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恐怖片美国2022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安雅·泰勒-乔伊,尼古拉斯·霍尔特,珍妮·麦克蒂尔,艾米·卡里诺,约翰·雷吉扎莫,朱迪斯·赖特,周洪,保罗·安德斯坦,克里斯蒂娜·布鲁卡托,阿图罗·卡斯特罗,里德·伯尼,杨罗布,彼得·格罗西,梅尔·法尔,马克·圣·西尔,丽贝卡·库恩,Jay Shadix,Adam Aalderks

导演:马克·米罗

播放地址

 剧照

菜单 剧照 NO.1菜单 剧照 NO.2菜单 剧照 NO.3菜单 剧照 NO.4菜单 剧照 NO.5菜单 剧照 NO.6菜单 剧照 NO.13菜单 剧照 NO.14菜单 剧照 NO.15菜单 剧照 NO.16菜单 剧照 NO.17菜单 剧照 NO.18菜单 剧照 NO.19菜单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27 04:23

详细剧情

一对年轻夫妇去一个偏远岛屿上造访一家餐厅,据说这家餐厅的厨师会为人提供惊喜的菜单。

 长篇影评

 1 ) 还不如直接来一个普通但正宗的cheese burger呢

勉强只能算是半出好戏......

影片前半段调子起来了,后半段逐渐失控,横冲直撞。整部影片其实就像这顿华丽、精致、奢靡但矫情、造作、乏味的晚宴一样,利用令人目眩神迷的概念、画面和形式来包裹一个俗套、粗糙、空洞的内核,一餐下来,徒有其表、故弄玄虚、火候欠奉。

说到底,这就是一个变态的大魔王带着一大帮傻逼的追随者实施报复(都不能算是复仇)的故事啊,既没有嫌富爱贫、惩恶扬善的主题升华,也没有大魔王角色背景和人物故事的深刻塑造,这也让主厨与顾客、服务者与索取者的主客关系的倒转这一故事核心失去了落脚点和说服力(而且说实话,这样的概念有新意,但不多),特别像大魔王为什么觉得过气明星该死,竟然仅仅是因为他难得休假看了人一部烂片,这真是大可不必,这样大魔王“孩子气”和“天意弄人”的设计也令本片从批判意义上削弱了表达力度,或者说充其量只是停留在嘲讽层面而已。

而事实上,顾客群像的“恶人”形象刻画,也都不够立体,虽然他们身上都有污点,也都有“愚蠢”的一面,但也说不上犯了什么十恶不赦的罪名,这样的设定也不是说不行,但就是电影拍得没意思、不好看而已。

与此同时,故事背景的含糊其辞、人物关系的刻画乏力,也难以忽视。再者,小岛、密室这样经典的充足且封闭的空间环境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从而营造出更大的戏剧张力,就算利用也是能想到最无聊的那种,这么大的小岛竟然只用来躲猫猫?十来号人就只是砸一砸窗、逃一逃跑、反一反抗,然后坐在那里等吃等死?

最后,漏洞也不少,大魔王对无辜女主的手下留情和放任自流不必说,以及最后女主靠只点了一客cheese burger从魔王身上逃过一劫,那么“pure”,仿佛让人瞬间魂穿《分裂》。

还不如直接来一个普通但正宗的cheese burger呢。

5.5分。

 2 ) 站起来,大声说:“我们要面包!”

如果您是被邀请的宾客,给予这场飨宴差评我很理解。但您若是误入的食客,则请认清自己的阵营。 chef曾是怀着一腔热血,为食客服务,为了让他们填饱肚子。岁月流逝,chef被媒体推荐,被资本家投资。chef变了与肉食者站在一起,chef不再为普通人提供面包。chef失败了。 “你还饿”“是的”“有多饿”“饿极了” 我不要艺术,不要自由,我要吃汉堡,我要吃面包,我要吃饱饭! chef失败了,但信念更坚定了。一个人的信念坚定到足以支撑他无视肉体的痛苦和本能的恐惧,选择与敌人共焚!死亡不属于我们! chef用自己与敌人的躯体烹饪出最后一道佳肴——我们

 3 ) 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

看了安雅小公主和“野兽”尼古拉斯霍克演的惊悚片《菜单》,虽然不完美,但是节奏和创意都出乎意料的好。

我最喜欢的地方,是这部片对“Fine dining”的嘲讽。厨师觉得自己是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就餐体验,在创造艺术,而女主角觉得就是胡扯。搞笑的是,最后女主角逃出来了,是因为她点了一个芝士汉堡。

很多年前当记者,跑时尚线,听过很多奢侈品都说“我们是在做艺术”,连什么洋酒品牌也要开展览,说自己是艺术,每次听到他们说这个我内心就翻无数个白眼;我的合伙人跑过一段时间F&B(food & beverage),什么米其林黑珍珠餐厅如数家珍,他以自己摘过多少“星”(吃过多少米其林餐厅)“懂多少惠灵顿牛排”为骄傲,觉得自己沾了艺术的高级感,可是我知道他其实和大多数美食记者一样,是个四处蹭吃蹭喝的死胖子而已。

电影中试图用一个“创造艺术体验的主厨”作为开涮点,是很有意思的。是哦,餐厅和厨师到底能不能创造一种类似于观赏艺术的体验?

我的答案是:抱歉,不能。

Alexander McQueen也好,Joel Robuchin也好,是优秀的服装设计师,是很棒的厨师,但是不好意思,他们不属于艺术的范畴。

因为服装就是为了被穿,食物就是意味着被吃掉——它们深陷物质世界的囹圄。

很多年前写过一篇稿子,《时装和美食是否能成为伟大艺术》,虽然是报道,但是我现在还很喜欢《卫报》评论员的观点。

Bon appetite.


《卫报》的艺术评论员Jonathan Jones在今年5月发表了一篇博客,题为“论美食和时装为何不能成为伟大艺术”,他在文中提到,“食物就是意味着被食用,而服装就意味着被穿着。”

但是,一些服装品牌,尤其是一些奢侈品,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作品是极其富有艺术感的。

在Jonathan Jones发表这篇博客之后几天,法国奢侈品路易威登宣布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以“艺术时空之旅”为主题的展览,展览从5月底持续至8月30日,即引来争议无数。

与此同时,瑞士顶级钟表品牌江诗丹顿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举办了名为“江诗丹顿典藏——源自1755年的制表传奇”的展览,其中有180多件珍贵钟表展品。

故事至此并未结束。意大利的奢侈珠宝品牌宝格丽最近又宣布了“125年意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持续到今年11月。

无论是这些品牌自我宣称说这些展览“展现了150年的工艺传承”,还是“能够向观众展现自18世纪以来的钟表制造历史”,博物馆的观光客都会情不自禁地问:这些展览,是真正地展现伟大艺术,还是奢侈品的新营销模式?

在江诗丹顿展览开幕之际,一名中国记者直截了当地问江诗丹顿首席执行官陶睿思(Juan-Carlos Torres):“你认为奢侈品牌在新兴市场(比如亚洲)做展览,是一种新的推销方式吗?”

“这个问题很有趣,”陶睿思回答道,“但是我并不认为江诗丹顿的展览是一次推销行为。我们仅仅出于想要分享的意愿,(才举办这次展览。)”

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馆长Lee Chor Lin则有力地回击了这一疑问。她提到,“博物馆的真正目的是连接着人文历史。在我们的博物馆里,我们则用多种方式展现新加坡。我们认为观众们能从很多事情中学习到历史:包括时尚、摄影、电影,甚至是食物。所以,为什么不能是手表呢?”

有一位记者仍然对此报以怀疑态度,认为此展览不具艺术价值,Lee Chor Lin则半开玩笑式地讽刺了他:“你显然不是一个戴表的人。”

千里之外的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宝格丽展览的策展人Amanda Triossi说宝格丽的展览则不仅仅展现了珠宝。“人们总是觉得珠宝不是严肃艺术,这次展览能够改变人们的狭隘观念。”

但是,在博物馆里闲逛的王凯胜先生显然对这次展览很不满意。年近40的王先生经常来博物馆观看展览,他认为,相比一些中国的瓷器、绘画等展览,宝格丽的展览显然没有艺术价值,反而展现了一股炫富之风。

“博物馆的任务首先应该是给大众普及艺术。奢侈品所带来的生活方式能够被西方人所理解和接受,但是对中国人来说太过遥远。此次展览甚至还需要收取10元的额外费用?这更体现了奢侈品的狂妄自大。”王先生说。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在接受《文汇报》的采访时谈及,观众对博物馆的批评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的。

“核心在于国博的‘魂’在哪里,我们的‘魂’在多样性。宝格丽在这里三四个月就走了,古代中国展在这里三五年都不会换,我们的主线没有偏移。在多样化的展览格局中,让观众进来之后有更多的选择,”陈履生说。

其理论与路易威登的展览不谋而合。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接受《中国文化报》采访时说,展出“LV”,国博看重的是其艺术理念。

“有人说它是奢侈品,没错。丝绸、瓷器、玉器、青铜器,当年又何尝不是奢侈品,但今天却都成为我们文明最辉煌的顶峰之作。实际上LV的艺术理念、以人为本的创意设计乃至诚信,都值得今天的中国企业学习和思考,”吕章申说。

《经济观察报》的记者杨婷婷有幸参观了这三次展览。她对奢侈品在博物馆做展览是否有艺术价值有一套判断标准。

“试想,如果这些展品的标签都被去掉,而它们仍能够启发人们,它们则可以成为展览的一部分,”她说。

她十分看好江诗丹顿在新加坡国立博物馆的展览,因为该展览则真正“展现了欧洲制表文化的历史”,而这一部分历史对亚洲人来说,又极其稀缺罕见。

卫报记者Jones的意见可能有所不同。在他的博客中,他试图让读者来比较一幅食物的静物图和一盘真的食物。

“图画显而易见,并不是真正的食物,因为它并不能像食物一样给人充饥。但是它激发了更深层次的情感。它抵达人类心灵深处,这里是厨师和服装设计师并不能抵达的地方。”

奢侈品与艺术的关系则有着相似的地方。一条宝格丽的项链也许能够带来美感,但是它不能激发一个艺术家所激发出的情感。

“艺术与思想相关,它是形而上之物。它所带来之物直达我们的思想。时尚和美食不能成为严肃艺术,是因为它们深陷于物质世界之中,”Jones的这句话也许是最好的总结。

 4 ) Why chef Kill?

主厨给出了每个人被受邀赴死的理由,就像设置晚宴一样,菜单、食材、每道菜的烹饪手法、时间、甚至是食客的心情,都必须有条不紊,都需要在他的掌控之中,没有趋于完美一说,只能是完美。

富商和富商太太:他们能够来这家贵价餐厅很多次,有的人一生都未必能来一次,而每次主厨都会介绍菜单,他们却说不出曾经吃过的任意一道菜是什么。这是对食物,对主厨,对这家餐厅的不尊重,无论主厨用多珍贵的食材来匹配这个餐厅的价位,他们都不在乎吃下去的是什么,只是来到符合身份的餐厅罢了。

美食评论家和杂志社老板:评论家名气颇高,随着名气颇高,她也变成了一家餐厅好吃与否的生死判官,是她当年对主厨的青睐有加,使得主厨的餐厅名声大作,是最初的伯乐。然而现在的她,每一道菜都要找出点瑕疵,以彰显她的严苛挑剔和与众不同,那是专业人士才能觉察的问题。比如面包蘸料的分层,拥有生活常识的人或者物理知识的就知道,调制得再融于一体,油会逐渐分离浮在最高层。这多么地可笑,挑剔已经成了美食评论家的工作,而不是品尝美食。杂志社老板是明显不懂得吃的,他只负责附和美食评论家,对她的观点表达赞同,他是那个付钱请她吃饭写评论,以此获得流量的资本。

打工三兄弟:他们是投资这家餐厅的公司的员工,他们用虚假交易来为公司逃税,日常用公司员工的身份来谋福利,来压制他人。投资公司老板:他质疑主厨的菜单,甚至要求换掉主厨,并不在乎一家因为主厨而知名的餐厅,在失去灵魂人物后是不是还一样,也不在乎自己是不是真的懂得食物。因为他是资本,他懂得的是投资收入比,他的目的是赚钱。

演员和他的助理:演员曾经作品无数,应当很有演技和天赋,然而他浪费天赋接烂片,主厨在为数不多的休息日进电影院看了一部这个演员的烂片,他对一个艺术家放弃追求感到愤怒,变相来说,这个演员对不起他的观众——也就是他的顾客。助理一直在偷演员的钱,即使家里能不贷款让她读完学费很贵的大学,她离不开演员,习惯了远超出她能力所能赚到的钱支付的生活,习惯了跟着演员到处走,而演员也离不开她,他怀念以前被追捧,被狗仔跟踪的日子,现在只有助理一直跟着他了。

狂热信徒是唯一知道这一餐是最后的晚餐的客人,他沉迷于对美食拍照,在社交媒体上侃侃而谈他对美食的了解,热衷于向他人介绍他多么地了解各种制作食物的高级仪器,并且拥有一台,他用专业话术来教育他人怎么去看得懂、品得出这些美味的艺术品。他因为主厨对于一到餐点的介绍而热泪盈眶,他因为女主被邀请去跟主厨对话而嫉妒,他是愿意为崇拜之物而孤注赴死的人。然而,他的津津乐道,专业知识,都是二手货,是倒背如流,他无视餐厅不准用手机拍照,任凭风味流失,他无视主厨说的慢慢品味,吞咽完自己的再去拿女主的菜。他从未下过厨,他根本不知道要用什么香料配羊排能够去腥,能够激发香味,更不用说几分熟,怎么切菜了。

女主是主厨整个菜单唯一的计划外,他制作各种餐间表演,来调动客人的情绪,却失算了一件事,那个狂热信徒不惜一切代价都要来用餐,原本的女友知道来了就会死而跟他分手了,他选择带了个能买来的女孩赴约,并且隐瞒了将死的事实。女主确实跟计划外一样,格格不入,一开始她对狂热信徒很客气,即使她对他的言行不理解、不赞同,后来,我明白了为什么。她跟主厨一样是服务人员,作为服务人员,她对服务他人没有不满意,而对服务对象的要求不满意,跟主厨不满意客人的吹毛求疵,客人的舍本逐末,有种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客人,在各大著名美食APP,在去各种餐厅吃饭的时候都能看到影子,不同状态的我也能带入一二。

女主吃的那个汉堡,是主厨的初心,唯一让我觉得不能放她走的点是她的表情,她靠的是理智来点餐,除了吃那一口的时候,我感受不到她的渴望,更像是一种谈判、生死关头的紧张,确实也符合剧情和人物。何况主厨满意就可以了,他确实可以满足了,在人生最后的时刻,还能全心全意地去满足一个顾客的点餐,那就够了,未必要顾客多么想吃,多么饥饿,只要他能身心投入去做一餐就可以了,那是作为一个热爱下厨的人的享受,那种烹饪的乐趣。

我偶尔下厨,或为了家人,或为了满足自己的味蕾馋虫,做完后看到对方满意的表情,或者自己吃第一口的满足,都是下厨时的动力。有时候出去吃,能够想起来的店多种多样,有路边摊的炒饭炒面、小馄饨,小小店面的烧烤,需要订位环境尚可的日料,老板任性是不是休息的餐厅。无论价位、装修,这些店都是优先满足我的味蕾,是能够让我吃的时候满心欢喜的店,根据心情的不同,而去不同的店,获得不同的体验,唯一统一的就是,口腹满足。

可笑的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心情,也是随便找一部不那么烧脑、又不那么前后不搭烂到极致的片看,拥有荒诞、惊悚、恐怖标签,或者是喜欢的镜头感的电影,我都会捡起来看,一种属于个人的放松方式,这部电影自然不如经典恐怖片那么吓人,也不如一切剧情片那么高深,从人物刻画或者剧本来说,都不至于成为经典,属于看或者不看都可以的程度,像极了女主点的芝士汉堡,不太饿,不想吃,但是需要点一个吃一口带走来救命。这部恐怖片也在无聊而空虚的夜晚,让我喘了口气,消磨掉了一段时间,免去因为失眠而焦虑多想的折磨。

看且写于2023年1月5日。

 5 ) 现代艺术,就是一顿又作又贵又难吃的晚餐

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从电影文本的本身来看,这就是对fine dining不留情面的嘲弄和批判,厨师,服务员,食客,美食评论家,一个也不放过。最后逃出升天则是对这套fugazi嗤之以鼻的女主角,痴迷于这场虚伪做戏的Tyler第一个领便当。

影片可以外延到许多与艺术相关的主题,例如某些电影节正像这场晚餐,桌上的食物就是电影,不管这些电影多么故弄玄虚和虚伪,只要它出现在这场晚宴的桌上,人们就会像Tyler对第二道菜一样津津乐道,因为人们享受的是自己的ego在这种场合得到满足的感觉,他们压根不记得端上来的食物是鳕鱼还是星斑。

这场讽刺也同样适用于现代艺术,充斥着噱头,过度阐释,强行的形式革新,即使有人当着他们的面饮弹自杀,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用餐体验的一部分,并从中品出这样那样的滋味。这些所谓艺术品就像晚餐上的一道道菜,它们看起来是食物,却并不能填饱食客的胃。

前中段的节奏很好,氛围从餐厅逐渐变成客人的屠宰场,观众的安全感不断被剥夺,反倒是铺垫到后期,所有客人知道自己今晚必死无疑之后的情节设计忽然泄了气,失去了前中段那种缓慢滑向未知深渊的感觉。但还好这种不安全感勉强维持到了影片结尾,直到女主角坐在船上啃着汉堡时,安全感才回到观众身上,而影片也随即落幕。

还有一个优点是空间展现地很好,整个餐厅作为密室,场景还算丰富,即使大多数事件发生在大厅,导演也把观众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带到了厕所,办公室,后厨,以及主厨的住处。“愚蠢的男人”这个段落也丰富了岛的空间感,客人出去喘了口气的同时,也让观众暂时离开紧张压迫的主舞台,在开阔的空间中喘了口气。可惜这一段落的设计虚张声势,主厨的自残很变态很到位,但后续居然就这样放过了男士们。


而从Tyler这个角色的设置可以窥见这部影片的缺点,那就是角色完全被塑造成导演想要讽刺的那一类人,除了为导演表达对这类人的抨击以外,没有任何用处,就是纯粹的工具人,本片的真正男主角应该是主厨。

具体来说,就是角色高度符号化,把角色当靶子立起来之后再打。故事更像是一则寓言,所有的角色和情节都直接指涉某件事或者现象,完全放弃了故事的连贯性,可信度和内在逻辑。整部影片更像是一些小创意的集合,比如每道菜之间用提示卡直接硬切,把故事切割成一段段短片,从而破坏了连贯性。

类似于《悲情三角》,本片也把观众放在了嘲弄电影中角色的一方。而让观众觉得自己站在嘲弄的一方而不是被嘲弄的一方的秘密是,角色都被或多或少地夸张化或被漫画式地呈现,但这其实进一步加深了角色代表那类人的刻板印象,所呈现的维度愈显单薄。

另外还有一个小缺点是,现在的悬疑片总是喜欢把什么事情都表现得在预料之中一样,包括女主角杀死服务员,取得钥匙,呼救都似乎完全在主厨的计划中,甚至最后连她在海面看爆炸的燃料和时间点都被算好了。


总之,像《菜单》这样的讽刺电影更像是连线游戏,把角色和导演想要讽刺的对象一一连接起来即可,这大大限制了故事寓意的外延,一切都过于清楚和明显。但由于创意和前半段的氛围营造不错,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评分三颗星。

 6 ) 美食版七宗罪菜单合辑

Amuse Bouche

开场是每一桌的寒暄,镜头在桌与桌之间切换,矛盾已经逐渐展现。

美食评论家捧哏式的助纣为虐;演员和经纪人助理大学生的雇佣关系结束;自诩Foodie的Tyler嘴上对食物滔滔不绝制造着主厨光环,但手没闲着贯彻着手机先吃的原则偷拍食物;Work and Money至上的华尔街之狼们滔滔不绝。

First Course: The Island

环顾四周,接受现实,享受当下,学会原谅。

介绍第一道菜是主厨已经揭示了所有人如同盘中扇贝的处境,并给了大家如上最好的交代。

矛盾如同拍打礁石的海浪般在暗涌。Foodie对主厨盲目崇拜,这不是一个dating甚至不是一个享受食物的饭局,女美食评论家的绝对主导男评论家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虚与委蛇,演员聊着应对媒体采访的假大空,华尔街之狼宣扬着“经验都是花钱买来的”生意经。

Second Course: Breadless Bread Plate

“面包是常人的食物,而正因你们不凡,你们没的吃。”

好了,我要开始羞辱你们了。

Third Course: Memory

“Longing and regret, my favorite."

暗涌直接浮出海面,Tortillas上激光雕刻了每个人的罪状。

美食评论家写垮的餐厅,丈夫的出轨,foodie的偷拍,演员的烂片,华尔街之狼们发家致富的手段是偷税漏税洗黑钱。

Fourth Course: The Mess

海浪变成了巨鲨,鲜血染红。

渴望像主厨一样获得主厨一样的副厨Jeremy,经历了获得天赋名声后,身体精神都承载着巨大的压力,终于知道一切不值得,仿佛进入了与欲望不断博弈的迷宫不能自拔,饮弹自尽,将自己做成了松针摆盘中的寿司。而这部分被称为场间演出。

出轨的丈夫被切掉佩戴着婚戒的无名指。烂演员道出自己唯一擅长的只是假攀关系。美食评论家坚信这是精彩的餐间演出。

Palate Cleanser:wild bergamot and red clover tea

自负的评论家。

无知眼拙的艺术品商人。

想要换掉主厨的天使投资人。

召妓特殊癖好的老好人。

体面人的不体面淋漓尽致。

Sixth Course: Man's folly

这一次的餐前即兴演出是女副厨的复仇。挥刀插入数次想潜规则她的主持下体后,男的去玩大追捕,女的回屋继续吃饭,好吃的食物和女性对谈以及策反,最后发现最狠的还是女人。

Special Bite for the Last Guest to be Caught: Passard Egg

BTW,最后被捕的大逃杀的男性获胜者甜点。

经过大逃杀,是诚实和和解。

同时,揭示了自私自利与叶公好龙。

Seventh Course: Tyler's Bullshit

Foodie的陨落。

失去目标的人的该被惩罚。

Supplemental Course: A Cheese Burger

主厨曾经在做汉堡师傅时是快乐的,Erin因此获得了打包外带的逃生机会。

S'More

全员变成巧克力烤棉花糖。

 短评

3.5 最近的片单:悲情三角、白莲花、这部,三部连在一起给我的感觉是西方已经进入了后寄生虫时代。在影院看很爽,很喜欢chief最后说:大家代表的是我被毁掉的人生。

4分钟前
  • 이레
  • 还行

整部电影想法挺好的,巧思也在,很多地方让人忍俊不禁。但感觉可以更好,现在呈现的效果就像片中的部分菜肴,外表非常光鲜华丽,但经不起细品;想要展现的讽刺都摆在台面上,主人公也没有展开来深讲,有很多地方可以展开讲,可电影又都戛然而止。纯当商业爽片来看,又有点不够刺激;但是能看到安雅智斗“伏地魔”,已经值回票价。

5分钟前
  • 饮歌
  • 还行

#RFH# #LFF# #Surprise Film# 挺失望…一方面因为不是《塔尔》,另一方面因为不咋喜欢,第十五场了,目前最差。影片逼格很高,讽刺力度可以,尤其是对“影评人”的讽刺,不过惊悚感塑造的太差了,感觉是一手不错的牌…尤其是演员。高压环境只利放大音量和简单快切,抄都抄不好全《全金属外壳》吗?海底捞都会说:“不过如此”。而且声音处理也有很大问题,背景音太大都听不清楚台词。(趣事,这几天看电影一直碰到一个小哥儿,感觉很巧,昨天回家还顺路,结果车中途改终点站了没注意…只能去对面往回坐…结果往回坐到倒车的站…我俩又从同一辆车下来了,哈哈哈哈哈,差点儿忍不住冲上去打个招呼,不过一想时机好像不太好………)

7分钟前
  • 很差

What school did you go to? - Brown. Student loan? - No.. ☠️YOU’RE DYING.☠️ 马克思真正的传人

12分钟前
  • 小脑瓜在想啥呢
  • 推荐

4.9 只有概念的电影,有些不错的黑色幽默,但更多时候卡在了卡在有表达欲但又说不出什么的尴尬境地,想讽刺fine dinner但是菜品的设计完全不具备吸引力,想描绘阶级矛盾但人物的形象完全浮于表面,还多次试图通过信息的缺失完成刻意的反转,这样的逻辑让成片的大部分时候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可能只有结尾才能有效传达主旨。

15分钟前
  • KID Y
  • 较差

看完电影之后,我的朋友满脸惊恐的问我,中产真的那么大罪过,需要去死吗???然后我们去怒吃了一个cheeseburger。好喜欢女主说,餐厅有些规矩还是要遵守的,比如说给客人食物。我他妈的全片笑的好大声!!!!因为我真的超级讨厌fine dining和喜欢fine dining的人!!!

17分钟前
  • 鸟鸟弗斯
  • 还行

顶级大厨居小岛,海鲜蔬菜加香草。直爽妹子没吃饱,不如加个小汉堡?

18分钟前
  • 只喝摩卡的狗
  • 还行

最后给Margot的镜头让人感觉还有续集似的

20分钟前
  • 未生娘
  • 推荐

主厨本来是心怀幻想要好好做菜的,然后被社会碾压了,投资人的控制、美食家的挑剔、有钱人的虚伪炫富、脑残粉的极端追捧,逼他不能好好做菜,要给菜单加上各种意义、文化、哲学的东西,这毁灭了他的艺术,于是他要与这些食客共同毁灭。女主本来不是邀请的宾客,所以主厨纠结她是和其他食客一头的,还是和自己一头的。最后女主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一个新的顾客,她点了一份自己想吃的芝士汉堡,并称赞了厨艺,用自己的钱付了十美元,于是她就不属于那些辜负了主厨的食客中的一员了,也不必是餐厅服务人员。她带着外卖,从一场二元对立必然导致的毁灭、餐厅末日审判中全身而退。但是最后她吃汉堡,并用印着菜单的纸擦嘴时,她显然也无法避免对于这个芝士汉堡附加意义,恐怖经历、死里逃生。它不再是一个普通汉堡了。人类无法停止赋值。

24分钟前
  • 9o1o31
  • 推荐

作为一部用高概念讽刺高概念的电影,编剧功力不足剧情一盘散沙撑不起自己撒的悬念,前面反复埋的“你不应该来”和“这是我精心设计的”最后自己打脸的速度比谁都快,又反复强调自己是在用不需要理由讽刺这些谜题生怕观众看不懂还让演员 couple 各问了一遍反复解释,但又没有应验自己埋的能放开手精彩地胡闹的水平,感觉是导演和编剧都能力不足迷失在自己的概念只能凑合拍完。Anya 最后那句 my eyes are bigger than my stomach 有笑到,怕不是先写的这句台词才选的角吧。Anya 的演技实在是撑不起这个本身就不够精彩的角色,以至于一度让人以为她有一盘大棋,导致最后的散乱更加明显。当然,好看还是好看的。

27分钟前
  • 椒盐豆豉
  • 还行

电影本身很像一道分子料理 有各种fancy材料 很有想法 导演把所有材料打散又放在一起 好吃但吃完又觉得“就是这么一回事”

29分钟前
  • buyhighselllow
  • 还行

3.5 吧、看的过程很爽,但总有种四六不靠的感觉:如果想讲大逃杀的故事,那每个杀人动机应该被解释得更清楚;如果想表达形而上的对现实世界的讽刺,表达得又太浮皮潦草,导致很多线索都没有合上。还是可以更好吧。

31分钟前
  • Stephanie
  • 还行

这看完不来个cheeseburger 还是人吗

33分钟前
  • El_Aura
  • 推荐

吃cheeseburger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

38分钟前
  • 苏菲菲菲菲飞
  • 还行

看之前必须明确,这是一部荒诞电影或者讽刺电影,这样才能相对接受整部影片。只不过,所有讽刺和批判都太表面了。最讽刺的是,这部电影呈现的状态,恰好跟影片想要讽刺的东西一样:故弄玄虚、做作且浮夸。算起来,我也应该是那种爱吃汉堡、烤串、以及各种路边摊的选手,不是太爱这类风格。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这不比《利刃出鞘2》好看多了?

48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主厨的餐桌》之《仲夏夜白莲花利刃出悲情芝士汉堡惊魂三角》

53分钟前
  • 🪐丧甜治多心
  • 还行

大牌云集,但拍得咋咋呼呼,节奏散漫。当女主靠勾起主厨初心来逃过一劫,我真的笑了,前面说着对富人剥削的讽刺与质问,原来主厨追求的是平平凡凡的快乐呀,真的好不一般,好有新意。我有一种看马云说 我没有碰过钱,我只怀念当乡村教师的日子。 这种蹩脚的做作感充斥着整部影片。

54分钟前
  • 三点水加个灯
  • 较差

好怪 感觉电影想说点什么 结果说到一半又咽回去了

56分钟前
  • 天堂伞工作人员
  • 还行

现在欧美怎么这么多这种电影,是不是看韩国人拍阶级矛盾看得以为自己也能拍啊😅

60分钟前
  • 一号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