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活生吞

恐怖片美国1976

主演:内维尔·布兰德,梅尔·费勒,卡罗琳·琼斯,玛丽莲·伯恩斯

导演:托比·霍珀

播放地址

 剧照

活活生吞 剧照 NO.1活活生吞 剧照 NO.2活活生吞 剧照 NO.3活活生吞 剧照 NO.4活活生吞 剧照 NO.5活活生吞 剧照 NO.6活活生吞 剧照 NO.13活活生吞 剧照 NO.14活活生吞 剧照 NO.15活活生吞 剧照 NO.16活活生吞 剧照 NO.17活活生吞 剧照 NO.18活活生吞 剧照 NO.19活活生吞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8-15 21:35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捕片捉影”之《窃听风暴》

1、相比本片通行的译名,我更喜欢另一个,《别人的生活》,更配得上这部电影内敛、忧伤、沉默的气质;

2、在本片的最后,当编号为XX/7的窃听员拖着小箱子沿街派送信件的时候,他的背影,看起来孤独极了,但是,谁也看不透他的内心,那里,也许平静得像落满了花瓣的湖面;

3、如果某些人优越的人生,必须以另一些人的悲惨生活来交换,我们会怎么做?会视而不见的吧,因为我们是优越的那一方。会逐渐习惯的吧,因为我们的悲惨似乎很难反抗。但是,电影里的那些人,却都做出了相反的选择;

4、真正的恐怖,不是电梯里遇见鬼,而是,前天晚上跟妻子说的体己话,第二天,却被打印工整,放到了许多人的办公桌上;
5、所谓的良心,不是随手给路边的乞丐一枚硬币,而是,忠于自己的内心,期望温暖的平静,即使知道前路一片泥泞,依然,不回头的,风雨前行。但是,为什么这样的人在电影里出现后,会让我们感到如此感动,会让我们眼眶湿润,那是因为,在现实里,这样的人,似乎从来不会出现;

6、影片当中,扮演窃听员XX/7的演员拥有令人赞叹的演技,他似乎有一颗大理石做成的心脏。他没有朋友,没有爱人,没有亲人,但他顽强地活着,就连喜悦,也要被掩饰起来。但我们能明白地发现,最后那一个镜头里,他对营业员说:这本书,是送给我自己的。他脸上的那份轻松与满意,足够使他,觉得人生都不虚此行;

7、如果有人以为,影片当中所暴露出来的现实,已经足够黑暗而恐怖的话,那么,只能说是太乐观了些,为了能获得我们想要的,为了平静地活着,其实,我们需要付出更多更多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将打字机藏在地板下而已;

8、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也许,更多的是理想主义,到最后的时刻,色彩终于明亮了起来,但是,明亮永远只是暂时的,会有新的黑暗,很快来到。只要人心不变,凡事都不会有改观,但是,人心会变吗?这个世界会好吗?

9、本片最令人感动的一个镜头,出现在作家的演员妻子被车撞倒的那一刻,窃听员XX/7跑上前去,喃喃说道:您不要死啊,我已经把打印机转移了。可是,一切都晚了,只是,他脸上的表情,看了让人心疼;

10、如果谁去期望,仅仅一部电影,能留下多少感动,能让人心有多少改变,那,太天真。我们依旧,在黑暗里活着好了。

 2 ) 迷误在人性之中——浮浅之作《窃听风暴》

影片唯一深刻的地方是结尾时,汉普部长对德莱曼说,围墙倒掉以后你们就再也写不出东西,因为没有目标可以反对。新德国有什么好写。这的确是东德以及前社会主义国家作家们的普遍状态。这些人在社会主义时期衣食无忧,却空想着自由来临之际自己可以写出多么伟大的作品,但当所谓“自由”真的来临的时候,他们却什么也写不出来了。

这一现象本身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但影片却在这里轻轻的滑了过去。它让德莱曼在旧资料中看到窃听者对自己的帮助,让他看到所谓“人性”在强大的体制面前顽强生长,他终于找到了灵感,写出了新的著作。

“人性”就是影片歌颂的对象,它让窃听者在执行任务是同情德莱曼一家,悄悄伸出援手帮助他们躲过一劫。它也让德莱曼在心灰意冷之后重新找到创作的灵感。在影片的叙述中,似乎社会主义体制也是因为压制人性而最终分崩离析。按照这样的逻辑,社会主义真是不可救药,而只有带给东德人民“自由”的西德,或资本主义才是“人性”回归的表征。

难道事情真是这样的吗?我相信窃听这样的事情确实在东德发生过。但我想要强调的是这样的事发生在冷战阵营的两边,而不仅仅发生在社会主义阵营。干这样的事,中央情报局可能比东德秘密警察干得更漂亮更先进。

然而正像我们在冷战结束后的银幕上看到的,所有的对人民的迫害都发生在原社会主义国家或第三世界国家。而那些迫害人民的行为却都因为所谓“人性”而归于失败。影片《窃听风暴》也加入到这种审判冷战失败者的行列中。以“人性”的名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审判。

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审批是缺少被告人的审判,也是最为安全、最为无耻的审判。这种浮浅的审判可以轻易赚取观众的认同,却放弃了对我们身处时代的深入思考。相对于简单的批判社会主义不好,可能更值得我们关心的是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对剥削制度的反叛为何陷入另一种形式的剥削。而面对这种对剥削制度反叛的失败,我们是应该向剥削制度妥协,还是应该重新整理行装,再度出发?

 3 ) 现实总比电影残酷

就算全世界都对《窃听风暴》交口称赞,假如一定有人跳出来唱反调,说那其实是一部失败的电影,那么,这个人多半就是前东德监狱博物馆的馆长。然而,假如没有这个馆长,《窃听风暴》这部电影最重要的意义便不会彰显。这是一部必须对照着来看的电影,唯有对照了史实与影片,才会让你在观影完毕之后仍久坐不起,无言以对,饱受震撼,才会明了真正的残酷之所在。
影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1984年——只要看过乔治•奥威尔的政治寓言小说《1984》,就会明白这不是一个随意挑选的年份——忠心耿耿冷酷无情的东德秘密警察维斯勒,在观看了一出舞台剧之后,主动请缨要求监听剧作家德瑞曼。维斯勒的请求与文化部长不谋而合,不同的是,文化部长看上了德瑞曼的妻子、美丽的女演员克丽斯塔,企图通过监听找到污点,胁迫克丽斯塔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维斯勒的心理及动机则复杂得多,一方面,他凭着秘密警察那可怕的无处不在的嗅觉,认定德瑞曼“有嫌疑”,另一方面,恐怕他自己也不愿意承认,克丽斯塔的魅力亦令他有所动心。
维斯勒和另一名秘密警察轮流值班,24小时监听德瑞曼夫妻的生活。然而,维斯勒没有料到的是,就在窃听的过程中,他的人性逐步复苏。他带走了剧作家书桌上一本布莱西特的诗集、并被那些诗句深深打动;当他在监听器里听到德瑞曼饱含情感的钢琴弹奏时,忍不住流下热泪。就在德瑞曼开始向西德媒体秘密匿名撰写揭露东德人自杀状况的报告时,维斯勒选择牺牲自己的仕途,凭一己之力保护他们。他遣走了另一名值班警察,一个人监听德瑞曼夫妻,并杜撰监听报告,最后在危机当口,帮助剧作家躲过一场巨大的劫难。维斯勒因此被降职到地下室做拆信员,变天后,他仍生活在社会底层,做一个投递免费广告的送报员。
作为今年的热门影片,《窃听风暴》横扫德国各大奖项,包揽欧洲电影最佳影片、年度男主角和年度编剧三大奖项,并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确,《窃听风暴》有着奥斯卡青睐的一切元素:东德题材、悬念迭起、人性复苏、善良战胜了邪恶……总之,一个杀手动了情的故事,一个东德版的《杀手莱昂》,美国人喜欢的类型。然而,事实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当然,可以说,一开始冷酷得仿佛固若金汤的维斯勒,其人性复苏的转折太快太轻易,影片在这一点上的处理似乎不够严密,然而,缺憾仅只于此吗?
导演兼编剧多纳士马克,筹备9年,于33岁推出处女作剧情长片《窃听风暴》,初试啼声,一举成名。该片正式投拍时,获得了许多前东德人的帮助,他得以在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而唯一拒绝了他拍摄请求的,就是前东德监狱博物馆的馆长,为什么?馆长说,因为这个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维斯勒这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对,这就是事实的真相,这就是因为《窃听风暴》而昭示出来的最重大的意义最强大的震惊:杀手没有动情,人性没有复苏,善良没有战胜邪恶。多纳士马克说,他想通过电影告诉当年的人们:你,是有选择的。然而事实是,没有人选择良心。电影越温情,现实越残酷。多纳士马克还是太年轻太天真了,他应该在影片结束后打上字幕,告诉观众:这段温情从来不曾存在过,这个愿望从来不曾实现过。这样,这部电影才完整,才,够狠。

 4 ) 《窃听风暴》——你要做好人。

1984年的东德。

距离乔治奥威尔开始写作《1984》的1948年,36个年头又过去了。

距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袖发动的反右运动28年。

距离文化大革命爆发18年。


奥氏在书中描绘的大洋国,已在东方与西方开花。

相似的审讯,将人的尊严践踏到最卑微。

待遇等同的知识分子、艺术家、思想者、有思想的人、有良知的人、不甘于无知的人……沉默,失踪,自宫,自杀,暗中反抗,在最黑暗里通向必经死亡的路,选择仍在发生。

这是无所不知的世界。1984大洋国的电幕, 和1984东德的窃听,知道的是老大哥,无知的永远必须只能是屁民。


即使是已被制度驯化成为果敢决绝地为了“主义”“安全”“稳定”做一切见不得光的勾当的窃听者,依然会有制度灭不死的欲望。当妓女肥大的屁股为着赶着下一场交易而从他的面前决然离去,他的脸部有一丝抽动,我听到某种东西死去的声响,那里面,不只是肉体的绝望。

在庞大机器碾压下侥幸不死的灵魂们,终于,或者为了恶的被揭发,或者为了恶的被避免,为了那将女人的肉体作为政治献礼的肮脏国家,为那可以让满腹文章的男人变得如婊子般无义无耻的制度,与恐怖作战。

即使是一首再简单不过的小诗,那白描勾勒的明净世界,已足以让灵魂干渴者第一次感到自己所处时代的荒谬。艺术家的演奏声中,窃听者潸然泪下。或许在那一刻,他想起的是多年前失踪的母亲在自己儿时温厚的脸,和母亲说过的,要做好人。


你要做好人。和主义无关。和信仰无关。和组织无关。和领导无关。和强制无关。和恐惧无关。和名利无关。和死亡无关。

你要做好人。因你对恶天然的反抗,对善不可抑制的趋同。因你对光明的向往,对黑暗的唾弃。

你要做好人。因你所承受的世界,并不因为它正存在着,就是合理。



掌权的人狂妄着叫嚣,你这不听话的蠢货,你要被派去做最差的活,二十年!哈哈,二十年!至少的,直到你死去。那是个万劫不复的结局。

只是4年又7个月过去了。

1989年11月9日。昔日的窃听者,今日的拆信人,在身后人猛地一声惊呼中——“Die Mauer ist offen!”(柏林墙开放了!)——缓缓转身。观影的我已然对着电脑,簌簌泪流。


你要做好人。因你的好,不只会拯救一个人,更会拯救整个世界。



又过了21年,东方的铁幕继续自顾自的深沉。曾有位德国友人当面再次推荐,我低头说,我知道,只是我仍不敢。

今夜。翻开已经存了三年的电影,看这部伟大的作品向着历史罅隙里不曾堕落并将被永远铭记的人性致敬。想起2009年12月7日,站在柏林墙前,从昔日的东柏林望向西柏林时,仰起头看到的那抹光。


身陷囹圄的人啊,你的自由只在你的心底,只要你要她,她就会来找你。


你要做好人。你可以选择,即使你被告知那反抗是无益的,即使你可以心安理得的将所有的罪孽在体制的名义之下正当行使,即使你的周遭已然万劫不复。因为——


墙,终将倒下。

 5 ) 枪口抬高一公分

记得看过一个微博帖子,说;某师弟硕士毕业,将入司法机关,说心中茫然,问计于我。敬告四点:一、你不是医生,是疾病;二、不作恶,即善;三、能依法则依法,不能依法则依良心,若法律与良心都一片混沌,姑且视当事人为你的父母兄弟,依人性——假如你还有人性的话;四、如果迫不得已要作恶,那么,请将枪口抬高一公分.

枪口抬高一公分。。。记得刚读研的时候,某次爬山,同行四人,一人热爱心理学,一人热爱哲学,一人热爱艺术,而当时的我,偏好文学。我们说到柏林墙的倒坍和东西德统一。当时的德国法庭,对射杀那些试图穿过柏林墙同胞的原东德军人进行了审判。那些行恶的军人,在法庭上为自己开枪射杀同胞的行为,作无罪辩解:我只是奉命行事,因是职责所系。于是当事法官的质问:难道你无法将枪口抬高一公分?为此我们四个开始争论。我们的论题也许很多人在年轻的时候也和自己的朋友一起争论过:当体制决定了个人价值的隐形,个体不作恶是否可能?

电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可能的故事。将这个电影的简介重述一遍,就是:1984年的东德,整个社会笼罩在国家安全局的高压统治之下,人们谨小慎微,连吃饭的时候开个玩笑都有可能惹来杀身之祸,特工魏斯曼是个热爱国家忠实于党而又专业精湛内心冷静的秘密警察,他奉命监听剧作家德莱曼和他女朋友演员克里斯蒂娜的日常生活,监听过程中,魏斯曼的思想渐渐被改变,通过对他人的生活的倾听,他自己人性深处的的感动苏醒,开始伪造录音记录,暗中帮助作家脱离险境。一篇刊登在西德《明镜》报上关于东德艺术家自杀的数字的文章引起当局的注意,克里斯蒂娜又因为拒绝与安全部长的性交易而被逮捕,在审讯中因脆弱而招供,魏斯曼冒着个人前途的危险和背叛党的勇敢挽救了将被逮捕入狱的作家德莱曼。虽然作家幸免于难,而魏斯曼却被免职,在地下室年复一年做着拆信员的工作。

无论电影在最后给了一个多么感恩的结局,但令我内心震颤的,仍然是那一幕,魏斯曼拿着作家们的“阴谋”去见上司,却在上司的办公室将文件隐藏起来而没有交出去,这并不容易,尤其是对党的忠诚几近于信仰的时候。电影中魏斯曼完全符合一个特工的形象,冷血、理智、面无表情,独自生活,简约而无情。就是这样一个人,充当着国家机器最冰冷的部分,面对着痛哭流涕的犯人仍然能毫不动容地耗上几十个小时,直到对方招供。这是东德社会主义多么合格的秘密警察。

可是就在窃听作家的过程中,他身上机器的部分渐渐隐退,人的部分渐渐苏醒,他在音乐里流泪,在对话里紧张,开始需要陪伴和温暖,他像个地下党一样暗中保护着作家,他手中的枪子弹褪尽,只留下一个柄空壳掩人耳目。这是感人的。

这部电影带着德国人的反思精神,献给好人的鸣奏曲,带着温暖的感恩。可是这个故事是否真的只是一个故事而已。在真实的历史中,可曾有人,将枪口抬高一公分?“你知道吗?列宁听完贝多芬 《激情奏鸣曲》后说,“如果我一直听这首曲子,革命就不可能成功。”那些听过的人,我是指真正用心聆听的人,难道会是坏人吗?” 电影中这是点睛之句,它如此精准地指出了人在体制中生存的悖论。电影一直鼓舞着感动着我们的希望,是否就真的是一个乌托邦。龙应台写:“东诺士马克的电影用了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 但是监狱博物馆的馆长却拒绝了他拍摄的请求。原因?馆长说,因为东诺士马克的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

有的是阿道夫.艾希曼,这个屠杀灭绝犹太人的刽子手,面对对其犯罪的控诉,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于是回到多年前和友人爬山的那次辩论,枪口抬高一公分,是否可能,1992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当年守墙士兵因格-亨里奇被告上法庭,受到了法律的起诉。
在法庭上,亨里奇的辩护律师在辩护中称,亨里奇作为一名守墙士兵,他是在执行命令,作为一名军人,执行命令是天职,他别无选择。他在执勤时,发现格夫洛伊企图翻墙偷越国境,在这种情况下,他只有开枪射击。如果要说是有罪,那罪也不在己。
法官西奥多-赛德尔面色严峻,他义正词严地反驳道,作为军人,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这一点无可置疑。在这里,我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请不要忽视这样一个细节:作为一名军人,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当你发现有人翻墙越境时,此时此刻,你在举枪瞄准射击时,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主权,这是你应主动承担的良心义务!

记得当时爬山的时候,学心理学的伙伴说,你们三个都占据理想的高地,占据道德的城堡,我当然不敢否定人应该履行的道德义务,只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被培养出人性,善没有被唤醒,如果长期沉浸和麻痹于他的职业生涯的角色里,请不要要求他是否将枪口抬高了一公分。一架按部就班的机器,你无法要求它中途停下来替你纠错。你们说他没有将枪口抬高一公分,所以罪不可赦。但他实在也是一个为他的体制最后牺牲了得可怜人。这个可怜人,可以是你我他中得任何一个人。如果你不是他,你就要感谢很多人,很多打捞你的人,很多熏陶你的人,很多培养你的人。很多唤醒你的人。

是不是,只有被告知,原来可以将枪口抬高一公分,才能意识到原来真的可以。否则,按命令行事这句话,也不完全是一种托词。善需要被唤醒,也许电影最珍贵的,不是电影最后魏斯曼看到作家为自己写的书时的那一抹宁静的笑容,而是在窃听中听完激情鸣奏曲后走进夜色时脸上那几行泪痕。就是那一刻,内心感知到人性的光,光照亮了幽暗的路。

 6 ) 关于片中监听者Wiesler偷走Dreyman的书带回家读的那首诗

http://www.bedtimepoem.com/?p=5811

这应该是最准确的一个译本。


▍回忆玛丽·安

那一天,蓝色月亮的九月
静静地,在一棵年轻的李树下
我搂着她,沉默苍白的情人
像搂着一个妩媚的梦。
在我们头顶,夏夜美丽的空中
有一朵云,让我久久凝望
它很白,不可思议地高远
当我抬头,它已不知去向。

那天以后,许多,许多个月亮
在空中悄然坠落,消失。
那些李树们或许也已被砍去
若你问我,那个情人后来怎样了?
我会这么对你说:我已想不起
不,我确实明白,你想问的是什么
但她的脸,我真的再也想不起
我只记得:那天我曾将她亲吻

甚至那个吻,我本该也早已忘记
若不是因为那朵云
我还记得它,也将永远铭记
它是那样白,来自高高的天上。
李树们也许仍在开花
那个女人或许已生下了第七个孩子
但是那朵云,盛开得如此短暂
当我抬头看它,它已消失在风中。

作者 / [德国] 布莱希特
翻译 / 媛的春秋


Erinnerung an die Marie A.

An jenem Tag im blauen Mond September
Still unter einem jungen Pflaumenbaum
Da hielt ich sie, die stille bleiche Liebe
In meinem Arm wie einen holden Traum.
Und über uns im schönen Sommerhimmel
War eine Wolke, die ich lange sah
Sie war sehr weiß und ungeheuer oben
Und als ich aufsah, war sie nimmer da.

Seit jenem Tag sind viele, viele Monde
Geschwommen still hinunter und vorbei.
Die Pflaumenbäume sind wohl abgehauen
Und fragst du mich, was mit de Liebe sei?
So sag ich dir: Ich kann mich nicht erinnern
Und doch, gewiß, ich weiß schon, was du meinst.
Doch ihr Gesicht, das weiß ich wirklich nimmer
Ich weiß nur mehr: ich küßte es dereinst.

Und auch den Kuß, ich hätt ihn längst vergessen
Wenn nicht die Wolke dagewesen wär
Die weiß ich noch und werd ich immer wissen
Sie war sehr weiß und kam von oben her.
Die Pflaumenbäume blühn vielleicht noch immer
Und jene Frau hat jetzt vielleicht das siebte Kind
Doch jene Wolke blühte nur Minuten
Und als ich aufsah, schwand sie schon im Wind.

Bertolt Brecht


由于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体,月亮的变化对于人类的影响也许不比太阳小多少。满月时分,诗人的作品尤其多。“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世说新语》里,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见到自己年轻时种下的树亭亭已冠,大为感慨:“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睹月最易变身,睹物最易思人。布莱希特却完全是在记忆里,搜寻过去的场景。月色几经更替,曾经依偎其下的树木可能已被砍光,甚至连爱人的脸庞,也忘掉了。

不过诗人强调,有一朵云,短暂盛开,正是这一转瞬即逝的云朵,让他记住了一个吻。

总有一个微妙的细节,成为记忆之海里的浮标,锚定一件重要的、永志不忘的事情。

荐诗 / 范致行
2015/09/27

 短评

重看仍无比感动。为什么INTJ最适合做情报人员?因为他理性近乎无情却会被艺术和梦想打动、执行毫不犹豫却勇于质疑自己不沦为机器、孤僻独行却又珍惜与他人的温情。他是最聪明的,却是最不能被掌控的。

7分钟前
  • Ying
  • 力荐

这里每天发生的事儿,都是现场加强版的《窃听风暴》;只是weibo能不能有点心,偶尔做回 HGW XX/7 。

10分钟前
  • shu
  • 力荐

饰演魏斯乐入木三分的名演员穆荷自己,在两德统一后去察看自己的“忠诚资料”,发现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每天向秘密警察报告他的言行举止的,正是他自己的妻子。

13分钟前
  • 毛毛毛读作cuì
  • 力荐

结尾让人叹为观止,感慨万千。

15分钟前
  • 黑刀
  • 力荐

两条线,两个男人,两个故事,两个互相打捞的故事。丢了一个,彼此的人生都会沉入海底。当剧作家在街头,看到行走在人行道上的特工时,他本可以上前喊住他的。但是终于是没有。就像哈代所言,呼唤的人与被呼唤的很少能互相答应。他们最终选择了沉默地相互记录。

19分钟前
  • sogdiana
  • 力荐

国安局血的教训:千万别请文艺青年做秘密警察~

24分钟前
  • 林小熏
  • 推荐

东诺士马克的电影用了很多当初东德的机关大楼实地拍摄, 但是监狱博物馆的馆长却拒绝了他拍摄的请求。原因?馆长说,因为东诺士马克的剧本不符合史实:整个东德历史,像魏斯乐那样“良心发现”的秘密警察,对不起,一个都没有。

27分钟前
  • 握不住的灵魂
  • 推荐

最后一星给在“艺术家没有去与HGWXX/7跟相认”。

29分钟前
  • MK凉凉
  • 力荐

你还记不记得他听歌流泪的样子,倾斜在椅子上陶醉的样子?

32分钟前
  • 御姐控_光崽
  • 力荐

2006年最佳奥斯卡外语提名。用自己的后半生成全了理想,沉默又坚定的男人,最后只得到“献给好人的奏鸣曲”。有时选择坚持自己的路,是用幸福去交换的。

37分钟前
  • seeme | 北北
  • 力荐

最后一句,不,这是给我的。一语双关,瞬间落泪。这种利落的结尾,漂亮。

39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en,1984的背景,看到1989年11月9日那段突然哭点大爆发。。。电影节奏很好,音乐大赞。。。

44分钟前
  • 缈沨
  • 力荐

现实中 没有这样的人 一个也没有

48分钟前
  • Fal Conde
  • 力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女人是靠不住的,好基友才是一辈子的!

51分钟前
  • 杨子虚
  • 力荐

“你还站在正确的一方吗?”……惊艳于“做点变通”,惊诧于“重要的不是成绩而是成败”,惊呆于口误后的抓手动作,惊愕于搜索后可获损失赔偿,惊叹于女主的悲剧,惊奇于小人物改变的大历史,惊喜于“这是给我的!”

56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有个大漏洞,按理第一次被搜查,无论是谁都会把打字机马上处理掉

1小时前
  • 萝拉
  • 推荐

我们总是歌颂从未发生过的事。

1小时前
  • 苏比
  • 力荐

窃听普通人二十年都没感觉,窃听个艺术家没几天就被策反了……极权政府恐惧艺术还真是有道理啊……

1小时前
  • 小油飞
  • 力荐

看到结尾到底还是忍不住泪奔了

1小时前
  • 今天小熊不吃糖
  • 力荐

真的很赞,尤其是演员的表演!淡化意识形态的典范之作!故事本身也很精彩!20191031重温了这部电影,说一个你们肯定没注意到的细节:本片结尾告诉魏斯曼柏林墙倒掉的那个拆信员,就是那个在餐厅里讲大领导笑话的军官!而耳机里播送柏林墙倒掉新闻的,是导演本人……

1小时前
  • 私享史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