,乃至擅于鼓动的领袖,不难想象会有某种来自外界的请求被施加给玉墨们,这种请求会故意做出十分为难的样子,但分明又会被表达的很清楚,并被群体的力量渲染的高尚无比。但这其实是一种伪崇高,因为做了是崇高,不做并不是平凡,而是遭人鄙夷。于是玉墨们只能被赶鸭子上架,没有选择。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是失意时拿弱者抒发壮怀激烈的虚伪。“牺牲你们,救救孩子”,这是危难时牺牲别人拯救自己利益的虚伪。

而这帮孩子哪里纯洁,她们分明知道去了会面临什么。可是妓女们一说替她们去,便欲拒还迎的接受了。故作天真的问牧师,日军会强奸她们么?这样就可以使她们良心获得安宁。叫一声姐姐,就欣然接受对方生命的馈赠。如果你们认为妓女可以全身而退,那个和你们一样纯洁的小男孩呢?他分明是去赴死的啊。

写到这儿,我倒没那么讨厌张艺谋了,尽管他拍出了一部让我很讨厌的电影,而讨厌的原因,在于他讲述了这个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大全故事的同时,没有忘了把所有丑恶,虚伪和不堪都点缀到各个细节当中。

“这儿没地方了,去别的地方躲”

”我看就怪你爸,不是你爸她就不会死“

“怪不得没船,原来你爸是汉奸”

“当兵的,不打日本人,就知道往地窖躲”

“我不知道她们后来怎么样,也不知道她们的名字”

....

一个大难当头,不知道真正彼此关怀,只会彼此责难以显示自己壮怀激烈的民族,也许还会重蹈覆辙吧。但愿不要发生。

最后想说,张艺谋啊张艺谋,你还是难以摆脱低劣的审美观。如果你这部电影里少些丰乳肥臀旗袍摇曳的镜头,也许若干年后,这部电影会重新被发现,成为一部伟大的电影。

 2 ) 原谅张艺谋吧,他尽力了,也不过如此。

零点的北京没有预想的冷。我第一个冲出《金陵十三钗》散场的人流,身上留着影院的余热,围脖拿在手上,双手伸在风里舒展一下身体,并不感觉冷。
所以我想那年的南京也没有冷到在逃命时还要带着围脖。

张艺谋一定在试图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命还重要。比如逃命时带着的围脖、花衣服、箱子,比如冒险去取的琴弦、耳坠和猫。
我想象中的张艺谋,眼中含着热泪和暧昧,对着他的摄影机说:
“亲,我不会丢下你一个,永远不会。
这是我们的约定,一生、一世、一辈子的约定。
我会守护你,机机。”

这部反逻辑大作从第一秒就开始挑战你的智商,我不是指第一个镜头那群逃跑的孩子居然都戴着围巾,我是指第一行字幕,当Christian Bale的名字出现在大屏幕上,后面居然赤果果地加了一个括号“美国”。
如果你见过任何一部外国电影的演员表要在演员后面标出国籍的话,少抽大麻,您产生幻觉了。
所以说,这电影的土鳖的气质从电影第一秒就生根了。

红高粱发家的张艺谋从英雄开始花了十年逃避身上的土鳖气质,可是人生就是这样,环境和岁月烙下的土气张艺谋你个生长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的中国导演摆脱不了。
从《英雄》开始到《三枪》,张艺谋的叙述能力逐渐跌到谷底,然后从去年的《山楂树》开始到今年的《金陵》,丫总算是反弹了一下。
现在他很努力地要讲好一个故事,很多人也认为这次他终于讲圆了一个故事。我只能说这些人对故事的要求太低了。

因为这部电影体现出张艺谋的根基不深,或者说深深地歪了。把几个故事通篇串联起来、逻辑没太多硬伤、叙事基本完整,这些他很努力在做在学,但可惜还未达标。和大多数近年受到好评的国产电影一样,《金陵》有几处零散的亮点体现出导演的才气或学习能力,但支撑起整部电影的逻辑和细节经不起推敲。不,不用推敲,显眼如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像。
比如拿兄弟冲锋炸坦克……我真不理解这个显示我国军人之壮烈的慢镜头还有什么逻辑可言。你们不是跟楼上呆着吗?反正都是要死,您能从楼上跳下去“空袭”坦克吗?非迎着炮火从正面冲,张指导是在侮辱国军智商吧,黑国军也不带这样儿的。
于是炮声响了,枪声响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冲过去炸坦克的兄弟们牺牲了……哎?我记着佟大为那副手开打前说队伍只剩十几人了吧?这打到炸完坦克好像已经倒了十几个弟兄了吧?这怎么两边楼上还十多个弟兄眼含热泪呢?果然土鳖吧,小学都没毕业。当然,张艺谋也可能曾师从于我们学校那位37=2*18教授。
再次见到佟大为的时候,他的兄弟们都不见了,尽管上次我们见到他时还剩好几个活着的。然后他居然背着一个小孩,再然后他居然说这个小孩是“我们”从路上救的。最简单的解释是佟大为有多重人格,否则就他一个活下来的人自称“我们”,只能再次说明张艺谋“语死早”(语文老师死得早)。
之后天亮了,女人叽叽喳喳打起来了,玻璃被斜向下的射入的子弹打穿了,小女孩被穿脖秒杀了,然后Bale同学开窗一望,正好看见日本人打开院门冲进来。这个细节说明,日本人发明了一冲可以打穿厚厚院墙的武器,而且从一楼的高度让子弹从正常人的身高开始发射,斜向下打入不知是一楼还是二楼的玻璃,射到正常人的身高的位置。或者张艺谋要说了,日本人只是在墙外斜向上鸣枪示威,子弹呈抛物线下落时恰巧击碎玻璃并打进女孩脖子……也难怪,小学没毕业是学不到物理的。这样吧,罚玩《愤怒的小鸟》300遍!
然后鬼子来了,女人逃了,女孩险些被凌辱了,一个臭流氓突然从此变成了巨靠谱的人宛如穿上Batman suit的Bruce Wayne。然后女人们在地窖里无奈、焦急而愧疚,一只猫也不知什么时候冒了出来并让人一眼看出老子以后一定要闹出点麻烦来。然后枪又响了,亮点来了,狙击手兼救世主佟大为出马了。如同之前那张战役里打倒电线杆来砸坦克的场景出现了,狙击手打爆地上的手雷来杀伤对方士兵。这里体现出张艺谋的学习能力,因为这些镜头最常见于那些动作电脑游戏里:打爆敌人路过的油气罐炸敌人、打掉敌人正在过的铁索桥让敌人摔下去,当然,还有一个个人英雄主义的主角一人单挑一群荷枪实弹的敌人。
最后濒死的佟大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布下了那个逻辑上根本讲不通的陷阱——不知道他一个人怎么能跟身上带那么多甚至能炸垮楼的手雷,也不知道他跟敌人交战的时候怎么可能有时间布置那个陷阱,更不知道他的陷阱为什么只有他被从楼上打掉到楼下才能抻到引信……万一他没被从楼上打下去呢?这一切张艺谋都解释不清楚,于是丫只能用慢镜拍爆炸开的楼、给炸飞的物品中加一些没意义的花花绿绿的东西只为增加镜头的美感、用分镜拍小女孩遥望着战场的脸。
啊,脏兮兮的小女孩的脸,短头发,睁着大眼睛。这是张艺谋的经典镜头,这部电影里也出现了好几次。这是张艺谋比较擅长拍出感觉的一个镜头。小女孩暗示着脆弱、脏兮兮的脸暗示着战乱、短头发代表年轻、大眼睛充斥迷茫与无助。《英雄》以前的张艺谋电影里有很多类似镜头,当然别的电影里也有类似镜头。

类似镜头,这是除了脆弱的逻辑之外另一点体现出土鳖气质的地方。这部电影有太多的镜头让人似曾相识。旗袍女子扭屁股走远、妓女脱衣时解扣、裹胸的分镜(这部分我身后的男观众居然赞叹“嘿,这细节!”请您去看AV吧,这种细节更多更细。)、临死时“打雷了下雨了赶紧收庄稼”这种被重复过一万遍的台词……哦,当然还有永远属于“南京片”或者更进一步“抗战片”的派系划分:一个爱国的壮烈牺牲的中国男人、一个友好的靠国籍救人的外国男人、一个坚强的中国女人、一群如狼似虎的日本兵、一小撮“有良知”却改变不了什么的日本兵以及一个戴眼镜有苦衷投靠日本当汉奸的中年胖子……一看电影里莫名其妙蹦出只猫我就知道它肯定要暴露某个妓女;一看冒出个戴日本袖标的白胖子我就知道丫是个有苦衷的汉奸;一看John给玉墨化妆我就知道这俩要上床。传说张艺谋那帮导演大学期间一天三部电影狂看,现在看来,那种做法的结果是张艺谋(包括绝大多数中国导演)对很多拍摄套路很熟悉,真正拍起电影来能迅速从脑海里摘取一大堆镜头和剧情设定,也有迅速吸收、学习新电影手法的能力,但属于自己的原创性东西太少。这样拍出来的作品也太套路化、太predictable。
这和为了高考写好作文背三十篇样文是一个道理。这样永远出不了有灵魂的作品。
当然,张艺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或多或少还有一点半点的原创性。稍后再表。
过于直白的对白也让张艺谋流露出高考作文般的功底。在豆瓣看《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简评的时候,有人引用到:“本质上是在探讨自身的隐私和嗜好能在多大程度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之中…………如何在含蓄与直白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问题。”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内心的认知,即“自身的隐私和嗜好”,然而作品的受众是大家。能让大家理解和欣赏的程度便是“能在多大程度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之中”的问题。也就是说,作品的表现力“如何在含蓄与直白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问题。”
《金陵》的对白大多流于直白,然而某些剧情又过于模糊。
比如张艺谋试图说明女孩和妓女两派是如何接纳对方的。在日本兵打死女孩之后,有几个妓女对女孩说了些抱歉的话,但当时的气氛真的是不言而喻的,即便她们口头不道歉观众也知道她们心里是愧疚的。把那些道歉都删掉只留下最后玉墨的“谢谢”,感觉更好。
后来妓女们帮了女孩们什么事,类似的场景,女孩们表情很到位,很感激地看着妓女们。这时候台词来了一句:“看来这些妓女们也没那么坏。”……多余了,看她们表情就已经知道她们怎么想了。
可以说张艺谋在努力地把故事讲通顺,所以有些台词有些话宁可说透也不愿模糊了。
可是我怎么就没看懂玉墨和John是怎么好上的呢?中间唯一有些转折两人关系的感情戏是玉墨跟John讲了一点小时候的故事。
这就能让玉墨是喜欢上John?感情叙述得不够充分。
还有让妓女们替女孩参加表演,女孩们逃跑这个计划,貌似直到第二天给男孩打扮时才说。我以为妓女们还有回来的可能,因为我不知道卡车居然修好了,这也没交代清楚。
不可否认《金陵》还是有不少亮点。首先它体现了张艺谋时不时能出彩一下的取材角度,避开了《南京,南京》那般过于宏大的背景,集中在特殊的女性群体:学生和鸡。南京大屠杀的特殊历史背景、老外帅哥、妓女、小女孩,这背景设定想不擦出火花都难。张艺谋拼凑元素方面是高手,从奥运开幕式就能看出来。至于故事本身嘛,他套用一些套路简单串联一下就能看。类似的比如说《山楂树》,美丽的乡下、绝症高帅富、漂亮大姑娘,想不出催泪故事都难。
我们知道张艺谋这个年龄的成功中国人大多在受教育阶段没受太多西方影响,整体比较乡土化,比知识比见识是比不过他们的后辈的,可是经历过那个斗争的年代,人很皮实、很灵活、很有小聪明。张艺谋、冯小刚之流的小聪明就在于善于学习。从早些时候开始引入床戏,到这部电影的一些似曾相识的分镜和情节,比如剪刀从画面左侧剪到右侧之类、美女挑逗帅哥、上述的仿电脑游戏的情节,还有如印度电影一般插入一段完整的歌舞《秦淮景》。
至于专属张艺谋的风格,也就是我之前说的张艺谋或多或少的原创性,就是他的摄影。不愧是摄影出身的导演,就算烂如《三枪》的片子,丫也能拍到几张很美的风景。这部也不例外。有一秒的画面是绿水边的破戏楼,还有之前提到的脏兮兮小女孩的眼神,都是张艺谋摄影的美。但这种总共不超过20秒的“风格”……没有也罢。
最后的大亮点是整部电影的气场。不是气质,气质很土鳖,有种《爱情买卖》的风骚。也不是节奏,节奏感很一般。气场,整部影片弥散的那种压抑、绝望与无奈的气场。有人说看完憋的慌,感情很压抑却缺乏高潮来宣泄。确实没高潮,老谋子不知道怎么高潮,只懂前戏。因为这种压抑感不是他的剧情带来的,剧情根本烂得一塌糊涂经不起推敲,压抑感如前所述,来自题材、来自背景设定。讲南京大屠杀中的女人就不可能拍不出情感压抑的电影来。可是剧情漏洞百出,你怎么要求他高潮?举个俗例子形容这电影。好比一高帅富来跟你做爱,你乍一看巨有性欲,可是丫连前戏都搞不好,你看着丫长那么帅,可满腔性欲就是得不到发泄。这片子实在拍得阳痿,没加“太”字是因为不如《山楂树》阳痿。所以很多人看完这片子觉得不错,但总归缺点什么。对,阳痿的男人就算再性感,能满足你么?
啊,说到sex,John和玉墨最后干得那一炮实在是又一个神逻辑之处。当时大家都排队等你化妆呢,你倒好,跟人家搞上了。更逗的是,他俩搞完之后大家都没问:“哎,怎么那么慢?我们等这么半天。”我觉得只有可能John是个快枪手,张艺谋在这里再次腹黑了。
总之,然而,终究,张指导是尽力了,尽力排出了一部算是自《英雄》以来他个人最能看的一部电影。
如果有人说这是这几年来最好看的国产电影的话,《十月围城》、《武侠》、《那些年》,无数好电影,包括同题材的《南京,南京》,
都瞎了。

PS:
豆瓣的影评看来没有回复键,无法回复一些那几位非水军的宝贵评论。
观影归来半夜涂抹的一篇影评被一大片水军顶了,是件有趣的经历。
或许那天半夜写作说得不是很清楚。《金陵》是部不错的电影,但仅此而已,远远谈不上那篇被顶的最多的影评说的“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再没必要凑热闹了。”
那篇影评的作者之所以那么喜欢张艺谋,是因为她和张艺谋一样,或许心里有很多想法,或许想努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许作品整体的情感把握还是可以的,但稍微摘出一两个片段,平庸,或者没法看。
“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再没必要凑热闹了。”“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等等,不像是正常思维的人会说的话。
同样,士兵迎着坦克炮火送死、妓女逃命还涂脂抹粉带一堆行李等明显硬伤让这部电影常常让人感到为艺术而做作、感到情节推动有些怪异。
何况这部电影即便在情感方面也毫无创新之处。南京、妇女、强奸、死亡、乱世爱情,张依旧在用这些夺人眼球的元素来当卖点。看到军人战死、看到女人被强奸,我们自然心中有一股仇日情绪。看到一批人替孩子们赴死我们自然会感动。
可是看完之后,义愤填膺与揪心一遍以后,还留下什么?
对日本的仇恨?对妓女的新认识?
有个朋友看完之后跟我说:“看完发现妓女也可以是好人。”
这是废话。妓女当然可以是好人。如果看完这电影您最大的感受是这个的话,那么我容忍您夸张地赞赏这部电影,因为您是会根据职业歧视别人人格的人那。
南京大屠杀、心地善良的妓女这些题材也不少人拍过了,张并没有给出强于那些人的表现,甚至如我文中所述连人物设置都雷同。
划分经典电影和不错的电影很难,但区别不错的电影和平庸的电影很简单。一部不错的电影总有那么一两句台词让你想截屏留下来,或者那么一个表情那么一个场景萦绕在你脑海里。
张艺谋努力地去创造那么一两个场景,但我想正如很多人感觉这部电影没有高潮,其实正是没有那么出彩的场景罢了。
更别提和《辛德勒名单》这种经典作品比了。
至于这篇文章下面有人意思说《十月围城》、《那些年》没法跟《金陵》比。《十月围城》时间久了印象浅,但单从故事的严密性和节奏感来说,要明显强于《金陵》。看过《那些年》则在我心中留下了一些对青春和爱情的思考,确确实实会想到一些东西。那总要比发现妓女也可以是好人要更高层次一点吧。

最后记录一下本文下面目前最有意思的一句评论:“楼主SB,不想骂你” 当然后面的省略了。
没逻辑的人喜欢没逻辑的电影,原来事情就这么简单,这篇文章也算是白费口舌了呐。

 3 ) 好片是经得住考验的,好导演是经得住诋毁的

还是想说几句,关于《金陵十三钗》。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说,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真没必要凑那个热闹了。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人没拿过,就能说中国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多数时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价值观的套子里钻。


昨晚很晚才睡。原因是睡不着。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突然间有很多问题。关于人性,关于日本人,关于战争。我拉着某人给我讲历史,为什么南京最惨,后来中国怎么赢的。好像自己白学了历史一样,对抗日战争的概念淡化到竟然忘了这场战争打了 8 年。
 

《南京南京》上映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时间去看了,当时还是一个人去的。虽然有亮点——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很出色,但总体我是轻松地心情看完的。事后内心未起任何波澜。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让我哭了。并不是说导演在煽情,电影很克制,注意了情绪的调和,秦淮妓女的嬉笑挑弄和地道的南京腔都给电影增添了不少笑点。但是由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整个故事基调始终无法轻松起来。观影时,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以致于把他的手都掐疼了。


想想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看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当时觉得这些公然藐视她们的男人很可恶,男人重命,女人却是重情。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


在战争中,生命太卑微。活着既难又屈辱的,不是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是心灵纯洁的孩子。电影中设计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钗化妆为女学生之后,她们相互感慨曾经的纯真。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 13 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

 
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很凄美。很苍凉。

 
玉墨的表演不用多说,一代秦淮头牌的风情,全在她举手投足间。即便站立在姐妹们中间,一眼就能把气质不凡的她辨认出来。贝尔演活了一个半混混的入殓师如何转变为高尚的神父。床戏并非观众想象的那样,完全是剧情需要,感情发展到那一步,很自然的几秒钟。剧中香艳的脱衣画面也仅限于预告片中的那些,除了那几秒之外,没有更多露骨的描写。冲着香艳床戏去的观众肯定会失望了。


关于原著和电影谁更出色的问题。我觉得任何看过原著的人,公正地评价,电影比小说要出色得多,这个差距不是一点。可以印证关于改编的那句话:“三流的小说拍出一流的电影。” 在老谋子还 没买严歌苓小说版权 的时候,我就看过原著,短短的中篇,很普通,在严歌苓作品中算是中下等水平。 小说除了在妓女替换女学生和书娟的视角这两个方面对电影有绝对的贡献之外,其它情节和细节设置纯粹就是编剧的匠心了。电影比小说更充实饱满,色彩的运用体现了张艺谋独特的美学,教堂彩色的玻璃在电影中其实起到了很重要的视觉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电影情节很紧凑,一环扣一环,不像小说天马行空。作为电影来说,无论是情节人物设置,还是画面拍摄手法,大到战争场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钗生活,都看得到张导的用心良苦。全片几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话,对于我这种长期习惯看英音中字的观众很是顺耳,呵呵,注意了一下,贝尔的英文对话都尽量简洁,句式简单,玉墨的英语则用了许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词汇,显得她很有教养,毕竟是在教会学校呆过 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从这一点上说,十三钗具备了国际大片的基本素养。


去豆瓣上看了一下评分,毫不意外,虚假的低, 7.6分 。


我说它虚假的低,是因为豆瓣上基本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随意给一星评价的人多半是根本没看过电影的。豆瓣高分电影多数是国外电影,国内除了少数被禁或者特立独行的迎合愤青口味的,比如《让子弹飞》能拿到相对高的分数之外,优秀国产电影一般会被压低,而垃圾电影还能占据一定位置。原因是,有些人见不得别人好。好的东西,非要说不好。生怕不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水准。因为宣传的需要,总有一些枪手专门负责在豆瓣上攻击别人的电影,追捧自己的作品。



豆瓣的评分对于参考国外电影很有帮助,因为不涉及国内导演,也不会红了或者毁了自己人,大家都还算公正。牵涉到同类了,就特别不饶人了。鸡蛋里挑骨头的评论到处都是,各种奇葩。佩服众网友现在 YY的水平,一篇把大牌导演全数同性恋了一把的评论竟然能博得最多的支持和评价。不由得感慨,现在李毅吧的粉丝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早晨起来看新闻说,角逐最佳外语片的除了《金陵十三钗》之外,还有伊朗电影《分离》。《分离》是我看十三钗之前今年评价最高的电影,很朴素,但是很深刻。把两部作品放在一起比较,不带民族偏见地看,依然觉得《金陵十三钗》胜算更高。在中国观众眼里,十三钗是不耻的,因为我们的文化还没熏陶到民众懂得尊重边缘群体的人性光辉,大家看到的多数是南京大屠杀,是佟大为代表的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是大片的场面和气派。就在我那一场,两三百人几乎满座,很多男人都没有一点肯定十三钗的牺牲,反倒是频繁大声讥讽她们的身份。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棒子把人打死,妓女就是妓女,她永远不会比女学生纯洁。


可是,我想借用剧中她们抢厕所之争时说的一句话:姑奶奶倒要看看你是哪里比我干净。
 

学会尊重下层人民,这是文明人的基本素养。因为每天装扮得光鲜亮丽,人模人样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当就比妓女台面上的钱色交易更正当。“妓女是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和那些被包养的女人相比,起码她们是靠自己谋生。这些人之所以比我们过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为她们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会放逐了。我一直想有个导演把严歌苓的长篇《扶桑》拍成电影,那是我认为的她所有作品中最动人最深刻的一部。可惜因为题材敏感,主角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中国妓女,充斥着第一波华人移民时期的暴力和色情纠纷,估计国内是不会有导演能拍的。国外导演也得要有十足的勇气,因为这个妓女扶桑,用她女性的包容和爱,让一个白人男孩爱上了她。后来有一天我认真研究中国神话渊源的时候,发现扶桑这个词初指地名,传说中天空有十个太阳,本来每天一个太阳上班,另外九个就歇息在扶桑之上。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严歌苓笔下的扶桑,是白人男人和华人男人的港湾,肉体和精神停靠的地方。


恰恰是这样一些边缘的女性,她们在关键时刻,用生命包容了这个世界的丑陋。《金陵十三钗》和《扶桑》,都是严歌苓对她们的赞歌。有评论说,奥斯卡大片都关注人性,关注边缘的人性光辉,老谋子是讨好奥斯卡。可是我想说,难得咱们的电影中高扬了平等和尊重的旗帜,为什么一定要觉得自家人的觉悟就是为了讨好那不看见摸不着的西方价值观呢?我们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够自信点?别人拍的出来《辛德勒名单》《生死朗读》,我们为什么不会有自己的《金陵十三钗》。


搞艺术的,请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态来揣度他们。不是所有导演都冲着金钱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个电影就是为了拿奥斯卡。他们想做的,无非就是拍一个好电影。一个首先是自己喜欢的电影,然后是能赢得观众喜欢的电影,最后才是评委喜欢的电影。真正的艺术家,不为别人而创作。他的创作,是内心的需要,是艺术的呼唤。

好片不怕被泼脏水,好导演根本就不在乎无道德的诋毁。






PS:原本只是习惯性地,看完电影之后就随手写一下个人的想法,从来不指望有人会读,更没想到会有如此多的评论。下面的留言每一条我都认真地看了。感谢很多人中肯的批评,我写文章的时候确实很容易有失偏颇,因为只会考虑自己大脑里的想法,跟着感觉走,没有多想这样写会给读的人造成什么样的印象。谢谢大家的留言!(16日)

PPS:这两天亲自验证了豆瓣上的各种诋毁,本来坚持不改原文的,以为大家能宽容一点,理解我这篇文章只是一己之见,并无要左右别人观点或者强调地域差异的意思,结果还是被揪出来了不饶恕,所以我删了那句无心之失。对不起!

有人也许又会跳出来说,还不断的改贴,可见是枪手什么的。。。我已经不想在意了,我只想做我自己,同样的,我还是坚信,身正不怕诋毁,因为我不是枪手,也不是什么电影学院的硕士,大家真的抬举我了,我只是一个普通学校学英语的。这篇文章首先是发在我个人QQ空间上的,然后才是放到豆瓣上。当我把豆瓣的各种留言给家人好友看时,他们大笑,你收了老谋子多少钱了?我觉得我只能华丽丽地回答:我送了老谋子两张电影票的收入。

希望大家不要再给我这篇日志留言了,大家的支持我心领了。让它被碾过去吧。从平凡中来,回到平凡中去。有批评指正可以豆邮给我。(17日)


解释几个大家评论的比较多的内容:

1.很多人说中国人拿过诺贝尔文学奖,我是学英语文学的,你们说的高行健我并不是不知道。因为他拿诺贝尔文学奖时已经不是中国国籍了,是法国籍才拿的,所以我没将他算做中国本土的诺贝尔奖。他个人的政治遭遇大家都喜欢谈论,但是我还是认为评价作家主要看他的作品本身,建议读完至少一部代表作之后再来说他值不值得被认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伟大中国流亡作家”,文学史上伟大的流亡作家很多,哪个国家都有,但是最终不是靠政治遭遇说话,而是靠作品本身。

2.《金陵十三钗》有很多个版本,很多人说我说它是个中篇有错,我想说明,我看的是最早的版本,当时还没有被严歌苓修改,是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版的。三年前我买了严歌苓当时市面有售的所有作品,她是我一直以来最喜爱的华裔作家,不存在诋毁她的动机,但并不意味着我要认可她所有的作品都是一流的,大家读过她的全部作品就会发现,其实她很多作品都是在重复说着一样的东西。我觉得评论一个作家的某一个作品在她所有作品中的地位,你没有读完这个作家,是不能随便下定论的。我是在读完了她的作品之后,才说十三钗(中篇)只是她作品中的中下等水平。我没有看过她后来修改的版本。事实上,我们很难说严歌苓的修改版没有受过其它编剧的影响,毕竟修改版是在张艺谋开始改编她的作品之后。PS:我当时说中篇是十几页,因为人在外地,手头没有书本身,是凭印象说的,确实不严谨,在此道歉。感谢某位豆瓣好友指出是90页。

3.小说和原著的比较问题。文学作品和电影本身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所长。我们可以喜欢某一种方式,这是因人而异的。我也常常会发现,某些小说比改编的电影优秀,某些电影比改编的小说更好,这都是个人感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无可非议。我想说的是,看别人的评论的时候,能不能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来看待个人发表的孰优孰劣的看法。你可以赞同或者反对我的观点,我也可以赞同反对你的观点,但前提是相互尊重。

4.从大家的留言中,我常常发现很多人以为我盲目追捧张艺谋。《三枪》是个好电影吗?不是。《活着》是个好电影吗?是。那么,张艺谋到底是好导演还是垃圾导演呢?我不认为作品好坏和个人优劣需要进行严格的对应。我们可以喜欢作品,不一定要喜欢创作者本人。可以喜欢他的某一部作品,但不代表这种喜欢就要喜欢他的全部作品。同样地,可以讨厌他的某些作品,但不妨碍我们喜欢他的下一部作品。就作品论事比就人论事容易的多。该骂的骂,该赞的赞,不进行人身攻击。真心不要一棒子打死人,你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不犯错误吧?用当前的作品来评价导演的表现,本身就是对导演的尊重。我们都在进步变化中,更何况导演也是人?他要往好里变还是要往坏里变,我们说了也不算。但是他的作品,一定是观众评价了才算的。

 4 ) 再不分级,祖国的花朵就要日天了!

      先不说电影。
   全场两百来号人,进场比较晚,扫一眼就发现几乎要人手一只幼童了。电影开场前,后排齐刷刷来了两家人,老中青三代,青的那一代幼齿到不用买票占位子的地步,坐在老的腿上。放预告片的时候,小朋友们就开始各种喷爆米花,各种扭动加无理取闹,中的那几个BLABLA不知道说些什么,老的那几个——慈眉善目地望着小朋友的喷和扭动。有人大哭,有人大笑。
    旁边的兄弟伙很紧张,忧国忧民地说,他们不晓得有强奸戏啊?!不晓得有肠子肚子啊?!我说,那你回头跟他们说嘛。
    结果一定是,你管求得到我们?我们就是带小孩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至少有800次跳戏了,佟大为丢手榴弹的时候我巴望他能对准人手一只的位置也丢几颗;说句过分的,最惨不忍睹的场景之一,豆蔻那一场,唧唧歪歪的人手一只小分队所有成员都沉默了,我一边眼泪横流,一边想回头对老中两代人说,你们倒是去讲戏啊,这两个姐姐是怎么了?
    
    小朋友们显然都不是我想象的玻璃心,老子10岁前看一部悬疑电影,火车顶上掉下一颗人头都能颤抖几年,晚上睡觉的速度跟与恶魔比赛一样。 而如今,街边光着屁股的尸体只能迎来全场脆生生银铃般的笑声。

    除此之外,大人们的表现就更加卓越了。有打电话开免提的,有聊天聊到压过枪炮声的,吃吃喝喝的就不说了,据说还有人看到在电影院吃烧烤喝啤酒的,我是没这个荣幸。但是当姑娘们躺成一排以死人的隐喻和鲜活的身体等着被剪发化妆时,当小伙子咬着牙说出“我去”时,真他妈的欢乐无限啊,我不知道此时有多少人是因为想到“爆菊”这两个字才乐得前仰后合的。

    这是国难。我知道,张艺谋拍此片又是一贯的用力过猛,一副对着学院奖大呼“我好想要”的姿态,可我也相信,张艺谋拍此片不是为了换来幼齿们对悲剧的爱懂不懂或老中们对惨烈的喜笑颜开。

    快分级吧,小孩子们去看史莱克,去看喜羊羊也好,当他们真的在这些东西里面多少懂得一点所谓的真善美,至少了解到人和人性大概是个怎么回事,再去看龙门飞甲或者鸿门宴开开心。再大一点的时候,了解一下岛国的爱情动作文化,明白性这个东西可美好亦可丑陋,但大多是美好的,被它弄得伤过心快过乐,自己隐约晓得性的背后还有爱这个玩意儿,而一旦发现这个玩意儿,看十三钗的时候,所反馈的就不会是天真无邪的笑声了。

 5 ) 我恶俗,我觉得好看!我不水军我五毛了,我真诚!

十三钗的几个硬伤。
1,约翰前晚烂醉调戏玉墨,第二天醒来就大义凌然的变成保护女学生的英雄了;变脸太快,有点接受不了。后面一段戏,他与乔治在去找豆蔻的路上遇到朋友,朋友叫他一起上船离开南京,他拒绝了因为答应了要救教堂里的女人和女孩们。加这段戏初衷应该是凸显约翰放弃独自生存的大爱,但这段戏不为人物加分而且有点夸大,使约翰的变脸更不能让人接受。后来,我问LG,为什么他不走?LG想也没想说为玉墨。我顿时翻白眼,命都悬着可能没有风流那档子事就这么重要?显然这个理由站不住脚。当然后来他说道这些女孩与他死去的女儿同岁,大至可以理解一点,不过还是显得生硬。

2.长谷川这个人物定位亦正亦邪。我可以理解导演的用意,商业电影嘛,有必要个个一副“花姑娘要死”的嘴脸嘛?时不时人性点温和点是商业片的要素。当然理解和接受是两回事。渡部笃郎长相太正气也太帅,即便如此还要给他添弹琴唱童谣的戏码。以至于明明是他推女孩们去火炕,但那时我偏偏对这个角色一点恨意也没有,甚至对这个决定女孩命运的关键人物有好感。真是要命啊,我自己都觉得有罪恶感。这个人物编过分了!

3.香兰的死。她给编剧整的非死不可,不死乔治顶不上去。太多人接受不了回去只为拿耳环,我到觉得人在那种环境什么心理都会产生,没有合理或不合理。无法接受只因为这个人物在之前提都没提过,连歌镜头都没扫过,突然与豆蔻一起回去拿耳环,难怪观众一时半会接受不了。至于说她们怎么逃出去的,我觉得没必要较真,2小时的片,当然导演可以加几个镜头表述她们趁士兵睡着溜出去,但什么都这么清楚电影会很拖沓。

整部片子就我看来只有这3个硬伤。其他都可以接受。骂的人在骂点什么呢?
1.骂太矫情的!
    矫情吗?商业片有商业片的模式,展现人性的光辉恶俗但避免不了,多数群众还是需要。文艺青年了不起,最恨说教最恨看到有人性的人,恨不得任何片都拍的跟让子弹飞一样。为什么?因为看的过瘾,因为痛快不矫情。可那是什么题材,即使是鬼子来了的姜文风格,你是过瘾了我朝也直接枪毙了。看活着人人叫好,但电影院给放吗?难道拍出嬉笑怒骂、痞子问十足的战争片就好看?真那样就不是张艺谋,那是昆丁那是姜文。老谋子拍个商业片定位的战争片,矫情点没罪啊!

2.教官和他的一个排做作!
    这部片我就在佟大为死的那场流最多的泪。离出城只有一步,却为救学生豁出了一个排兄弟的命。巷战的惨烈,到后来佟大为孤军奋战。看过原著的会明白,这个人物比小说精彩。
    我哭,因为我觉得就是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有我们的现在。导演的拍摄手法不为过啊。巷战设计的很好,场面不能大,因为只有些残兵,要怎么表现惨烈和英勇抗战。说人肉炸坦克矫情。你们是上学语文课没教董存瑞吗?抗日战争里这些人肉炸弹少过了?难道慢镜头渲染视觉就是矫情?非得拍得没什么看头才不矫情?商业电影不冲视觉冲什么?文艺青年真难伺候啊!文艺情怀也不是这么表达的啊!
      佟大为扮演的教官孤军抗战的那场戏。很感人。被炸飞的绚丽多彩的碎花与残垣断壁和死亡压抑形成强烈对比。这不是老谋子还能是谁?
   别容不得他人说教和罐泪。就我看来就是因为太多人都去文艺了,都变得这么麻木。我相信历史上为了同胞舍命的军人太多了,就因为我看清自己到死都是自私的,到死都不可能有这份勇气和大爱,我才更钦佩电影里的这群人,眼泪为这群人流不丢脸。

3.豆蔻香兰被强奸而死做作!
    哎。这都要骂!这段完全就是忠于原著。导演一点不过分渲染,完全不见露点,南京南京里都露了,老谋子都用镜头避掉了。即使最后被刺杀,也是拉了个侧面全景表现。被绑在椅子上是导演的手段?学校里没组织去美术馆看南京大屠杀展览?即使全是黑白照片,即使都是模糊的,依旧比老谋子这个场景惨绝人寰100倍。说老谋子做作,我不理解了,即便是后来约翰发现豆蔻的尸体,镜头依然是用豆蔻面部头发滴血的特写表述,完全没有直面的裸体和鲜血淋漓。要骂也得在理啊!这些镜头的运用哪卖色情卖肉了?非得南京大屠杀片子里完全不出现强奸轮奸才对你们的胃口?

4.针对玉墨与约翰上床的谩骂。
   玉墨就只能对同胞动情,对老美动情就跟对日本鬼子动情一样罪恶,不至于啊。这两个人物发展到后面,他们上床一点不突兀。玉墨从头到尾都是个敬重英雄的女人,这点在她对教官那场就表露无疑。当玉墨说“明天我的身体就不再是我的了,现在就带我回家吧”,我觉得这段很美很美。玉墨美的一塌糊涂,那件事也变得很美一点不淫秽。完全没有为了做而做啊!玉墨知道明天什么等待着她,这晚把自己给一个自己心存感激的人,不过分啊?

5.骂垃圾片的!
    说这种话的人只有看战争纪录片了,实在太文艺,除了纪录片估计也没其他片能入法眼了。
    原著故事就是发生在教堂里的妓女+女孩。故事本身有别其他的战争片,离开了开阔的环境空间场地,电影的1个多小时30个人物都在一个教堂里,场景的局限性大。要讲好故事、要有历史沉重感、要抓住观众的心不冷场。骂骂咧咧的文艺青年们,你们拍个我看看,你觉得怎么拍才出彩才悲壮才好看?
     秦淮女人们花枝招展的衣服颜色,教堂五彩缤纷的窗户,这些不是老谋子又是谁?


就写这么多吧。不算影评。只是对于现在豆瓣上的那些言论实在不敢恭维。不知道算什么心态。

文艺青年们现在眼里是不是除了姜文容不下其他导演了?是不是觉得拍禁片的导演才是好导演,跟画家就该他妈的穷困潦倒到死后才被发现才华,导演就该为了你们心中的“艺术”年复一年的始终如一的只拍不能进入电影院的艺术片!不然就全他妈做作矫情恶心坏你们了。

这样一个电影导演的用心可见一般,开场巷战的戏能不能抓住眼球,怎么表现都要靠导演推敲想象完成,即便身后有拯救大兵瑞恩的团队打造,但环境角度都要靠导演布排。一部电影,导演投入付出的心血和精力有多少人理解。没有不认真拍摄的导演,没有把自己作品当儿戏的导演,除非热爱电影到一定程度,不然这工作真不是人干的,40度到零下40度,全世界都看着你,还有帮人等着骂你,肩上要担当的太多太多,真当坐监视器前面是这么舒服的吗?

骂老谋子不真诚的人我觉得你们是语文水平问题,词穷也别瞎用。真诚?你花几十块买电影票怎么就这么伟大了,电影里给你看广告了?让你觉得不真诚。呵呵。

当然编剧的硬伤很明显。也不得不说。

不是非要骂的精辟才是才子!

 6 ) 剧本,以及老本

在谈论《金陵十三钗》之前,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这是一部典型的张艺谋作品,其创作模式延续了第五代的制作传统,讲述个体在大环境中的痛苦和选择。由于不善编剧,所以张艺谋挑选了严歌苓的著作,而一个好的改编剧本是成功的基石;张艺谋向来擅长发掘新人,所以推出了饰演玉墨的倪妮,眼光不凡;此外,每一个重要的当代导演都有自己处理视觉画面的一套手法,张艺谋的独特就在于摄影和色彩,这点在影片中有突出表现。就像把《金陵十三钗》交给姜文或陈凯歌来拍,那必然是另外一副模样:黑色或者更加宏大。 《辛德勒名单》和早先的《南京!南京!》都采用了黑白摄影,一来是避免过度强烈的视觉冲击,保持平衡。二来是与混乱失序的屠杀现场保持距离,保持思考。作为摄影师出身,张艺谋在《金陵十三钗》里没有选择自废武功,他还是毫不避讳地挑选了大红大绿。那么,在一场残酷战争的背景下,在一个地狱般的城市里头,这些肆意冲撞的颜色应该放在谁身上呢?女性,一群出逃的妓女。她们同三教九流都打过交道,见过不少场面,虽有死亡的恐惧,但不至于为了保命,却拿一堆破衣裳裹身。 于是,打从这帮妓女一出场,她们就成了全片的焦点人物,慢镜头下,浓妆艳抹,披金戴玉,旗袍狐裘。李教官的瞄准镜里看到的是她们,焦点还一度放在了玉墨身上;女学生书娟的视线也一直在关注她们,矛头还一直对准了最为出挑的玉墨;流里流气的洋人约翰,他看到这帮风情万千的女子,更是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了渴慕。可以说,一直到这部分为止,这些东西都是张艺谋所擅长的,他再次找到了描画女性的作者手法,只不过,这一回的空间从山野乡下换到了民国的南京城。 通过一段临场感十足的战争场面,《金陵十三钗》把人物和观众都带到了教堂。在一片平静的假象中,等待危险和惊惶的到来。算上中途的找弦寻人,女学生在楼顶看到起火的城市,1937年的南京城被压缩在了一座教堂里面。单就这点来说,舍大保小,张艺谋的选择和判断是正确的。一来是遵照了文本原型,二来是可以避开烦乱的立场问题。 片中出现了几组对位的人物关系,耐人寻味。一是书娟和她的汉奸父亲,电影花了不少篇幅去表现。二是存在于对白中的,玉墨和她的无良继父,身为父亲的约翰抖出女儿之事。同是女儿与父亲,遭遇不幸和死亡,一直到书娟和玉墨的设置,她们从名字到角色都存在有镜面对照。这世事无常,彼此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连片中的歌谣曲调,先是日本人的《故乡》,再是女学生的唱诗班圣歌,最后是妓女们的《秦淮景》。它们都跟美好有关,但是放在不同环境下,意味立马不同。故事细节上,张艺谋终于没有重蹈他这十年大片的覆辙,这一切,依然是仰赖于剧本。 尽管有人批评说,《金陵十三钗》欠缺一个更明显的戏剧高潮,但是,面对这个分外沉重的话题,它是否真要像《鬼子来了》或者《南京!南京!》那样,来一场异常恐怖的妖魔狂欢。至少对同为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南京!南京!》而言,那场胜利狂欢的安排是异常离谱的。同是出逃,《金陵十三钗》没有犯下陆川的幼稚病,它让故事停止于开放结局,停止于书娟的画外旁白。她活下来了,至于玉墨她们,没人知道。这不过是那一年,那千千万万桩悲剧惨案里头的一则故事。【新京报 见报有删减】

 短评

一帮聒噪艳丽的窑姐儿们,身着学生装,弹着琵琶,咿咿呀呀地唱起温软香艳的秦淮景,我看到的不是历史,而是一颗颗浓妆艳抹也包裹不住的平凡女儿心,拖着一副残破不堪的身子,仍然高贵而嬉笑地活着。

4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推荐

大师终会归来,时代挡不住

8分钟前
  • 飞行员小灰灰
  • 力荐

你们这些打一星的图的是什么?你们连妒忌都说不上。

9分钟前
  • pachinko南
  • 还行

不带这么给红十字会做宣传的。

12分钟前
  • 时徙生
  • 力荐

秀色可餐,特好莱坞特媚俗!在战争的洗礼下,酒肉神棍成了尊贵的器皿。教堂中的世界太干净了,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就去爱她们。只有经历过苦难才会懂得活着是多么美好。我觉得要是戈达尔肯定又要开骂了,因为它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哗众取宠”!可我很喜欢这片子!

1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张艺谋的看片会比高考现场还严,就差没安检了。影片相比原著改动很多,合理的解释了十三钗牺牲的行为。玉墨的扮演者倪妮气场够强大,与汤唯颇有几分神似!最后的那首合唱《秦淮景》太凄美,太惊艳!张艺谋用细腻深刻的故事、朴素的表演、唯美的画面重新定义了中国大片!只是略显沉重。。

19分钟前
  • 曾海绵🌈
  • 推荐

切入点很小,这对张艺谋来说确实难得。看电影之前我以为这是《南京南京》+《集结号》,看完电影不得不称赞这是中国的《钢琴师》+《辛德勒名单》。十三钗们说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段,感慨万千。全新视角的南京故事,可以说是张艺谋自《英雄》后最好的作品。

23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不论别人说什么,老媒子始终是我心中最好的中国导演

24分钟前
  • 软妹不要把
  • 力荐

到目前为止,拍抗日战争,最成功,最具张力,艺术价值最高的片子。中国抗战了八年,六、七十年来却没有写出过一部像样的战争文学。同样,抗战片铺天盖地,却没一部真正深层次去挖掘,拍出战争残酷与人性之美。今天,这样的电影终于在中国产生了。就电影艺术水准而言,堪称一部完美的片子。打10分。

29分钟前
  • 古尔浪洼
  • 力荐

并不像之前讨论的屠杀或是大屠杀电影,战争更多是个背景。影片强调的是冰冷中的一丝暖意,或是绝望中人性的回归。可惜总是觉得故事推进的太平缓、且非常压抑,情绪没有释放开。缺乏情节的推进力,看久了会觉得很闷。不过有几处慢镜头写意处理得很棒,玉墨的演员倪妮应该能红吧。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她们赴死,我希望是站在姐姐的角度保护妹妹,而不是因为自己已失去所谓的贞操所以比起贞洁的学生她们无所谓被谁糟蹋。

35分钟前
  • 虎豹小霸王
  • 推荐

有关战争,有关人性,这部片子不错,里面的倪妮很美。

39分钟前
  • 小懒懒
  • 推荐

十分动人的故事,拍摄与表演都基本达成了预设的高度;但故事的设定却过于戏剧化,相对男女主角内心世界的细腻展开,辅助人物的心态转变太为迅速统一。对大屠杀的侧面刻画十分可取,有限的正面描绘却流于廉价暴力。学生的回忆过于单薄,结尾没达成情境升华。

42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就为了最后那一幕,就为了《秦淮景》,也要给四颗星

43分钟前
  • 山人阿苍苍
  • 推荐

妓女救女学生就是好片?说好的人人平等呢?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因为看过原著而对电影预期不高。没错,这是一部各个元素都刻意往“好”的方向靠拢的“心机”电影。为了商业化而放大的战争场面,为了通俗化而削弱的群戏,为了贝尔的演出而彻底改头换面的角色设定……但是当看到豆蔻与兰香被抓那段跟拍长镜头和十三钗一排齐唱秦淮景的场景,真心觉得还挺有心。

49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我不懂心理学,不敢断言怜悯心是否能成为刺激感官的某种“享受”,但旁观他人之痛以及由此引发的叹息、悲鸣甚至仇恨,都确实被“好看”这个最肤浅美学感受囊括其间。愉悦,也从此不再是观众走进电影院所期望获取的单一感受。《金陵十三钗》显然是紧掐疼痛穴位的“好看”电影。

53分钟前
  • seamouse
  • 推荐

金陵风月浓缩在教堂的地下室内,咿咿呀呀的吴语小调唱不尽的都是旧时繁华。瑰丽的教堂彩色玻璃投影下,妓女与少女两个群体彼此憎恨到和解,构成了屠城乱世里浓墨重彩的一笔勾画。十四位金陵风月人缓缓走近的画面真的太美。一次电影的献礼,尽管意图太过明显,但是对这段历史先天就触动泪腺,无药可医。

58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讲述战争的故事,影片中的倪妮很惊艳。

60分钟前
  • 遇见彩虹🌈
  • 推荐

不明白这电影有什么好道德审判的,男人保护女人,大人保护孩子,这放到任何时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顺带一说,敢把这种题材往贺岁档放,这也是有中国特色的大片主义吧。

1小时前
  • 黄青蕉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